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代词知识点:于字用法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1. 哎呀呀,“于”可以表示在某个时间呀!就像“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里的“朝发于白帝”不就是说在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嘛,你说神奇不神奇!
2. 嘿,“于”还能用来表示在某个地方呢!比如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于乱世”不就是在乱世中嘛,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呀!
3. 哇哦,“于”能够表示到某个地方去哟!像“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到广陵去呀,多形象呀!
4. 你瞧啊,“于”表示对于、关于也是很常用的呀!“业精于勤荒于嬉”,可不就是说学业因为勤奋而精通,因为嬉戏而荒废嘛,太有道理啦!
5. 哈哈,“于”在比较的时候也会出现呀!像“苛政猛于虎也”,不就是说苛政比老虎还凶猛嘛,这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6. 哎呀呀,“于”表示从哪里也可以呀!比如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是从蓝草里提取,却比蓝草更青呢,真有意思!
7. 哇塞,“于”表示被也有的哦!就像“不拘于时”,就是不被当时的风气所拘束,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总之啊,“于”这个虚词的用法可多了去啦,大家一定要好好记住呀!。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1(一)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荀子《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墨子《公输》)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司马光《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韩愈《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司马迁《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陈寿《隆中对》)②燕王欲结于君。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司马光《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荀子《劝学》)(二)【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林嗣环《口技》)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柳宗元《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对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张溥《五人墓碑记》)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三)【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2(一)介词。
文言文于的用法

