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审工程”全面实施审计监督驶上信息化高速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审工程”全面实施审计监督驶上信息化高速路
金审工程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由国家审计署负责建设。
200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金审工程一期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建设期两年,投资1.928亿元,完成网络系统、安全系统、应用系统等9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到2004年底,金审工程一期建设项目全部完成。
金审工程是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普及的新形势下,国家为加强审计监督,有效维护经济秩序,建设高效、廉洁政府而实施的重要国家电子政务项目。
国家批准的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完成审计署机关、25个派出审计局、18个特派办、3个试点省审计厅和1个审计培训点的局域网建设及广域连接;建设向社会公众发布审计信息的互联网网站;建立计算机审计、审计支持、审计决策和审计办公四个应用系统,以及相关安全保障和配套环境。
金审工程总体目标:建成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实施有效监督的审计信息系统。
实施“预算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审计方式,促进审计综合能力的提高,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金审工程总体框架:建成具有“六个一”标志的国家审计信息系统:建成满足现场审计和联网审计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建成满足业务、管理和决策支持相融合的审计管理系统;建成满足审计业务管理需要的数据资源和共享系统;建成满足各级审计机关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建成确保既能对内又能对外的安全系统;建成确保系统运行和不断完善的服务体系。
目前,金审工程一期项目建设完成后,已经具备适应中央和地方各级审计部门对国家资金和资产的多种审计方式,并具有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展智能审计、审计质量控制等特点。
同时,为实现事中审计、动态审计、远程审计的“预算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项目各系统试运行期间,在审计署机关、派出机构及试点地方审计机关部署应用效果良好,对促进国家财政增收减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以及打击经济犯罪、遏制腐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项目的领导、组织、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为国家电子政务其他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通过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实施,提高了审计效率和审计覆盖面。
金审工程一期统一规划、整合设计的《审计管理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以及试点的《联网审计系统》,较好地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审计业务和管理中的作用。
重庆市审计局审计人员充分利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的抽样、分析、通用查询、专家经验和审计汇总等功能,在对某金融机构应付业务进行审计时,仅用了2至3小时左右就完成了原来用手工审计2至3个月的工作量,对上百万条记录进行了清理核对。
利用计算机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审计业务和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扩大了审计覆盖面,实现了一期建设目标。
目前《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已在全国审计系统8万审计工作人员中部署5万余套,《审计管理系统》已在10余个省、市审计机关部署。
随着金审工程一期建设的全面实施,审计署组织开展的金融联网审计试点,发现了手工作业条件下无法发现的诸多重大经济违法犯罪问题,为促进金融秩序的好转发挥了积极作用;组织开展的中央一级预算单位联网审计试点,取得了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各类违纪违规问题的成效;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开展了对政府预算部门财务结算中心的联网审计试点,尝试了事中审计、动态审计和远程审计的新的审计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地方政府部门经济秩序的好转,审计效率也提高了3至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