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福州八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福州八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期末
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图书体裁,记录了以血缘关系为主题的家族世系和家族重要人物事迹,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下列制度中,与家谱的出现关系最密切的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郡县制
2.今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学者张玉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
若以此为论文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论点是()
A.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B.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C.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
3.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
如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A.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B.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C.国民大革命
D.中华民族的奋起
4.《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
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
”“这场战争”指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
其中的“内乱毁梦”是指()
A.北伐失败 B.清军镇压C.英、法军队进攻D.天京事变
6.“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
分一事,实为下策”。
使侵华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运动
C.五四运动D.义和团运动
7.了解历史事件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要素。
据如图判断,它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8.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辛亥革命前后的这种变化主要说明()
A.清政府被彻底推翻B.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辛亥革命实现了民主
9.俗话说,历史一条线,地理一张图,掌握历史的时序性是学好历史的基础。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经历了()
A.30年B.40年C.79年D.109年
10.“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这是董必武同志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诗句。
诗中的“会”指的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11.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这里是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地方。
“这里”是指()
A.福州 B.广州 C.上海 D.南昌
12.“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
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
”诗中的”“会”是指()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3.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
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国共之间正在进行的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4.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
A.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
B.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D.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15.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
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最能体现()
A.国家领土变化 B.国家性质变化 C.思想文化变化 D.国际地位变化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段话出自()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D.《上海公报》
17.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18.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
如图所示的会议通过了()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告台湾同胞书》 D.《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将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C.注重行政区划管理 D.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民主与法制在某一历史时期曾经遭到严重破坏。
“某一历史时期”指的是()
A.建国初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21.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
以下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一届人大1954﹣1958年
二届人大
1959﹣1963年
三届人大
1964﹣1975年
四届人大
1975﹣1977年
五届人大
1978﹣1982年
5 4 1 1 5
A.第一届人大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第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C.第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
D.第五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
22.1977年10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一文,强调要敢于冲破阻力,推翻“四人帮”﹣伙对干部审查中的不实之词和所作的错误结论。
该文发表的直接目的是()
A.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B.为平凡冤假错案作舆论准备
C.为健全民主法治建设大力疾呼
D.为改革开放造势
2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出台了《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24.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一主张()
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
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
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25.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26.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著名的“九二共识”,即()
A.和平统一
B.海峡两岸共同发展经济
C.一国两制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国中国原则
27.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后,两岸经济文化实现了全面、双向、直接的交流,开启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崭新局面。
“三通”指的是()
A.通邮、通航、通商 B.通邮、通航、通电
C.通邮、通路、通商 D.通信、通电、通路
28.新中国成立之初,采取的外交方针有()
①“另起炉灶抛” ②“一边倒” ③“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 ④“求同存异”A.①②③B.②⑤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
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
”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
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边
30.1953 年6 月5 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当前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民主与反民主、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四个方面。
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
”这表明新中国()
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敢于打破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限制
C.外交工作迎来宽松的环境
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
31.以下是一张不完整的知识卡片。
卡片中的“会议”应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十一届三中全会
32.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33.1971年11月,美国《时代》周刊以“中国人来了”作为封面标题,表现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极大关注。
与“中国人来了”密切相关的外交大事是()
A.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4.“小球推动大球”指的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乒乓外交。
其作用是()A.改善了中苏关系 B.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C.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 D.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35.伯里克利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因为政权是在在全体公民的手中,……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这里的“制度”是指()
A.君主制B.贵族制C.民主制D.内阁制
36.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说:“人民统治的优点首先在于他的最美好的声名……而且一切意见均交由公民大会加以裁决。
”材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A.人民主权 B.法律至上 C.社会契约 D.间接民主
37.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C.十将军委员会 D.陪审法庭
38.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在于()
A.创立了中央集权制 B.是近代法制的渊源
C.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D.使雅典城邦最终形成
39.《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规定:“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
”以上规定的实质是()
A.保护罗马平民的权益B.极力维护私有财产权
C.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D.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
40.如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象.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计40分.)
4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要是我们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以政治上的承认,那对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权的生存将是一个几乎致命的打击。
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认,和中国共产党政权在联合国中取得席位,那就会使它们在远东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加……
﹣﹣杜勒斯在加尼福尼亚商会的演说材料二中国人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看,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想象的……
﹣﹣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对华是怎样的政策?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总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中美在哪一年正式建交?(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新时期中国外交建树的表现有哪些?
