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17年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绪言、第一单元)周周练(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周练1(绪言、课题1、课题2)
一、我会选(每小题4分,共40分)
1. 下列活动和化学没有关系的是( )
A. 将废旧塑料变成汽车燃料
B. 研制新型航空材料
C. 研制新药
D. 研究地壳板块结构及运动规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 、将废旧塑料变成汽车燃料,属于物质间通过化学变化进行转化,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不符合题意;
B 、研制新型航空材料,属于新物质的制取,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不符合题意;
C 、研制新药,属于新物质的制取,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不符合题意;
D 、研究地壳板块结构及运动规律,属于地理研究的范畴,故符合题意;
故选D 。

【点睛】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

2. 绿色化学有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 焚烧小麦秸秆 B. 垃圾分类回收 C. 拒绝一次性筷子 D. 发展太阳能电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 .垃圾分类回收,C .拒绝一次性筷子,D .发展太阳能电池,均属于绿色化学理念。

A .焚烧小麦秸秆,污染环境,不属于绿色化学理念。

故A 错误。

考点∶考查绿色化学理念。

3. 下列四个短语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花香四溢
B. 海市蜃楼
C. 木已成舟
D. 蜡炬成灰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花香四溢是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果,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木已成舟是木柴制成舟,只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蜡炬成灰是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4. 下列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 可燃性
B. 延展性
C. 酸碱性
D. 氧化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可燃性是物质的化学性质,错误;
B.延展性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正确;
C.酸碱性是物质的化学性质,错误;
D.氧化性是物质的化学性质,错误。

故选B。

5. 人民币一元硬币有明亮的银白色的光泽且密度较大,小明同学认为一元硬币中含有铁,他这一想法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A. 提出问题
B. 猜想
C. 获得结论
D. 反思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人民币一元硬币有明亮的银白色的光泽且密度较大,小明同学认为一元硬币中含有铁,在提出问题、猜想、获得结论、反思等基本环节中应属猜想的环节,故答案为B。

点睛: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6. 下列是今年无锡市实验操作考查“药品的取用和加热”中部分实验操作示意图。

其中正确的是()
A. 用纸槽将固体粉末送入试管
B. 倾倒液体
C. 加热试管内的液体
D. 熄灭酒精灯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 、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试管横放,然后用药匙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然后慢慢竖起,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 、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瓶塞倒放,防止沾的污物腐蚀瓶内的药品;瓶口紧挨试管口,防止药品洒落,图中瓶塞没有倒放,试管没有倾斜,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 、给试管中的
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 、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熄灭,不可用嘴吹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

7. 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
A. 尝药品的味道
B. 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C. 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口不能朝着自己或他人
D. 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
【答案】C
【解析】
A .实验室中的药品大多有毒、有腐蚀性,即使无毒、无腐蚀性的物质长期与有毒有腐蚀性物质接触,而污
染,故实验室严禁品尝药品是味道,故A错误;B.为防止药品污染,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应放入指定的回收容器中,故B错误;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防止液体飞溅伤人,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故C正确;D.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容易炸裂试管,故D错误;故选C。

8. 下列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 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热量
C. 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亮
D. 吹灭后有一股白烟冒出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蜡烛燃烧不充分时产生的黑烟是炭黑,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吹熄蜡烛后,有一缕白烟飘出,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蜡烛燃烧的现象,在描述蜡烛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9. 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

当缓慢推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
A. 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B. 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C. 长颈漏斗内液面不变
D. 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答案】B
【解析】
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当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变小,若气密性良好则可以看到长颈漏斗的下端会产生气泡;当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10. 常温常压下,下列物质不适宜用物理性质区分的是()
A. 汞(俗称水银)和铁
B. 氧气和二氧化碳
C. 白酒和白醋
D. 铝和铜
【答案】B
【解析】
A.汞在常温下是液态,铝在常温下是固态,所以通过观察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就可以进行鉴别,故A错误;B.二氧化碳和氧气均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不宜根据物理性质区别;可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这一化学性质进行区别,故B正确;C.白酒具有酒的气味,白醋具有酸味,通过气味可进行鉴别,故C错误;D.铝是银白色、铜是紫红色,所以通过颜色可以加以区别,故D错误;故答案为B。

二、我会填(共40分)
11. 煤气是一氧化碳的俗称,通常情况下,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与空气接近。

一氧化碳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可以跟铁矿石中的氧化铁在高温时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1)①没有颜色② (2). 没有气味(3). ③是一种气体(4). ④密度与空气接近(5). (2)①燃烧生成二氧化碳(6). ②能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解析】
【分析】
【详解】(1)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的性,主要指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一氧化碳在通常状况下,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与空气接近,这些性质均为CO的物理性质;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一氧化碳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一氧化碳还可以跟铁矿石中的氧化铁在高温时反应,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点睛】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煤气是一氧化碳的俗称,通常状况下,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与空气接近;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一氧化碳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一氧化碳还可以跟铁矿石中的氧化铁在高温时反应,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12. 现有下列仪器:
(1)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用_________,用于洗试管的仪器是(填仪器名称)
(2)加热前用试管夹夹持试管的具体操作是。

