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种茧育漂白粉消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种茧育漂白粉消毒
范瑞康
【摘要】蚕种生产过程中的蚕室、蚕具及环境会被微粒子孢子等病原污染,正确运用漂白粉消毒,可杀灭病原.认真研究漂白粉、微粒子病原、蚕室蚕具以及消毒方法,总结其中规律,全面把握消毒要点,可达到彻底消毒、控制微粒子病暴发的目的.【期刊名称】《四川蚕业》
【年(卷),期】2015(043)002
【总页数】2页(P46-47)
【关键词】漂白粉;病原物;消毒
【作者】范瑞康
【作者单位】四川省西充蚕种场,四川南充637257
【正文语种】中文
蚕种生产过程中,各种病原对蚕室蚕具及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对下一次生产形成威胁。
目前,我省多数蚕种场蚕前消毒取消了蒸汽和福尔马林密闭消毒,蚕室蚕具的消毒仅靠漂白粉一种药物完成。
只有采取正确的消毒方法,严格执行技术规程,才能杀灭病原,保障蚕种生产安全。
1.1 常见传染性蚕病。
蚕种生产中最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是微粒子病、脓病、僵病以及细菌病等,其中微粒子病最严重,控制不力常造成毁灭性损失;生产中预知检查一经发现,一律格杀勿论。
脓病是蚕种生产中常见的疾病,发病机制较复杂,造成种茧死笼率高甚至制种单边,出现对交失调,造成损失;僵病和细菌病是常发疾
病,控制不好亦可造成损失。
1.2 病原特点。
传染性蚕病病原微生物个体较小:微粒子孢子大小
2.9~4.1×1.7~2.1μm;血液型脓病病毒更小,其多角体2.0~6.0μm;白僵病孢子大小2.5~4.5×2.3~4.0μm;细菌病中灵菌败病的病原菌为0.6~1.0×0.5μm。
上
述病原在显微镜下可见,肉眼无法直接看到。
1.3 病原物分类。
一是集中型病原。
如病死蚕、蛹、蛾、卵及蚕丝、蚕粪等肉眼
可见物,包含有大量病原,且不裸露,消毒时病原与漂白粉溶液接触面小甚至不接触,在标准浓度下,消毒难彻底。
二是分散型病原体。
在清洗蚕具时,有些集中型的病原物如蚕粪、蛾尿等在水中分解散开成悬浮状,分散型病原可严重污染蚕室蚕具,且病原可随水浸入蚕具内部,造成深层污染。
虽然污染面大,但消毒时可与消毒液充分接触,较容易被杀灭。
2.1 漂白粉组成。
漂白粉是一种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和氢氧化钙,如果
漂白粉发生潮解,成分中还含有一定的碳酸钙。
2.2 漂白粉溶液特性。
漂白粉溶液具有较高的挥发性,环境温度越高,风速越大,溶液表面积越大,挥发越快。
其结果可造成溶液有效成分浓度快速下降,降低消毒效果。
2.3 消毒机理。
漂白粉溶解于水后,电离出次氯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次氯酸
根离子又会进一步电离出氯离子和原子氧,该物质具有强氧化性,对金属等活性物质腐蚀较大,对有机物中蛋白质具有水解作用。
漂白粉消毒原理就是利用次氯酸根离子这种强氧化性,作用于病原体蛋白质,将其氧化分解。
养蚕制种过程中,各种病原微生物会对蚕室、蚕具及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当出现超毒烧种时,污染更严重。
如果蚕前或蚕后消毒不彻底,病原可以蚕室蚕具为媒介,再次造成感染。
因此做好蚕前蚕后消毒,切断传染来源,是控制微粒子病等蚕病暴发的重要手段。
