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备课资料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综合资源一
●课文说明
《有的人》作于1949年10月下旬。

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日,那一天,诗人臧克家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过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诗的第一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他们虽然活着,但是他们只不过是行尸走肉,他们的生命没有任何价值。

而甘愿俯身为人民做牛马的人,即使生命不复存在,但他们的思想、精神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

以纪念和歌颂鲁迅为基点,作者没有囿于鲁迅一个人,而是以“有的人”为泛指,歌颂与鲁迅具有相同品质的许多人。

第二至四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将两种人进行了对比。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这是比对人民的情感。

“骑”和“俯”两个字,在形象上表明两种相反的态度和情感。

鲁迅《自嘲》诗中有“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他还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
牛奶,血。

”诗人发挥了这层意思,颂扬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是比人生境界。

那些虽生犹死的人,想通过树碑立传,达到“永垂不朽”。

而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则情愿充当无名的野草,当地下火喷薄而出的时候,变成熊熊烈焰,“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野草·题辞》)。

这表明了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这是比人生观。

一些人凌驾在别人头上,专门靠损人利己活着,他们活着,亿万人民就不能活。

鲁迅先生的人生观正与此相反。

两种人生观,一种给人民带来灾难,一种给人民带来幸福。

第五至七节,顺承二、三、四节的意思,指出第一节提到的两种人的不同命运、影响和结局。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骑在人民头上自诩“伟大”的人,最终会被人民所推翻,从高高在上的地方摔下来。

甘愿为人民作牛马的人,却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
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

而“野草”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对这两种人,人民的回报爱憎分明。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

诗的开头将构成诗意高潮的警句呈现给读者,可谓奇峰突起。

接下来发挥诗歌的形象化的特点,用比喻阐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

虽然它是现代诗,每句字数不等,也没有格律限制,但结构十分严谨,四句一节,每两句构成一组对比,并且基本上押韵。

在为数众多的中国新诗里,这首诗堪称说理诗的成功范例。

●关于练习
一、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讨论下面的问题。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
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作人民的牛马的人,他们的生命虽然不复存在,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2.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
从第二节开始,这首诗从三个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也就是比对人民的情感,比人生境界,比人生观。

(详见“课文说明”)
3.这首诗通过议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诗歌本来不长于说理议论,但这首诗却以深刻隽永的思想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这是为什么?
这首诗所要说明的道理蕴含在第一节的诗句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作者由纪念鲁迅联想到,深爱人民的人,并且甘愿为人民作牛马、为人民奉献、牺牲的人是永垂不朽的。

就像鲁迅先生一样,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不存在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着,人民永远在心里纪念他。

作者不仅歌颂鲁迅和具有鲁迅那样品质的人,也启发和引导读者要学习鲁迅精神,做品质高尚的人。

作者发挥了诗歌的特点,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释上述道理,因而打动读者,取得了较好的说理效果。

二、“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分别从鲁迅的《自嘲》和《野草·题辞》的某些诗句中化用而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你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是否有更深的体会?
(引文略)
这道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当牛马”“作野草”两个比喻的内涵,更好地理解全诗。

提示:鲁迅曾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

”而“野草”的形象,期待着地下火将它变成熊熊烈焰。

这两个形象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民深沉博大的爱,象征他为人民奉献、牺牲、献身的精神。

这样的人,虽然死去,生命不存在了,但人民会在心里永远纪念他。

这正是诗中所要歌颂的。

三、联系历史和现实,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读后感,题目自拟。

此题意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课文中的哲理,引发有关历史、现实问题的思考,并写成文章。

比如,学生会联想到,诗中批判的那些人在现实中仍然存在(如“社会的蛀虫”之类),他们是否像诗中说的那样遭到人民的唾弃?或者有的人如诗中歌颂的那样,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如在“教师”等岗位辛勤耕耘的人),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人民对他的尊重。

学生的思维还会辐射得更远,只要他们的思路合理,就应当予以肯定。

●教学建议
一、学生已经学过不少鲁迅作品,也接触过不少纪念鲁迅的文章。

用诗歌的形式纪念鲁迅,并且在诗中发表议论、阐明道理,这是这首诗独特的地方。

教学这首诗,主要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中,学生也许会对“有的人”的提法感到不容易理解。

其实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已经说明,这首诗不仅是纪念鲁迅,而且是歌颂具有鲁迅那样品质的许多人。

另外,“当牛马”“作野草”等比喻,学生能够从字面意思感受到它们所代表的形象,但深入理解这两个比喻的用意,则需要通过鲁迅的《自嘲》和《野草·题辞》来诠释。

可以利用“练习二”帮助学生理解。

三、有人评价臧克家属于“苦吟派”诗人,他写的诗大都比较注重形象的提炼和字句的斟酌,但诗的总体意境仍阔大雄健,语言也并不艰涩难懂。

《有的人》就是这样,在朴质直白的字句间蕴含着哲理,在现代诗的长短不一的句子间,又存在着格律诗般严谨的节奏韵律。

诗并不长,每一句读起来都掷地有声。

诗中的形象看起来像是从现实中任意拾取的,却有高度浓缩的典型性。

此外,可以介绍学生读读臧克家的另一首代表作《老马》,对比一下,看看《老马》是否也有类似的特点。

四、本诗的一个特点是对比鲜明。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表达的爱憎。

读的时候,语调要铿锵有力。

下面是朗读教学参考: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年生,又名臧瑗望,山东诸城人。

1930年考入国立青岛大学中文系,师从闻一多先生学习诗歌创作。

1942年去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活动。

1948年底去上海,先后编辑《侨声报》副刊和《文讯》月刊。

建国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诗刊》主编等职。

诗集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和《泥土的歌》等二十多种,论著有《学诗断想》等。

二、关于《有的人》(臧克家)
《有的人》这首短诗,是我1949年到北京之后,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写的。

