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总复习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东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总复习第一次阶段测试
语文
总分150分时间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把“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诗经》研究范式称为现代诗经学或现
代诗学。

它的特点是把《诗经》只做诗讲,对于其中篇章和其他的爱情、婚姻、家庭、劳
作、军事题材的诗有什么区别,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普遍说明不够不透甚或阙如。


实上,《诗》在历史上是以“经”的形式而非以“诗”的形式发挥其作用的,《诗》首先是“经”,其次才是诗。

今天应当给它一个“经”的定位,这其实也是恢复它原有的地位。

作为“经”和作为诗区别甚大。

“经”是维系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及其发展脉络的基本文献。

《诗经》作为“经”在历史上起的作用是教化,及培养人的温柔敦厚的中正性情,这叫“诗教”。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谓是对《诗》作为经的作用的最早最精练的说明。

《礼记》记载:“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经》通过比喻、联想等文学手段感发人
的心志情意,使人从美的情感体验上升到善的理性认知,在性情、人格与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塑造。

把《诗》作为“经”就是把它作为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文明传统的典籍对待。

《诗经》是中华文化重德传统的一个重要源头。

《论语》讲“为政以德”。

《大学》三纲领第一条就是“明明德”。

在儒家文化中,道德具有照耀和温暖天下的作用。

那么,“明德”“明明德”的概念来自何处《大雅·皇矣》有“帝迁明德”“予怀明德”,当是“明德”的来源。

此篇又有“其德克明”一句,《尚书·尧典》也有“克明俊德”一句,这两个“明”都是动词。

“明明德”当为“克明”与“明德”的结合。

从历史线索来看,从上古先秦到汉唐宋明,“明明德”的思想一以贯之。

从“经”的角度看,通常被视为表现手法的赋、比、兴,其实是反映人的存在方式的手法。

《行苇》开头“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

方苞方体,维叶泥泥”四句,若只作修辞上的兴看,便索然无味;若作“经”看,则韵味浓郁。

兴类似电影中由远渐近、渐近,然后出现人的镜头的表现方式,通过自然场景引出人,透露出人存在于自然、与自然具有关联的内涵。

《毛诗》即认为,此段表达了“周家忠厚,仁及草木”的道德。

郑玄提出:“仁,爱人以及物。

”贾公彦解释道:“云‘仁,爱人以及物’者,仁者内善于心,外及于物,谓若《行苇》诗美成王云‘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是爱人及于苇,苇即物也。

”孔颖达说:“作《行苇》诗者,言忠诚而笃厚也。

言周家积世能为忠诚笃厚之行,其仁恩及于草木。

以草木之微,尚加爱惜,况在于人,爱之必
甚。

”古人把《诗》作为经,引申出“仁,爱人以及物”的哲学命题,把仁者“爱人”推进到了爱自然,这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是巨大的。

可是,这些丰富内涵在现代诗学中几乎是看不到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09月24日11版乔清举《论<诗经>“经”的意义》
材料二
《诗经》是“诗”,是原始先民的古老歌谣集;而作为“经”,《诗经》更有着建构、传承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的主流文化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意义。

钱穆说:“故向来经学家言《诗》,往往忽略其文学性,而以文学家眼光治《诗》者,又多忽略其政治性。

遂使《诗》学分道扬镳,各得其半,亦各失其半。

”郑振铎把《诗经》注疏比作“重重叠叠的瓦砾”,认为必须扫除,而《毛诗序》“是一堆最沉重、最难以扫除,而又必须最先扫除的瓦砾”。

不可否认,《毛诗序》《郑笺》以经学论《诗》,过于强调诗篇的政治性,的确压抑了诗歌的文学特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下,这样的解读方法有其正当性和合理性。

《毛诗序》《郑笺》自觉担负起了传播儒家伦理、和谐人际关系、重建社会秩序的历史责任,将先秦儒家所崇尚、所宣传的礼乐教化贯穿于诗解之中,伴随着《诗》的传播而行使“化下”“刺上”的双重职能。