文言文于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1. “于”用作副词,表示在...方面。
例如:
- 人之过也,在于不教。
(《论语》)
- 吾乃今日知为君不谏。
(《论语》)
2. “于”用作介词,表示关于、适合于。
例如:
- 余乃尔,于其佐之也无所取材。
(《魏志》)
- 欲以微躯报国家之厚,此其于生也合。
(《明史》)
3. “于”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
- 他之所以被杀,在于答应了别人的要求。
(《水浒传》)
- 人死则灯灭,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三国演义》)
4. “于”用作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
例如:
- 曰:“何不食肉糜?”其无知者,不可胜数。
(《论语》)
- 此所以动我心者,而非贵乎远也。
(《陈涉传》)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在语音、语法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于”的用法和意义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下面将对其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纳总结。
1. 表示动作的对象: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向”。
例如,“臣于君”表示臣子对君主的恭敬之情,“敬于父母”表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
2. 表示时间或地点: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或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在于”。
例如,“居于京师”表示居住在京城,“立言于宴会”表示在宴会上发表言论。
3. 表示理由或目的: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理由或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为了”。
例如,“思虑于百姓的疾苦”表示出于对百姓的关怀而进行思考,“行止于国家安定”表示为了国家安定而采取的行动。
4. 表示比较或对照: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比较或对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较”。
例如,“胜于敌”表示胜过敌人,“勇于前行”表示比较勇敢地前进。
5. 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将”。
例如,“王者之道,贵德于功名”表示德行应该比功名更为重要。
总结起来,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非常丰富,它可以表示动作的对象、时间或地点、理由或目的、比较或对照,还可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
熟练掌握这些用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示处所:表示事物所在的地方。
例:于临川之固也。
(红楼梦)(指身处临川之地)
2.表示目的、结果或方向:表示行动或动作的目标、结果或方向。
例:于人便镂。
(西游记)(指为了人的便利而雕镂)
3.表示时刻:表示时间的范围或时刻。
例:至于黄昏,星子始出。
(红楼梦)(指到黄昏时分)
4.表示方式、手段:表示通过什么方式或手段。
例:唯象而已,则于理不能不做出推辞。
(《易·系辞》)(表示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以推断事物的本质)
5.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施事者: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施事者。
例:宝玉听了,纳罕于心中。
(红楼梦)(指宝玉在心中感到纳闷)
6.用于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起衬托、呼应或烘托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于”是一个多功能虚词,其具体意义和用法会受到上下文的影响,不同的句子和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
于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于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1. “于”可以表示“在”呀!比如“于家中读书”,这不就是说在自己家里读书嘛!你想想看,是不是常常能在古文里看到这样的用法。
2. “于”还能表示“到”呢,像“于人前展示”,就是到别人面前去展示呀!这就好像你把自己的宝贝拿到大家面前炫耀一样。
3. 还有哦,“于”能表示“对于”呢!“于此事甚为重视”,不就等同于对于这件事情特别重视嘛,这很容易理解吧!
4. 它也可以表示“从”呀,“于远方而来”,不就是从远方过来嘛,就好像你从很远的地方来找朋友。
5. 哎呀,“于”还能表示时间呢,“于今日出发”,就是在今天出发呀,多清晰呀!
6. “于”表示在某个方面也是常有的,比如“于绘画有天赋”,不就是在绘画方面有天赋嘛,就好像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闪闪发光一样。
7. 最后呢,“于”有时候还用来引出对象,像“于其交流”,就是和他交流呀!这和你和朋友聊天不是一样的嘛!
总之,“于”的用法可多啦,在文言文中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呢!。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一、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于是一个常用的介词,在文言文中兼具多种含义和用法。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目的、原因等不同的关系,还可作为结构助词或独立修辞成分。
下面将细致探讨于在文言文中的主要用法及其例句。
1. 表示时间关系(1)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点: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句“今年以来数月之间,秦始皇灭若泽百姓。
”其中,“今年以来”是指当前这个年度。
(2)表示相对时间,与其他动作或事件进行对比:如《论语·述而》:“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
”这里的“君子之于天下也”实际上是与其他人对立起来,突出了君子与众人之间对天下问题处理方式上的差异。
2. 表示地点关系(1)表达方位:如《红楼梦·第十五回》中有句“仙桃林内听汉水更浩荡”,其中“仙桃林内”即为具体位置。
(2)表达位置关系:如《孟子·告子》:“原矻卜丘畎於干城之上者,弗肯鄉會焉。
”这里的“干城之上”表示某个地点相对于其他地点的高处位置。
3. 表示目的关系(1)表示为了某种目的: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句“乃谓所善必趋。
”其中,“所善”表示计划或目标,而“必趋”则是指为了达到这个计划或目标而进行行动。
(2)表示结果、效果:如《汉书·幽王世家》:“故险蛇之无以过也,不可知也即湿孽之用釜耳,仅及周四分然。
渊工﹑縠石井求天命周期一焉。
”文中的“不可知也即湿孽之用釜耳,仅及周四分然”意味着湿孽只是作为一个容器来处理险蛇,并达到了减少毒性效果。
4. 表示原因关系(1)表达具体原因:如《左传·成公十五年》:“遂灭义师。
”这里的“遂灭义师”实际上与前面提到的原因有着直接的关系。
(2)表达抽象原因:如《庄子·外物》:“天下皆垂诞生于情者......亟拔之乎于机艺者。
”这里的“情”即为一种抽象的原因,而动作“亟拔之”则代表着消除或中止这个原因。
二、于在文言文中的例句1. 《红楼梦·第三七回》:“及到了大门口,一个凤姐笑道:‘你怎么又来了?要累死我罢了。
于的用法文言文

于的用法文言文:
1.介绍时间:用于表示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或“在……时候”。
例如:“慎终于
始。
——《书·太甲下》”
2.介绍处所:用于表示地点或位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或“到”。
例如:“乃石性
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河中石兽》”
3.介绍原因:用于表示原因或理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由于”或“因为”。
例如:“业
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4.介绍对象:用于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或“给”。
例如: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
5.介绍比较:用于表示比较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
例如:“生亦我所欲,所
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古文中于的用法及意思

