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经典练习卷(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 .10g 酒精和50g 水混匀后形成60g 酒精溶液
B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后得到30g P 2O 5,则参加反应的O 2和磷的总质量一定为30g
C .2L 氢气和1L 氧气反应,生成3L 水,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 .2g 氢气和8g 氧气完全反应,生成10g 水,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 解析:B
A 、10g 酒精和50g 水混匀后形成60g 酒精溶液,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后得到30g P 2O 5,则参加反应的O 2和磷的总质量一定为30g ,符合题意;
C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不是体积,不符合题意;
D 、氢气和氧气反应:22
22H +O 2H O 点燃
,参加反应的氢气、氧气和生成水的质量比
为:4:32:36=1:8:9,故2g 氢气和8g 氧气反应,氢气剩余,不能生成10g 水,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2.下图是某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中,Z 是由Y 分解生成的
B .一个Y 和W 分子中均有10个电子
C .该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的种类也发生了改变
D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一定不变B 解析:B 【分析】
由图可知,该反应是氨气与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224NH +6NO
5N +6H O 催化剂。

A 、由图可知,Z 是由X 和Y 反应生成的,不符合题意;
B 、1个氨分子中含7+3=10个电子,1个水分子含8+2=10个电子,符合题意;
C 、在该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不符合题意;
D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3.相同或不相同的原子的组合可以构成不同分子,如图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变化
B.此反应是分解反应
C.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D.该图示表示的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D
解析:D
A、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中有单质参加反应,单质的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均不为0,故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说法错误;
B、由图可知反应物中有两种,此反应一定不是分解反应,说法错误;
C、若用化学方程式配平此反应,其分子个数分别为1,2,1,2,即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1:2,说法错误;
D、所有化学反应均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说法正确。

故选:D。

4.如图所示:2个甲分子反应生成1个丙分子和3个乙分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
B.该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C.该反应中甲、乙和丙的分子个数比是2:2:3
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C
解析:C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A、B原子的个数分别是6、2,生成物中含A、B原子的个数分别是0、2,故生成物中还应含6个A 原子,故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不符合题意;
B、化学反应前后,A、B元素都由化合态转化为游离态,化合价一定发生了改变,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中甲、乙和丙的分子个数比是:2:3:1,符合题意;
D、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该化学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B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都是化合物
D .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1A
解析:A 【分析】
由图可知,该反应是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2
22CH +2O CO +2H O 点燃。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符合题意;
B 、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C 、甲是由C 、H 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二氧化碳是由C 、O 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水是由H 、O 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甲、丙、丁是化合物,乙是单质,不符合题意;
D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的个数比为1:2,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6.下图表示两种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C .生成物一定是混合物
D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C
解析:C 【分析】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由微粒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等。

A. 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A 说法正确;
B.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B 说法正确;
C. 由生成物的微观构成可知,生成物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

故C 说法不正确;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D 说法正确。

故选C 。

7.在一密闭容器中有A 、B 、C 、D 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
A
B
C
D
A.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C物质在该反应中一定是催化剂
C.反应后待测的C物质的质量为0g
D.参加反应的A、B、D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为3:2:1D
解析:D
【分析】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是反应物,增加或减少的质量是生成或反应掉的质量。

物质A反应后质量减少18g ,故A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是18g ;物质B反应后质量增加12g,故物质B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是12g;物质D反应后质量增加6g,故D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是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8+18+5+3=0+30+待测+9,得待测
=5,C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与反应;
A.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反应是A→B+D,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A错误;
B.C反应前后质量不变,C物质在该反应中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与反应,故选项B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8+18+5+3=0+30+待测+9,得待测=5,故选项C错误;
D.参加反应或生成的A、B、D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为:18g:12g:6g=3:2:1,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与反应),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8.硝酸制备中会发生反应322
4NH+5O=4X+6H 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H3中氮的质量分数为25%
B.X的化学式为NO2
C.该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均没有发生变化
D.反应消耗氧气与生成的水中氧的质量比为5:3D
解析:D
A、NH3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14
100%82.3%
14+13
⨯≈