《郑笺》偏重美刺、多有附会的解诗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偏离了诗歌本身的审美属性、表现内涵,如今看来也未免迂腐牵强;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郑笺》对《诗经》文本的这种“误读”“曲解”恰有其必然成因与重大意义,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化
特质、中国人的精神品格产生深远影响。

.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1 年10月23日11版边家珍、徐瑛子《作为“经”的<诗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现代诗学只关注了《诗经》“诗”的特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诗经》是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文明传统的典籍。

B.《诗经》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源头之一。

《大学》中“明明德”的思想就来源于《诗经》的大雅,这种思想几乎贯穿各个历史时期。

C.把赋、比、兴仅仅看作某种修辞,有时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如果从“经”的把它当作反映人的存在方式的手法,就会更有韵味。

D.古人能从《诗经》中引申出“仁,爱人以及物”的哲学命题,进而把仁者“爱人”推及爱自然,这些内涵在现代诗学中很难看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认为,《诗经》借助比喻、联想等文学手段,可以使人从美的情感体验上升到善的理性认知,得到人格塑造。

B.孔颖达评述《行苇》-诗时由“小”见“大”,认为如果对微小的草木都能加以爱惜,对于人就一-定会更加仁爱。

C.作为“经”而存在的《诗经》,超越了原始先民古老歌谣集的功用,对中国主流文化精神与意识形态有着建构意义。

D.两则材料都对《诗经》及相关研究著作的内容有所引用,这既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也丰富了文章内容。

3.下列对材料- -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选文开篇用下定义的方式,解说了什么是现代诗经学,随后指出了它存在的缺憾。

B.《尚书尧典》有“克明俊德”一句,可以佐证《尚书》是沿用了《诗经》的说法。

C.第四段用电影的渐近镜头来解说《行苇》中“兴”的手法,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D.选文采用并列结构,全篇以“应当恢复《诗经》原有‘经’的地位”为中心论点。

4.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无衣》一诗的诗教内涵。

(4分)
5.郑振铎把《诗经》注疏比作“重重叠叠的瓦砾”,认为必须扫除。

对此,材料二是如何
进行辩证地阐释的 (4 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麻鞋之歌
叶梓
天水谣曰:秦安褐子清水麻。

.
清水,多美妙的名字,多美妙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的确如其所名,有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曰牛头河;这样的地方,因为有清清的河水,自然就有上好的麻——如果说清水是深藏于秦州大地东北角的一块绿松石,那遍及四野的麻就是这块绿松石上一簇簇鲜嫩的绒毛。

其实,
早在久远的《诗经》年代,麻作为一种传统种植作物,就已经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了。

这种远至《诗经》年代的植物,至今还在清水一带广泛种植,想想,这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

就像小麦呀玉米呀洋芋呀一样,麻乃生灵饮食之需。

而麻鞋,显然是饮食之需的一次延伸了,但亦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

几乎每年夏天,天一热起来,就能看到天水人会穿一双精致的麻鞋出门。

当然,那些所谓的爱美的女子,已经不穿了,宁愿去穿一双走起来咣当作响的高跟鞋。

你穿你的高跟鞋,我穿我的清水麻鞋一盛载着时光痕迹的麻鞋,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里大抵属于那些老年人和中年人了。

像我这种刚过而立之年却喜欢穿麻鞋的人,常常被别人视为神经质。

其实,燠热的夏天,穿一双麻鞋,有什么不好呢!防潮防滑又透气,脚下风声习习,医学上有按摩之功效,美学上还有鞋帮上的种种变化万千的图案。

况且,一双麻鞋的诞生,是真正来自于双手,不似流水线上出来的皮鞋、运动鞋那么枯燥和乏味。

它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是一段固定下来的美好时光。

有一年夏天,我在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见到了麻成为一-双麻鞋的漫长过程。

主人五十开外,憨厚,本分。

他每年都种麻,不是为了食麻籽油,而是为了穿麻鞋。

秋天的阳光照在他家的院落里,安静,美好。

他在门外大树过滤后的点点阳光里,埋头,认真地做一双麻鞋。

先把早就编成的麻辫置于一平案.上,盘成底,复用麻绳左右穿紧。

这时,他抬头,有点木讷地说:“这就叫千层底。

这样,走
的路长,脚也舒服。

”然后,像栽秧苗一样,在鞋底的边.上栽上稍粗一些的麻绳,做成鞋帮,一一串起来,再做成鼻梁。

这时,就得用一种清水人名日楦头的工具,把鞋鼓起来——一只麻鞋的雏形,大抵就出来了——但还远远不够,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不断地打磨一样,麻鞋亦然。

