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1-5节中考试题 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阳县鳌江镇第三中学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1-5节?中考试题
创作人:历恰面日期:2020年1月1日
班级姓名一.选择题〔一共15小题〕
1.〔2021•〕实验室选择气体的搜集方法须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与搜集方法选取无关的是〔〕
A.气体的密度B.气体的溶解性C.空气的密度D.气体的质量2.〔2021•〕关于甲、乙、丙、丁四个装置〔如以下图所示〕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甲装置可用作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B.乙装置可用作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C.可用丙装置搜集氢气D.可用丁装置搜集氧气
3.〔2021•〕利用以下反响制取气体,可用如下图装置的是〔〕
A.2H2O22H2O+O2↑B.2KClO32KCl+3O2↑
C.CaCO3+2HCl═CaCl2+H2O+CO2↑D.2KMnO4K2MnO4+MnO2+O2↑4.〔2021•〕以下各装置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A.装置①:高锰酸钾制氧气 B.装置②:由b进气搜集O2或者CO2气体C.装置③:制取氧气,氢气等气体 D.装置④:枯燥,搜集HCl气体
5.〔2021•〕如图是教师放置在实验桌上的三瓶无色气体,它们可能是H2、O2、CO2.以
下关于这三种气体的鉴别方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根据瓶③倒置,可判断瓶③存放的是H2
B.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入①中,假设复燃,那么存放的是O2
C.用点燃的木条伸入②中,假设火焰熄灭,那么存放的是CO2
D.向②中参加少量蒸馏水,假设变为红色,那么存放的是CO2
6.〔2021•〕集气瓶中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以下气体中的某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那么该瓶气体可能是〔〕
A.①或者②B.②或者③C.①或者④D.③或者④
7.〔2021•〕右图表示CO2的循环过程,其中物质X能为人体直接提供能量,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X中C、H、O的原子个数之比为1:2:1
B.转化1是自然界中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
C.X在人体中氧化产生的CO2如不及时排出,那么血液的pH将增大
D.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的成分相比,CO2和H2O的含量增加
8.以下有关实验室制取CO2的操作顺序正确的选项是〔〕
①向试管中放石、倒入盐酸②检查气密性③搜集气体.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②①③
9.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主要操作步骤是〔〕
①搜集气体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④向漏斗里注入酸液⑤将固体药
品参加到锥形瓶中.
以下操作顺序正确的选项是.
A.③②⑤④①B.③②④⑤①C.②③⑤④①D.③⑤④②①10.〔2021•建湖县〕如下图,在甲、乙两个等体积的塑料瓶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的滴
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用图示两种方法搜集满二氧化碳后,旋紧瓶盖振荡,那么〔〕A.甲瓶没有任何变化,乙瓶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甲乙两瓶紫色石蕊试液均变红
C.甲乙两瓶紫色石蕊试液均变红,甲瓶变瘪,乙瓶外形不变
D.甲瓶变瘪,乙瓶试液变红
11.〔2021•〕“归纳与比拟〞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以下关于CO2与CO的不同点比拟错误的选项是〔〕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C.用处:CO2可用于光用、灭火等;CO可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D.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12.〔2021•〕以下关于产生氧气方法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
A .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光用
B .工业上用别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分解反响
C .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响才有可能产生氧气
D .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13.〔2021•〕第21届国际风筝会开幕时,放飞了数
以万计的彩色气球.用你所学物质的化学性质及
下表提供的数据〔常温〕,分析充灌气球最好选
用的气体是〔常温时空气的密度为/L 〕〔 〕
A .A
B .B
C .C
D .D 14.〔2021•〕空气的成分中,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15.〔2021•〕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常用方法是〔 〕
A .煅烧石灰石
B .点燃木炭
C .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响
D .碳酸分解
二.填空题〔一共5小题〕
16.以下图所示装置有洗气、贮气等多种功能.
〔1〕用排水法搜集02,瓶内装满水,气体应从 _________ 管进〔填“a〞或者“b〞,下同〕.
〔2〕除去CO 中的C02,瓶内装NaOH 溶液,气体应从 _________ 管进.
17.右图为生态系统构造示意图的一局部,图中a 、b 、c 、d 分别代表氧气和二氧化碳循环.请用字母填空:
〔1〕代表生成氧气的是 _________ ;
〔2〕代表放出二氧化碳的是 _________ .
选项 A B C D 气体名称 氢气 氦气 氮气 氧气 密度g/L
18.〔非课改实验区〕图是自然界C循环图,仔细观察后答复:
〔1〕以下过程在A处不合理的是_________ 〔填番号〕
A.碳燃烧 B.人的呼吸
C.植物的呼吸 D.植物的光用
〔2〕在B处表示自然界中的CO2主要通过___ 消耗.
