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一下学期期末化学人教版培优提升卷一试题答案2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培优提升卷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一下学期期末化学人教版培优提升卷一试题答案
2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培优提升卷一)
1.C
【详解】
A.1mol 石墨转化为 1mol 金刚石要吸收1.895kJ 的热量,石墨的能量小于金刚石,所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A正确;
B.和石墨的微观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如不导电、石墨能导电,故B正确;
C.1mol 石墨转化为 1mol 金刚石要吸收1.895kJ 的热量,所以1mol 石墨比1mol 的总能量低,故C错误;
D.石墨、是不同的物质,所以石墨转化为是化学变化,故D正确;
选C。

2.C
【解析】在一个原电池中,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和电解质溶液构成了电路。

较活泼的金
属作为负极,在这个过程中失去电子并发生氧化反应,从而被腐蚀。

相反,较不活泼的金
属作为正极,电流则从正极流向负极。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a的活动性大于b。

在金属与相同浓度的酸反应时,更强的金属反应更为剧烈。

如果将a和d分别投入等浓度
的盐酸溶液中,我们发现d比a反应得更剧烈。

由此可见,d的活动性大于a。

在金属的置换反应中,较活泼的金属能够置换出较不活泼的金属。

当铜浸入b的盐溶液中时,没有明显的化学变化发生,这表明b的活动性大于铜。

然而,如果我们将铜浸入c的
盐溶液中,会有金属c析出。

这一现象进一步证实了铜的活动性大于c。

综上所述,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d a b c。

因此,是正确的选择。

点睛: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判断。

原电池中被腐蚀的金属是活动性强的金属;金
属和相同的酸反应时,强的金属反应剧烈;金属的置换反应中,较活泼金属能置换出较不
活泼的金属。

3.B
【详解】
同时M极质量增加,N极质量减少,是负极、M是正极,N的活泼性大于M;M极质量增加,M极析出金属,说明电解质是盐溶液,故B正确。

4.C
【解析】
试题分析:1减小容器体积,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故1正确;2C是固体,增加C的量,不影响反应速率,错误;3恒容下通入CO2,CO2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3正确;4恒压下充入N2,体积增大,参加反应的气体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故4正确;5恒
容下充入N2,参加反应的气体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故5错误。

考点:考查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相关知识。

5.B
【详解】
A.因为所给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A错误;
B.因为分子变成原子要破坏化学键,吸收能量,相同条件下,如果1 mol氢原子所具有的能
量为E1,1 mol 氢分子所具有的能量为E2,则2E1>E2,B正确;
C.氢气的燃烧热是指在101 kPa压力下,1摩尔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所释放的热量。

根据化学方程式:2H2(g)+O2(g)=2H2O(l),可以计算出燃烧热ΔH为-571.6 kJ/mol。

因此,氢
气的燃烧热为285.8 kJ/mol。

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

D.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如C+CO22CO,此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是属于吸
热反应,D错误;答案选B。

6.A
【详解】
A.平衡状态为动态平衡,当达到化学反应限度时,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反应物在该条件下的转化率最大,故A正确;
B.化学反应达平衡态时,正向反应速率和逆向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不等于零,故B错误;
C.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但不一定相等,故C错误;
D.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随之改变,会到达新的平衡状态,则化学反应的限度可以通过
改变条件而改变,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点睛】
化学反应限度就是研究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也即化学反应动态平衡。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来改变化学反应限度。

7.B
【详解】
A.不能用固体和纯液体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来描述化学反应速率,A错误;
B.化学反应速率是指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
的变化值(减少值或增加值)来表示,B正确;
C.化学反应速率是一个时间段内的平均反应速率,而不是某一个时刻的瞬时速率,C错误;D.有些化学反应是没有明显反应现象的,D错误;
故答案为:B。

8.D
【详解】
A.增大氢气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氮气转化率增大,故A错误;
B.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氮气转化率增大,故B错误;
C.及时移走氨气,平衡正向移动,氮气转化率增大,故C错误;
D.使用高效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但平衡不移动,氮气转化率不变,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9.C
【详解】
A选项正确,因为在原电池中,负极上的电子会流失并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B选项也正确,因为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而电解池则是将电能转化为化
学能的装置。

C选项错误,因为构成原电池正负极的材料通常是导电的金属,如氢氧燃料电池中使用的
电极为石墨。

D选项正确,因为在原电池放电时,电子会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同时电流也会从正极
沿导线流向负极。

综上所述,答案为C。

【点睛】
原电池正、负极常见判断方法
说明: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与电极材料的性质有关,也与电解质溶液有关,不要形成活泼
电极一定作负极的思维定势。

10.A
【详解】
试题分析:A.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均为放热反应,因此铝和稀盐酸属于放热反应。