老人找出一种专门用来编织的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和鞋耳,做工前备染。

鞋遂成。

老人老了,但眼睛不花。

有着和女人一样的精巧的手。

他说,做惯了,手哪会生呢!那双有着刀刻般纹理的双手,一挑一钩地完成这些动作时,额角都流出点点汗水。

他用袖口一擦,讪讪一笑:“太紧张啦!”平常,他一定是一个人在院落里做的。

那一定会更加自如,得心应手。

他还拿出家里攒下来的几双麻鞋。

有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有“单鞭救主”。

每种样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还藏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或者传说呢。

想想,古人真含蓄,把所思所想,都隐藏在一双鞋里。

这时候,再看它,就会发现,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

我不知道,公元759年流落在天水且留下“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之佳句的大诗人杜甫,到底是穿一双什么样的麻鞋踟蹰在秦州大地上的。

但在他诗句的背后,我看出了一个诗人的伤感和无奈。

莫非,正是一双产自清水的麻鞋,陪着他从天水到陇南,从陇南再南下成都。

我想,古人既有“革皮之良,莫贵于麻”之说,就是对麻的一种尊重,是对一种手艺的尊重,更是对大地恩情的尊重。

我们善于忘记的现代人,真应该学会尊重手艺和大地。

所幸的是,至今,在夏天的清水,
尚能看到一双双走在大街上的麻鞋,散发着自然的本质之美,如同一场大自然移动的展览。

但我更想穿上一双清水麻鞋,流浪在祖国西北的土地上。

文本二:
胡同文化(节选)
汪曾祺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

胡同两边是若千四合院连接起来的。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
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

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 -“破家值万贯”。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

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
忍着吧!一‘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

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

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

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一中,作者把清水种麻延绵至今说成是一件“诗意的事”,与下文写麻的实用价值形成了对比。

B.文本一中,作者并不认同“所谓的爱美的女子”,“咣当作响的高跟鞋”流露出作者鄙夷厌恶的态度。

C.胡同这一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可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文化。

D.文本二中,作者用生活琐事表现北京人善于忍耐,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本一作者细致描绘麻鞋制作过程,突出传统手艺的光芒,引出伟大的文化常深藏于僻远民间的感慨。

B.文本一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刻画了制鞋老人憨厚本分、钟爱麻鞋制作手艺的特点。

C.文本二中,画线句子渲染了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作者怀旧伤感的情绪。

D.两则文本的语言风格都平淡质朴又流畅奔放,善用口语又字简意丰,风俗情味十分浓郁,富于表现力。

8.如何理解“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这句话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简要分析。

(6分)
9.两则文本都写了文化载体的没落,但两位作者对此的态度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评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武帝元光五年,番阳令唐蒙上书日:“南越王黄屋、左纛【注】,地东西万余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之主也。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群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

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甚易。

”上许之。

及拜蒙为中郎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笮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

夜郎旁
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

还报,上以为犍为郡,发巴、蜀治道,自僰道指群柯江,作者数万人,士卒多物故,有逃亡者,用军兴法诛其渠率。

是时,邛、笮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

上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夷,邛、笮、冉驢、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

天子大说。

是时,巴、蜀四郡凿山通西南夷道,千余里戍转相饷。

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费以钜万计而无功。

上患之。

元朔三年冬,御史大夫公孙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

秋,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

元狩元年,汉以求通身毒道,始通滇国。

滇王当羌谓汉使者曰:“汉孰与吾大”及夜郎侯亦然。

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乃复事西南夷元封二年,上遣将军郭昌、中郎将卫广发巴、蜀兵击灭劳深、靡莫,以兵临滇。

