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正音谱》版本源流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藏明刊本刻於嘉靖以前
《太和正音譜》有洪武三十一年自序,則此書應有洪武刻本;但現存各 本卷首所載曲論,有永樂之後的内容,所以其寫定必在永樂之後。很可能洪 武刻本只有曲譜部分,加了曲論部分的定本撰於永樂之後,甚至是朱權晚年 的宣德年間。③現存各本均出自永樂之後的寫定本 ,各本之間也經歷了不同 階段的修訂,其版本先後序次,可以通過異文比較,得以確認。
例1中,馮海粟爲元代散曲家;例2 “粉墨”出自元陶宗儀《南村輟耕 録》卷二十五“院本名目”條③。可見,寧府本更接近朱權原作,成書時間 當早於衆本。
此外,在一些問題上,寧府本的原意被後出之本曲解,以致造成误解。 如晚明人誤解了曲論中“二本”的含義,將用來區分同名劇作的“二本”, 理解爲“2本”,以致在對“群英所編雜劇”所録劇目進行計算時結果差别 很大。實際上,“二本”最早出自《録鬼簿》,此書中不僅有“二本”,也有 “次本”,究其用意,因元人寫作雜劇,大多不署姓名,若有同名劇目,需分 出先後次序,因此《録鬼簿》對先出者注“二本”,後出者注“次本”。到 了明初,明人可能已經不知道前代同名劇作哪個先出,哪個後出,因此在 《太和正音譜》中,朱權索性以“二本”通注同名劇目,只表明此劇有同名
《太和正音譜》版本源流考
李健”
摘 要:《太和正音譜》現存十一種版本。本文據校勘所得異文,對各版本做比較 分析,可分爲三組:(1)二卷本。有黄裳藏寫刻本殘本,當刊於嘉靖以前,或係寧府 刻本;另有藝芸書舍本、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本、鳴野山房本、周大輔鈔本、王禮培藏烏 絲欄鈔本,均據此版本彩鈔,或據彩鈔本復鈔。(2)三卷本,有日本内閣文庫藏明刊 本、姚燮舊藏明鈔本和《北雅》。《北雅》以閣本同版本爲底本,用何鈴刻本補足了殘 缺部分。(3)十二卷本,有何鈴刻本、《嘯餘譜》本。
藝芸本據此種刻本影鈔而成,筆畫惟肖。由於黄裳所藏寧府本係殘本, 而藝芸本是完本,所以我們下文將以藝芸本代表黄裳藏本(寧府確。試看以下2例:
1. “馮海粟”,閣本、姚藏本、何鈴本、《北雅》、《嘯餘譜》均作 “馬海粟”。
2. “粉墨”,閣本、姚藏本、何鉛本、《北雅》、《嘯餘譜》均作 “粉黑”。
② 由於蓦芸本、嗚野本、國會本、周鈔本、王藏本均出於寧府本,所以本文只取寧府本作爲代表,與 其他版本進行比較。
③ 藝芸本序末題"龍集戊寅”,故近人多稱其爲“影寫洪武刻本”,如《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 三册。後有多位學者對此提出疑間,如黄仕忠認爲此書曲論與曲譜部分當非同時完成,餐見《〈太 和正音譜〉曲論部分與曲譜非作於同時》,《文學遺産》1989年第6期;夏寫時則認爲《太和正音 譜》應有兩種版本,一爲洪武本,一爲永樂末年本,爲改訂本,欝見《朱權評傳》,《戲劇藝術》 1988年第1期;此外,洛地認爲當作於永樂年間(1403 -1424)或永樂七年(1409)前後或以後, 第見《〈太和正音譜〉著作年代疑》,《江西社會科學》1989年第2期;姚品文認爲成書時間當在永樂 ㈣五年,餐見《〈太和正音譜〉寫作年代及”影寫洪趨!I本”問題》,《文葩産》1994年第5期。
關鍵詞:太和正音譜北雅嘯餘譜閣本
