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19-2020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校模拟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长沙市2019-2020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校模拟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中的“这”在句中做主语。
B.“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中的“意境”和“灵魂”都是名词。
C.“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这是一个递进复句。
D.“血雨腥风”“取义成仁”“高谈阔论”“心旷神怡”四个短语结构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如果……那么……”应为假设复句,不是递进复句。
故答案为C。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
..的一项是()
A.奢侈.(chí)器皿.(mǐn)匿.笑(nì)苛.捐杂税(kē)
B.尴尬.(gà)慰藉.(jí)寂寥.(liáo)爱憎.分明(zèng)
C.瞭.望(liào)勾兑.(duì)气氛.(fèn)兢.兢业业(jīn)
D.哀悼.(dào)誊.写(téng)字帖.(tiè)谆谆教诲.(huì)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项的注音有误,应为奢侈.(chǐ);B项有误,应为慰藉.(jiè),爱憎.分明(zēng);C项有误,应为气氛.(fēn),兢.兢业业(jīng)。
故选D。
二、名句名篇默写
3.古诗文默写填空。
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我报路长
嗟日暮,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渔家傲》)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有哲理,表达锐意改革的远
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中情景交融,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中喻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
长江天际流”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宫阙万间都做了土(2)学诗谩有惊人句(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
需要注意“阙”、“谩”、“浮沉”的书写。
理解型默写抓关键词:(3)的“远大政治抱负”,(4)的“思乡之情”,(5)的“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6)的“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底线》一文,回答各题。
底线
①一次,一位锁厂的老板说,他的买卖很兴旺,日进斗金。
我问他何以如此发达,他答曰:“现在的人富了,有钱有物,自然要加锁买锁;再有,我的锁科技含量高,一般技术很难打开,而且,技术不断更新,所以,市场总在我手里。
”
②我笑道:“我的一位好朋友说,世界上他最不喜欢的东西就是锁,因为,锁是对人不信任,是用来防人的。
”
③锁厂老板眉毛一挑说:“不防人防谁?我赚的就是防人的钱。
你以为,这个世上,真有夜不闭户的地万吗?”
④我说:“上世纪50年代真有。
就是到了70年代,我住在一座楼房的顶楼,门上只有个挂钩,没锁。
白天上班,把门一关钩一挂,也从来没被人偷过。
”
⑤锁厂老板笑道:“那是什么时候,现在早没影儿了,不信你敞开门试试。
”
⑥我笑了笑没再说,我信他的话。
⑦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
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
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候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
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人的底线也不知不觉在下降。
⑧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要有一定高度,船才好行驶,人才好游泳。
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
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⑨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
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
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这些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现在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⑩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
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
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那么社会的底线也一定下降。
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钱,世道人伦一定败坏。
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⑪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
关健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的人和事时,究竟是降低自己的底线,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
其实,依我看,即使社会的底线很脆弱,人的底钱依旧可以像钢铁长城,任凭炮火虐,依旧牢不可破。
⑫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
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杂文选刊》,有改动)
1.选文①——⑤段举出锁厂老板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选文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品读全文,简述文章论证思路。
5.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守住底线”的理解。
【答案】1.引出论题,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2.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3.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把底线比作江河的水线,把抽象的底线具体化,生动形象地说明做人做事要有底线的意义和无底线的危害,从而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4.首先,用锁店老板的事例引出论题,提出“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的观点:接着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正反两个方面论述观点;最后,明确观点,强调守住底线的意义。
5.示例:为人做事要坚持原则,坚守社会底线,坚守心灵底线。
生活中要遵纪守法,洁身自好,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团结友爱,不要见利忘义等,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引用事例的作用的分析能力。
文章的1-5段引用了开锁老板的事例,从结构上看有引出论题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此事例还可用作论据。
其次故事还能引起读者兴趣,引人入胜的作用。
注意,只要是议论文中的事实或道理材料,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
即使用在开头,也不例外。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
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本文就“底线”展开论述,在文章结尾处提出中心论点,即可提取第12段“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作为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能力。
文章第8段“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要有一定高度,船才好行驶,人才好游泳。
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把“人的底线”比作“江河的水线”。
而“水要有一定高度,船才好行驶,人才好游泳”形象生动的论述了有底线的意义;“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则形象生动的论述了无底线的危害。
进而论证了“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的中心论点。
4.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要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
没有词语作为标志就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
如本文首先用锁店老板的事例引出论题,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论点,最后明确论点。
这样使整个论证过程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使论证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
5.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生活,用自己的话表达对“守住底线”的理解。
首先观点要正确,然后结合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阐述。
如:作为一个学生也应该有底线意识,考试时,
遵章守纪不作弊就是基本的底线,它存在于每个学生的心中,是所有学生必须共同遵守的底线,一旦有人突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坚决抵制,而不应该是你“破”我“降”,随波逐流。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2017年3月30日,即农历三月初三,2017丁酉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郑州市新郑黄帝故里景区隆重举行。
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位华人华侨参加了今年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今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主题持续保持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
“年轻的时候忙于打拼,现在退休了,可以来寻根拜祖,思考自己从哪里来。
”站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广场前,年过七旬的美国南加州世界广东同乡会会长陈灿培如是说。
“参加这样的洁动,可以让很多人特别是海外华侨常回家看看。
”美国河南联合总商会会长王力军这样理解。
民间有流传千年的“三月三、拜轩辕”的习俗,到2006年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从2006年至今的10年间,有近30位国家领导人参加大典;更有近10万人现现场参加大典典礼,共襄盛举。
(材料二)地处中华腹地的河南省郑州市,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接黄淮平原,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近年来,郑州市充分挖掘深厚的中原历史文化资源,把传统大典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相结合,历时11年,把黄帝故里打造成世界华人心目中的“拜祖圣地”、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材料三)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轩辕路。
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近年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
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城:广扬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材料一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二中的哪一句话?
