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新高考历史押题卷02答案与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押题02历史新高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C【解析】由“最后强调只有君臣修睦的‘德’,才可以获得‘天命’的垂青”可知,西周史墙盘铭文不仅记录史事和家族功业,更注重“德治”这一治国策略,说明周人对治国之道有了一定的认识,故C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青铜器功效的变化,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臣关系,不一定是宗族关系,B项错误;材料中的青铜铭文中强调德治,而非传颂君臣关系,D项错误。
2.【答案】D【解析】由“讲论‘道’、‘德’”、“形成了若干地方黄老学中心”可知,西汉至东汉后期黄老思想讲论“道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说明其迎合了当时时势的需求,故D项正确。
材料并未说明黄老思想与儒学之间的关系,A项错误;讲论“道”“德”并非说明仁政思想渗入到道家思想之中,B项错误;儒学独尊利于严控学术思想,C项错误。
3.【答案】A【解析】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且有专印,体现唐初的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发生了演变,运行方式发生了调整,故A项正确。
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度之时,中书省就拥有草拟、决策的权力,B项错误;政事堂改名且有独立的印信,只能说明政事堂的地位大为提升,其职能没有发生变革,C项错误;材料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并非日益激化,D项错误。
4.【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医儒同道”、“实现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可知,无论是医学,还是算学等传统科技都将政治伦理引入自身研究领域,体现政治伦理对传统科学研究的影响,故D项正确。
古代传统科学研究没有因理学而发生改变,A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传统科技自身的实用性特点,B项错误;儒学对传统科技研究存在很强的制约性,C项错误。
5.【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清军占领徽州时,徽州人为确保自己的财产继续有效,希望开具契约、文书等,体现当时的徽州人的契约意识较强,故C项正确。
明清时期政府抑商政策较为严苛,A项错误;近代商业理念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材料所述的是明末清初,B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土地所有制的变迁,D项错误。
6.【答案】B【解析】由“只能总持大纲,于细微曲折,不能详细考察……应请旨设立办理通商处”
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鉴于洋务事宜众多,军机处只能总体统筹,众多官员上书要求清政府设立专门处理洋务的外交机构,说明清廷外交近代化是当时时势的亟需,故B项正确。
军机处虽不能处理具体外洋事务,但仍要总揽大局,A项错误;要求建立专业化的外交机构并非说明清廷官员认清宗藩外交的弊端,C项错误;材料中官员用“夷”体现了其具有华夷观念,故其仍具有华夷观念,D项错误。
7.【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传统”意指君主专制,但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日渐流行。
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倡导新思想、新文化抨击代指君主专制的“传统”思想文化,导致“传统”这个新词频繁出现,据此,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的冲击是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
B项是“传统”一词客观上所起的作用之一,而非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原因;C项是其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材料强调新旧之争引发“传统”一词频发,而非强调儒学地位,且1920年后儒学正统地位已发生动摇,D项错误。
8.【答案】B【解析】1929年1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深刻影响着全国其他地区的中国共产党人,农村革命根据地相继创建。
共产国际讨论“援助朱毛问题”,说明共产国际关注毛泽东、朱德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共产国际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态度,而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验推广问题,A项错误;赞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非认可乃至支持工农武装割据道路,C项错误;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建立,红色政权得以创建,与共产国际研究“援助朱毛问题”无关,D项错误。
9.【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中“红7军团北上、红6军团西征以调动“围剿”的敌军,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减轻了压力”“红2、红6军团发动湘西攻势,牵制了大量敌人”等都是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各团队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的事例,故B项正确。
