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合格的共产党员(合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合格的共产党员(合集)
第一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合格的共产党员
宣讲稿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合格的共产党员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形成了一整套成体系的价值观。
这24个字反映的是国家目标、社会取向、个人准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是整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思想工具。
如今的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思想文化的频繁交流、利益诉求的不断分化,各种价值观交织碰撞,加之人们思想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增强,官僚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断滋长,使得人们的思想多元化,凝聚思想上的共识变得愈加困难。
近年来,诸如对老人摔倒扶不扶、公交上该不该让座、“到此一游”此类问题的争论,从某种层面上看,折射的就是价值观的冲突。
众所周知,社会由个人组成,每个人选择怎样的价值观、追求怎样的理想信念、秉承怎样的道德底线,决定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基础和面貌。
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社会思想的多元、多变的观念,就愈加需要我们凝聚一种精神力量,在各种价值观的交锋和博弈中,寻找到人们认识的“最大公约数”,淬炼统一的精神“内核”,从而把握
住正确的方向,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通过深入挖掘、培养和弘扬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全民共识,这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都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的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的共鸣和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如何在多元思想的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释?继承了中华文化哪些优秀传统?反映了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群众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学校教育、理论学习、社会宣传等各种方式,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一种激发正能量的良好氛围,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
其次,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虽然广大群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定得带头践行,把这项任务摆上重要位置,以核心价值观规范和要求自己,带好头、领好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而影响更多的群众,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
第三,加快对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化和日常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到工作的各项制度中,转化到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们随时随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全体公民的事,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义务。
每个共产党员都应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人人学习,人人践行,让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一要身入群众,关注民生。
就是要走出机关,走出文山会海,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到群众中去。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群众生活在最基层,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感受最深切,也最有发言权,
反映的问题往往最真实、最可靠、最准确。
通过与群众面对面接触、交流,特别是注重走访偏远的地区,困难的群众,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听取他们的意见,可以掌握最真实、最鲜活的社情民意,可以拉近干群距离。
二要深入群众,解决民困。
就是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法设法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群众最讲实惠,不需要干部对他们讲大道理,也不需要干部和他们不疼不痒地套近乎,而是希望干部能根据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合理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群众的事情,对于全局来说可能很小,而对群众自己来说,则事事牵动人心,件件都是大事,有的还是急事、难事。
如果2 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牵动他们的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和生活。
这就要求干部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思考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并加以分析,找出问题的主要症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三要心入群众,维护民利。
就是要带着深厚的感情,真心实意地同群众交朋友,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
马克思指出,人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群众工作必须以维护群众利益为依归。
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树立干群一家的理念,把人民群众当成家人,把群众来信当成家书,把群众之事当成家事,群众工作当成家业,带着真心、带着感情为民办实事、为民谋实利。
共产党员是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顶梁柱,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践行者,是良好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和先行者。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责任重大。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武器和方向引导,从而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第二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合格党员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合格党员
2016.3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流。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已经有一段时
间了,在十八大的报告中,我们就提出了24字的核心价值观。
但是关于它的解读,还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因为,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我们的学习领悟总是有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加强的过程。
今年三月份,中办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也就是我们前半年一直在抓的“两学一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面向中共8800余万党员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讨论要做到“5个能否”,第一个是能否坚守共产党人信仰信念宗旨,第二个是能否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群众的关系,第三个是能否努力追求高尚道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积极健康生活方式,第四个是能否自觉做到党规党纪面前知敬畏守规矩,第五个是能否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为党的事业担当作为。