,A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4N、12H、10O,反应后4X、12H。

6O,故X为NO,B错误。

C、该反应过程中有单质参与反应,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C错误。

D、每反应5 个氧分子,生成6个水分子,反应消耗氧气与生成的水中氧的质量比为5:3,
D 正确。

故选:D 。

9.在一密闭容器内有A 、B 、C 、D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物质质量(g ) 10 90 8 2 反应后物质质量(g )
38
56
14
X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 的值为0
B .D 一定是催化剂
C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 .在这个反应中A 、B 、C 之间的质量比为38:56:14C 解析:C
A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109082=385614x ++++++,2x =,故A 项错误;
B 、反应前后物质D 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与反应,故D 项错误;
C 、反应前后A 、C 质量增大,是生成物,B 质量减小,是反应物,即B 分解成A 、C ,是分解反应,故C 项正确;
D 、在这个反应中A 、B 、C 之间的质量比=
(3810):(9056):(148)14:17:3---=,故D 项错误;
答案:C 。

10.某化学反应(甲+乙→丙+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示意图及反应前后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微观示意图
反应前质量/g 32 200 1 0 反应后质量/g 0
x
y
z
A .甲物质由碳原子和氢原子直接构成
B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 .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1∶1
D .X+Y+Z=233D
解析:D
A 、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甲物质的化学式是CH 4,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选项A 错误;
B 、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甲烷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不属于分解反应,选项B 错误;
C 、根据4222CH +2O CO +2H O 点燃
可知,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1∶2,选项C
错误;
D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2+200+1=X+Y+Z ,故X+Y+Z=233,选项D 正确。

故选D 。

11.在一密闭容器内有M 、N 、P 、Q 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 .M 与N 的质量变化比为14∶3D
解析:D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可知,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的物质的总质量,故
51g 9g 3g+17g 23g 3g g+51g x ++=++,故 x =3,A 错误;
B 、M 物质的质量减少,属于反应物,N 物质的质量减少,属于反应物,P 物质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可能是没有参加反应,Q 物质的质量增加,属于生成物,故该反应是由M 和N 生成Q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Q 中含有M 和N 中的所有元素,故Q 中含有多种元素,属于化合物,B 错误;
C 、M 物质的质量减少,属于反应物,N 物质的质量减少,属于反应物,P 物质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可能是没有参加反应,Q 物质的质量增加,属于生成物,故该反应是由M 和N 生成Q ,故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C 错误;
D 、M 与N 的质量变化比为(51g-23g ):(9g-3g )=14:3,D 正确; 故选D 。

12.常用燃烧法测定某些物质的组成,现取2.3g 某物质R 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24.4gCO 和22.7gH O 。

对该物质R 的组成和结构有下列推断:
①一定含C 、H 元素
②可能含氧元素 ③一定含氧元素
④每个分子中H 、O 的原子个数比为6:1
⑤每个分子中C 、H 的原子个数比为4:1
⑥每个分子中C 、H 的原子个数比为1:3
⑦该物质中C 、O 、H 的元素质量比为12:3:8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⑤⑥
B .①③④⑥
C .①③④⑤⑦
D .①③⑥⑦B
解析:B
①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水中氢元素来自于R ,因此R 一定含C 、H 元素,该选项说法正
确;
②反应的氧气质量:4.4g 2.7g 2.3g 4.8g +-=,R 中碳元素质量:12
4.4g 1.2g 44

=,氢元素质量:2
2.7g 0.3g 18

=,氧元素质量:2.3g 1.2g 0.3g 0.8g --=,因此R 一定含有氧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R ③一定含氧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④每个分子中H 、O 的原子个数比为:0.3g 1:
0.8g
616
=:1,该选项说法正确; ⑤每个分子中C 、H 的原子个数比为:
1.2g 12
:0.3g
11=:3,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⑥每个分子中C 、H 的原子个数比为1:3,该选项说法正确;
⑦该物质中C 、O 、H 的元素质量比为:1.2g :0.8g :0.3g 12=:8:3,该选项说法不
正确。

故选:B 。

1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成物一定是混合物
B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C .该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氧化物
D .反应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B
解析:B
A .生成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项A 错误;
B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选项B 正确;
C .该反应的生成物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若有一种原子是氧原子,才是氧化物,故选项C 错误;
D .反应物是两种单质,生成物是一种化合物,反应后各元素化合价一定变化,故选项D 错误。

故选B 。

【点睛】
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
键。

1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W、G、H、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对该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A.P物质生成了12g B.W待测值是3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物质H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
解析:C
【分析】
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

G反应后质量增多,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26g-1g=25g,H的质量不变,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可能作催化剂,P反应后质量减少,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32g-12g=20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8g+1g+2g+32g=待测+26g+2g+12g,待测
=13g,W反应后质量减少,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8g-13g=5g。