42.(20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
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1)材料一涉及的机构是什么?该机构的设置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答案解析
1.【考点】13:西周的宗法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以血缘关系为主题”.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以血缘关系为主题”可知是宗法制.
故选B.
【点评】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2.【考点】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需要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解题的关键是对关键信息“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等信息的分析理解.
【解答】材料中“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等信息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故D项正确.
ABC三项则是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缺点来说的,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3.【考点】MH: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分析】本题考查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需要掌握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史实.解题时注意对题干图示的解读,抓住图示中的文字分析得出答案.
【解答】依据题干“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民族危机严重,故A项正确.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华民族的奋起在图示中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
国民大革命是在1924﹣1927年,与图示时间“1840﹣1901年”不符,故C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史实,考查学生识图、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综合的能力.
4.【考点】91:鸦片战争.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切入,结合鸦片战争进行思考.【解答】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面临反侵略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不大,熟悉教材内容即可.
5.【考点】93:太平天国运动.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内乱毁梦”切入,结合太平天国运动进行思考.
【解答】材料中“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分别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利用拜上帝教组织起义力量,发动反清战争,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变革中国和“天京变乱”导致革命力量由盛转衰的史实.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干信息,熟悉教材内容即可.
6.【考点】99:义和团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解答】从材料中“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可知此人之所以有此认识是因为义和团运动给不屈不挠的斗争给各国列强以沉重的打击,使得西方列强不得不转变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即由直接瓜分占有改为扶植傀儡清政府,已达其“以华制华”的目的,故D项正确.
A B C三项发生的时间与八国联军侵华史实不符,应排除.
故选D.
【点评】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①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②义和团运动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之野心.
③义和团运动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7.【考点】9A:辛亥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需要掌握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物、结果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题干图示中的文字“时间:1911年10月”、“熊秉坤金兆龙”、“成立湖北军政府”.
【解答】依据题干图示中的“时间:1911年10月”、“熊秉坤金兆龙”、“成立湖北军政府”等信息可知,该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与题干图示信息不符,应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图示的形式考查对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物、结果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考点】9A:辛亥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解答】“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可知是强调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故选C.
【点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此他们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9.【考点】9H:新民主主义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新民主主义革命起止时间的掌握.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为1949年,所以时间间隔为30年.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点评】本题实际考查五四运动和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偏低.
10.【考点】9J: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分析】本题以董必武同志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诗句为内容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考查中共一大的召开.需要对中共一大的基本史实进行掌握.
【解答】依据题干关键信息“四十年前”、“董必武同志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诗句”,由此可知,这首诗写于1921年,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因此诗中的“会”指的是中共一大,故A项正确.
中共二大召开的时间是1922年,故B项排除.
中共三大召开的时间是1923年,故C项排除.
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是1945年,故D项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共一大的基本史实.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一大确立的基本纲领、二大确立的基本纲领以及它们的比较都应该掌握.
11.【考点】9O:南昌起义.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地方,诞生了人民军队.故D正确.
ABC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南昌起义的影响,主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再现能力.本题难度偏低.
12.【考点】9Q:红军长征.
【分析】本题考查长征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1月,为了纠正“左”倾错误,挽救红军,中共在遵义举行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红军获得新生.这与材料“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吻合,故C正确.
ABD均与长征无关,故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13.【考点】9T:解放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考查平津战役.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平津战役相关知识的掌握.本题的关键是“1948年底”、“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
【解答】依据题干“1948年底”、“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可知,该战役发生在1948年底,而且在北京地区,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战役是平津战役,故B项正确.
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11月,在东北地区,故A项错误.
淮海战役虽然发生在1948年底,但是以徐州为中心,故C项错误.
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在长江流域,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3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14.【考点】9T:解放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政府逃往广州.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故D正确.
解放战争真正结束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后仍在继续,故排除A.
B项“彻底”说法绝对,故排除.
社会主义革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5.
【考点】F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国旗的演变.需要掌握清朝的黄龙旗、中华民国的五色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体现的国家政体和国家性质.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的分析,结合清朝的黄龙旗、中华民国的五色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体现的国家政体和国家性质解答即可.
【解答】从国旗的变迁上能看出中国政体和国家性质的变化,清朝的黄龙旗体现君主专制政体,中华民国的五色旗体现共和制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体现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以中国国旗的演变图示为切入点考查对清朝的黄龙旗、中华民国的五色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体现的国家政体和国家性质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
【考点】F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切入,结合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