同时,
由于化合价发生变化,所以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

B.氢氧化钡
和氯化铵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它并不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所以选项B是错误的。

C.碳
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的反应是一个以碳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但这个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选项C也是错误的。

D.盐酸和烧碱的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这是一种放热反应,但它
并不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所以选项D也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选择A。

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
11.A
【详解】
①其中活泼的一极为负极,即为铝合金,故①对;②电极在海水中,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电
解质,故②对;③铝合金为负极,则发生氧化反应,故③错;综上所述,故选A。

12.D
【详解】
A.Zn比Cu活泼,Zn为原电池负极,Cu是正极,A项错误;
B.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铜片质量不变,B项错误;
C.电流经导线从正极(铜电极)流向负极(锌电极),C项错误;
D.溶液中的氢离子在正极(铜片)得到电子而被还原为H2,D项正确;
答案选D。

13.B
【详解】
A.醋酸逐渐凝固说明反应吸收热量导致醋酸溶液温度降低,即NH4HCO3与HCl的反应为吸热反应,A错误;
B.根据A中分析可知B正确;
C.因反应为吸热反应,则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C错误;
D.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物质的状态,D错误;
答案选B.
14.D
【详解】
A.电池的两极材料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金属和非金属。

在常见的石墨作正极的情况下,如果是燃料电池,两个电极都可以是非金属,所以选项A错误;
B.在负极为较活泼金属的情况下,理论上应该是锌,所以选项B错误;
C.在锡、铁以及电解质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由于铁更容易失去电子而作为负极,锡则作为正极,因此铁更易被腐蚀。

所以选项C错误;
D.在铜-锌原电池工作过程中,如果有13g锌被溶解,那么电路中通过的电子量为
13g/(65g/mol)×2=0.4mol。

所以选项D正确。

综上所述,应选择答案D。

15.D
【详解】
A.锌的金属性强于铜,锌是负极,铜是正极,故A错误;
B.锌极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Zn-2e-=Zn2+,故B错误;
C.该装置是原电池,电流由正极铜沿导线流向锌,故C错误;
D.电子由负极锌极沿导线流向正极铜极,故D正确;
故选:D。

16.D
【分析】
根据反应速率之比是化学计量数之比解答。

【详解】
A.对于反应A(g)+3B(g)→2C(g),2v(A)=v(C),A错误;
B.对于反应A(g)+3B(g)→2C(g),2v(B)=3v(C),B错误;
C.对于反应A(g)+3B(g)→2C(g),v(B)=3v(A),C错误;
D.对于反应A(g)+3B(g)→2C(g),3v(C)=2v(B),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17.CD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锌片不纯,在锌片上就形成了原电池 Cu2+
+2e-===Cu 8.125g
【解析】
【分析】
甲装置铜、锌没有构成闭合电路,不是原电池,锌与硫酸反应放出氢气;乙装置构成原电池,锌的活泼性大于铜,锌是负极,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铜是正极,铜电极是氢离子
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

【详解】
(1) A.甲装置铜、锌没有构成闭合电路,不是原电池,故A错误;
B.甲烧杯没有构成原电池,且铜与硫酸不反应,所以甲烧杯中铜片表面没有气泡产生,故
B错误;
C.两烧杯中都有氢气放出,两烧杯中溶液pH均增大,故C正确;
D.乙构成原电池、甲没有构成原电池,所以产生气泡的速度甲中比乙中慢,故D正确;
E.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乙是原电池,铜是正极,外电路中电流方向Cu→Zn,故E错误;
F.原电池中阴离子移向负极,乙溶液中SO42-向锌片方向移动,故F错误;
(2)甲没有构成原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乙为原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 若锌片不纯,在锌片上锌、杂质形成原电池,此时不仅在铜片上有气泡产生,而且在
锌片上也产生了气体。

在乙实验中,若将硫酸替换为硫酸铜溶液,铜离子将在正极获得电子并生成铜。

此时,铜
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Cu2++2e-→Cu。

而负极反应式则为:Zn-2e-→Zn2+。

当电路中
转移0.25mol电子时,消耗负极材料的质量为8.125g。

18.Cu 石墨(或Ag) AgNO3溶液正负 Ag 电极溶解,电极附近溶液变蓝(或变深)
【解析】
【分析】
根据原电池原理进行分析,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详解】
Cu+2Ag+.2Ag+Cu2+,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Cu是还原剂,可以设计为电池的负极,Ag+是氧化剂,可以设计含Ag+的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H++OH- .H2O,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不能用于设计化学电池。

(1)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Cu 正极材料要选用没有Cu活泼的材料,可以是石墨(或Ag),电解
质溶液中要含有氧化剂,可以是AgNO3溶液。