该反应为:
W+P=G。

A、P物质生成了20g,此选项错误;
B、W待测值是13,此选项错误;
C、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此选项正确;
D、不能确定化学反应前后物质H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所以物质H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的差量确定出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待测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15.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的原子。

B.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C.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不可能是化合物
D.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的组成中一定含有C元素和H元素D
解析:D
A、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的原子,例如Ne和H2O的质子数均为10,但不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A错误;
B、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但是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如中子也是不带电的,B错误;
C、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但一
定不可能是化合物,因为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C错误;
D、蜡烛燃烧是和氧气反应生成CO2和H2O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反应物中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故蜡烛的组成中一定含有C元素和H元素,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6.化学基础知识是学好化学的关键,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1)请用化学符号填空:
①2个硅原子______;②硫酸铝______;③碳酸银______;④铵根离子______。

(2)图1是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该微粒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填“得”或“失”)电子,变成______(写微粒符号);
(3)写出一条从图2中获得的信息______。

(4)如图3所示是汽车尾气治理过程中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图3中体现了在化学变化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填序号)。

A 元素种类;
B 原子种类;
C 分子数目;
D 原子数目;
E 元素的化合价
②图3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2SiAl2(SO4)3Ag2CO3失Al3+汞元素的核电荷数为80(或汞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006)ABD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氮气+二氧化碳
NH+失Al3+汞元素的核电荷数为80(或汞原子的相解析:2Si Al2(SO4)3Ag2CO3
4
催化剂氮气+二氧化碳
对原子质量是200.6)ABD一氧化碳+一氧化氮−−−−−→
(1)①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硅原子表示为2Si;
②硫酸铝由铝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离子个数比为2:3,其化学式为Al2(SO4)3;
③碳酸银由银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离子个数比为2:1,其化学式表示为Ag2CO3;
NH+。

④一个铵根离子由一个氮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表示为
4(2)图1是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该微粒最外层有3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变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该粒子核内质子数为13,是铝离子,表示为Al3+;
(3)从图2中获得的信息:汞元素的核电荷数为80(或汞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00.6)。

(4)A 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B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C 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D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 E 该反应中碳元素
和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在化学变化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故选ABD 。

②图3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催化剂
氮气+二氧化碳。

17.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加热黑白两种固体混合物产生氧气的反应:_____。

(2)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属气净化装置,可使尾气中的CO 和NO 在催化剂表面发生反应,产生两种组成空气的气体:_____。

(3)在潜水艇里配备氧气再生装置,在常温下使过氧化钠固体(Na 2O 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_____。

(4)将CO 2转化为甲醇(CH 3OH ),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解析:2
3
2MnO 2KClO 2KCl+3O Δ
↑ 222CO+2NO
N +2CO 催化剂
2222322Na O +2CO =2Na CO +O 22
32CO +3H CH OH+H O Δ
催化剂
(1)氯酸钾是白色的,二氧化锰是黑色的,故加热黑白两种固体混合物产生氧气的反应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3
2MnO 2KClO 2KCl+3O Δ
↑;
(2)CO 和NO 在催化剂表面发生反应,产生两种组成空气的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C 、N 、O ,故生成的气体是氮气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2CO+2NO
N +2CO 催化剂

(3)过氧化钠固体(Na 2O 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22322Na O +2CO =2Na CO +O ;
(4)由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
32CO +3H CH OH+H O Δ
催化剂。

18.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 (1)白磷自燃 ____________。

(2)铁丝燃烧 ____________。

(3)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____________。

解析:2254P 5O 2P O 点燃+ 2343Fe+2O Fe O 点燃 22H +Cl 2HCl 点燃
(1)白磷在空气中自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254P 5O 2P O 点燃+; (2)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343Fe+2O Fe O 点燃;
(3)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H +Cl 2HCl 点燃。

19.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学习的特点。

甲、乙、丙、丁表示四种物质,它们的微观示意图如表所示。

物质
甲 乙 丙 丁 碳原子
氧原子 氮原子 微观示意图 (2)请写出甲、乙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

2︰2或1︰1
解析:222CO+2NO N +2CO 一定条件2︰2或1︰1
(1)由微粒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一个丁分子是由3个原子构成的;
(2)由题意可知,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22CO+2NO N +2CO 一定条件,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2或1∶1。

