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类癌是怎么引起的?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指肠类癌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二)发病机制
1.好发部位Burke等报道99例十二指肠类癌,位于第1段34例,第2段41例,其中15例位于壶腹周围,第3和第4段各2例未记录具体部位,13例肿瘤为多发。
2.病理形态
(1)大体形态:十二指肠类癌为微黄色硬结状肿瘤,位于黏膜下,肿瘤直径一般不超过2cm。
Burke等报道的99例十二指肠类癌,肿瘤直径在O.2~5.0cm,平均1.8cm,
(2)组织形态:显微镜下见类癌细胞呈方形、柱形、多边形或圆形,细胞质内含有嗜酸性颗粒。
细胞核小而均匀一致,核分裂象少见。
电镜下观察,类癌细胞内含有较大而多形的颗粒。
银染色反应阳性。
十二指肠类癌的组织学类型通常是腺状、实质性、岛状及少见的小梁状结构的混合型。
位于第2段的类癌多数含有大量的沙粒体(PsammomaBodies),且主要为腺样结构。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常显示肿瘤含有生长抑素、胃泌素等激素,临床上可伴有Zollinger-Ellison 综合征或vonRecklinghausen病。
3.转移途径十二指肠类癌一般属于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较少转移。
类癌可经淋巴或血行转移,亦可穿透浆膜直接浸润至周围组
织内。
Burke等报道十二指肠类癌21%发生转移,常见转移部位是淋巴结和肝,少数转移至肠系膜和肺。
肿瘤浸及肌层,瘤体>2cm及存在分裂象,是发生转移的危险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