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饮加减治疗慢性咽炎78例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露饮加减治疗慢性咽炎78例临床观察
冯晓帅;李玉玲
【摘要】目的:观察甘露饮加减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方法: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给予中药甘露饮加减;对照组用超声波把西药雾化吸入治疗;均以30天为1个观察周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62%高于对照组62.54%.结论:甘露饮加减治疗慢性咽炎疗效理想可靠.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1(030)017
【总页数】2页(P9-10)
【关键词】慢性咽炎;甘露饮加减;西药雾化
【作者】冯晓帅;李玉玲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兴隆园医院,710018;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兴隆园医院,7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6.14
2011年7月20日收稿
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及黏膜下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为上呼吸道炎症的一部分。
本病在临床上较多见,常由于用嗓过度,以及因急性咽炎、鼻炎、支气管炎等迁延失治形成。
其特点为病程长、症状顽固,较难治愈。
笔者运用甘露饮加减治疗慢性咽炎属湿热蕴结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78例均系2008年8月~010年8月本院门诊病例,随机分
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9例,其中男25例,女14例,年龄20~60岁,平均35.6岁。
对照组39例,其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18~62岁,平均37.5岁。
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①以咽部干燥或痒、疼、异物感、胀紧感为主症;②病程长,咽部不适症状时轻时重;③常有急性喉痹反复发作史,或因鼻塞而长期张口呼吸,或因烟酒过度、环境空气干燥、粉尘异气刺激等导致发病;④咽部检查黏膜肿胀,或有萎缩,或有暗红色斑块状、树枝状充血、咽侧肿大、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扁桃体结核、扁桃体恶性肿瘤者;合并有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2.1 治疗组:只服中药甘露饮为主方随证加减汤剂,药物组成:熟地黄 20g,生地黄 15g,麦冬 10g,天冬 10g,石斛 15g,黄芩 10g,山豆根 10g,红花 9g,
赤芍 12g,茯苓 10g,山药 20g,生甘草 6g。
水煎300ml,分早晚温服。
咽痛
较甚者加射干、玉蝴蝶;咽痒者加蝉衣、地龙;咽有异物感加半夏、厚朴;咽干甚者加大麦冬、天冬的量。
每日1剂,连用7天,两疗程间隔3天,共观察3疗程。
2.2 对照组超声波雾化吸入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4000u、利巴韦林注射液0.1g、生理盐水20ml混合液,每次吸完为止,每日1次,连用7天,2疗程间隔3天,共观察3疗程。
3.1 疗效标准[2]:治愈:治疗1个疗程以内症状减轻,3个月以内临床症状减轻和体征消失,2年以上无复发;显效:治疗2个疗程以内症状减轻,3个月以内临床症状减轻和体征消失,1年以上无复发。
若感冒,咽部不适感时间不超过10天;
有效:治疗2个疗程以内症状减轻,3个月以内临床症状减轻和部分体征消失,1
年以上无复发;无效:治疗后症状稍有减轻或无减轻,体征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见表1。
陈某,女,39岁,英语教师。
2008年8月10日初诊,患者自述,10年前,因
连续授课,自感喉部不适烧灼、干痒、疼痛。
后因感冒或用嗓过度常常加重,时有异物感。
常常采用超声波雾化吸入西药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4000u、利巴
韦林注射液0.1g、生理盐水20ml混合液,稍有好转,或含化金嗓子喉宝,但均
未能根治,本周感冒后病情加重,声音嘶哑、干咳、疼痛、异物感明显,痰少而粘,不易咳出。
查咽后壁黏膜轻度红肿,有数个散在的淋巴滤泡,扁桃体1度肿大,
舌红苔黄厚腻,脉洪数,属湿热蕴结,给予:熟地黄 20g,生地黄 15g,麦冬
10g,天冬 10g,石斛 15g,黄芩 10g,山豆根 10g,红花 9g,赤芍 12g,茯苓10g,山药 20g,玉蝴蝶10g,半夏10g,厚朴10g,生甘草6g。
7剂症状明显
减轻,原方继服14剂,咽后壁黏膜红肿和淋巴滤泡全无,症状全消失。
随访两年多未复发。
嘱其注意用嗓勿过度。
慢性咽炎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咽部组织和腺体,由于血液循环受
到障碍,而发生了变化。
病久则由于小血管壁纤维化和内膜增生,导致咽部黏膜血管显著减少,甚至腺体结构消失。
同时伴有咽后壁散在的淋巴滤泡增生或相互融合成团块,咽侧索亦肿大。
本病属中医之“喉痹”范畴。
中医学书籍中多“风热喉痹”和“虚火喉痹”。
《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主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气也。
二脉并络于喉,其气热则内结,结甚则肿胀,肿胀甚则痹,痹甚则不通而死矣。
夫推原十二经,足太阳则下项,其余皆凑于喉咙。
宋代窦杰曰:咽喉“为饮食精气之要路,肺与大肠表里之别,上通咽喉,下由大肠出入之门户。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风毒客与喉间,气结蕴积而生热,致喉肿而痹痛”。
可见咽喉之重要,故我们不能轻视慢性咽炎,而西药治疗慢性咽炎疗效不佳。
慢性咽炎一般病程长,症状顽固难愈,若不及时就医,致使延误治疗时机。
历代均有“咽喉病皆属于火”之说。
“初病在卫,久病入血”。
《本草正》云:“阴虚而火升者,非熟
地之重不足以降之”。
长期阴液不足,血脉不充,血液凝聚,运行不畅,再加邪热上扰,熏蒸咽喉,热毒壅结,日久而为“瘀”。
据此笔者选用熟地黄、生地黄、麦冬、天冬、石斛、黄芩、山豆根滋阴润燥、清热凉血、清肺降火、养胃生津、消肿利咽;而红花、赤芍活血化瘀,通络利咽,且红花质轻,性直趋上,直达其所;生甘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历代医家有“喉咙者,脾胃之喉也”的说法,而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阻咽喉为其主要病机,并且临床上每遇喉痛者,病人常常服用苦寒药物,损伤脾胃,湿浊内生,湿郁化热,致湿热蕴结。
为之加用茯苓、山药。
综上所述,笔者选用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甘露饮为主方加减治疗慢性咽炎。
诸药共奏滋阴润肺、养胃生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消肿利咽之功,使阴液渐充、虚火自清、肺胃得养,而诸症消失。
药中病机,故获佳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2版.北京:中国医药
科技出版社.2002:155-156.
[2]卫生部.《慢性咽炎临床疗效标准》[S].2008.04-08.
【相关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2002:155-156.
[2]卫生部.《慢性咽炎临床疗效标准》[S].2008.04-08.
中图分类号:R76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