今天,我重点就第三个方面来和大家探讨一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
今天我讲的内容分四大部分。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
一、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个方面,是要巩固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
总书记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知的、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一个社会判别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系列纪录片中,从苏维埃政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至今,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风风雨雨,其中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很多惨痛的教训。
在思想文化领域,最重要的教训,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各国社会主义事业最终走向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广大人民群众失去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
“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十分重视意识形态的工作,他多次联系国家政权的安危、社会应有的健康向上的主旋律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重大问题,深刻论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他特别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
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那么,要守住思想防线,就必须巩固共同的思想基础。
2014年我们观看的视频《较量无声》,它通过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颜色革命、北非之乱原因的解读,揭露了美国使用和平演变手段颠覆别国(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政体的事实。
其中提到,改变中国年轻一代思想价值观,在中国社会底层植入西方信仰体系,始终是美式文化战争的两大主攻方向。
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说“我们要从青少年抓起,要把主要的赌注押在青年身上,要让他们变质、发霉、腐烂,我们要把他们变成无耻之徒,庸人和世界主义者,我们一定要做到”。
克林顿执政以后,中央情报局曾经在他们的行动手册中的中国部分加以充实完善和实用化,内部代号为《十条戒令》,第二条说:尽量用物质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蔑视鄙视并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思想,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电视、书籍、无线电波,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就成功了一半。
一定要把青年的注意力引向体育表演、色情书籍、音乐、游戏、犯罪电影以及宗教迷信,在宗教民族之间制造矛盾以及分裂,不断制造新闻来丑化他们的上层,利用一切资源来破坏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毁灭他们
的自尊自信,打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
是不是很可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参与性明显增强。
某些媒体整天播的是什么明星结婚离婚或者找小三了,乱七八糟的,把人往什么方向引导?舆论是会影响和控制思想的,在这个网络社会,舆论的重要性一点都不必枪杆子差。
而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大了对我国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渗透。
比如说对我们的英雄进行丑化,狼牙山五壮士英勇牺牲,有人说五壮士是逃跑,还偷了农民的萝卜。
“邱少云在烈火中捐躯是半生不熟的烤肉”、“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董存瑞炸碉堡系虚构”、“刘胡兰精神有问题”等言论在网络上不断被炒作。
戏弄经典,去年毕福剑在饭桌上唱评《智取威虎山》,唱了该京剧里《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著名选段,并且边唱边戏谑,对毛泽东使用了羞辱性词汇,称他“把我们害苦了”等等。
信仰缺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名句。
可有人却为了在仕途上“更上一层楼”,竟然对着鹳雀楼烧香跪拜。
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前的广场上,一男一女用纸箱摆起临时“香案”,然后对着鹳雀楼倒头便拜。
据了解,这一男一女为父女关系,男子临近退休仍为普通公务员,希望跪拜鹳雀楼让其在退休前能落实个副科待遇。
我们知道有“不信马列只信鬼神”的公务员,但不知道一些公务员还可以如此迷信。
而更大的悲剧还在于,这并非个案,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原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刘志军办公室里布置了“靠山石”;山东泰安市原市委书记胡建学命里缺“桥”,便耗巨资架起“岱湖桥”;湖南省双峰县国土局办公楼置放着“转运风水球”。
这名跪拜鹳雀楼的公务员,其背后的价值观,与这些公务员如出一辙,那就是不问苍生问鬼神,不信马列信大师。
国家行政学院程萍博士曾做过一个“中国县处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17个省级单位和副省级城市的900名县处级公务员参与调查,一定比例的公务员表示“很相信”风水。
思想混乱,拥有3700多万微博粉丝的任志强在公开场合发表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改革开放决策的言论,妄议中央大政方针,公开与中央唱反调,背离了党的根本宗旨,
违背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比如,对于“八荣八耻”他说“一条都不符合现代的价值”;对于社会公认的英雄,他说“雷锋是一剂麻醉剂”。
这说明,我们要在党内,要在全社会真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恐怕还是有一段路要走的。
长征中,很多人不理解这样一个问题,说,共产党是怎样把一群穿着草鞋,扛着小米加步枪,没有任何现代武器的农民,打造成了一个战无不胜的军队,打败了飞机大炮的呢?他们说,共产党一定有”三头六臂”。
后来有一个民主人士,叫续范亭,他说,共产党是真的有”三头六臂”,其中”三头”是指:枪头、锄头和笔头;”六臂”是指:两只手打枪,两只手生产,两只手写文章。
这就是”三头六臂”。
“枪头”是枪杆子问题。
”锄头”搞生产。
”笔头”干什么呢?巩固思想。
”笔头”跟敌人做舆论斗争,巩固自己的思想。
所以在一个物质丰腴的时代,我们必须越来越重视思想的力量、精神的力量。
第二个方面,是要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准。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判断,叫”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上我们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
但我们在文化上,并没有做好改革开放的准备。
这种文化上的准备不足催生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种道德失范的问题。
邓小平在1981年时,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他说,没有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即使现代化建设起来了也不好,富起来了也不好。
没有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现代化又有什么意义呢?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基本解决了物质上的匮乏问题。
那么现在,问题的重心转向了哪里?转向了精神上的富足,物质上的富足的需求逐渐让位于一种精神富足的追求。
在这个时候,党中央提出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好是这个时代的需要。
2、塑造国民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的需要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除了为其国民提供繁荣发达的经济基础之外,还要为国民树立和弘扬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大大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广大人民群众总体上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是,改革开放引发的经济建设大潮,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促使一部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嬗变。
