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胆泻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王端端;陈月桥;吕建林;王挺帅;宁碧泉
【摘要】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胆湿热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龙胆泻肝汤,疗程均为4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肝功能(包括ALT谷丙转氨酶、AST 谷草转氨酶、TBiL总胆红素)、HBeAg转阴率、HBV-DNA应答率及肝脏弹性测定值(FS)的差异.结果:对于临床疗效的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患者TBiL、ALT、AST、FS水平改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患者HBeAg阴转率、HBV DNA应答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在治疗CHB肝胆湿热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期刊名称】《大众科技》
【年(卷),期】2017(019)005
【总页数】4页(P93-95,120)
【关键词】龙胆泻肝汤;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
【作者】王端端;陈月桥;吕建林;王挺帅;宁碧泉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南丹县人民医院,广西南丹 547200;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广西
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性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而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与HBV相关的疾病[1]。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中“肝着”、“胁痛”、“黄疸”等范畴。
古往今来,学者们对于乙肝的病因病机认识不一,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湿”、“疫”、“毒”、“虚”四个方面,病机特点为湿热稽留,肝胆不疏,脾胃受损。
龙胆泻肝汤具有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的功效,用于治疗肝胆实火上炎及肝经湿热下注证,是治疗肝胆湿热证的常用方。
笔者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味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胆腑郁热证,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0例,均为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广西中医药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及南丹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住院的CHB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
1.1.1 纳入标准
①自愿作为受试对象,能接受观察药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入组观察;②年龄在18~65岁范围内;③西医诊断符合CHB诊断标准;④中医辨证符合“肝胆湿
热证”辨证分型标准;⑤均为恩替卡韦初治的CHB患者。
1.1.2 排除标准
①年龄〈18岁或〉65岁;②合并其它肝炎病毒(甲肝、丙肝、丁肝、戊肝、自身免疫性肝病)或HIV感染;③合并心、肺、脑、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及血液系统
严重原发性疾病;④精神疾患不能合作的患者;⑤近1年接受抗病毒药物或干扰
素治疗的患者;⑥妊娠、哺乳期妇女及对观察药物过敏者。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即兼备如下5项:①血清HBsAg(+)、HBeAg(+)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②血清HBV-DNA阳性:近3个月内至少2次>5.0
log10拷贝/mL;③2×ULN≤ALT〈10×ULN;④TBiL<2 ×ULN。
1.2.2 中医肝胆湿热证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胁肋
疼痛,脘闷腹胀,烦热,口干而苦,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次症: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困倦乏力,皮肤瘙痒,大便秘结或稀溏,脉弦滑数。
主证3项加次证2项结合舌脉即可确诊。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
①一般治疗: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上海复旦复华药业生产国药准字
H20041619)1.2g/天;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江苏正大天晴药业生产国药准字
H20051942)100mg/天;(护肝降酶药疗程1~4周,视患者病情而定);②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分散片(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129)0.5 mg/d。
治疗48周。
1.3.2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龙胆泻肝汤
拟方如下:龙胆草12g,黄芩6g,栀子9g,泽泻9g,木通4g,车前子6g,当
归4g,柴胡4g,甘草3g,生地黄18g,随症加减,每日1付,水煎200ml,分2次饭后服用(中药汤剂由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供)。
治疗48周。
1.4 观察及疗效评价指标
1.4.1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②实验室指标:治疗前、治疗后的肝功能(包括ALT、AST、TBil)、HBV DNA、肝纤弹性指标。
1.4.2 疗效评价指标
临床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3]。
①治愈:主要症状消失,肝脾肿大消失或回缩,肝区无明显叩痛,肝功
能恢复正常,HBsAg,HBeAg,HBV-DNA阴转;②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肝脾回缩且无明显压痛,肝功能恢复正常,乙肝病毒标志物有改善;③有效:主要症状改善或消失,肝脾肿大回缩,肝功能改善,但乙肝病毒标志物无明显变化;④无效:各项指标无改变或恶化,临床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本观察中全部数据均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资料值以(¯x±s)表示,记数资料用(%)表示;组间、组内比较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于临床疗效的比较,对照组17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7.5%,治疗组22例显效、16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治疗组总
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5)。
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TBiL、ALT、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
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2.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脏弹性测定值(FS)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F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