古文中于的用法及意思
在古文中,"于" 是一个常见的虚词,通常用于表示时间、地点、方向等概念。
一些典型的用法及其意思:
1.表示时间:在古文中,"于" 可以用来表示时间的概念,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在"、"于"。
例句:昔日之人,于今已久。
翻译:古时的人们,到现在已经很久了。
2.表示地点:"于" 也可用来表示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于"。
例句:于古城之中,见古老的建筑屹立。
翻译:在古城中,看到了古老的建筑屹立。
3.表示方向:在某些古文中,"于" 还可以表示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向"。
例句:向东而行,穿越茫茫的原野。
翻译:向东行进,穿越茫茫的原野。
在古文中,"于" 有时也可以作为介词,用于连接宾语,表示处所或动作的方向,类似于现代汉语的"到"。
例句:归于山川之间,寻找迷失的足迹。
翻译:回到山川之间,寻找迷失的足迹。
文言文于字用法

文言文于字用法1. 请问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2. 于字的用法(文言文)赵襄主学御【原文】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于在初中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于在初中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汉字】于
【拼音】yú
【部首】二
【释义】
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
”《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
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
③<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
”
④<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⑤<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⑥<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
《诗经·葛覃》:“黄鸟于飞。
”
【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
《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
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
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
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于”字在汉语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汉字之一。
在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也非常多样化,不仅可以作为介词、动词、连词等等,还可以与其他的字组成成语、歇后语等等。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于”字在文言文中的各种用法。
一、“于”作介词在文言文中,“于”字经常被用作介词,表示“在、于、向、对、从、按照”等等意思,例如:1. “于是乎”:就在这个时候。
这个词语通常用于文言文文章的开头,用来引出事情的发生和背景。
2. “于戏人之间,建城于未有之地”。
这句话的意思是李渊进入皇宫后,就经常在众人面前谈论建城的事情,并且选择了一个未曾有人居住过的地方来建筑城池。
3. “蓋予嘗於戒壤中生卧一年,遂避風穴居十年”。
“躲避风穴”是一个出自《庄子》的典故,被用来比喻人们不愿透露自己的私事和隐私。
4. “夫人之于夫则规矩也,夫之于妇则恩爱也”。
这句话是说明妇女在丈夫面前应该保持相应的规矩,而丈夫对待妻子则应该表现出爱的态度。
二、“于”作动词“于”字也可以作动词,表示“得、拥有、在、向、待、依靠”等等意思,例如:1. “今以共攻之,于群臣必有怨言”。
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与重要官员商议国家大事时说的,意为如果我现在攻打某个国家的话,必定会有一些官员不满和反对。
2. “欲识苏门兵器之精,须乃往于侯门”。
”苏门兵器”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精良兵器,这句话是说如果想了解苏门兵器的精髓,就必须去到侯门中去观赏。
3. “于是李林甫画一张地图,告之曰:‘而今当突击,千钧一发,成功命在此一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个特定的时刻,李林甫通过一张地图告诉大家,攻击的成功与否就取决于此时的一小点。
4. “故衼(括)言于无弘,既清复瑕,君子之交深而甚及”。
这句话是说,两个人在互相交往时,应该把瑕疵的地方也说清楚,这样才能使彼此的交往变得真诚而深入。
三、“于”作连词在文言文中,“于”字也可以作连词,表示“在、与、和、对比”等等意思,例如:1. “于是乎天地交感,万物并兴”。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解释以及举例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解释以及举例以下是 7 条关于“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解释及举例:
1. “于”可以表示在某个地方呀!比如说“乃设九宾礼于庭”,这里的“于庭”就是在庭院里呀,这不是很清楚嘛!
2. “于”还能用来表示在某个时间呢!像“于今无会因”,就是说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会啦,多直白呀!
3. 嘿,“于”能表示对于、向呀!你看“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不就是向孙将军求救嘛,多形象!
4. 哇哦,“于”竟然还可以表示比的意思咧!就像“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就是说比水还寒冷呀,是不是很好理解呀!
5. 哎呀呀,“于”也能表示被呢!“君幸于赵王”,就是说君王被赵王宠幸呀,是不是很有趣!
6. 嘿哟,“于”可以表示从呀!“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就是从鲁国起来呀,很简单吧!
7. 哈哈,“于”也能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呀!例如“苛政猛于虎也”,就是说苛政比老虎还厉害呀!
我觉得“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可真是丰富多样,是文言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虚词呢!。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
1. 哎呀呀,“于”可以表示在某个时间呀,就像“于夜中读书”,这不是很形象嘛!
2. 嘿,“于”还能表示在某个地方呢,比如说“于家中待客”,是不是一下子就懂啦?
3. 哇哦,“于”能用来表示对于某人或某事呀,像“于父母尽孝”,很容易理解吧!
4. 你看呀,“于”也有在某种情况下的意思哦,例如“于危难中挺身而出”,多厉害呀!
5. 哈哈,“于”还可以表示向某个方向呢,像“于东方前行”,是不是很有意思?
6. 哟呵,“于”表示和某人一起时也常用呀,比如“于友人同游”,多欢乐呀!
7. 哎呀,“于”在比较的时候也会出现呢,像“于人前显耀”,这种用法要记住哦!
8. 嘿呀,“于”表示从哪里来也可以呀,比如“于远方而来”,挺神奇吧!
9. 哇塞,“于”用在被动句里也不少见呢,像“于困境中被救”,多幸运呀!
10. 哈哈,“于”的这些用法真的很重要呀,一定要好好掌握呀,就像掌握了一把打开文言文大门的钥匙呢!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多样又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和理解呀!。
于字的用法