滇王举国降,请置吏,入朝。

于是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

是时,汉灭两越,平西南夷,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南夷》)
[注]黄屋:帝王车盖。

左纛:古代帝王乘舆的装饰物,古代皇帝乘舆上的饰物,以牦牛尾或雉尾制成,设在车衡的左边,故称左纛;纛,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
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乃复事西南夷/
B.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乃复事西南夷/
C.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乃复事西南夷/
D.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乃复事西南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光、元朔、元狩、元封都是年号。

年号是封建帝王为纪年而立,汉武帝首创,始创年号为建元。

B.夜郎:文中指汉朝时西南夷一带的小国。

与之相关的成语“夜郎自大”比喻人无知,妄自尊大。

C.作者:营造的人,文中指为修路而死的巴蜀士卒;今指文章、著作的写作者或艺术作品的创作者。

D.建节:执持符节。

节,即符节,古代使臣执此以为凭信。

与“持节云中”句的“持节”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蒙上书汉武帝,认为南越王黄屋左纛乃僭越之举,可借助夜郎的力量出其不意予以打击,加以控制。

B.因为道路艰险,夜郎及其周边的小城邑并不认为汉朝会征服他们,他们只是贪图眼前利益,暂时臣服。

C.西南夷多次发生叛乱,朝廷为平叛耗费巨大却无收效;后经大臣劝
说,只继续在夜郎、南夷设置两县。

D.元封二年,滇王称臣、西南夷终于被平定后,汉朝采取尊重当地风俗、免征赋税等办法安定当地群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

(4 分)
(2)御史大夫公孙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

(4 分)
14.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汉王朝平定西南夷的方法。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圓。

[注]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李儋、元锡:当时官员,二人与诗人多有唱酬往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诗人对茫茫世事的感叹。

也表明时光流逝,再度春光,诗人对过往更多的怀念。

B.颔联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前景渺茫。

虽是美好的春天,但他感到忧愁苦闷,心事沉重,无法自解。

C.尾联写诗人有感于时局黯淡、身世艰难,不免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却只能通过探访友人、寄怀明月的方式来排遣。

D.这是一首寄给好友的抒情诗,语语出自肺腑,句句不假雕饰,而感情细腻,真挚感人。

同时章法严密,堪为七律名篇。

16.这首诗的颈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矛盾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又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句 1分,共6分)
(1) 荀子在《劝学》中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来论述近朱者赤的道理,《<论语>十二章》中“”和“”两句也从正面表达了相似的道理。

(2)古诗文中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描写音乐,如《李凭箜篌引》中“”和《赤
壁赋》中“”两句,都是通过蛟龙起舞的画面来表现音乐效果。

(3)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运用比喻修辞的手法,形象写出秋江澄澈、山峰林立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随着天气渐凉,中国北方已经逐渐进入流感的高发季节。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①(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高烧、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等。

流感不仅
会损害人体的呼吸系统,还会累及神经②,心血管系统,并且增加死亡的发生风险。

由于流感的季节性爆发,在全球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③: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接种流感疫苗能更有效地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建议接种时间为9~11月。

今年9月以来,不少城市陆续启动了重点人群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工作。

不过,很多人想了解什么人最需要接种流感疫苗④,为什么每年都需要接种流感疫苗⑤近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

18.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标点,有三处使用错误,请指出并修改。

(3 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3小题,13 分)
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袁隆平院士写给已逝母亲的信,请阅读后完成20~22题。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_①_ _,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风雨如晦、_②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从南京到赣州再到德安,没有您的执着
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_③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是一粒梦想的种子,也是一粒智慧的种子,更是一粒信念的种子!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噼啪作响,水田在夕晒下泛出橙黄......
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啊,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 ...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分)
21.文中写到自己的母亲,称呼由“妈妈”转为“母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分)
22.本文情感浓烈、真挚动人,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请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

(6分)
四、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皮肤黝黑,笑容憨厚,身背颇具民族特色的竹编小背篓,里面放着他心爱的球拍和网球....近日,在2022亚瑟士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