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主养黄颡鱼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塘主养黄颡鱼技术
作者:陈振宏,王如鹪,姜增华
来源:《河北渔业》 2013年第8期
陈振宏1,王如鸫2,姜增华1
(1.扬州市水产生产技术指导站,江苏扬州225101;2.仪征市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仪
征211400)
2012年我们在仪征市真州镇进行了池塘主养黄颡鱼试验,放60尾/kg黄颡鱼鱼种122 850
尾/hm2,混养4尾/kg的鲢、鳙4 095尾/hn12(其中鲢2 895尾,鳙l200尾),经过13个
月(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的池塘精养,取得了黄颡鱼净产量13 800 kg/hm2,平均规格135 g/尾,鲢、鳙净产量5 160 kg/hm2和2 295 kg/hm2,净利润103 095元/hm2的结果。
1 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0. 33~l.O hm2,水深2.5~2.8 m,沙壤土质为好,粘土次之。
池底平坦,淤泥不超过15 cm,堤埂坚实不漏水,坡度1:1.25~l:1.5。
进排水独立、完整,水源水质要求达到地表水Ⅲ类,pH值在7.0~8.0之间,非离子氨含量低于0. 06 mg/L,透明度30~40 cm。
池塘四周无高大树木和建筑。
2 池塘准备
要求池塘冰冻、曝晒达到30 d以上,如果池底淤泥超过15 cm,最好先清除过多淤泥。
放
鱼种前20 d,用生石灰1 200~1 500 kg/hm2化浆泼洒消毒,可采用干法清塘,也可池底进
水10~15 cm清塘。
放苗种前10 d进水1.5 m,并视池塘淤泥深度和水源水质肥瘦状况,施发
酵后的有机肥1 500~2 000 kg/hm2,将肥料均匀地泼撤在池中,使池水初期透明度保持在
30~40 cm。
3 机械配套
可使用叶轮式增氧机或者微孔管道增氧,配备功率4. 5~7.5 kW/hm2,另需配备投饵机
一台和进排水机械设备。
4 鱼种运输
黄颡鱼鱼苗运输可采用塑料袋充氧包装,夏花或者在5 cm以上的鱼种已经长出硬棘,为防止硬棘刺破运输袋,可使用橡胶袋运输。
为提高鱼种运输成活率,在捕捞前要求停食1--2 d,
并进行拉网锻炼2~3次。
运输用水以清洁、少浮游生物为好,这样减少浮游生物耗氧量,同时水温越低,鱼种耗氧量也越低,运输承载量越大。
如运输过程中需要换水,则温差应控制在3℃以内,换水量也应控制在50%左右。
5 鱼种放养
同一池塘需放养规格整齐一致的苗种,以免造成商品鱼饲养规格不一致,不利于饲养管理。
同时要求黄颡鱼鱼种健康无病害、体表光滑无划破受伤现象。
根据当地商品鱼不同规格的价格
差别选择不同规格鱼种,如果大规格商品鱼价格明显高出小规格商品鱼,则放养大规格鱼种能
够获得更多利润,反之则放养小规格鱼种或夏花。
黄颡鱼具有较强的耐高密度养殖的能力,养殖密度的可变动幅度较大。
如果养殖技术较高、养殖条件较好,可适当提高密度。
放养规格50~80尾/kg的鱼种,密度7.5万~l5万尾/hm2,放养夏花则密度为10万~20万尾/hm。
放养时间可安排在12月至翌年1月之间,如果放养夏花,则根据夏花供应时间放养。
放养前需要在运输车内以食盐3%或高锰酸钾10 mg/L消毒10~15min。
运输水温与池塘水温差应在3℃以内。
黄颡鱼放养20 d后放养鲢、鳙隔年鱼种3 000~
6 000尾/hm2。
鲢、鳙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滤食浮游生物,将水体浮游生物转化成鱼体蛋白和
鱼体磷,能够转化水体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加速氮磷循环,降低TP、TN以及COD的含量,能够降低尾水N、P的排放量,并增加产出,提高经济效益。
6 饲料投喂
为节约人工成本,一般使用投饵机投喂饲料。
首先在水面上颗粒饲料喷洒的范围内用毛竹、泡沫板等浮性材料围成一圈作为食台,防止浮性膨化颗粒饲料被风浪吹离食台。
黄颡鱼的食性
为杂食性偏肉食性,饲料蛋白含量前期稍高,一般在42%左右,中后期稍低,一般38%~40%,
其中动物性蛋白质不少于1/3。
饲料粒径根据鱼体规格大小而调整,从初期的0.5 mm至后期
3.0 mm。
日投喂量根据黄颡鱼规格、总重、水温、水质、天气等情况而调整,一般规格小、水
温高、水质优、天气好时,投饵率高,在塘鱼总重大,投喂量大,反之亦然。
水温20℃以下时,日投喂3次,时间为8:00、12:00、16:00;水温稳定在22℃以上后,日投喂6次,从7:30
开始,每隔2h投喂一次。
如遇闷热和雷雨天气或连续阴雨天气,应视池水溶氧状况,适当减少或停止投喂。
一般分月投喂比例见表1。
7 水质管理
早期每15 d左右选择晴好天气加水20 cm,到5月水深保持在2.4 m,高温季节水深保持
在2.8 m。
养殖中后期视水质状况换套池水,透明度小于30 cm时需及时换水,一般4-6月,
每15d换水30~40 cm,7-10月,每10 d换水50 cm左右。
水温16℃以上后,晴好天气12:00 -14:00开启增氧机。
5月下旬至11月中旬,视天气和
风浪情况,在23:30至次日2:00之间开机增氧至日出后半小时。
如果连续阴雨或低压天气,
夜间开机提前至21:00左右。
整个养殖期间,前期在塘鱼量小,后期量大,故养殖后期勤换水和开启增氧机。
有条件的
也可适当施用有益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但要注意与消毒药物错开使用,待药性消失后施用有
益微生物制剂。
8 病害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高温季节采用二氧化氯和阿维菌素交替水体消毒,每15d消毒1次,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杀虫,每月1次。
这样一般整个养殖期间不会出现病害。
9 捕捞
黄颡鱼规格达到100 g后,在市场价格较高期间适当少量捕捞销售,降低密度,促进在塘鱼的生长。
(收稿日期:2013-05-02)
天津市“淡水养殖鱼类育种技术平台建设”项目通过结题验收
7月5日,天津市科学技术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对国家级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承担的天津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淡水养殖鱼类育种技术平台建设”进行结题验收。
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审核了相关技术文件,经质询和讨论,一致通过了项目的结题验收。
该项目总结出了津新鲤等46个淡水养殖品种的保存技术要点,建成了淡水养殖鱼类种质资源活体保存库和淡水养殖鱼类种质资源数据库,其数据资料纳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一一水产种质资源数据库,实现全国水产种质资源共享;采用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出津鲢、芦台鲂舶和黑鲫三倍体3个水产新品种,其中津鲢、芦台鲂鲔已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黑鲫三倍体正在审定中。
通过项目的实施,换新水产良种场采用自主创新的苗种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使优良苗种年生产能力达到42亿尾,实现产值1 130万元,利润150万元,比项目实施前提高了182.5%;已推广到全国28个省市区,推广面积达13万多hmz,社会效益达70多亿元,新增社会效益7亿多元。
(高永平国家级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3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