(3)郑州市围绕黄帝故里挖掘出了深厚的中原历史文化资源。
请从以上三则材料中各举一例。
【答案】【小题1】2017年3月30日,丁酉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郑州市新郑黄帝故里景区隆重举行。
【小题2】把黄帝故里打造成为世界华人心目中的“拜祖圣地”、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小题3】①从流传千年的民间“三月三、拜轩辕”,到2006年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②把黄帝故里打造成世界华人心目中的“拜祖圣地”;③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解析】
试题分析:(1)拟写一句话新闻或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是压缩语段的一种传统题型。
要做到读懂原文,答题时内容无损原意,不能丢掉语段中重要的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语言简洁明快;言简意赅。
可提取导语“2017年3月30日,即农历三月初三,2017丁酉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郑州市新郑黄帝故里景区隆重举行”一句压缩整理出答案。
(2)考查两个材料在内容上的联系。
材料一的内容是“2017丁酉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郑州市新郑黄帝故里景区隆重举行”“从2006年至今的10年间,有近30位国家领导人参加大典;更有近10万人现场参加大典典礼,共襄盛举”。
这些话都说明了材料二结尾的一句观点,即:把黄帝故里打造成为世界华人心目中的“拜祖圣地”、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3)要求从以上三则材料中各举一例来说明郑州市围绕黄帝故里挖掘出了深厚的中原历史文化资源的观点。
如材料一的:从流传千年的民间“三月三、拜轩辕”,到2006年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材料二的:把黄帝故里打造成世界华人心目中的“拜祖圣地”。
材料三的: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找到答案区域并提取是作答的关键。
6.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器成还须久为功
(1)近日,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对外开放,许多参观者第一次欣赏到宫廷紫檀家具的绝美。
紫檀虽美,但它“五年一年轮,千年孕一木”,成材实属不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与树人往往类比,因为正像树木成材一样,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2)但反观当下,不少现象不免有些违反常识。
对“超速”的渴望正涌动成一股潮流。
“我报名了翻译速成班,一个月就能拿下口译资格证”“我加了个减肥群,10天变苗条”“我刚买了明星快速养成手册,正在琢磨如何一夜成名”……急于工作,急于恋爱,急着看成效,似乎成为唯恐落后于时代节拍的“紧箍咒”。
(3)其实,“神速”未必变成“神话”,拼搏进取的姿态固然可取,但如果心浮气躁占了上风,就难免落入急于求成的窠臼。
(4)对“速度”的追求应鼓励,但对“速成”应怀有警惕之心。
事物发展自有其规律,人才成长也有其过程,一旦超出科学的界限,所谓的速成只会营造“海市蜃楼”般的幻影。
创业风口光景无限,但若缺乏优质产品,竞争过后只会留下一片狼藉;高薪职业令人羡慕,假如核心能力缺位,终非长久之策。
有人向往钢琴演奏的古典优雅,可练习枯燥,每个指法要经过千百次重复方能形成记忆;有人向往芭蕾舞者的风度翩翩,可完美舞姿的背后隐藏着练功中数不胜数的伤痛。
由此看来,所谓的“短期速成钢琴特长生”无非是商业招数,轻信这些并不会等来奇迹发生。
(5)速成背后,是偷懒投机心态在作祟。
从自身角度出发,心不能沉、气不能静,浮于表面不下苦功夫,想钻空子不坐“冷板凳”,都会导致自我管理缺失缺位,信心发生动摇。
现代社会选择自然是更多样了,实现选择的资源也更为丰富,从这个角度讲,所谓“速成”有一定市场。
但看树知人,但凡能速成的恐怕很难让你优势独具。
目光游移、辗转腾挪倒不如一门深入、攀登高峰。
(6)“十年法则”认为,每个领域的大师都需要10年左右的勤学苦练;“一万小时定律”指出,从平凡到超凡的跨越,需要经历一万个小时的稳扎稳打。
小提琴家盛中国少年时被称为“天才琴童”,但“左手要长在琴上,右手的血脉要流入弓里”又需要怎样的艰苦付出?
