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平”写出湖水已与堤岸持平的情形。

B. “争”“啄”写出了莺燕们争斗的样子。

C. “乱花”表明诗人被繁花竞相开放迷惑。

D. “不足”表明诗人对所见景象感到不满。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第二句中“低徊”一词很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的三,四两句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做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这首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古诗阅读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

(2)“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离愁?试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④书生万户侯?
【注】①吴钩:刀名,刃弯。

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

③凌烟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征、虞世南等二十四位开国功臣建的一座楼阁。

阁内绘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皆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意在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为唐王朝建立的不朽功勋。

④若个:哪个。

(1)请简析【甲】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压”字的妙处。

(2)【甲】诗以“色”绘诗,【乙】诗以“问”成诗,各具特色,请任选一诗简要分析。

(提示:【甲】诗可结合“塞上燕脂凝夜紫”分析)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泛东钱湖
明·范钦
澄波四望空,画舸沂冷风。

野寺轻鸥外,人家细雨中。

菰蒲临水映,洞壑与天通。

即拟寻真去,花源杳无穷。

注释:画舸ɡě:画船,即装饰华美的游船。

沂yí:超越极限。

野寺:野外庙宇。

菰蒲gū p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可食。

“菰”的嫩茎称“茭白”,“蒲”又称“香蒲”。

洞壑:深谷。

(1)这首诗展现了景物________的特点,诗的末联化用了________这篇课文的意境。

(2)结合全诗,说说本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尾联的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妇姑相唤浴蚕去”中“唤”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杂诗》
唐·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①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②有家归未得,杜鹃③休向耳边啼。

【注解】①著:吹入。

②等是:等于。

③杜鹃:鸟名,即子规。

(1)诗中的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写诗的时节。

(2)请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以________字为线索,以________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来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试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11.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完成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________图;第二幅是________图。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分析诗人翁卷和赵嘏各自表达出怎样的情感。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1)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离愁之沉重的字“________”,作者埋怨船“不管烟波与风雨”都要出发,这里的“烟波与风雨”指的是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14.古诗阅读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

(2)“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离愁?试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①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②地,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秋风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②横分:瓜分。

③徙倚:徘徊。

(1)全诗抒写了在特殊时间和地点的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仔细品味第三联中“万里”“三年”这两个数词的表达效果。

16.两首诗都借用“黄金台”的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燕昭王
(唐)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①,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②,驱马复归来。

【注】①碣石馆:即碣石宫。

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以亲师事之。

②已矣:结束了。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在形式上可称为(体裁)诗,从内容上是(题材)诗。

(2)诗的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8.古诗词鉴赏。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各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说说“此中有真意”中“真意”的含义。

(2)本诗中诗人的精神追求与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表现的颇为相似,请结合他们这两首作品说说其相似点。

19.古诗词赏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结庐”的“庐”指的是________,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语句回答________。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的含义。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②,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乙)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①本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
(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

舍弟,指自己的弟弟。

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③况乃:何
况,况且。

(1)下列对两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做,表达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

B.两诗首联都在写景,都描述了国都沦陷时萧条破败的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C.两诗颔联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都将主观情感移情于物,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D.两诗都提到了“家书”,也都同时提到了战争。

可见诗人既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E.甲诗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

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在甲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A
解析:(1)春天在西湖漫步(赏景)
(2)A
2.(1)运用拟人手法。

“低徊”本来是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移动的情形,静中有动,情趣横生。

(2)在孤云低垂、青山缭绕、无路可行之际,却忽然看见远处忽隐忽现的帆船驶来,这告诉人们:山重水复之际,往往也是柳暗花明之时;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

【解析】【分析】(1)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有一个低首徘徊的诗人在。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低徊”本义是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着,动静结合,富有韵味。

(2)在孤云低垂、青山缭绕、无路可行之际,却忽然看见远处忽隐忽现的帆船驶来,寓理于景(或借景抒情),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寄寓人生感悟:不甘屈从阴暗,不怕青山阻隔,便能得到千帆竞渡的开阔心境,就能战胜眼前的迷茫与困难。

故答案为:⑴运用拟人手法。

“低徊”本来是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移动的情形,静中有动,情趣横生。

⑵在孤云低垂、青山缭绕、无路可行之际,却忽然看见远处忽隐忽现的帆船驶来,这告诉人们:山重水复之际,往往也是柳暗花明之时;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赏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题意,结合诗句的意思,对词语的本意、在诗句中的表现力和运用进行分析理解,注意从表现手法、内容、情感等方面综合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试对诗句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理解诗意,对诗句的字面意思和深层次的含义进行分析理解。

3.(1)这首诗歌通过“草野”“禽兽”“柴门”“狐兔”等景物,描绘了边海人民的贫苦生活。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动乱的悲观失望。