20.(1)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水银_______
②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
③2个硝酸根离子_______
④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
⑤作燃料且是最清洁能源的是_______
⑥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单质是_______
⑦将少量某塑料样品在密闭容器中与足量的O 2反应,生成了CO 2和H 2O ,由此可知该塑料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

(2)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①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除去色素和异味常用到_______,其作用是吸附作用
②食用“加铁酱油”可预防贫血,其中“铁”是指_______(填“元素”或“原子”)
③生活中常用_______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④液氧的沸点_______液氮的沸点(填>或<或=)
⑤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_______Hg2NO3-H2O3CH活性炭元素煮沸>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解析:Hg +3
Al O 2NO3- H2 O3 C、H 活性炭元素煮沸 > 原子排23
列方式不同
(1)①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金属汞的符号为:Hg;
②氧化铝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设铝元素的化合价为x,得2x+(-2)×3=0,得x=+3,故铝元素显+3价,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可表示为+3
Al O。

23
③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个硝酸根离子可表示为:2NO3-。

④Cl的质子数为17,核外有3个电子层,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为氯离子,故氯离子最
外层有8个电子,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⑤氢气燃烧的产物只有水,清洁无污染,放出大量的热,所以H2是清洁能源;
⑥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单质臭氧,化学式为:O3;
⑦塑料在O2中燃烧,生成了CO2和H2O。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组成生成物的元素是碳、氢、氧,而生成物中已知的元素只有氧。

由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因此塑料的组成元素中一定含有碳和氢;
(2)①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除去色素和异味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吸附作用。

②用“加铁酱油”的“铁”是指铁元素;
③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④工业上制氧气,利用了液态氮和液态氧沸点的不同,液态空气中液态氮的沸点低,加热时液态氮先蒸发出来,液氧的沸点>液氮的沸点。

⑤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1.新冠肆虐期间,消毒液一度紧缺,医用消毒酒精为75%的乙醇溶液,化工生产中用物质A(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8H18)制取乙醇的流程如下:
(1)步骤②是乙烯和物质B 以分子个数比为1:1发生化合反应,则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比为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2)喷洒酒精消毒要避开热源和明火,写出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14:9
解析:14:9 26222C H O+3O 2CO +3H O 点燃
(1)步骤②是乙烯和物质B 以分子个数比为1:1发生化合反应,即C 2H 4+B=C 2H 6O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所以B 的化学式为H 2O ,则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比为28:18=14:9。

(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6222C H O+3O 2CO +3H O 点燃。

22.Ⅰ.建立“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硒元素被科学家称为“抗癌之王”。

如图一是硒元素的相关信息:硒元素属于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

(2)如图二,Na 、Mg 、Al 三种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_______周期,对于Na 、Mg 、Al 三种元素来说,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反而越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越大,Na 、Mg 、Al 三种原子失电子能力由强到弱顺序是_______。

(3)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转换为化工原料乙烯(C 2H 4),是我国科学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其反应微观过程如图三所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由图三得到启示。

请用微观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_______。

Ⅱ.水在中学化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实验I 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水的作用是_______。

(2)实验Ⅱ为电解水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气体a 在电源的____(填“正”或“负”)极端产生。

(3)实验Ⅲ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在瓶内加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接下来的实验步骤依次为_______(填序号),最后打开弹簧夹。

①冷却到室温 ②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③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4)实验Ⅳ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小英同学从水库中取出浑浊水样进行实验发现液体仍浑浊原因可能是:_______。

(写一条)非金属7896三Na>Mg>Al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使瓶底炸裂负②③①引流滤纸破损/液体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
解析:非金属 78.96 三 Na>Mg>Al 222422CO +6H C H +4H O 一定条件 在化学变化
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343Fe+2O Fe O 点燃
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使瓶底炸裂 2222H O 2H +O ↑↑通电 负 ②③① 引流 滤纸破损/液体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
Ⅰ(1)由硒元素的汉字名称偏旁“石”字可知,硒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
(2)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镁原子和铝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所以Na 、Mg 、Al 三种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对于Na 、Mg 、Al 三种元素来说,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反而越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越大,因此Na 、Mg 、Al 三种原子失电子能力由强到弱顺序是Na>Mg>Al ;
(3)由反应微观过程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转换为化工原料乙烯(C 2H 4),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22422CO +6H C H +4H O 一定条件,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