一些过去曾经洗涤过的腐朽、落后、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恶习重新泛滥。
整个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乱象。
具体表现如下。
(1)拜金主义风气盛行。
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
中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大潮中,一部分人滋生了拜金主义。
“一切向钱看”成为一种时尚口头禅。
结果,傍大款、攀富贵、结交“富二代”、“官二代”和“土豪”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各种“炫富”、“炫豪车”、“炫名牌”现象层出不穷。
“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曾成为名噪一时网络名言,还获得了相当高的支持率。
拜金主义是造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天,中国竟成为了世界商品造假的大国,各种假冒伪劣产品、食品、药品大行其道。
尤其各种“地沟油”、“毒大米”、“毒奶粉”、“假酒”、“注水猪肉”等劣质食品,以及“美罗华”、“赫赛汀”、“特罗凯”等各种假药,不仅骗取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而且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有人戏言,坑、蒙、拐、骗、赌,神州大地处处有,这无不跟拜金主义的腐蚀有关。
同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从经济领域泛化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市场等价交换原则被扭曲运用到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造成了“潜规则”甚嚣尘上。
一些党员干部叫嚣“有钱能使官推磨”,大肆买官卖官。
一些人不是以助人为乐为荣,而是坚持助人要钱,在救死扶伤的关键时刻,不适时宜地提出支付金钱的要求,以此变相要挟受害者及其家属。
甚至有极少数有些贪官、“土豪”以睡在钱堆里为乐,或以燃烧人民币为荣,寻找所谓的快乐刺激。
显然,拜金主义已经扭曲了一部分人的心理和灵魂。
(2)奢靡享乐主义盛行。
拜金主义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催生了奢靡享乐主义。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物质文化的繁荣发展。
但是,
财富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文明的提升。
相反,一些党员干部和暴富起来的“老板们”没有把财富变为更有价值的资源,反而浸淫在金钱和物质的过渡挥霍之中,追求人生的奢靡享乐。
一些党员干部吃饕餮大餐,住高档酒店,玩遍千山万水,包养情妇美女,盛行贪图享乐、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
一些富豪、“土豪”挥金如土,沉溺于吃、喝、嫖、赌、毒,迷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甚至到处散布“白天死过去,晚上活过来”的口号。
一些地方以发展经济为名,发展“性都”、“浴都”、“爱都”,助长了黄、赌、毒的盛行。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许多地方还处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但是,今天的中国竟成为了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
这一现象真的值得我们好好深思。
奢靡享乐主义让人们沉溺于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容易使人们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
因此,享乐主义滋长和蔓延,不可能带来真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只能滋生虚假繁荣的毒瘤,助长玩物丧志的风气,严重地腐蚀了良好、健康的社会风气。
(3)诚信缺失,社会道德滑坡。
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重道德、讲诚信的民族。
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曾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周人最早提出“明德慎刑”、“为政以德”的理念。
唐朝时《唐律》最终确定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德治方略,并为以后历代所尊崇。
以德为先,诚实做人,一诺千金,与人为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曾经是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的优秀美德。
但是,改革开放中各种良莠不齐的东西促使一部分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少部分人出现道德堕落、观念扭曲、行为无德的行径。
近些年,“豆腐渣”工程、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学历“造假门”等诚信缺失现象愈演愈烈。
各种“艳照门”、“一夜情”,频发的“到此一游”,无不拷问着中国人的道德水准和个人修养。
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佛山“小悦悦”事件,无不让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备受心灵的煎熬。
各种媒体的“炒作”、网络“水军”的“灌水”、不良大V的无良言论、“公知”的虚假道德批判,无不在兴风作浪中愚弄和欺骗着每一个善良的国民。
追捧
“干露露”、“湿露露”、“裸模”、“裸星”,崇尚“一脱成名”,无不让天下的父母和孩子担忧和迷茫。
当前,我们的社会似乎陷入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信任缺乏、人人自怜的危险境界。
因此,整个社会价值秩序的纠偏和重建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这就急需一套系统的、科学的价值观来加以引导和扶正。
(4)社会浮躁,个人理性不足。
一个社会的文明、稳定和进步,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理性思考和行动,需要用一套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和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遵守文明的秩序和公共行为准则。
我国的改革开放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尤其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人们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自由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同时,每一个个体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和压力的反应及其方式迥然不同。
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城乡、地区和部门发展不平衡较为突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即使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其差距有的也是较明显。
在此背景下,有理想迷失、信念动摇者,有道德堕落、观念扭曲者,有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暗中滋长。
[《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人民日报》,2014年2月17日,第1 版。
]社会中出现了一种理性不足、风气浮躁的怪相。
近些年,各种缺乏文化底蕴的娱乐节目占据了各地电视媒体的黄金时间段,出现中华大地处处“选秀”的局面。
而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阅读水平明显落后。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
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而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
[《中国人平均一年读书不到1本》,《深圳晚报》,2013年5月21日,第18 版。
]一些人的言论追求所谓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
一些“富二代”、“官二代”的言行举止令人惊愕,“我爸是……”成为一时的躁动。
各形各色的“段子”充斥整个网络空间等新媒体。
“仇富”、“仇官”现象愈演愈烈,盲目指责人家“为富不仁”、“为官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