那一天,我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他文章里谈到的枣树,他的“老虎尾巴”也亲眼目睹了。

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

我没有见过鲁迅,他在上海活动的时期,我正在青岛大学读书。

1935年夏天,在青岛遇到萧军同志,他希望我给鲁迅写写信,把地址开给我了。

但我没写,那时,我在临清中学教书,信件检查,特务捣乱。

我的《烙印》《罪恶的黑手》两本诗集,给鲁迅寄了,他写在了日记上。

1942年8月14日,我到了当时所谓“战时首都”重庆。

不久,为了纪念鲁迅逝世,在“中苏文化协会”的俱乐部召开大会,文化界的同志都到了,老舍主持。

大会刚开始,一群特务闯上主席台,把老舍架了下来,乱叫乱闹,会没开成,大家悲愤而散。

1946年到1948年,我在上海,家住虹口,茅盾同志住大陆新村,我常去看他,隔壁就是鲁迅的旧居。

内山书屋就在附近,我也不时地出入,那时王造时也搞了一个书店。

我在上海二年多,参加了两次纪念鲁迅的大会,都因国民党特务捣乱破坏未能终场。

记得有一次,宋庆龄同志也参加了,特务们气势汹汹,把大会的签名簿都抢走了。

在上海时,我曾经和几个朋友到万安公墓去拜望鲁迅的坟墓,一黄土,一块小小的石碑。

来去路上,都有特务们的眼睛。

虽然生前没见过鲁迅,但对他崇敬的感情是很深的。

五四运动以后,我在济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爱好文艺,读了鲁迅的《呐喊》《彷徨》以及他翻译的《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等著作,以后又读了他许多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鲁迅的形象高高地、高高地矗立在我的心头上。

《有的人》虽然是一首短短的抒情诗,但写出它来,至少得具有几个条件。

首先是对鲁迅的认识,崇敬他的思想情感;像前面所说的那一些,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我在这首诗里歌颂了伟大战士鲁迅,也同时揭露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

对这一点,我的感受也是极深刻的。

从“中华民国”这块空招牌高高挂起之后,我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我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官贵人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各种情况,这帮坏家伙,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自己树碑立传,什么“功德碑”“神道碑”,不一而足,以期“流芳百世”,其实是“遗臭万年”。

以上正反两个方面的经历、感受,存在心里,酝蓄多年,借着纪念鲁迅逝世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一个出口,抒发了心中的积愤,水到而渠成。

抒情诗当然是抒情的,但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经验作底子,仅凭一时感触,即兴而成,那它的思想性和感情的深度就会显得不足,不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一切优秀的文艺创作,都离不开深厚的生活经验,和作者对这种生活经验深刻的爱憎情感。

当然,艺术表现能力的强弱,也是作品高低的关键。

写这首短诗,我处处用了对比手法,这是显然可见的。

这种手法,是以对两个阶级、两个对立面的真实情感为出发点的,爱什么,憎什么,诗里表现得很清楚。

它歌颂了应该歌颂的,它打击了应该打击的。

这,表现了我个人的爱憎,但这种分明的爱憎又不仅仅属于我个人的。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坟头,都怕得要命。

而人民呢,却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在对待鲁迅的态度上,可以清楚地感到阶级斗争的剧烈。

这篇短诗,是为纪念鲁迅有感而作的,但它却有着更大、更广泛的含义。

《有的人》写了两种人,实际上也就是写了两个阶级、两个阶级斗争,以及人民群众对它们的爱憎之情。

《有的人》从它诞生到今天,已经有30年的生命史了。

它没有被时光浪潮所淘汰,还被大家记着,就是因为诗中抒发的思想,爱憎之情不仅只是我个人的。

1979年12月15日
三、《有的人》分析(吴嘉)
人们一般不喜欢以议论为内容的诗。

诗以吟咏性情为主,议论非其所长。

然而,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伴随着人们的感情波动,一些感应于内、议论于外的诗,融情入理,颇具意味,同样赢得读者喜爱。

如这首诗便是。

《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的对比,阐扬了某种人生哲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诗一开头便警句迭出,立刻把读者的心抓住:何以有人活着是死了,有人死了却活着?本来,死生乃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

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

《有的人》的作者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形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

生死的自然界限变作了道德的、审美的判断。

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犹生。

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中却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至于孰为生孰为死,诗中没有作正面回答,但通过对两种人的形象描述,读者自能得出结论。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全然取决于对人民的
态度,造福人民者永生,压迫人民者速朽。

这种人生观念在诗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鲁迅逝世时,他就写过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

由于发自真心,有实在的生活感受,并非从理念出发作诗的演绎,所以诗中情和理紧密结合反而增强了诗的感染力量。

从结构上说,把造成诗意高潮的最精彩的诗句置于前面,对作者来说是危险的,因为要在后面相对平缓的低潮中不减弱诗对读者的吸引力,具有很大的难度。

诗人凭借自己的文字功夫和表现技巧,作了一次这样的冒险,基本上得到了成功。

他大胆借鉴古诗用典的手法,在诗中用了一连串能引发读者联想的典型细节和比喻。

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著。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的意境。

善用比喻,能以少总多,使读者不产生疲劳;巧用典故,造成古今事象的叠加,扩大意象的内涵,易于调动读者对诗境的主动介入,保持阅读的兴奋状态。

朱自清对臧克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知道节省文字,运用比喻,以暗示代替说明”。

在《有的人》中这一特色有相当的显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