〔3〕有人认为燃料的不断燃烧,会将空气中的氧气消耗完,你赞成此观点吗?
_________ .
19.某同学欲从以下几方面对二氧化碳进展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答复有关问题:
〔1〕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右图说明了CO2与“温室效应〞的关系.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CO2外,还有臭氧、甲烷、氟利昂等.空气中CO2的主要来源是
_________ ,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可通过_________ 作用消耗CO2.
〔2〕该同学设计了一套验证碳酸具有酸性而,二氧化碳没有酸性的实验.他首先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滤纸,晒干后折成纸花,然后按以下图所示分别进展:
①紫色石蕊纸花遇到醋酸溶液变红色.
②在C实验中,当参加水后,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C实验的作用是_________ .
③在D实验中,紫色石蕊纸花变红色,这一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 .
④通过以上实验,尚未到达验证的目的,假设要到达验证的目的,你的改良方法是:
_________ .
〔3〕如下图,在密闭暗箱里,放一盆活力盎然的绿色植物,烧杯中盛有蒸馏水,并悬浮
着一个塑料小球,数天后,发现塑料小球漂浮在液面上,根据上述现象答复:
①NaOH与Ca〔OH〕2的化学性质相似,请写出烧杯中发生反响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
②解释塑料小球漂浮的原因_________ .
20.带火星的术条在氧气中可以复燃.那么,是不是只有纯洁的氧气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呢?为此,同学们开展了相关探究实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先制取一定量的氧气备用,再测得集气瓶实际容积为317毫升,然后采用某种方法得到5瓶含氧量不同的空气,最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来试验,观察是否复燃.相关的数据见下表:
集气瓶编号瓶内预装水
体积/毫升
充入氧气
体积/毫升
瓶内空气
体积/毫升
瓶内空气里氧气
体积的百分比
木条能否复
燃
1 120 120 197 50.9% 能
2 97 97 220 _________ % 能
3 90 90 227 43.4% 能
4 84 84 233 41.9% 能
5 81 81 23
6 41.2% 不能
〔1〕请指出得到5瓶含氧量不同的空气的详细方法_________ ;
〔2〕试将上表空白处补充完好〔保存1位小数〕;_________
〔3〕由该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 .
三.解答题〔一共10小题〕
2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成分的含量有什么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
请根据图示答复以下问题:
〔1〕图中搜集呼出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 ;
〔2〕①根据_________ ,判断二氧化碳含量不同;②根据_________ ,判断氧气含量不同;③根据_________ ,判断水蒸气含量不同.
〔3〕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比拟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多少,你能得出的初步结论是: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 .22.在“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图的装置来比拟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量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量.在A
瓶和B瓶中盛的无色溶液是_________ .
〔1〕在进展实验时,吸入的空气由_________ 〔填“a〞或者“b〞,下同〕进入,呼出的气体由_________ 排出.
〔2〕在实验完毕时,能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的现象是
_________ .
23.〔2021•〕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结合以下实验装置图答复有关问题
Ⅰ.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 .
Ⅱ.用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响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二氧化碳的搜集方法是_________ .
Ⅲ.符合启普发生器原理的装置是_________ 〔填编号〕.
②制取二氧化碳后剩余溶液的成分探究〔假设二氧化碳已完全放出,杂质不溶于水且不参加反响〕:
甲、乙同学分析认为剩余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钙,可能有盐酸.为验证是否含有盐酸,他们采用了不同方法进展实验,得到了一样的结论.
查找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甲取样于试管中,滴加_________ 试液试液变红有盐酸
_________
乙取样于试管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至过
量
丙同学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参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由此得出和甲、乙一致的结论.甲、乙认为丙的实验设计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 .
③从剩余溶液中得到尽可能多的氯化钙固体.
同学们认为参加稍过量的_________ 〔填化学式〕,经_________ 、蒸发等操作后即可完成.
24.〔2021•〕某同学按图所示装置进展实验,过量的C0:通人饱和NaOH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C02+NaOH═NaHC03↓〕.答复以下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
〔2〕写出装置A中反响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
〔3〕通过_________ 〔填写上操作名称〕能把NaHC03晶体从溶液中别离出来.
〔4〕假如缺少装置B,装置C中会生成的杂质是_________ .
〔5〕进展装置D实验时.观察到下层蜡烛比上层蜡烛先熄灭,由此不能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 〔填写上字母标号〕.
