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_荀子读后感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读后感范文
荀子读后感范文1
《劝学篇》开宗明义地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意谓学习应持之以恒,不可中辍。

他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意思是说青色染料是从蓝色染料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蓝色的颜色更深;冰是水遇冷后凝结起来的`,却比水冷。

通过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博学深思,加以总结提炼,就能够超越前人,后来居上。

他又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意谓有了知识,才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就像行千里路借助于车和马,过江河借助于船和桨。

荀子认为,学习的成效________于辛勤的积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骇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按。

”只有积土成山,风雨才能从那里兴起;只有积水成渊,蚊龙才能生长;只有积善成德,才能自得神明,具备圣心。

所以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达目的地;只有一条一条的涓涓细流,才能汇成万顷波涛。

骐骥那样的好马一跃也不会十步,驽马走出十驾,功效就在不舍。

用刀刻物停下来,朽木也不会折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玉石,也能雕刻成功。

荀子认为,学习要专心致志,不急不躁。

他举例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螫,非蛇膻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蚯蚓虽然无爪无牙,无筋无骨,却能上食泥土,下饮黄泉,原因是其用心专一;而螃蟹八脚而且有两个大钳,却只能住蛇的洞穴,原因就在于
心躁。

苟子总结性地指出:“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憎憎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没有专默精诚,不去埋头苦干,就不能明辨是非,就不会有辉煌优异的成绩。

荀子还强调学以致用。

他说:“不闻,不着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意谓学习本身有它广泛的内涵,应具备“闻”“见”“知”“行”四要,只有学以致用和付诸实践,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荀子还特别强调“学莫便乎近人”及“隆礼”,要亲近良师益友,要正身慎行,注意道德修养,做到“权利不能倾,群众不能移,天下不能荡”。

只有全粹精一的德操,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荀子的《劝学篇》是关于学习的名篇,文中反复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学习是人们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

书中的“锲而不舍”、“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以及演化而成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文句,已成为后代人们的座右铭。

荀子读后感范文2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

《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

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

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

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

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

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有德才能明道。

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

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

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

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

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

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

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

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

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

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

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

“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

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

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萨示现,则荀子之本迹我亦不敢妄测。

从《劝学》篇中我们可以明白其修学思想与佛教戒定慧三学是暗合的。

荀子对道心之坚固非常重视,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这种德操与积善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应”即是“慧”,也可以说“定”是“止”,“应”是“观”,“能定能应”即“止观圆融”。

这时候才可谓之成人,即成就道业之人。

成就之后,荀子再谈到了其境界“天见其明,地见其光”。

天地间纯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证量一二。

最后荀子以“君子贵其全也”作结,勉励后学勿得少为足,当勤精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