(2)在外电路中,电流方向与电子迁移的方向相反,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故电流是从正极到
负极。

(3)正极的产物为原电池反应的还原产物Ag,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故负极出
现的现象是:电极溶解,电极附近溶液变蓝(或变深)。

CO2(g)与3H2(g)、CH3OH(g)和H2O(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产物为CO2、H2和
CH3OH。

反应热为.H=(a-b)kJ/mol,反应速率为0.3mol·L-1·min-1,反应时间为3-4min,转化率达到60%,相关数据见下表:
| 物质 | 初始浓度(mol/L) | 平衡浓度(mol/L) | 平衡常数(K) | 反应速率(mol/L·min) | 反应时间(min) | 转化率 |
| --- | --- | --- | --- | --- | --- | --- |
| CO2 | 0.06 mol/L | 0.06 mol/L | acd | 0.018 mol/L·min | 3 min | 60% |
【详解】
(1)一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

尽管一氧化碳
可以实现原子利用率100%,但它有毒,对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二氧化碳来源并不广泛。

因此,答案应为:二氧化碳来源广泛。

(2)由题给示意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和气态水的反应热为(a-b)kJ/mol,
反应的如化学方程式为CO2(g)+3H2(g)CH3OH(g)+H2O(g).H=(a-b)kJ/mol,
故答案为:CO2(g)+3H2(g)CH3OH(g)+H2O(g).H=(a-b)kJ/mol;
(3)一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

根据表格数据,0-2分钟内,一氧化碳的反应速率为0.15mol/L·min-1。

由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
数之比,我们可以得知氢气的反应速率为0.15mol/L·min-1×2=0.30mol/L·min-1。

因此,答
案为0.30mol/L·min-1。

.由题给数据可知,4min之后CO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在3-4min时反应已达到平衡,故答案为:3-4min;
.由题给数据可知,平衡时CO的消耗量为(5-3.2)mol=1.8mol,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氢气的消
耗量3.6mol,则氢气的转化率为3.6mol
6mol
×100%=60%,故答案为:60%;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密度始终不变,
则密度不变不可以作为达到平衡的标志,故错误;
b.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压强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故正确;
c.体系中CO和H2的浓度比为1:2与起始量有关,不可以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故错误;
d.生成1molCO的同时消耗1molCH3OH说明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反应未达到平衡,故错误;
e.CO、H2、CH3OH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故正确;
故答案为:acd。

20.化学放出 3.79 小于石墨小于
【详解】
(1) 金刚石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质,但它们含有相同的元素,所以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是化学变化;
(2) 1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1.895kJ的热能,所以金刚石转化为2mol石墨,要放
出3.79kJ的能量;
(3) 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热能,说明相同条件下石墨能量更低,金刚石的能量更高,所以12g石墨的能量小于12g金刚石的能量,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石墨更稳定;
(4) 相同条件下石墨能量更低,金刚石的能量更高,两者完全燃烧后产物均为CO2气体,所以1mol石墨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小于1mol金刚石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

【点睛】
物质的能量越高越不稳定,一般上,对于同种物质,其能量高低顺序为:气态>液态>固态。

21.铜氧化硝酸银溶液 108 2H2++2e-=H2↑ 能正极是镁,负极是铝。

【解析】
【分析】
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
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结合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分析
解答。

【详解】
在Cu(II)和Ag(+)的化学反应中,即Cu + 2Ag + 2e-- Cu2+ + 2Ag,其中Cu被氧化,作为原
电池的负极。

该电极反应可以进一步写为:Cu(s) - Cu2+(aq) + 2e-。

电解质溶液在此反应中
起到了关键作用,它含有大量的Ag+离子,例如在硝酸银(AgNO3)溶液中所含的Ag+离子
就是这种类型。

所以,正确答案是:Cu被氧化,使用的电解质溶液为含有大量Ag+离子的
硝酸银溶液。

(2)正极反应为Ag++e- Ag,若导线上转移电子1mol,则生成银1mol,质量为108g,故
答案为:108;
在Al、Cu和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总反应为:2Al + 6H+ → 2Al^3+ + 3H2↑。

在这个过
程中,Al扮演着负极角色,而Cu则作为正极。

正极发生的还原反应可以表示为:2H+ +
2e- → H2↑。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2H++2e- → H2↑。

在金属铝(Al)和镁(Mg)中,它们与氢氧化钠(NaOH)溶液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该反应为: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因此,铝、镁以及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形成一个原电池。

在这个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得出正极是镁(Mg),负极是铝(Al)。

所以答案是:能;正极是Mg,负极是Al。

【点睛】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能设计成原电池,解题时先找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再根据失电子发
生氧化反应的是负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是正极进行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