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无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参考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中“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进行分析,A项说的是理的第一性,与此无关;B项是心学的观点;C项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不体现社会责任感。
D项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准确理解选项的含义,与题干材料要求对应,做出选择。
2. “这真是一条遥远漫长的道路。
这不单单指从华盛顿到北京相隔的空间距离……现在西洋头号强国的总统终于万里迢迢来到了北京进行访问。
”《朝日新闻》所描述的这一事件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冷战时代的结束
D.日内瓦国际会议成功举办
参考答案:
A
考点:中美关系缓和化。
材料反映的是尼克松访华。
尼克松1972年访华签署了《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
故选A。
B项是在1971年,在美国总统访华之前;冷战结束是在1991年;D项是在1954年。
都不符合题意。
3. 2010年4月25日,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中国在世行投票权由原来的2.77%提高到4.42%,一举超越德国、英国和法国,仅次于美国、日本,成为世行第三大股东国。
世行的这一改革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世行投票权实现了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B.只要中国不同意,任何重要决议都不可能通过
C.世行投票权大小要看国家的国际地位高低
D.一国认缴股金份额多少视经济和财政实力决定参考答案:
D
4.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
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
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参考答案:
D
5. 公元前5世纪,雅典某个公民家有15个人,男主人、女主人、3个成年儿子,3个女儿(其中1个未成年),还有男奴隶5人(其中未成年2人),成年女奴隶2人,这个家庭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
A.4人B.8人 C.15人D.12人
参考答案:
A
6. 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峰会在北京举行。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
这个主题下的重要议题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
对APEC作用的表述最全面和准确的是有利于( ) A.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B.促进亚太地区经济、技术合作
C.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D.巩固中国在亚太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亚太经合组织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是保护亚太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将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
维护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
ACD不符合史实,故选B。
7. 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分封制,有力地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
但该制度并非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是因为宗法分封制
A. 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各诸侯国互不统属,都听命于周天子
B.依靠血缘宗亲建立起严格的等级秩序,排除了异姓贵族参与政权
C.使土地和人口层层向下分封,中央权力随之逐级弱化,形成“国中有国”的局面。
D.激化了西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参考答案:
C
8. 在作品中体现“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等手段超越现实来塑造形象,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
”作品反映的风格是
A.印象派 B.后现代主义 C.现实主义 D.浪漫主义
参考答案:
S3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浪漫主义
D 解析:题目材料信息“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正好符合浪漫主义文艺的艺术特点,浪漫主义注重表现主观感情和理想,通过瑰丽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
故本题选D。
思路点拨:高考复习中,针对近现代世界文学艺术,复习的重点不仅是分析艺术特点,还要重点分析艺术特点形成的原因。
9.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
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
参考答案:
A
10. 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
这表明作者A.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B.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C.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
D.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
参考答案:
D
【详解】根据“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可知志刚认为君主应该“尽君道”,否则容易引发危机,故选D项;志刚是对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评述,不能说明他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和推动西方的代议制民主,排除AB项;志刚只是对西方政治制度进行评述,不能证明他超越了当时的主流思想,排除C项。
11. 汉初“驰山泽之禁”,吴王刘濞得以“专山泽之饶”,势力日增。
后汉武帝行盐、铁专卖,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
材料认为实行专卖制度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
C.是一种与民争利的行为 D.是政治专制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参考答案:
A
12. 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欧洲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
造成上述对世界认识局限的原因是A.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B.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
C.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D.世界各地区处于隔绝闭塞状态
参考答案:
D
13.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最早打破诗人乡愁,使台湾地区
民众与大陆亲人得以团聚的是
A.台湾政府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B.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C.九二共识
D.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
参考答案:
A
14. 伯里克利规定大部分公职实行薪金制,使贫民有可能担任公职。
另外,他还建立许多由陪审团作最后决定的民众法庭,陪审法官由抽签产生,所有公民都可担任。
这表明雅典的民主政治
A.使人们享有较高程度的自由 B.体现了民主、平等的理念
C.实现了社会成员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D.是古代世界最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
B