筆者通過全面尋訪《太和正音譜》,共得到十一種版本,對其中代表性 版本做了比勘,發現其間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通過比較各本異文,考察這 些異文的承接關聯,可以將其版本分爲三組。這三組之間有着複雜的流變關 係,而各個版本的先後次序,也可以借此得到梳理,並可進而探討明人對此 譜的接受與改造情况。
④ (明)晁理、徐坳:《晁氏實文堂書目 徐氏紅雨樓書目》,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第140頁。
18 |戲曲舆俗丈學研究(第七輯)
跋,成書時間不詳。晁東吴卒於嘉靖三十三年(1554);其父晁琛的卒年, 有兩説:一説爲1575年①,一説爲1560年②。此目若在晁東吴去世前就已定 稿,則成書於嘉靖三十三年(1554)之前;若是由晁理最後修訂定稿,則其 成書下限在萬曆三年(1575)0故我們認爲黄藏本當爲嘉靖以前刻本,而且 它很有可能是晁目所稱的“太和正音(寧府刻)”。
筆者以藝芸書舍本爲底本,比勘各本序跋、行款、字迹以及曲論部分, 共得異文470餘條。從異文來看,這十一種版本可以分爲三組:
(1) 黄裳藏明刻本,另有據這種明刻本鈔録的藝芸書舍本、美國國會圖 書館藏本、鳴野山房本、王禮培藏烏絲欄鈔本、周大輔影鈔本。
(2) 日本内閣文庫藏明刊本、姚燮舊藏明鈔本、《北雅》。 (3) 何釦刻本、《嘯餘譜》本①。 再從版式、用字習慣、删改、增添、乙倒、訛誤等方面進行分析,三組 間存在交互聚合的關係:黄藏本當爲嘉靖之前的寧府刻本(以下簡稱寧府 本),殘存卷上第四十九至九十二葉;藝芸本、國會本、鳴野本、周鈔本均
① 黄裳藏明刻本殘存部分,與藝芸本相對應處,葉數上行款、内容完全一致,可知藝芸本即是據此種 刻本影鈔而成。據黄藏本第四十九葉上所鈴姚叔祥印及黄裳跋語可知,明萬曆人姚士舞得到此本 時,其中曲論部分就已缺失。陳藏本同國會本一樣存在作僞現象,因此其舊稱"别本影鈔洪武刻 本”(《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咸》)"嗚野山房本”(姚品文《太和正音譜箋評》)均不宜,今改稱 “陳藏本”,詳見《〈太和正音譜〉現存版本叙録》,待刊。
*李健,男,1990年生,河南駐馬店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爲戲曲文獻與戲曲聲腔。 ①《嘯餘譜》以何錯本爲底本,姚品文《太和正音譜箋評》中已有詳細説明,可以餐看。
《太和正音譜》版本源流考
17
據此版本影鈔及復鈔,且保存完整①;王藏本以藝芸本爲底本,並參考何釦 本;《北雅》以閣本爲底本,同時參考何釣本。通過以上分析,各本先後關 係是:寧府本,閣本,何紡本,《北雅》,《嘯餘譜》本,王藏本;並爲確立 黄藏本的成書年代找到了更爲有力的證據。藉此版本流變中的内容差異,筆 者將探討明人對此譜的接受與改造情况。②
從版刻形式來看,黄藏本係寫刻本,字體較大,行格疏朗開闊,粗黑 口,尚保有元刻遺風,符合嘉靖以前的風格;且刻工精湛,筆鋒勁利細密, 牽絲引帶分明,應當是藩王府級别,纔有條件使用如此高成本的刊刻方式。 所以,黄藏本很可能是寧藩所刻。
明代藏書家晁理、晁東吴父子合編的《晁氏寶文堂書目》,有關於《太 和正音譜》的記録兩條:(1) “太和正音譜(六本)”;(2) “太和正音(寧 府刻)”④。此目只有一種傳世寫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卷首有缺,無序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