A.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B.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答案精析
1. 选D 解答:解:搜集方法的选择是根据:难溶于水或者不易溶于水用排水法搜集,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搜集,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搜集,与气体的质量无关.1. 选C解答:解:A、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氧气时可选用甲装置作发生装置.故A 正确
B、实验室用稀盐酸与石反响制取二氧化碳时可用乙装置作发生装置.故B正确
C、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搜集.故C错误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响,可用D装置搜集.故D正确
3. 选A解答:解:通过右图所示的装置可以判断出制取该气体的反响物是固液反响,不用加热;搜集的气体难溶于水,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答案,
4. 选B解答:解:A、在试管口需要放上棉花团,故A错误;
B、由于氧气、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气大,所以在用排空气法搜集时用向上排空气法,即从长的一端进入,故B正确;
C、该装置错误,长颈漏斗末端必须在液面以下,故C错误;
D、碱石灰显碱性,不能枯燥酸性气体,能与氯化氢反响,故D错误.
5. 选D解答:解:A、由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应倒置;O2、CO2的密度比空气都大,故A
正确;
B、由于氧气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B正确;
C、氢气可以燃烧并发出蓝色火焰,氧气有助燃性,只有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C正确;
D、二氧化碳溶于水没有颜色变化,通入石蕊试液变红.故D错误.
6. 选C解答:解: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具有支持燃烧的功能;氧气具有助燃性,空气中有一定量的氧气,空气和氧气都能支持燃烧.
7. 选C解答:解:由图中可知,转化1是光用,转化2是呼吸作用.X是葡萄糖,化学式是C6H12O6.
A、X中C、H、O的原子个数之比为1:2:1,正确.
B、转化1是自然界中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正确.
C、X在人体中氧化产生的CO2如不及时排出,能与水反响生成碳酸,那么血液的pH将减小,不正确.
D、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的成分相比,CO2和H2O的含量增加,正确.
8. 选C
解答: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的药品是石或者石灰石与稀盐酸,实验步骤是:按要求连好制取装置、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向大试管或者锥形瓶中参加石或者石灰石、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搜集气体.
9. 选A 解答:解: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是:装〔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参加固体药品〕→注〔注入液体药品〕→收〔用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搜集气体〕.
应选A.
10. 选C 解答:解:A、甲瓶中当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响生成碳酸,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应选项错误;
B、甲乙两瓶紫色石蕊试液均变红是正确的,但是不全面,忽略了内外压强差.应选项错误;
C、甲乙两瓶紫色石蕊试液均变红,甲内外形成压强差,因此变瘪,乙不变.应选项正确;
D、甲瓶变瘪,也会变红.应选项错误.
11. 选C 解答:解:A、从化学式上看出,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故此项说法正确.B、CO2与CO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也不和碱溶液反响,但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但能溶于水生成碳酸,故此项说法正确.C、CO2与CO的性质决定它们有这些用处,CO2可用于光用、灭火、化工产品的原料和气体肥料,“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等;CO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复原剂等,故此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煤气中毒.故此项说法正确.
12. 选B解答:解:A、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是由植物的光用产生,其他方法产生氧气的量很少,光用的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故对;
B、工业制氧气的原理是别离液态空气,有液态变成气态时由于氧气与氮气沸点不同,然后升温沸点低的先汽化溢出,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方法而分解反响的前提必须是化学变化,故错: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假设产生氧气,反响物质中必须含有氧元素;故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响才有可能产生氧气,故对;
D、高锰酸钾受热能分解产生氧气,所以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故对;
13. 选B解答:解: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具有可燃性,容易发生平安事故;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充灌气球;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但是氮气的密度和空气的密度差不多,不能充灌气球;
氦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并且化学性质稳定,合适充灌气球.
14. 选C解答:解: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主要是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汽车排放的尾气所致.
15. 选C解答:解:A、煅烧石灰石操作复杂,不容易搜集气体,故A错误;
B、点燃木炭不容易操作和搜集,并能产生一氧化碳,故B错误;
C、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响,操作简单,反响速度适中,适于搜集,故C正确;
D、由于碳酸不稳定不容易制取,也不容易操作.故D错误.
应选C.
二.填空题〔一共5小题〕
16.答案为:〔1〕a 〔2〕b
解答:解:用排水法搜集难溶于水的气体,瓶内盛满水,气体应该从a端进,利用气体的压力将水从b端压出;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响,而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响,所以可以利用上述装置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气体,除气时气体应从b管进入.17.答案为:〔1〕b,〔2〕d.