于字的用法
1. “于”可以表示在某个时间呀,就像“我于昨天去了北京”。
你想想,要是不说“于昨天”,是不是就感觉少了点啥呢?
2. “于”能用来指出动作发生的地点呢,比如“他站于山顶”。
这多形象呀,一下子就知道他在山顶那个位置啦!
3. 当我们想说关于什么的时候,也能用“于”哦,“关于这件事,我有话要说”。
这不就很清楚是在讲这件事相关的嘛!
4. 还有啊,“于”在比较的时候也能派上用场,像“他的成绩优于我”。
是不是很能体现出差距来呢?
5. 我们在说从什么到什么的时候,“于”也能出现呀,“从周一至于周五,我们都要上班”。
是不是很自然地表达了一个时间段呢?
6. 你知道吗,“于”可以用来强调某个方面呢,“他于绘画方面很有天赋”。
这就突出了他在绘画上的特别之处呀!
7. “于”还能表示对象呢,比如“我把书给于他”。
这样就明确了书是给谁的啦!
8. 有时候我们会说“于情于理”,这里的“于”就是根据的意思呀。
这不是很常用的表达吗?
9. 当我们要表达在什么之中的时候,也能用“于”,“他沉浸于音乐的世界里”。
多有感觉呀!
10. 最后啊,“于”还能表示来源呢,“这消息来源于他”。
这样就知道消息是从哪里来的啦!
总之,“于”的用法可多啦,在我们的日常表达中经常会用到呢!。
古文于的意思用法