较治疗前FS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
比较FS值下降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BeAg阴转率和HBV DNA应答率比较
对于HBeAg阴转率的比较,对照组2例(8%),治疗组7例(33%),治疗组
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654,P<0.05);对于HBV DNA应答率的比较,对照组30例(75%),治疗组37例(92.5%),治疗组应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501,P<0.05)。
龙胆泻肝汤载于清代著名医家汪昂撰写的《医方集解》,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十味中药组成。
方中龙胆草苦、寒,归肝、胆经,上泻肝胆实火下泻肝经湿热,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协助君药清泻肝胆实火;木通、车前子、泽泻,助龙胆草利水渗湿泻热,使肝火、湿热从水道除去,以上五药共为臣药;佐以生地黄、当归以养血滋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滋阴以泻肝火;“气郁”易化火,用柴胡以发之;甘草既可缓肝急,又可协调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清泻肝胆实火、清利下焦湿热之功。
是治疗肝胆实火及肝胆湿热证方面的中医经典名方,该方立法严谨,用药全面,在临床上治疗急、慢性肝炎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4-5]。
CHB可归属中医学中“肝着”、“胁痛”、“黄疸”等范畴。
本病的病因主要为
外感湿热疫毒、内因正气不足或内伤饮食劳倦,正虚是发病的基础,湿热疫毒是发病的外因,病理基础可概括为湿、热、郁、毒、痰、瘀、虚,病位在肝,涉及胆、脾、肾多脏,“湿热”乃CHB最主要病机,湿热久蕴,阻滞气机,肝失疏泄,则
成肝郁化热之证;湿热稽留难祛,瘀阻血脉,则成血瘀证候。
于春光[6]等通过检
索全文数据库(CNKI)中1994至2004年间符合纳入标准的245篇文章,认为
慢性乙型肝炎最常见证候依次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蕴结)、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气郁结、肝郁血瘀、血瘀证、脾肾两虚。
王恩成[7]等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发现四川地区CHB的主要证型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
发现有关湿热证型(脾胃湿热、肝胆
湿热、肝脾湿热)占所有CHB患者的63.5%,这可能与四川的地域、气候、饮食习惯、体质等因素,进一步证明了湿热因素在CHB发病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具有免疫调节、保肝护肝、抗炎、抗感染、抗病毒等作用。
章健[8]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龙胆泻肝汤可提高动物血清溶菌酶含量、溶血
素抗体的含量和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且有随剂量加大作用相应提高的量效关系,这显示出本方有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
石红[9]等通过研究龙胆泻肝汤对四氯化碳(CCI4)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靛氰绿(ICC)肝清除率的影响,发现该方能够使血清ALT及AST水平降低,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对抗CCI所致肝血流量和肝清除率的降低。
Mohammed Kouadir[10]发现龙胆泻肝汤可使CCI4致肝损伤小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ALT水平下降,这可能与其显著的改善或减少了CCI4引起的动物肝细胞浆疏松化、肝细胞的空泡变性、脂肪变性和坏死有关;也发现按小鼠体重0.5g·kg-1·d-1的剂量给药时,能提高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抑制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按小鼠体重0.5g·kg-1·d-1和2g·kg-1·d-1的剂量给药,3周后可显著提高小鼠脾指数;按三个不同剂量给药时,虽对小鼠肠道粘液中的分泌性SIgA均无明显差异,但随服药时间延长
有所下降;表明适当剂量的龙胆泻肝汤具有增强系统免疫的功能,其作用机理与促进脾脏内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有关。
匡琳[11]等通过研究龙胆泻肝配方颗粒对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白细胞Toll样受体(TLRs)的表达情况,发现治疗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TLR1~TLR9m RNA的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除TLR2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较治疗前倾向于正常,说明其能调节患者外周血Toll样受体的表达水平,在启动抗病毒的固有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80例CHB肝胆湿热证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龙胆泻肝汤可改善CHB 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包括ALT、ASL、TBiL)、肝脏弹性测定值(FS),提高HBeAg转阴率及HBV-DNA应答率,表明龙胆泻肝汤在治疗CHB 肝胆湿热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关文献】
[1]LU FM,ZHUANG H.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in China[J].ChinMed J(Engl),2009,122(1):3-4.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J].临床肝
胆病杂志,2015,31(2):1941-1960.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3.
[4]杨先礼.加味龙胆泻肝汤治疗慢性HBV携带28例[J].陕西中医,2011,32(9):1114-1115.
[5]黄晶晶,黄鸿娜,毛德文.解毒利湿法佐用益气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1(7):1392-1393.
[6]于春光,王天芳,万霞,等.慢性乙型肝炎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2005,28(6):70-73.
[7]王恩成,唐琳,王健,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1):39-42.
[8]章健,赵黎,南淑玲,等.龙胆泻肝汤对正常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
志,2007,13(9):673-674.
[9]石红,周琰,何士彦,等.龙胆泻肝汤对四氯化碳肝损伤大鼠肝脏转运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
志,2006,33(8):1041-1042.
[10]Mohammed Kouadir.龙胆泻肝汤护肝保肝抗炎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7.
[11]匡琳,韩英先,刘明俊.龙胆泻肝配方颗粒对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白细胞Toll样受体表达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9):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