海尔成长向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尔成长向量分析
一、前言
在当今社会,大型企业对经济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而中小企业若想要发展成大型企业的话,其成长途中采取的战略措施至关重要。
海尔集团在这一方面,给其他还在向着大型企业目标发展的中小企业很好的上了一课。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特大型企业。
经过短短16年的时间,海尔集团从一个亏空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彩色家电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
此后,更成为了中国最早挤进世界前500强的大型跨国企业,可以说在世界人的眼里,海尔集团就是中国人的象征。
那么背负着带领中国民族企业走向世界重任的海尔集团将来的发展战略和创新能力必将影响中国的企业发展趋势。
海尔集团能获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是与它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密不可分的。
海尔集团能根据不同的市场状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首先,海尔集团创业期以发展名牌战略作为公司战略。
名牌战略的核心是高质量,“高质量”的内涵远远不仅是符合工厂或国家规定的标准,而是要适应市场需求,占领市场,并进一步创造高效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然后“吃休克鱼”扩展经营是奠定基础期海尔集团的公司战略,即挑选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作为兼并对象。
接着发展国际化战略是海尔集团在国际发展期的公司战略。
当然在海尔处于经受挑战期的时候,大集团战略成为其集团战略……总而言之,能顺应市场变化而制定相应发展经
营战略的公司集团,总能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二、海尔集团的简介
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5大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2012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1631亿元,球员工超过8万人。
其产品有空调器、洗衣机、电冰柜、商用展示柜、微波炉、厨房用具及保健品等58个门类9200个品种,是中国产品系列最全规模最大的家电集团。
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名牌战略”思想的引领下,海尔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跨国企业。
海尔要创造互联网时代的世界名牌。
互联网时代世界名牌的特点是能快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需要大规模定制而非大规模制造。
海尔抓住互联网的机遇解决这一挑战,积极探索实践"人单合一双赢模式",通过"倒三角"的组织创新和"端到端"的自主经营体建设,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型,创造出差异化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引领潮流的研发优势——海尔累计申请专利1万多项,居中国家电企业榜首,并率先实现国际标准的零突破。
零距离下的虚实网融合——海尔在国内市场有强大的市场营销网络优势,并与互联网进行充分的融合,以"零距离下的虚实网融合"创出第一时间满足用户第一需求的竞争力。
"
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改变传统企业以产品为中心的发展
模式,实施以用户为中心的即需即供大规模定制,实现了"零库存"和"零应收"。
海尔集团正成为互联网时代领先的全球化品牌。
在经济效益取得极大成就的同时,海尔集团也致力于慈善事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援建了164所希望小学和1所希望中学,制作212集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
一.海尔集团的成长历程
下面我们就跟着时间的脚步去了解海尔集团的成长历程:
1984年,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成立的海尔集团。
1985年4月,由厂长张瑞敏主持,将存有严重质量问题的76台瑞雪牌电水箱当众砸毁,海尔从德国引进了先进技术,生产出我国乃至亚洲第一代四星级冰箱,领先一步在国内市场形成了质量可靠和技术先进的优势。
1988年“琴岛-利勃海尔”牌BCD-212型电冰箱荣获中国冰箱史上第一枚国优金牌。
1991年12月20日,经青岛市政府决定,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冰柜总厂、青岛空调器厂组建海尔集团。
1993年11月19日,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1996年2月,海尔莎只罗(印尼)有限公司在印尼雅加达正式成立,海尔首次进行跨国经营。
同年六月海尔集团荣获美国优质服
务科学协会颁发的五号钻石奖,成为亚洲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家电企业。
1997年9月,以进入彩电业为标志,海尔进入黑色家电、信息家电生产领域并被美国《家电》杂志评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企业。
1999年4月30日海尔在美国的南卡州建立了生产厂,五星红旗飘扬在美国的土地上。
欧洲海尔、中东海尔、美国海尔……先后揭牌,有更多海外经销商加入到海尔的营销网络中。
2001年6月19日,海尔集团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所属一家冰箱厂的签字仪式在海尔集团总部举行,这是中国白色家电企业首次实现跨国并购,继美国海尔之后,海尔在欧洲也实现了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
2004年3月3日,首批标有“海尔”品牌标志的5500台笔记本和台式电脑,登陆法国市场。
这是我国企业首次大批量利用自有品牌出口电脑,开创了国内品牌电脑走向国际市场的先河,同时标志着海尔电脑正式拉开了“跨国作战”的帷幕。
2008年3月13日,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公开7年来服务质量“明察暗访”调查结果。
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秘书长陈传意说:“海尔是唯一做到被抽查的所有产品、所有城市、合格率均为100%的企业,堪称‘中国式服务’的典范!我们共在48个城市抽查了海尔8类产品,全部合格。
”
2012年1月5日,海尔集团收购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家用电器业
务交割仪式在东京顺利举行。
海尔亚洲国际株式会社和海尔亚科雅销售公司成立,AQUA新品牌正式诞生。
海尔集团还在不断探索前进着,2013年让我们共同期待其再创辉煌吧,让中国海尔的名字传到更遥远的国度去吧。
(一)海尔集团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1、盲目多元化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健康成长
海尔从1992年开始实施多元化成长战略。
应该说,海尔前期的多元化经营是成功的。
成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依据企业的能力稳步推进。
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相关多元化策略。
但是,海尔后来进入生物制药、物流、餐饮、金融等领域虽然在短时间内使海尔获得了快速发展,销售额不断攀升,但现在,海尔在这些领域的盲目多元化正在阻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弱化了企业的核心能力。
海尔核心能力在于其在家电领域强大的设计制造能力以及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销网络,而不是海尔自己宣称的文化整合能力。
这一点已经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普遍认可和海尔自己的承认。
海尔从冰箱进入冰柜和空调行业是基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同时新领域的扩展也强化了企业的核心能力,因为二者技术方面的核心技术是同一的,即制冷技术,其他生产工艺技术亦是高度相关市场方面的销售渠道和用户类型是同一的,只是空调产品需提供安装服务,商用冰柜的用户稍有不同。
之后海尔进入的洗衣机、彩色、家居设备行业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企业的核心能力,这是海尔之所以连战连
捷的主要原因。
但是海尔后期进入生物制药、餐饮、金融等领域则与先前的核心能力没有很大关系,在技术、网络和用户方面均没有太大的相关,明显地分散了企业有限的资源,弱化了企业已经形成的核心能力。
二是降低了消费者对海尔的品牌认可。
海尔舍弃对家电领域的专注,降低了消费者对海尔的品牌认可,不但使海尔在新的领域难有作为,而且影响了海尔在家电领域的扩张步伐。
2、由于国内通货膨胀、国家紧缩的货币政策,使海尔的发展资金链条受到冲击。
3、由于缺少资金,企业的研发受到影响,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新产品、新技术的投用,这个企业势必会在市场的运行中淘汰。
4、海尔将放弃“中国造”主攻营销彰显海尔全球化道路步履维艰。
海尔集团国际化程度依然不高,海外投资亏损,还尚未在主流市场站住脚,国际品牌还没完全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