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ESD标本的病理取材及切片制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ESD标本的病理取材及切片制作方法
杨京彦1,管冰心1,王海涛1,王晓映1,滕国鑫1,季昌华1,于洁1,张廷国1,2,周成军1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胃内镜下黏膜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标本的病理取材及切片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方法回顾28例胃ESD标本的取材及制片流程,将标本全部规范取材,多组织块有序摆放加固脱水,顺序包埋制片。
结果28例中,前期10例标本全部取材,每个脱水盒独立包埋1个组织块,单病例蜡块数最多16个;后期18例采用每个脱水盒多个组织块顺序包埋,单病例蜡块数最多6块; 18例中有4例同一脱水盒中组织块数﹥4块,包埋后组织块未在同一平面,切片显示组织部分缺失,其余14例每脱水盒中组织块数≤4块,脱水包埋后组织平整,切片显示组织切缘完整,胃黏膜层次清晰。
结论胃ESD标本的规范化取材、制片有利于准确病理诊断。
【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8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胃内镜下黏膜剥离;取材;蜡块制片
内镜下黏膜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技术是由日本专家Gotoda等于1999年首先报道的新技术,在内镜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选择适用的特殊电切刀(IT刀、Dua刀、Hook刀等)对超过2 cm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进行一次性完整的黏膜剥离切除,2001年将其正式命名为ESD[1]。
ESD技术因具有创伤小、恢
复快、局部复发率低等优点而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济南250033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理科,济南250012
网络出版时间:2015-8-20 16:47
网络出版地址: /kcms/detail/34.1073.R.20150820.1647.028.html
目前ESD技术已在日本广泛应用于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内镜治疗,近几年我国也逐渐将其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胃ESD标本需要详细准确的病理诊断印证反馈临床所见,标准的胃ESD标本取材和制作与准确详细的病理诊断密切相关。
胃ESD标本与常规的手术和活检组织标本相比,其在固定、取材及制片技术上有独特之处[2]。
现将我院近年开展消化道早期胃癌研究中逐步探索并不断改进的胃ESD标本的取材及制片方法和注意事项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选取2013年8月~2015年4月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ESD标本28例。
包括13例黏膜内癌,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非肿瘤病变(重度肠化萎缩、重度活动性炎伴糜烂及修复性病变等)。
1.2方法
1.2.1标本固定内镜下切除后充分伸展胃ESD标本,在标本边缘用不锈钢细针完整地固定于泡沫塑料上,暴露病变。
固定时要使黏膜边缘充分伸展,确保边缘黏膜平滑肌和黏膜上皮同时被细针垂直穿过固定,避免黏膜平滑肌收缩弯曲而导致黏膜切缘内卷,造成镜下观察切缘出现假阳性(图1)。
在固定ESD标本的泡沫塑料上标记其在体内的相对位置,例如口侧、肛侧、前壁、后壁等,
肉眼观察黏膜表面的颜色,是否可见明显的病变并拍照。
固定标记好的标本及时浸没于10%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12~48 h(图2)。
1.2.2标本取材前测量记录固定后ESD标本切除黏膜的最大、最小直径和厚度,比对固定前照片,观察黏膜表面有无明显病变、大体分型,病变的轮廓是否规则,有无明显隆起或凹陷,有无糜烂,病变黏膜与周围正常黏膜的位置关系,病变与黏膜侧切缘最近距离。
1.2.3标本取材认真阅读临床ESD内镜所见和描述,先确定病变分型、位置及范围,将主要病变置于第一刀的位置并有效取材。
确定病变后再选择标本取材改刀方向,查看病变距黏膜切缘距离,选取垂直于最近切缘切线方向进行切割(第一刀取材在病变最显著处),并用染料标记选取切缘(采用Bradly色标剂,含七种不同颜色,可定向标本不同切缘);确定垂直切割方向后,将欲切割方向黏膜纵轴最长距离与取材脱水盒比对,若长于脱水盒有效距离,需在平行切缘切线方向选取合适位置将标本改刀成两片,尽量将黏膜病变纳入同一片取材组织上,便于读片测量。
确定是否水平改刀后,先进行水平方向切割,再进行垂直切割。
切割前标本拍照,垂直切割时,在最显著病变部位距病灶旁侧1 mm下刀,再按2~3 mm的距离向两侧平行地切割组织,将所有组织取材检查(图3、4)。
