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作者:李彩霞
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年第11期
李彩霞
摘要:“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农业院校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证,但是农业院
校为“三农”服务的责任,绝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还应考虑“三农”问题
对经济管理等人才的需求,其中就包括“涉农”会计人才的需求。

本文首先指出了培养“涉农”会计人才的意义,然后分析了“涉农”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保障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构建“涉农”会计人才模式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农业院校
“三农”问题是我国在现阶段稳步推行现代化事业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三农”问题的解
决需要农业院校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证,但是农业院校为“三农”服务的责任,绝不
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还应考虑“三农”问题对经济管理等人才的需求,其中
就包括“涉农”会计人才的需求。

所以农业院校要强调“非农专业”服务于“三农”的责任,
深化农业院校的“三农”教育,倡导农业院校培养大量的非农专业人才以服务于“三农”,其
中非农专业人才就包括“涉农”会计人才。

一、培养“涉农”会计人才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会计专业已成为管理学中屈指可数的“大专业”。

目前,会计人才的培养不再强调行业差异,
统一围绕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

然而,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动植物的
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其生产与加工特点与工业生产活动有着显著差异,另外,
各种乡镇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农业经济组织也不断涌现,这些涉及到农业财务问题,需
要大批农业会计人才来进行日常的核算和管理。

农业会计人才也就是“涉农”会计人才,是指具有农业特色会计专业人才,服务于广大农村、农业和农业经济组织等,能掌握与运用农业会计知识,如农业会计、农业财务管理、农村
审计等。

培养“涉农”会计人才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通过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农业特色”教育,弥补财经院校及综合院校会计教育的疏漏,促进我国会计教育事业的平衡发展。

目前一
些财经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的会计专业关注面比较广泛,但是涉及农业的相关会计理论研究相
对较少。

第二,利用农业院校的优势,培养具有农业特色的会计专业人才,以发挥出农业院校
的会计教育水平,解决“涉农”会计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

第三,通过研究涉农会计人才培养
模式,以会计专业为例,抛砖引玉,解决农业院校非农专业发展的“瓶颈”,以利于农业院校
非农专业的长远发展。

二、“涉农”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涉农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从农业院校的招生情况看,近年来会计学专业学生数量增长速度较快、就业竞争也异常激烈。

以天津农学院为例,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规模排在所有专业的首位,录取分数线历年来最高,并且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层次分为本科、专升本、专科、会计双学位等,但是目前不同学生层次
的培养目标相同,这将不能适应当前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另外,农业院校往往注重通用型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设,淡化特殊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培养目标发生偏移,不能发挥出“以农为优势”的良好条件和优势,不能培养出具有“农业特色”的会计专门人才,这不仅制约着农业院校会计教育水平的真正提高,也影响了我国会计教育事业的平衡发展,更导致了农业会计人才的供给不足。

(二)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方式没有充分体现涉农会计人才的需要,课程的设置与财经院校、综合性院校没有太大的区别。

以天津农学院为例,目前只是在本科教学层次和专升本教学层次开设了农业会计理论课程,而忽视了涉农会计人才的特殊需要。

(三)涉农会计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数量较少,并且水平不均衡,很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的第一专业不是会计,这样就造成了专业教师本身可能存在知识缺陷,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多数会计专业教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不太了解农业会计的实际工作。

2.农业会计实训基地有待建设
目前的涉农会计课程仅仅局限于理论教学,而没有相应的农业会计实训课程,究其原因是农业院校会计专业与涉农单位的联系还不很紧密,这不仅造成了教师不了解农业会计实际,也造成了涉农会计课程缺乏实训基地。

3.缺乏涉农会计教材
涉农会计课程开发的缺失造成教师没有了研究基础,从而涉农会计教材的编写也就无从谈起,这造成了农业会计教材相对较少,并且其“农业特色”也不太突出,无法满足农业会计课程教学的需要,并且有关农业会计实训的教材也少之又少。

三、构建“涉农”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涉农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为了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优势,农业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在培养各企事业单位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同时,兼顾涉农会计人才的培养。

其中,涉农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农为本,在熟悉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组织运行模式的基础上,熟练农业会计处理和财务审计等业务,为农业系统输送会计人才,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结合不同学生层次可以分别明确其培养目标,见表1所示。

会计学专业本科生、专升本、专科生的教育是培养各企事业单位会计应用型人才,同时兼顾涉农人才的培养;部分会计双学位学生原专业为涉农专业(如农学专业、动物科学专业、水产专业等),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的基础知识,便于进行涉农人才的培养,所以这部分学生的培养是为各农业系统输送涉农会计人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服务对象也大多面向“三农”,所以可以培养该专业的部分学生成为涉农会计人才;同时面向农业院校的涉农专业学生,开设全院范围内的农业会计选修课,也可以培养部分涉农会计人才。

(二)涉农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结合涉农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有差别的人才培养方式。

具体而言,在原有的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增加设置涉农会计课程,在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中加
入农业会计教学内容。

对于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需要适当增加农业会计的学时,并考虑
进行农业会计的实训,增设农村财务审计等课程。

见表2。

(三)涉农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农业院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教师进修以系统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同时,鼓励教师利
用农业院校资源,主持或参与涉农单位横向课题。

农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与涉农单位的合作,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涉农单位的实际情况,增加实践教学水平,便于获取科研的第一手素材;
涉农单位也可以利用农业院校会计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解决涉农会计工作中遇到的实
际问题。

2.建设农业会计实训基地
会计学是应用型科学,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也需要通过会计实训来提高动手能力,而
会计实训则必须以实训基地为依托。

涉农会计人才的培养也需要通过涉农会计实践教学来实现。

农业院校建设农业会计实训基地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与农经站、乡镇企业等涉农单位加强合作,建立农业会计实训基地;二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利用农业院校的资源优势,将涉农专业
实验室作为农业会计的实训基地。

3.组织涉农会计教材的编写
农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应与相关教育机构和出版商积极沟通,组织编写具有时代特色、
农业特色的农业会计教材,真正做到面向农业、面向农村。

另外,各个农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
师也应互相合作,组织编写各类涉农会计教材。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系统2011年重点调研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1]綦好东,王斌.创新特色趋同:我国农业会计改革与发展30年述评[J].会计研究,2008(10):3-8.
[2]白兆秀.关于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会计课程建设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5):70-75.
[3]应淑仪,吴涛.国外会计本科教育的启发和思考[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5):61-64.
(作者单位:天津农学院经济管理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