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__先秦学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
挖命题
【考情探究】
分析解读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奠基时期,课标全国卷关于此时期的命题一直不吝笔墨,尤其是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态势日趋明显,如墓葬考古与史料实证的方法,《史记》中文献的历史解释,《墨子》中记载的科技成就体现家国情怀等等,均在2018年课标全国卷中体现。
试题强调能力立意,呼应现实热点问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这一趋势在高考中将会延续。
复习本单元要重视文本阅读,加强对宗法分封制、小农经济、百家争鸣、先秦时期科技发展和文学成就的认识,深刻理解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真题典例】
【破考点】
【单元概览】
一、时空定位
二、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即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
【考点集训】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6江苏单科,1,3分)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答案 D
2.(2018河南八市二测,1)从迁移的路线来看,西周时姬姓与姜姓封国均由河南移往更东方
或南方的地方,为周王室建立新的藩屏。
分封( )
A.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力
B.强化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C.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开发
D.推动了西周政权的建立
答案 C
3.(2018河北“名校联盟”一测,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器物等,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这主要说明当时( )
A.礼乐制度日益受各诸侯的冲击
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
答案 C
4.(2018湖北八校一联,24)《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材料旨在说明( )
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
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
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
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
答案 B
5.(2017河南濮阳一模,24)春秋战国之际,“士庶合流”使士阶层得以扩大,大批的“士”
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了“无定主”的游离状态的“游士”。
大批“游士”的出现( ) A.促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B.反映了宗法制度走向崩溃
C.表明官僚政治已形成
D.导致了国家政局日益动荡
答案 B
6.(2017河南郑州二模,2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丧服之大纲四:曰‘亲亲’,曰‘尊尊’,曰‘长长’,曰‘男女有别’。
”这表明周朝( )
A.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并被推行
B.通过强化等级秩序维护中央集权
C.通过规范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D.宗法制下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答案 C
考点二先秦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2018山东济宁3月,24)《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
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中原地区的战乱影响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
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答案 D
2.(2018广东珠海一模,24)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
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
这反映了( )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人们对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废除了礼乐制度
答案 B
3.(2018河南中原名校三测,3)管仲在齐国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垄断制盐业和冶铁业,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
这种做法的主要影响是( )
A.恢复西周的“工商食官”政策
B.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形成
C.促进经济国有化政策的产生
D.促进官营手工业的产生
答案 B
4.(2017河南洛阳期中,1)据考古资料显示,河北石家庄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也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
这说明( )
A.我国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B.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在全国普遍使用
C.东北地区耕作技术超过河北地区
D.铁农具已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答案 D
5.(2017湖南百校联考,1)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圜钱。
这反映了当时赵国( )
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答案 D
考点三“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2018湖南长沙一中月考三,7)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下面各项主张与唐太宗的认识比较接近的是( )
A.老子的无为而治
B.商鞅的重农抑商
C.孟子的民贵君轻
D.韩非的以法治国
答案 A
2.(2018山东潍坊3月,24)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唯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 )
A.各诸侯国尊崇传统文化
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答案 D
3.(2018广东汕头一模,24)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21个类别。
由此可推知( )
A.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
B.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
C.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D.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答案 B
4.(2017安徽“江南十校”3月,24)孟子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下列阐释,最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
A.政治生活是伦理道德生活的延伸
B.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C.重视德教在仁政施行中的作用
D.德行是王位继承的主要考量因素
答案 B
5.(2017山西五校三联,1)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
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 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答案 A
6.(2017山东济南3月,24)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这属于( )
A.强调赏罚分明的法家思想
B.认为人生无常的道家思想
C.提倡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
D.主张选贤任能的墨家思想
答案 D
7.(2013江苏单科,21,6分)(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分)
答案(1)根本:孝悌。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探史料
探究一政权与族权的结合——我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史料呈现
史料1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①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②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此③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史料2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④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
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史料3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
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⑤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
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
……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摘编自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读史指导
史料应用
1.依据史料1,概括西周政治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
答案变化: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与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确定君臣名分)。
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最终走向瓦解的主要原因。
答案①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②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诸侯国的势力却日益壮大,维持分封制的宗法血缘关系松弛。
③井田制逐渐瓦解,分封制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
④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如商鞅变法),促使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3.根据史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宗法制对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答案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对我国封建社会影响极大,导致我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
一个重要表现是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另一大表现是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及封建统治者反对理性和守旧的思想。
4.综合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早期政治体制的重要特点。
答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探究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原动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史料呈现
史料1 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
治田四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
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战国时期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的①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
——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史料2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②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史料3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
进和技术的进步。
……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
③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2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答案①分散性: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③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④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
2.根据史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有何影响。
答案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②加速了宗法分封
制崩溃,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最终确立;③引起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解放。
探究三风格迥异的治国理念——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史料呈现
史料1 我无为,而①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史料2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
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②仁者无敌。
”
——《孟子·梁惠王上》史料3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③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
史料应用
1.史料1体现了道家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案强调清静无为,不扰民,其治国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要顺应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2.史料2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政治主张?请进行简要阐释。
答案施行“仁政”。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体现了儒家朴素的民本思想。
3.史料3体现了韩非子对儒家的仁爱思想持什么观点?他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答案反对儒家的仁爱思想。
主张通过“严刑重罚”来维护统治。
4.结合以上史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儒家的仁政爱民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而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却适应了时代要求。
过单元
【5年高考】
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8课标Ⅰ,24,4分)《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 C
2.(2018课标Ⅱ,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 A
3.(2017课标Ⅰ,24,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 A
4.(2017课标Ⅱ,24,4分)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 A
5.(2017课标Ⅲ,24,4分)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 A
6.(2016课标Ⅲ,24,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 B
7.(2015课标Ⅰ,24,4分)《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 C
8.(2015课标Ⅱ,24,4分)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 C
9.(2014课标Ⅱ,24,4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答案 C
B组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8北京文综,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 C
2.(2018江苏单科,1,3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 D
3.(2018海南单科,1,2分)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 )
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草书
答案 B
4.(2017江苏单科,1,3分)《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答案 B
5.(2017海南单科,1,2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答案 D
6.(2017海南单科,2,2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 A
7.(2016海南单科,3,2分)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 B
8.(2016海南单科,4,2分)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 A
9.(2015江苏单科,1,3分)《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 A
10.(2015浙江文综,14,4分)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答案 D
11.(2015山东文综,13,4分)《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答案 C
12.(2015海南单科,1,2分)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 B
13.(2018海南单科,2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
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
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8分)
答案(1)背景:①礼乐传统;(2分)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3分)③思想活跃。
(2分)
(2)主张:①重建礼制社会;(2分)②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2分)③积极入仕,以礼治国;(2分)④人人都践行周礼。
(2分)
14.(2017北京文综,37,10分)(节选)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
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10分)
答案参考答案要点
(1)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
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依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
C组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3课标Ⅰ,24,4分)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