A项连战连捷与史实不符;C项各自为战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是红军长征精神的一个方面,但与材料主旨不符。
10.【答案】A【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从救济贷款、合作贷款等农业信贷数据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农业合作信贷体现出地方政府行为,说明当时四川对农业发展的扶持,故A项正确。
农业合作信贷未必一定是抗战物资且不具有可比性,B项错误;统制经济政策是国民政府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政策,从表格中无法体现,C项错误;表格无法体现农业生产遭到抗日战争的破坏,D项错误。
押题02历史新高考湖南答案与解析第1页
11.【答案】A【解析】1992年4月,邓小平已发表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这引起了美国的关注,故A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美国对华政策改变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美国关注邓小平及其南方视察,不能说明中西方的共识,C项错误;美国关注中国发展,并非说明美国赞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D项错误。
12.【答案】D【解析】由“平民们有机会接触法律,祭司在法律上的垄断地位逐步衰落”可知,公元前254年的罗马法冲击了神权势力对法律的解读,从而推动罗马法从神法过渡到世俗法,故D 项正确。
材料只是保障平民接触法律,但无法体现捍卫平民的政治权益,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法对贵族的限制,B项错误;在奴隶制社会罗马法或多或少地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C项错误。
13.【答案】B【解析】材料“在君主体制下,个人利益同公共利益没有什么区别,二者不会发生冲突”反映出霍布斯从理性层面论证了国家应该采取君主制,也即为论证了采取君主制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
霍布斯赞成君主制,而非民主共和制,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契约的信息,C 项错误;D项并非材料的主旨。
14.【答案】A【解析】由图示可知,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专利授予量不断增加。
结合所学知识,技术专利需向政府申请,得到政府的认可。
专利授予量增多体现政府对国内专业技术的支持和保护,故A项正确。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具备的是必要的技术条件,而非科学理论方面,B项错误;图示中的专利未必一定是技术专利,C项错误;图示只能体现英国对专利权的保护,无法说明科教制度的变革,D项错误。
15.【答案】C【解析】“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反映出达尔文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自然史基础,丰富和发展了社会科学的内容,故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达尔文进化论与工人运动走向联合之间的关系,A项错误;B项夸大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材料没有指出优胜劣汰原则的特点,D项错误。
16.【答案】D【解析】“目前被富国所垄断的技术革命,应该成为发展中国家进步的主要机会”强调发展中国家应抓住科技革命的契机发展经济,即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重视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故D项正确。
1970年的美苏争霸形势严峻,反对美苏争霸仍是不结盟运动的重要内容,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不结盟运动对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影响,B项错误;材料虽涉及技术革命,但并非说明不结盟运动的重心放在技术竞争之上,C项错误。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图1中曲线的持续低速到1750年后较快增长来概括;第二小问根据1750年后中国正处于清初,国际影响力、康乾盛世等视角来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图2三大产业比重可知,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结合明清时期我国特殊的国情、经济政策来分析即可。
第二小问,根据图1、图2可知,明清经济增长主要为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所占比重过大,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从这个角度来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1)变化:由持续低速增长到迅速上升。
(2分)
影响: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传统经济的发展制约了新经济的成长。
(4分)
(2)原因:古代中国属于大河文明,利于发展农耕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6分)
缺陷:经济结构不平衡;对外经济交流少。
(3分,任答一点即可。
)
1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和民主革命、近代世界殖民战争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考查学生综合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古地中海沿岸的争夺战中,人们的海权意识已经萌芽”、“在16~19世纪海权国家之间的海洋争霸”、“马汉这种以控制海洋为根本目的……广为盛行”等信息从海洋文明、海洋争夺、海权论、大国争霸等方面来概括;