(7)器成还须久为功,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
季羡林先生曾描述他在北大种
莲的经历,几颗莲子经过两年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终于在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并在第四年“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
(8)愿年轻人都能做一池“季荷”,生生不息,静待花开。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6日)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从内容和结构上看,第二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用“//"”将第四段分成三个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4.文中第六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阅读全文,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愿年轻人都能做一池“季荷”,生生不息,静待花开。
【答案】1.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持之以恒的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2.联系现实,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从反面举例,发人深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为下文对“速成”现象分析、批驳作铺垫。
3.①//②③④//⑤
4.举例论证,举盛中国自小勤学苦练小提琴,才能成为“天才琴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每个领域的大师都需要10年左右的勤学苦练”“从平凡到超凡的跨越,需要经历一万个小时的稳扎稳打”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季荷”指上文季羡林在北大种描出的荷花:“生生不息”指荷花从长出绿叶到遮蔽池塘最终“红艳耀眼”,得以器成:“静特花开”指莲花的绽放源自于莲子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点出持之以恒是关键。
【解析】
1.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统帅。
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以下四个地方:一是文章的标题就揭示中心论点;二是在文章的开头点明中心论点;三是在议论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四是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的结尾的总结中推出中心论点。
结合第一段内容“树木与树人往往类比,因为正像树木成材一样,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分析得出: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2.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一般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题目,作为线索,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内容上,深化主旨,暗示主题,强化情感。
文章第二段在结构上:承接上文,为下文作铺垫;内容上:联系现实,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从反面举例,发人深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第四段。
本段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述的。
首先提出“对‘速度’的追求应鼓励,但对‘速成’应怀有警惕之心”,然后列举风光背后的付出,最后总结所谓的“短期速成钢琴特长生”无非是商业招数,轻信这些并不会等来奇迹发生。
故分层为:①//②③④//⑤。
4.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结合“小提琴家盛中国少年时被称为‘天才琴童’,但‘左手要长在琴上,右手的血脉要流入弓里’又需要怎样的艰苦付出?”分析,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举盛中国自小勤学苦练小提琴,才能成为“天才琴童”的例子,证明了“十年法则”即每个领域的大师都需要10年左右的勤学苦练;“一万小时定律”指出,从平凡到超凡的跨越,需要经历一万个小时的稳扎稳打。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段的意思。
结合“季羡林先生曾描述他在北大种莲的经历,几颗莲子经过两年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终于在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并在第四年‘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分析理解:“季荷”指季羡林在北大种描出的荷花:“生生不息”指荷花从长出绿叶到遮蔽池塘最终“红艳耀眼”,得以器成:“静特花开”指莲花的绽放源自于莲子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
本段在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点出持之以恒是关键。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问所从来”表明源中人对外人持有戒备之心。
B.“与外人间隔”致使源中人不知道已改朝换代。
C.“皆出酒食”说明源中人生活富足且安于享受。
D.“不足为外人道”是源中人对外人的谦虚说辞。
3.节选语段表现了桃花源_________的淳朴风尚,同时也表达出人们______的愿望。
【答案】1.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去他们家做客。
2.B
3.热情好客厌恶战争、追求和平
【解析】
1.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余”“复”“延”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A项有误,“问所从来”写出了桃源人的惊讶和好奇;C项有误,“皆出酒食”说明桃源人热情好客;D项有误,“不足为外人道”是因为桃源人不想外面的人打扰他们平静的生活。
故选B。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可知桃源人对战争的厌恶;从“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他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年代:东晋
参考译文: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
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
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
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
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
8.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喜雨亭记(节选)
苏轼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④,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⑤,虽欲优游⑥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也?”
(注)①扶风:凤翔府,位于现在陕西省境内。
1061年,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②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
③忭(biàn)欢乐。
④荐饥:连年饥荒。
⑤二三子:你们。
⑥优游:悠闲自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