根据材料中“贫民有可能担任公职”、“由陪审团作最后决定的民众法庭,陪审法官由抽签产生”可得出正确答案B项;由于雅典民主政治只适用于雅典城邦的男性公民,而不是所有社会成员,根据史实排除选项C;D项说法太绝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雅典民主政治中缺乏自由。
15. 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
“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这主要说明当时
A.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B.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
C.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
D.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
参考答案:
C
【详解】新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农民既渴望致富又担心成为革命的对象,C项正确。
“粮食税”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A项违背史实。
苏联的工业化和集体化分别是在1926年,1929年开始的,B、D两项不是1925年农民的反应。
故C项正确。
【点睛】改革需要不断深入,本题要首先注意的是农民困惑的时间和原因及农村生产关系的发展史实。
16.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这一规定
A.践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体现防范袁世凯专权的意图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实现
D.维护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参考答案:
B
【详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是南京参议院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限制袁世凯权力颁布的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正体现出这一特点,B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实行纯美国式的三权分立体制,A错误。
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并没完全实现,C错误;这一措施主要目的是限制袁世凯专制,并不是维护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D错误。
【点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17. 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选区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中国秦始皇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两者都是进步的,主要在于
A.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D.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参考答案:
C
18. 有学者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济主义的一部宪法,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
”这里的“特殊政治环境”是指( )
A.共和派以一票多数的微弱优势通过宪法
B.君主派和共和派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
C.君主派实力超过共和派
D.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
参考答案:
B
考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题干要求的是“特殊政治环境”,故排除D项;C项表述错误;A是指的结果,而不是环境;B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大环境。
故应选B。
19. 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维新运动的反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和维新变法的社会基础不同
B.义和团运动不符合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主题
C.义和团运动与维新变法背后的支持力量不同
D.义和团运动与维新变法的近代化方向背道而驰
参考答案:
D
20. 历史学者曾说:“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的无穷机遇。
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
”作者在这里主要表述的是
A. 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B. 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迅速完成了城市化
C. 社会文明进步应体现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D. 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壮大但没有政治权利
参考答案:
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的社会,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和所学史实说明工业革命的评价:既提高了生产力,又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资本及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人民对社会现实的失落,社会风气更加拜金,经济岁发展了,但工人的境遇却不断恶化,社会分化日益剧烈。
故应选C。
21. 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A.王室大力支持
B.地理位置优越
C.商业资本发达
D.金银需求量大
考点:I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殖民扩张
参考答案:
A
解析:C项是史实不符,D项不是西班牙与葡萄牙特有的现象,而是西欧主要国家的共同现象,B项也是如此,大西洋沿岸的国家很多,而这两个国家的封建专制王室的支持是其特有的现象,所以答案选择A项。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殖民扩张准确把握。
22.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了中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产生巨大影响
B.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C.北宋时期山水画《千里江河图》,气势宏伟,画风阳刚
D.明清时期青花瓷,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参考答案:
C
23. 西周分封制中.王室成员享受大宗待遇的是()
①周王正妻所生之长子②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③周王妻子所生长子④周王嫡长孙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参考答案:
A
24. 《官话报》曾经是北京各报中最反对共和支持清廷的报纸,但1912年1月4日该报的社论完全改变了立场,敦促清帝接受必不可免的事情并逊位。
这表明
A.“预备立宪”破产
B.共和思想影响扩大
C.清朝统治覆灭
D.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参考答案:
B
辛亥革命。
该题通过近代报刊的舆论导向反映政治内容的变化。
主要大意是由原先的支持清廷变成支持共和,要求清帝退位。
结合时间,根据史实,B项正确。
25. 杨小凯在《中国政治随想录》中写到:“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
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文中“完美的政治设计”指的是()
A.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颁布了《权利法案》 D.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
参考答案:
A
26. 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作家吉迪恩·拉赫指出:在布什任内,美国已发觉自己无法通过使用蛮力来领导世界。
而奥巴马的任务则是考察美国现在是否可以通过劝说来领导世界。
这一论断反映出
A.多极化发展削弱了美国霸权地位
B.世界多极力量共同反抗美国强权
C.美国军事大国优势已经逐步丧失
D.金融危机强化了世界各国的合作