第二小问可结合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殖民战争、民族主义、国际格局的变化等视角来分析。
第(2)问,根据材料二“通过新式媒体的传播”、“初期宣传者的阐释也过于零碎或过于笼统”、“与各国竞雄于海洋”等信息从传播途径、西方海权理论、救亡图存运动、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等方面说明。
【参考答案】(1)原因:海洋文明的渲染;早期海洋争霸战争的推动;马汉“海权论”的影响;
西方大国兴衰的启迪。
(6分,任答3点)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殖民掠夺和争霸斗争激烈;民族主义和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动。
(4分,任答2点。
)
押题02历史新高考湖南答案与解析第2页
(2)条件:新式媒体的传播;西方海权理论的传入;先进中国人的宣传和实践活动;多次反侵略战争的教训。
(5分,任答3点。
)
19.【解析】首先,要分析材料信息:材料围绕“治道”中的任法与任人的关系来阐述,列举了孟子、白居易、王安石、王夫之等圣贤的观点,从善法、良吏、盛世等关系来说明法制建设的要领。
其次,提炼论题:可选择其中一个因素,或者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补充“治道”的其他有效路径来概括。
最后选择古代中国与“治道”较为凸显的王朝所涉及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建设等主干知识点来论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论题:善法和良吏的统一是出现太平盛世的重要前提。
(2分)
论证:加强法制建设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进行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制定何法、执法官吏的素养如何,直接关乎到法治成效。
白居易认为有贞观之法和贞观之吏才会出现贞观之治。
王安石认为守天下之法的关键在于良吏。
这两人均强调任法和任人均要得当。
凡是制定善法和采用良吏的朝代,将会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例如,西汉的“文景之治”,注意制定宽刑薄赋之法,选用曹参等贤相,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唐太宗在“存百姓”思想的指引下,出台贞观之善法,任用房玄龄、杜如晦等贤人,重视吏治建设,出现“贞观之治”。
由此可知,制定善法,重视官僚队伍建设两者不可偏废,否则腐败滋生、民生衰败,甚至出现乱世。
(10分)20.【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一大批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着手对清末时期的旧教育
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伊始,迅速成立教育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模仿了日本的学制系统”等信息并结合中华民国的成立亟需对旧制度进行改革来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的最后一句话以及民国初年教育改革与政治改革共同存在的问题来回答;
第二小问要结合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政治斗争激烈、辛亥革命存在的局限性、学习西方思潮等视角来分析。
【参考答案】(1)背景:清末旧教育体制的弊端凸显;民国成立,亟需各项改革;革命家和教育家的推动;日本和欧美学制的影响。
(5分)
(2)困境:过于效仿他国体制;改革仓促,实施成效有限。
(2分)
成因:政治斗争激烈;全国尚未统一;辛亥革命对思想文化界影响有限;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
(3分)
21.【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在‘凡尔赛和约’中并未有具体规定”、“德国借口经济困难
一拖再拖”、“协约国召开了伦敦会议”、“他又赶赴柏林,设法使德国接受新的赔款计划”等信息从巴黎和会对德赔款问题、战胜国对德态度、伦敦会议、美国协调等方面来概括。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大国对德国赔款态度、战胜国九国主导等方面来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的最后一句话以及它与凡尔赛体系的关系、对德国的复仇情绪、一战后国际关系的走向等方面来说明。
【参考答案】(1)原因:一战后德国一再借故拖延偿还战争赔款;大国对德赔款问题分歧大;伦敦会议专门商讨德国赔款;美国从中斡旋。
(5分)
(3)特点:持续时间长;大国妥协中达成;战胜国九国主导。
(2分)
影响:利于缓和国际关系;是凡尔赛体系的延续;一定程度上助长德国复仇心理。
(3分)
22.【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出生在官宦家庭,少年时代聪敏好学”、“以秀为司空……在
地图学上作出贡献有很大关系”、“司马昭又为灭吴作准备,命有司撰访吴地图”等信息从出生环境、个人努力、任职高官、三国时期军事时势等方面来概括。
第(2)问,根据材料中“针对汉代各种杂图不设比例尺……成为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把它当作绘制地图的规范而予以接受”等信息从司马昭灭吴战争、对前代地图存在的误区、地图学的规范等方面来回答。
【参考答案】(1)因素:官宦家庭的影响;个人的勤奋与努力;任职高官的便利;三国时期军事斗争对地图的需求。
(5分)
(2)意义:为魏国灭吴提供条件;修正了汉代以后地图存在的误区;成为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
提出的“制图六体”成为后世绘图的规范。
(5分,答2点3分,答3点5分)
押题02历史新高考湖南答案与解析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