1.2.4标本取材后摆放取材后拍照标记组织块序号,将取材后的组织块按照顺序依次放入脱水盒(或是分区装盒),先在脱水盒中垫薄层海绵,放入后再加覆3 mm厚的海绵,确保组织块在脱水盒中位置固定,减少脱水过程对组织块收缩扭曲的影响,每个脱水盒放入组织块一般不超过4条(图5)。
1.2.5脱水常规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浸蜡。
1.2.6包埋按照脱水盒中组织块顺序进行组织包埋,包埋时将组织立埋(黏膜垂直于包埋盒底面),保证每个组织块向同一个方向90°翻转,标本最后边缘一个组织块向相反方向90°翻转。
先将包埋盒注入石蜡,手持微倾置于冷台上,将组织块依次放入包埋盒,同时调整包埋盒角度,使包埋盒底部石蜡的凝固与组织块的放入基本同步,然后轻轻按压,使所有组织块的包埋盒底部接触面位于同一平面,最后放上脱水盒底盖,注满石蜡,待完全冷却分离蜡块和模具(图6)。
1.2.7切片和染色每个蜡块均行3 μm厚切片,捞片时注意切片组织方向与蜡块组织方向相同,常规HE染色。
2 结果
本组28例胃ESD中,将2013年8月~2014年9月的10例,采用每个脱水盒独立包埋1块组织,单例蜡块数最多达16块,2014年9月之后的18例,采用每个脱水盒多个组织块顺序包埋,单例蜡块数最多6块,制片效率高,阅片更形象全面(图7)。
18例中有4例,同一脱水盒中组织块数﹥4块,包埋时随着液体石蜡的凝固,过多的组织块不易埋入同一平面,需重切和深切才可将所有组织切全,其余的14例,每个脱水盒中组织块数≤4块,脱水包埋后蜡块组织平整,切片显示切缘完整,胃黏膜层次清晰(图8)。
3 讨论
临床早期胃癌的诊断依赖于规范化的取材及病理诊断。
自2013年,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引入开展ESD技术。
最初送检胃ESD标本时,仅将标本简单固定,取材时将标本每2 mm改刀全部取材,改刀选取方向较为随意,每个脱水盒一个组织块逐一单纯包埋固定,虽然镜下可观察送检标本的全貌,但发现诸多问
题:固定时黏膜边缘未穿透黏膜肌,固定后切缘内卷;改刀方向未通过最近切缘,以致不能回馈临床手术切缘状态;组织过长脱水后扭曲,不易镜下观察病变的类型、浸润深度;单个组织块脱水包埋,蜡块数量多,工作效率低等。
针对上述问题,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2-6],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良:加强与临床内镜医师的沟通,大体标本固定时采用专用的不锈钢细针,将黏膜充分伸展,边缘黏膜平滑肌和黏膜上皮同时被细针垂直穿过固定,避免出现切缘内卷;取材前观察病变范围、切缘情况,拍照,规范改刀方向,便于观察病变的全貌及规范化病理诊断;将多组织块(≤4块)有序排放于同一脱水盒,加固脱水、顺序包埋,所制蜡块组织平整,可保证切片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规范有效的病理取材及制片是胃ESD标本规范化病理报告及准确诊断的必备前提,也是最后完成ESD标本病理诊断复原图所必须的,有助于病理医师和临床内镜医师点对点复核病变,不断提高早期胃癌的认识,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早期胃癌的临床防治。
参考文献:
[1]Ono H,Kondo H,Gotoda T,et al.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J].Gut,2001,48(2): 225-9.
[2]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病理学协作组.中国消化内镜活组织检查与病理学检查规范专家共识(草案)[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31(9): 481-5.
[3]Shim C N,Lee S K.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undifferentiated-type early gastric cancer: do we have enough data to
support this[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14,20(14): 3938-49.[4]朱明华.提高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共识[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0,26(6): 647-8.
[5]Yoshida N,Naito Y,Sakai K,et al.Outcome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colorectal tumors in elderly people[J].Int J colorectal Dis,2010,25(4): 455-61.
[6]Kakushima N,Fujishiro M.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gastrointestinal neoplasm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19): 2962-7.
doi: 10.13315/ki.cjcep.2015.08.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