参考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的多极化。
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多极化,美国无法用蛮力领导世界,考察是否可以通过劝说领导世界,可见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极大冲击,故A正确;“共同反抗”不符合史实,排除B;美国仍是军事大国,排除C;“金融危机强化了世界各国的合作”与题干无关,排除D。
27. 1958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取消粮食及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推行小组包工奖励办法。
这些举措
A.改变了苏联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状态
B.成为苏联经济体制变革的开端
C.一定程度上提升苏联农业生产能力
D.借助市场关系推动农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
试题分析:
材料中措施主要涉及农业领域,无法体现改变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故A项错误;苏联经济体制变革是从1953年赫鲁晓夫改革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斯大林模式给农业带来的消极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措施没有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故D项错误。
参考答案:C
28. 明成祖时期,阁臣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诸司事务,诸司奏事也不得通告阁臣,但阁臣“裨益不在尚书下”“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
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A.逐步上升为法定行政中枢
B.发展趋势是逐步控制国家决策大权
C.阁臣的参政权力不断增大
D.化解了皇帝集权与内阁分权的矛盾
参考答案:
C
【详解】材料信息表明,明成祖时期内阁权力较小,正统年间阁臣取得处理国家政事的大权,C项符合题意。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行政机构,选项A排除;内阁是顾问咨询机构,不掌握决策,选项B错误;随着内阁宰辅趋向位高权重,势必危及皇权,导致皇帝集权与宰辅分权的矛盾激化,D项错误。
【点睛】内阁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产物,其主要特征为:内阁始终不是法定行政机构,是顾问咨询机构,不掌握决策。
29. 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在强化君主专制,而“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则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已经是历史潮流,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当然不能起决定作用,其他的两个选项是不能说明材料所说的“历史变迁”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民主共和思想
【名师点睛】专制与民主是一对相对概念,这一对概念从西方引入到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对于中国近代的专制与民主的问题,最早起源于中国近代化的戊戌变法,在辛亥革命之后帝制消失,但是封建的思想和经济制度依旧存在,所以说专职的形式虽然不存在了,但是思想依旧存在。
30. 对右图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揭示教皇的荒淫无度
B.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C.应出自天主教会之手
D.揭露人性的虚伪贪婪
参考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国民素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问题的争论。
梁启超强调:“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
孙中山则主张:“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
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
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
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探讨国民素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说明:可以就材料中某一观点进行探讨,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
参考答案:
示例1:国民素质高低与实现民主政治密切相关。
如近代中国的戊戌变法,由于民权思想的传播和影响范围极为有限,国民素质普遍偏低,缺乏政治热情,最终维新派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努力失败。
再如,北美人民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公民权利责任意识较强,积极参加独立战争并赢得了民族独立,且于1787年通过宪法确立起民主共和制。
由此可见,国民素质高低对民主政治的实现影响较大。
示例2:国民素质高低与实现民主政治无关。
如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没有充分的思想启蒙,国民民主观念、公民权利和责任意识普遍缺乏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最终于1949年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确立起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
而近代法国,由于启蒙思想的影响,各种民主思潮盛行。
人民公民权利责任意识高涨,并为实现各自政治理想而不懈努力,导致1789年至1875年长期政局动荡,难以实现稳定的民主政治局面。
由此可见,国民素质高低与民主政治能否实现关系不大。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分)
材料一
清中期后,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土烟生产在士大夫们“梢分洋烟之利”的口号下也剧增猛长。
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
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
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先实行‘寓禁于征”,实质也是征而不禁。
1935年,政府推出《六年禁烟计划》分阶段禁烟,但各地阳奉阴违,到中日战起已无暇顾及,日占区更是烟毒重重。
据纯计,从l912年至1922 年,中国发生大小内战达139 次,这些战争多与鸦片有关。
罂粟大量种植,造成粮食严重短缺。
吸食之人“鸠形鹤面者比比音是”,农民种罂粟,如遇‘烟苗失败,征税加重,穷无所之,典田鬻子”。
——据齐霁《中国共产党禁烟史》等
材料二
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是近代较有成效的禁烟运动。
当时,清廷政务处依据《禁烟考成议叙议处章程》,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失职者降职充罪,并重申“禁吸尤以查禁官员为要义”,
对于吸烟积习未改的官员,严加惩处,不稍宽贷, 1910年,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争取各国对中国禁烟运动的声援。
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种植,即要求种烟农民将罂粟田改种豆麦棉麻等物,以解决生计。
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限制印度鸦片偷入中国。
——据牛何兰主编《中外禁烟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毒品泛滥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的特点。
(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新政及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运动加以简要评价。
(4分)参考答案:
(l)原因:列强凭借特权向中国贩卖鸦片;社会各阶层对鸦片危害的认识不足;政府贪利,禁烟不力;国家内忧外患,政治动荡,政令不统一。
(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对官员考核奖惩姑合;禁止官员吸烟;政府与民众上下联动;将禁烟与解决民生相结合;利用有利的外部机遇。
(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