解答:解:绿色植物通过光用消耗二氧化碳生成氧气,故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动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故c是氧气,d是二氧化碳,
18.答案为:〔1〕D;〔2〕绿色植物的光用;〔3〕不赞成;
解答:解:〔1〕图中A处是消耗氧气的过程,植物光用是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应选D;〔2〕自然界中在B处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光用.
〔3〕燃料燃烧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自然界是的植物光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使氧气和二氧化碳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循环过程,故此观点我不赞成.
19.〔1〕含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光合;
〔2〕作比照实验〔或者证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D中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在B装置中通入枯燥二氧化碳气体;
〔3〕2NaOH+CO2=Na2CO3+H2O;由于CO2与NaOH反响生成Na2CO3,使溶液密度变大,对小球产生浮力变大,所以小球上浮.
解答:解:〔1〕由于化石燃料中含有大量的碳元素,燃烧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光用的原料有水分和二氧化碳,所以绿色植物消耗二氧化碳主要途径是植物光用;
〔2〕水为中性,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探究过程中,实验B用来和实验C进展比拟,比拟通入二氧化碳后二者颜色的异同;装置D中二氧化碳通入水中,与水反响生成碳酸,石蕊遇酸变成红色;分析整个探究过程,会发现探究中没有对石蕊只和二氧化碳气体接
触时会不会变红进展实验探究,因此还存在缺乏,还不能验证得到碳酸具有酸性二氧化碳不具有的结论,需要补上这一过程才行.
〔3〕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响生成碳酸钠和水,使溶液密度变大,对小球产生浮力变大,所以小球上浮.
〔3〕当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大于或者等于41.9%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着火.
解答:解:〔1〕得到5瓶含氧量不同的空气的详细方法是:在集气瓶里预先参加一定体积的水,再用排气法搜集氧气,详细数据已由表内数据提供;
〔2〕计算317mL的集气瓶内充入氧气后,瓶内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是:表格2的计算方法是:〔97mL+220mL×21%〕÷317mL×100%═45.2%;
〔3〕由该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当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大于或者等于41.9%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着火.
三.解答题〔一共10小题〕
21.答案为: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②小木条燃烧的剧烈程度③枯燥玻璃片是否变模糊〔3〕利用〔2〕中所得的结论可得答案,故答案为:①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②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③呼出的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解答:解:〔1〕此题是利用排出集气瓶中的水搜集气体,故答案为:排水法
〔2〕此题是分别利用澄清石灰水木条燃烧的现象及玻璃片水雾的多少判断呼出气体的成分,故
22.澄清的石灰水选B、a 选A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中的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或者A中的澄清石灰水比B中的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
解答:解:〔1〕要想检验二氧化碳的量及存在需要用到澄清石灰水
〔2〕吸入气体时应该关闭左侧活塞使气体从b进入;呼气时应该关闭右侧活塞使气体从a 排出
〔3〕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量大那么呼出气体A装置应该变浑浊
23.Ⅰ.试管,
Ⅱ、CaCO3+2HCl=CaCl2+H2O+CO2↑,向上排空气法,
Ⅲ、①C,
②紫色石蕊;有气泡产生,参加的氯化钙和硝酸银反响也可以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稀盐酸的存在,
③CaCO3,过滤.
解答:解:Ⅰ.仪器名称为试管
Ⅱ、石和稀盐酸反响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搜集;Ⅲ、启普发生器能使反响随时发生和停顿,而B长颈漏斗没伸入液面以下,应选C
②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能与碳酸盐反响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能与活泼金属反响产生氢气等,根据盐酸的性质,可用紫色石蕊检验是否有盐酸剩余;也可参加碳酸钠看是否产生气泡;因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氯化钙和硝酸银反响也可以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稀盐酸的存在.
③从剩余溶液中得到尽可能多的氯化钙固体,可参加一种不溶性的碳酸钙除去剩余盐酸,然后过滤除去剩余碳酸钙,再将滤液蒸发即可;
故答案为:
24.答案为:〔1〕锥形瓶;导管
〔2〕CaCO3+2HCl═CaCl2+H20+C02↑
〔3〕过滤
〔4〕NaCl
〔5〕D
解答:解:〔1〕熟记常用仪器的名称可知①为锥形瓶;②为导管.
〔2〕碳酸钙与盐酸反响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3〕别离固液混合物的方法是过滤.
〔4〕A装置中的盐酸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假设没有B装置氯化氢气体就会进入C装置,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响生成氯化钠和水,因此C装置中会增加一种物质就是氯化钠.
〔5〕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下面的蜡烛先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