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经桡动脉采血与经股静脉采血方法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经桡动脉采血与经股静脉采血方法比较
发表时间:2012-07-13T10:18:05.6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9期供稿作者:张华珍[导读] 比较经桡动脉采血与经股静脉采血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局部青紫游斑率、操作所需时间和安全性。

张华珍 (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妇幼保健院广东韶关 5126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9-0301-01 【摘要】比较经桡动脉采血与经股静脉采血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局部青紫游斑率、操作所需时间和安全性。

【关键词】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股静脉
新生儿血液标本的采集是儿科护理工作中难度较大的一项技术操作。

如何做到操作快速、安全、准确,是值得护理人员探讨的问题。

现对我科于2011年2月至10月,对100例新生儿进行了经桡动脉采血和经股静脉采血对比研究,以探讨新生儿经桡动脉采血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对100例新生儿进行采集血标本。

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10min至28d,体重1700~4550g,其中早产儿28例,足月产儿72例,原发病包括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脱水并电解质紊乱,高危儿等新生儿常见病例。

随机将100例新生儿分成经桡动脉采血组和传统的经股静脉采血组,每组各50例。

观察各组的一针穿刺成功率、局部青紫淤斑发生率及采血所需时间。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原发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均由在新生儿科工作2年以上、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操作。

1.2 方法
1.2.1 传统的经股静脉采血法
在股三角内股动脉表浅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可触及其搏动,与其平行的股静脉在其内侧0.5cm处,即为穿刺点。

患儿取仰卧位,双腿分开呈蛙状,暴露并垫高穿刺侧腹股沟区,左手固定压迫采血侧下肢防止活动,右手持一次性注射器垂直刺入针头的2/3,然后逐渐向上提针,并同时抽吸,见回血时停止提针,抽取所需血量拔针后用棉球压迫穿刺部位约10分钟。

1.2.2 经桡动脉采血法
患儿体位不限,露出前臂,从桡骨茎突向前臂内侧中线作一水平线,再以此水平线的中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即成一个“十”字,于“十”字交叉点向掌根部约0.5cm处,(即于患儿的第二道腕横纹,桡侧的1/4处)即为进针点。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后,术者左手掌托住患儿穿刺的手背,拇指自然放于其掌心,然后将患儿手掌略抬高并轻轻拉向手背约40°,使桡动脉相对固定,术者右手持5号半的一次性采集针以15°~30°进针,见有搏动性回血后接上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同时将患儿的手轻轻放平,固定针头,即可采集所需血量,采血完毕用棉签纵向压迫穿刺点3~5分钟,压迫止血。

若患儿四肢循环差,体温不升,在给患儿保暖的同时,穿刺前可用左手拇指在新生儿腕横纹处垂直向下按压2s,按压的力度以局部皮肤苍白,反复2~3次。

由于拇指指腹对桡动脉的加温加压,将血管周围的组织向周边推开,加之新生儿腕部的皮下组织薄,桡动脉就会逐渐充盈显露,呈现出一条笔直,接近皮肤颜色的血管,显露时间为10~15s。

再结合“十”定位法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

1.3 观察项目
一针穿刺成功标准为进针1次或3次以下的皮下探测血管操作抽取所需采血量;采血时间为患儿准备好至抽到所需血量的时间或局部青紫淤斑指穿刺部位周围出现青紫淤斑的现象。

2 结果
桡动脉采血组的一针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股静脉采血组,局部青紫淤斑发生率明显低于股静脉采血组,桡动脉采血时间为3.50±0.85分钟,股静脉组采血时间为7.50±1.50分钟。

3 讨论
传统的股静脉采血患儿需平卧屈膝,由于新生儿不合作,哭闹,需两人或多人协助,且股静脉穿刺部位靠近会阴部、皮肤皱褶多,清洁消毒不易彻底,穿刺点容易污染;其次,股静脉垂直穿刺针在血管内少,退针时不易固定而提出血管外,反复穿刺增加局部损伤,易引起皮下血肿。

或皮下淤血。

采用桡动脉“十”字定位穿刺采血,因桡动脉解剖位置表浅,易于固定、按压,故定位准确,而且避免暴露,重复性好,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另外,桡动脉穿刺还具有以下较明显的优势:①操作方便,操作手法易掌握,可一人操作,穿刺成功率高,有效缩短了采血时间,为抢救、治疗羸得时间,同时节省了人力资源,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也减轻了患儿的痛苦;②桡动脉穿刺时暴露少,不会引起体温的波动,早产儿可在温箱操作有利于保暖;③桡动脉穿刺部位皮肤无皱褶,易清洁、消毒,减少了感染的机会。

④桡动脉没有大血管和大神经伴行,且该处皮下脂肪薄,周围软组织少,解剖位置表浅,易固定,按压不易形成血肿,合并症少,方便观察。

因此,经桡动脉采血是一项符合临床需要,既有利于患儿又有利于护理工作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建芩,李金星,许萌.经外周静脉置管在早产儿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1:34 . [2]柏权令,应大君.局部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