(3)家庭小实验通常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一些实验仪器的替代品,你认为医用注射器可以代替上述仪器中的、。

(4)取用一定量液体试剂,需使用的仪器有。

【答案】(1). 滴管(2). 试管刷(3). 从试管底部向上套至距管口1/3处(4). 滴管(5). 量筒(6). 滴管(7). 量筒
【解析】
(1)洗涤试管用试管刷来刷洗;
(2)试管夹夹持试管的具体操作是:从试管底部向上套至距管口1
3
处,如果从试管口向下套会使试管夹上
的杂质掉入试管内,污染药品,距管口1
3
处,试管不容易脱落;
(3)医用注射器是用来吸取液体的,可以代替取用液体的仪器:胶头滴管、量筒等;
(4)取用一定量液体试剂需要有刻度的仪器:量筒,在接近刻度时还要改为胶头滴管。

13. 化学实验必须严格按规定操作,否则可能导致实验失败或人身伤害。

请填写下列错误的操作,或错误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错误的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伸近灯芯
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量取5 mL液体,实际5.4 mL
(3)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________________
(4)砝码与药品颠倒了位置
称取6.8 g固体,实际只有______g,(1 g以
下用游码)
【答案】(1). 试管底部炸裂(2). 仰视读数量取5 mL液体(3). 引起火灾(4). 5.2
【解析】
(1)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伸进灯芯,由于灯芯的温度很低,会使试管因骤冷而炸裂;
(2)题目中指出:“用合格的量简量取5mL液体,实际5.4mL.”,说明读数偏小,实际体积偏大,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小,实际体积偏大;
(3)由于酒精具有挥发性,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容易引起火灾;
(4)砝码与物品颠倒了位置,所以物的质量=砝码质量一游码质量;故物的质量=6g-0.8g=5.2g。

14. 甲为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对比图。

CO2含量变化真有这么大?
(1)利用图乙所示___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标上A;取一个同样装有空气的集气瓶,标上B。

将两根同样的小木条点燃后同时伸入A瓶和B瓶,A瓶中的木条先熄灭。

这个实验现象___(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更多。

(2)用大针筒将100mL 人体呼出气体压入20mL 澄清石灰水中(如图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同样的方法将100mL 空气压入另一20mL 澄清石灰水中,请说出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并解释原因:____。

【答案】 (1). 排水集气 (2). 不能 (3). 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因为虽然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含量很低,100mL 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极少,不会变浑浊
【解析】
【分析】
【详解】(1)根据图乙所示收集一瓶呼出气体,该收集方法是排水集气法。

将两根同样的小木条点燃后同时伸入A 瓶和B 瓶,A 瓶中的木条先熄灭,只能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低,不能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更多。

要验证二氧化碳含量高低必须使用等量的气体和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比较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

(2)空气中虽然有二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含量很低,100mL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20mL 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极少,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

故用大针筒将100mL 空气压入20mL 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

三、我会探究(20分)
15. 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的下列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发现问题】小明将一支燃烧正旺的
蜡烛轻轻吹灭后,发现烛芯处产生一缕白烟。

【提出问题】小明想:这缕白烟的成分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小亮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小光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水蒸气;小明猜测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颗粒。

【收集证据】
(1)查阅资料: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

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汽化。

二氧化碳是无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实验探究: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

小亮由此得出结论:白烟是二氧化碳。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而是出现了一些白色固体物质。

小光由此得出结论:白烟不是________。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__________同学的猜测提供了证明,同时排除了_________________同学的猜测。

【结论与解释】
(3)由以上探究结果可知:__________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

(4)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了石灰水变浑浊,但他获得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小光同学的
反思是:蜡烛燃烧产生水,由于温度高于100℃而呈气态,不会凝结成雾状,所以不应该猜测白烟是水蒸气。

(5)小亮同学的反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变浑浊 (2). 水蒸气 (3). 小明 (4). 小亮和小光 (5). 小明 (6). 刚熄灭的蜡烛周围尚有燃烧时残余的二氧化碳存在,导致石灰水变浑浊 (7). 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而二氧化碳是气体,不可能形成白烟
【解析】
【分析】
【详解】⑴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

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汽化。

二氧化碳是无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实验探究: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小亮由此得出结论:白烟是二氧化碳。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而是出现了一些白色固体物质。

小光由此得出结论:白烟不是水蒸气。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小明同学的猜测提供了证明,同时排除了小亮和小光同学的猜测。

(3)由以上探究结果可知:小明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

(4)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了石灰水变浑浊,但他获得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可能是刚熄灭的蜡烛周围尚有燃烧时残余的二氧化碳存在,导致石灰水变浑浊。

(5)小亮同学的反思是: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而二氧化碳是气体,不可能形成白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