3.1 搞好清洗工作,清除集中型病原。
蚕前消毒时,首先应将集中型病原体清洗
干净。
蚕室的内外墙壁、地板、门窗及各种孔洞、缝隙要用消毒机冲洗干净;各种蚕具如蚕架、蚕杆、蚕箔等其表面或缝隙中的可见病原物要刷洗干净。
清洗的废弃病原物应及时收集,倒入垃圾池,防止扩散。
清洗后的蚕室蚕具及环境应及时晾(晒)干,为下一步漂白粉液消毒做准备。
3.2 正确配兑漂白粉溶液,确保目的浓度准确。
配兑时,先在消毒池中放少量清水,加入漂白粉搅拌为糊状后,再加入足量清水充分搅拌而成。
我场蚕室蚕具消毒使用的漂白粉液有效氯浓度在1.5%以上,用碘碳淀粉测定法测定有效氯浓度。
无论场内还是原蚕区消毒,应先测定浓度,达到标准再消毒。
3.3 严格消毒方法,确保消毒效果。
将蚕箔、蚕架、竹杆等大件蚕具,放入消毒
池漂白粉溶液中,充分浸湿10min之后,从池中取出,保持0.5h湿润状态即可。
将蚕网、蚕沙袋、薄膜等塑料蚕具,放入消毒池目的消毒液(含有效氯1.5%以上)
中浸渍24h,彻底杀灭其中病原,再用清水清洗,晾干备用。
蚕室墙壁、地面及
蚕室外部环境采用机器喷雾,先用目的漂白粉液喷洒,再保持0.5h的湿润状态即可。
金属类蚕具如升温铁锅、水盆、各种小车等,用目的漂白粉液喷洒,保持
0.5h湿润状态后,清水冲洗干净即可。
3.4 做好蚕后消毒,防止病原扩散。
养蚕制种结束后,立即对蚕室、蚕具及环境
进行统一消毒,俗称“关门打狗”。
采用机具喷雾法,做到不留死角,充分浸润。
在采茧结束时先将塑料折蔟在消毒池中单个散浸,待蚕丝被漂白粉溶液溶解后,去除残留物再行捆扎,晾干备用。
如果当季微粒子病较严重,应搬出蚕箔等蚕具在消毒池中浸渍,蚕房环境喷消。
4.1 充分认识清洗的重要性。
蚕前或蚕后,病死蚕、蛹、蛾、卵及蚕丝、蚕粪等
集中型病原,以及环境中分散型病原大量存在。
认真清洗,不仅可将难以消灭的集中型病原清除,减轻消毒难度,而且可使病原充分暴露,为下一步漂白粉液消毒做
准备。
4.2 选择消毒时机,保证药液浓度。
蚕室墙壁、木竹制蚕具以及环境地面有许多小孔隙,若其中充满水分,消毒时影响消毒液吸收,降低消毒液浓度,影响消毒效果。
因此,清洗后的蚕室蚕具及环境应及时晾(晒)干。
同时,避免高温、大风、下雨时消毒,尤其是秋季高温消毒,应选择早上或晚上温度较低时进行,减少药物挥发。
4.3 浸消与喷消特点分析。
浸消时蚕具在漂白粉液消毒池中浸泡时间长,药液充分,消毒效果可得到保障。
机具喷雾蚕室、环境省时省事,缺点是消毒只能靠吸附在蚕室蚕具表面上的漂白粉溶液来完成,病原微生物接触消毒药液后需要时间才能被杀灭,若此时有效氯浓度下降太快,不能有效消灭病原,在保证对病原有杀灭作用的有效浓度条件下,保持湿润0.5h可提高消毒效果,是喷消的关键。
4.4 对塑料蚕具消毒的认识。
种茧育应高度重视塑料蚕具消毒,蚕网、折蔟等塑料蚕具在养蚕制种期会受蚕沙、蚕尿和蛾尿的污染,且与蚕、桑叶广泛接触造成病原扩散,同时塑料蚕具孔隙少,吸水性和贮水性差,不宜采用半小时湿润法消毒。
须采用长时间浸泡法,增加消毒次数,才能彻底杀灭其中的病原。
运用漂白粉对蚕室蚕具进行消毒,涉及到很多物理、化学过程,变化复杂,各种病原微生物无法直接看到,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认识上、操作上的障碍,从而影响最终的消毒效果。
生产中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彻底解决关于漂白粉消毒的问题,规范操作,才能把消毒工作做得干净彻底,真正为蚕种生产提供无毒环境,为蚕种生产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