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学生自主编题及评价的经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开展学生自主编题及评价的经验总结
上墅私立高中李俊
在全县开展有效教学年活动的背景下,结合我校师生的实际情况,本人与高二政治备课组的同仁一起,尝试进行了学生自主编题及评价的实践。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感触颇深。
为了以后能够更加深入地开展此项活动,在此对前段时间的工作小做总结。
一、构想的提出
开学初,我们对于学生习题资料的使用感觉有所不足,一则难度不够,二则有些题目没有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新瓶装旧酒,三则离有效教学要求有距离,由此产生了让学生自己参与编写练习自己完成的想法。
二、编题的要求
我们对学生编写练习提了以下几点要求:
1.自备载体,独立成册,统一规格,以便于练习与批改。
2.要素齐全,包括时间、框题、知识点整理、自编题(题目、回答、意图)。
3.题型多样,在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等中自由选择。
4.允许借鉴,鼓励原创,大胆从生活与社会中选取素材。
5.时间固定,以框为界,每周两次,按时完成。
三、批改、评价的要求
对于学生完成的作品,我们在批改评价中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1.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只要是学生真正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作为教师很容易判断),我们都尽量做到先肯定、再指出不足。
评语一般不以“好”、“优”等了事,而是指出好在何处,不足在何处,哪里值得坚持,哪里有待改进。
2.求真务实的作风。
积极鼓励学生拿出自己的东西,在改进中掌握和提高。
我经常拿“爱迪生的三个小板凳”来激励学生不怕失败,勇与创新,而不是拿别人的看似高明的东西充数。
3.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方法。
我们可以从学生编题的过程中了解他们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并做出相应的补充说明。
对于那些别有新意,不拘一格的优秀题目,我们在学校的周练环节中有意的安排进去,并特别说明XX班XX 提供,以提高他们参与的热情。
四、总结与反思
从将近半个学期的实践来看,这种尝试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有了质的变化。
单纯的做练习是适应别人规划好的框架,缺乏内化的过程,因此对知识的理解也就缺乏深度。
在开展了自编习题一段时间后,我们明显的发现,他们通过自己找材料,自己编题目,自己组织答案等一系列的自主再学习过程后,能够相对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内化,实现了由“先记忆再理解”到“在理解基础上记忆”的转化。
2.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得到了提高。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各人也有各人的办法,我们发现,让学生自主编题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法子。
上课过程中,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事例被我们介绍给学生,固然可以在声色香味触法中给予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但我们毕竟与学生存在知识储备差异以及时代的差异,这不是多媒体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我们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哲学。
在自主编题的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材料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这样就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然能够在哲学上找到最好的答案,从而真正实现了“在生活中学习哲学”,并且,了解学生的所喜所好,对于改进自己的工作,也不无裨益。
3.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改善。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在指导学生编题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试图引导他们把高中里的其他课程内容与我们的哲学原理相结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比如高二上册语文学科讲过《论语》专题,《论语》里的许多言论,都富含哲学的思想,除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之外,更可以在编题的实践中体现出来。
有一位女同学,把《论语》专题的每一段都从哲学上做了解释说明,虽然有牵强之处,但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意外的惊喜了。
至于政史地内部的联系,更是数不胜数。
这样的训练,远比单纯的强调联系,要来得管用。
4.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得到了加强。
在指导学生编题的过程中,我们有意地加强了对题目形式上的要求:选择题的选项应如何设置,一般有几种类型,正确选项、错误选项、迷惑选项等;辨析题的合理之处,不合理之处,全面与片面等;论述题的角度,材料与理论的结合等。
通过对形式的强化追求,学生可以比较深入的理解出题者(本人)的意图,在回答问题时才能成竹在胸。
以前是看了材料想原理,现在是看了原理想材料,这样的换位经过反复训练,最终
回到应试的角度,对我们的学生也是帮助很大的。
作为一种新的尝试,自然不可能十全十美。
在半个学期的时间里,我们发现,最大的问题有两种:
1.有的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敷衍了事。
2.有的学生知识面不够广泛,缺乏新意。
对与思想上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引导以及其他同学的改变佐证来逐渐引起学生的重视,至于知识面上的问题,则非我们一力所能,当各学科教师和学生齐心协力。
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这种尝试终将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