古文于的意思用法
1. 哎呀呀,“于”可以表示“在”呀!比如说“于乱世中崛起”,就是说在混乱的世道里崭露头角呀,这不是很容易理解嘛!
2. 嘿,“于”还能用来表示“到”呢!像“于今日抵达”,就是直到今天才到达呀,是不是很形象?
3. 哇塞,“于”也有“对于”的意思哟!“于我而言很重要”,就是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呀,这多直白啊!
4. 哟呵,“于”还能表示“从”呢!“于远方而来”,不就是从远方过来嘛,多简单易懂!
5. 哈哈,“于”能表示“比”哦!“于他更优秀”,就是比他还要优秀呀,这用法很常见吧!
6. 妈呀,“于”甚至还能表示“在……方面”呀!“于绘画方面有天赋”,
就是在绘画这个方面有天赋呀,很好理解吧!
我觉得“于”字的这些用法都很实用呀,我们在学习古文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掌握呀!。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古代汉语被称为“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文体,它是一种把汉语的语音、词汇、句式和文法统一起来的语言,以及就中国古代文化价值观和生活知识的表达形式。
它也是中国汉语文化流传下来的古典语言文字,是一种极具文化底蕴的语种。
由于文言文有着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文言文中,“于”为一个可数名词,主要指“所,从事于……之中”,其谓语多为被动语态;于还可以表示补语、定语和状语,后面可接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介词短语等。
一、表示补语:在文言文中,于常用作省略宾语的表示,如“弓折,于其未绝”,意为“弓折,其未绝”;“羽毛飘扬,于风中飞舞”,意为“羽毛飘扬,在风中飞舞”。
二、表示定语:常用于定语中,其后接形容词或名词,可以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前,也可以放在后面。
例如:“古于一日,穷于千里”,意为“古时一日之中,千里之外的地方”;“拔图求,穷于四壁”,意为“拔图求,四壁之中一无所获”。
三、表示状语:常用于状语中,前置于动词之前,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时差。
例如:“七月,于草木之充盛之日”,意为“七月,草木充盛的时候”。
四、用于古诗文中:在古诗文中,于也常常作为连词,用于叙述某一事件或某一境遇,它可以补充诗句,表达诗人的情感,更能表现出古代文人的学识、见解和抒情手法。
例如:《渔家傲七夕》中的“芦管曲折于沙里”,意为“芦管在沙里又弯又折”;《浣溪沙秋夜思》中的“秋收万馀,秋实双双于江桥”,意为“秋收万馀,秋实双双地放在江边桥上”;《六幺》中的“七星并斗,于牛宿之外”,意为“七星并列斗在牛宿之外”。
由此可见,“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非常丰富,可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诗句的表达手法和意境,来灵活运用它来表达文字的情感和艺术效果。
文言词于的用法

文言词于的用法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词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文言词于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词于作为名词的用法(1)钟唇,即钟口两角之间。
(2)草名。
(3)古音wū,如"采三秀兮于山间"(《楚辞·九歌·山鬼》)(4)姓。
如明代有于谦。
("于"不同于"於"姓)文言词于作为动词的用法(1)(象形。
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
本义:超过)(2)去、往[go]: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书·大诰》;文选·曹植·责躬诗:「茕茕仆夫,于彼冀方。
」(3)取 [take]:昼尔于茅,宵尔索陶。
--《诗·豳风·七月》(4)好像[look]:《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易·系辞下》(5)于何(如何)(6)◎依靠。
三国·魏·曹植·当来日大难诗:「广情故,心相于。
」唐·刘得仁·赠敬晊助教诗二首之一:「便欲去随为弟子,片云孤鹤可相于。
」文言词于作为助词的用法(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无义。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译:蕃,捍御;宣,教化。
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
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4)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的语气。
可译为"吗"等。
例: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然则先王圣于?」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文言实词“于”用法

文言实词“于”用法导读:于(一)介词。
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文言“于”的用法

1.介词:(1)在(2)从,到(3)对于(4)以,用(5)由于(6)为,替(7)表示比较。
比。
(8)被2.连词:与,和。
练习:1.受地于先王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3.何至于此4.每自比于管仲、乐毅5.欲信大义于天下6.曹操比于袁绍7.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8.欲报之于陛下也9.适用于昔日10.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11.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1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5.舜发于畎亩之中1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7.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18.皆以美于徐公1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0.相与步于中庭1.介词:(1)在(2)从,到(3)对于(4)以,用(5)由于(6)为,替(7)表示比较。
比。
(8)被2.连词:与,和。
练习:1.受地于先王从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3.何至于此到4.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与,和5.欲信大义于天下在6.曹操比于袁绍与,和7.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在8.欲报之于陛下也在9.适用于昔日在10.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于11.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1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1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15.舜发于畎亩之中从1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给17.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在18.皆以美于徐公比1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比20.相与步于中庭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文言文代词知识点:于字用法
于
1、介词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这里面的“于”都当“在”讲。
②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注意语境,译时宜灵活。
例: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
相当于说把这件事报告给天帝。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
这个“于”是“对”的意思。
等于说,穷人对富人说。
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于”有“同、跟”的意思。
等于说,所以燕王想要跟您交好。
③用在被动句中,介绍动作的主动发出者,可译为“被”。
例: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④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例: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这句话等于说,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