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麦区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淮麦区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一、模式概述
黄淮麦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和,雨量比较适宜,除部分为丘陵地区外,多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

农业生产的特点为高投入、高产出,化肥施用量大,灌溉用水多,生产成本高。

该区域农业机械拥有量大,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高,主要农作物生产在耕种收等方面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但是,该地区单位种植规模较小,小麦田间管理机械化水平较低,植保机械化仍以小型作业机具为主,大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和植保无人机保有量仍然较低;粮食烘干技术及设备还刚刚起步,与耕种收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机农艺技术融合不够,单项技术发展较快、集成配套少,机械化作业的模式、标准不统一,对选取适宜的农业机械和选择合适生产模式有迫切要求。

基此,通过实施本技术,从小麦品种类型、耕作模式、种植规模、机械化生产等方面提出标准化作业,以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作业环节,根据小麦玉米种植生产地域特征,完善小麦全程机械化工艺路线、机具配套方案、技术要点、操作规程以及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机械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化田间管理、机械收获、小麦秸秆粉
碎还田或打捆离田回收和小麦烘干等作业环节,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
的机械化工艺流程和装备体系,来实现黄淮海地区小麦生产标准化和规模化。

推广以玉米秸秆全量还田覆盖免耕为核心技术的小麦全程机械化
生产模式,通过农机技术集成和农机农艺融合,可有效提高农机化水平和作业效率,实现简化作业环节、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达到节本增效增收的目的,示范带动周边地区同类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提高,利用机械的手段实现农业绿色生产,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技术路线
上年秋季玉米机械收获作业同时,将秸秆粉碎并全量还田覆盖地表,深松或旋耕整地后在有秸秆覆盖的耕地上适时进行免耕播种;播后及时进行药剂封闭除草;适时进行病虫害防治和化控作业;小麦成熟后适时进行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或打捆离田。

三、关键环节技术要点
(一)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

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田,
应选用丰产潜力大、抗倒伏性强的品种;旱薄地应选用抗旱耐瘠的品种;在土层较厚、肥力较高的旱肥地,则应种植抗旱耐肥品种。

(二)种子处理。

小麦种子质量应达到国家标准,其中纯度≥99%、净度≥98%、发芽率≥85%、水分≤13%。

播种前种子药剂处理,应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高效安全的杀菌剂、杀虫剂,用包衣机、拌种
机进行种子机械包衣或拌种,以确保种子处理和播种质量。

(三)秸秆处理。

前茬玉米收获后,用秸秆粉碎还田机将玉米秸秆粉碎 1-2 遍,切碎长度小于 10cm,均匀抛撒于地表。

(四)深松。

一般 2 年~3 年深松一次,适宜作业的土壤含水率15%-
25%,深松深度 30cm~40cm,稳定性≥80%,土壤膨松度≥40%,深松后
应及时浅旋合墒;采用凿(铲)式深松机,相邻两铲间距不得大于2.5 倍
深松深度,深松后的裂沟要合墒抹平;作业后地表平整、无漏松和重松,适
度连续镇压。

(五)旋耕。

秸秆、杂草过多或地表不平等影响播种质量的地块应进
行旋耕作业,适宜作业的土壤含水率15%~25%。

一般旋深12cm~ 15cm,耕
深一致,耕深稳定性≥85%,碎土率≥50%,耕整后耙耱压实,地表平
整,土壤细碎。

(六)施肥播种。

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种、镇压等复式作业,要求下
种均匀,无漏播、重播,覆土均匀严密,播后镇压效果良好;播深3cm~5cm;
采用宽苗带播种时,苗带宽度 10cm~12cm,行距30cm~ 38cm;免耕播种的
地块不能将基肥撒施地表,必须随播种作业将基肥深施。

(七)田间管理
1.喷药。

采用喷杆式喷雾机进行防治作业,做到均匀喷洒,不
漏喷、不重喷、无滴漏,以防出现药害;交接行重叠量不大于工作幅宽的3%,
同一地块同种作物应在 3d 内完成一遍作业;风力超过 3 级、露水大、雨前
及气温高于 30℃不宜作业。

2.灌溉。

冬前灌溉,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3℃~5℃时
开始浇越冬水,一般每亩灌水量为 40m3 左右;春季灌溉,三类苗宜在返
青期浇水,二类苗宜在起身期浇水,一类苗宜在拔节期浇水。

有条件的地区采用喷灌,喷灌强度应该小于土壤入渗速度,喷洒水的喷洒均匀度应大于 70%,以免影响灌溉质量。

3.追肥。

可采用低压喷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水肥同施。

(八)联合收获。

联合收获过程中,收获总损失应≤3%,漏割率应≤1%,脱净率≥98%;采用小麦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装置对秸秆直接切碎,并均匀抛撒覆盖于地表;割茬高度≤15cm;小麦秸秆切碎长度≤10cm;切断长度合格率≥95%;抛撒不均匀率≤20%;漏切率≤1.5%。

(九)烘干。

种用谷物,烘后温度≤43℃;食用、工业用谷物≤50℃,最高≤60℃;烘后小麦经缓苏,品相变好。

四、机具配备参考方案
经营规模 300 亩、1000 亩和 2000 亩为例推荐机具配套方案:
机具名称机具类型技术参数与特征
动力机械拖拉机90hp 以上
秸秆处理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机粉碎长度<100mm
深松机深松深度为 35~40cm
耕整地机械翻转犁单侧犁体数量 4 个,耕深≥20cm
旋耕机耕深≧12cm
小麦免耕播种机
m;宽苗带播种 10~ 12cm
施肥播种机械小麦普通条播机播种深度为 3~5cm
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深度 3~5cm;等行距(22~ 26cm)宽
幅播种
喷杆式植保机喷幅宽度为 12m
田间管理机械无人植保机均匀喷洒
灌溉设备一般每亩灌水量为 40m3 左右
收获机械稻麦联合收割机割茬高度≤15cm,收割损失率
≤2%
烘干机械20t 以上烘干机固定式烘干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