【解析】【分析】(1)这首诗歌中的“草野”“禽兽”让人想到边海的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长期与野兽同居生活的景象;“柴门”“狐兔”通过描写柴门简陋凄清、狐狸兔子从屋檐下飞来窜去的景象,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所以诗歌以白描的手法全方位地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

(2)这首诗歌是诗人被贬到贫困的海边,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的环境中,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有感而发而写下的一首慷慨激愤之作。

因此诗歌通过描写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及对社会动乱的悲观失望。

故答案为:⑴这首诗歌通过“草野”“禽兽”“柴门”“狐兔”等景物,描绘了边海人民的贫苦生活;
⑵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动乱的悲观失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4.(1)秋季
(2)“凉”字最能表现离愁,“凉”写秋风秋雨的“凉”意,是身体的感觉风凉雨凉,同时又是心理的感受,离别在即,心内悲凉。

(或“醉”字最能表现离愁,“醉”字暗示“酒深情亦深”,体现离愁之深。

)(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1)诗中所写送别的季节是秋季,(2)“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句中“凉”字最能表现离愁,“凉”写秋风秋雨的“凉”意,是身体的感觉风凉雨凉,同时又是心理的感受,离别在即,心内悲凉。

(或“醉”字最能表现离愁,“醉”字暗示“酒深情亦深”,体现离愁之深。

)(意对即可)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1)“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甲】诗以“色”绘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如:“燕脂”“夜紫”,写出了边塞的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成紫色,将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乙】诗以“问”成诗:①问句的使用使全诗情感激越,气势峻急,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第一个问句中含自励,表达了诗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第二个问句则含愤激,抒发了诗人怀旷世之才却不能为世所用的愤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炼字题的答题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艺术手法的赏析。

【甲】诗李贺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其中如金色、胭脂
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

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乙】诗以“问”成诗:①问句的使用使全诗情感激越,气势峻急,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第一个问句中含自励,表达了诗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第二个问句则含愤激,抒发了诗人怀旷世之才却不能为世所用的愤慨。

故答案为:(1)“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甲】诗以“色”绘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如:“燕脂”“夜紫”,写出了边塞的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成紫色,将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乙】诗以“问”成诗:①问句的使用使全诗情感激越,气势峻急,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第一个问句中含自励,表达了诗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第二个问句则含愤激,抒发了诗人怀旷世之才却不能为世所用的愤慨。

【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

“黑云压城城欲摧”,黑云密布城的上空,好像要把城墻压塌似的。

后比喻恶势力造成的紧张局面或恶势力一时的嚣张气焰。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艺术手法的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乙】诗以“问”成诗:第一个设问“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是泛问,也是自问,“男儿何不带吴钩”,表现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和急切的救国心愿。

第二个“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6.(1)幽静(澄澈、空明、凄清);《桃花源记》
(2)表达作者对悠闲安乐生活的向往(对澄澈空明自然的喜爱、对东钱湖景物的喜爱)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末联含蓄体现)
【解析】【分析】(1)诗歌运用“澄波”“画舸”“野寺轻鸥”“人家细雨”“菰蒲”“洞壑”等意象,勾勒了作者泛游东钱湖时所看到的幽静、澄澈、空明、的自然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东钱湖景物的喜爱之情。

诗的末联“即拟寻真去,花源杳无穷”化用了《桃花源记》所创造的意境。

(2)这首诗叙写了作者泛游东钱湖时所看到的幽静、澄澈、空明、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湖光水色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借“即拟寻真去,花源杳无穷”也委婉含蓄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幽静(澄澈、空明、凄清;《桃花源记》
⑵表达作者对悠闲安乐生活的向往(对澄澈空明自然的喜爱、对东钱湖景物的喜爱)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末联含蓄体现)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赏析。

考生要理解诗歌的意象,从意象中得出答
案。

⑵本题是对诗歌诗人情感的考查。

做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诗句中感悟诗人的情感,要依据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7.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

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故答案为: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8.(1)召唤;呼唤
(2)宁静幽美(自然惬意静谧)。

(3)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反衬人们“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

(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解析】【分析】(1)句子意思是: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

因此“唤”是“呼唤”的意思。

(2)解答此题抓住这两句的景物,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

(3)“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

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

故答案为:⑴召唤;呼唤
⑵宁静幽美(自然惬意静谧)。

⑶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反衬人们“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

(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字义的把握,注意首先明确诗句意思,然后结合语境理解字义。

⑵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注意明确诗的一,二两句句意,抓住重点词语明确山村的特点。

⑶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首先明确字的意思,然后明确写出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

9.(1)寒食
(2)这首诗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的游子思乡之情。

诗中提到“近寒食雨草萋萋”,寒食节、清明节将到,风雨凄迷,春草萋萋,但诗人客居在外不能返乡,却又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于是生出“杜鹃休向耳边啼”的责怪。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

根据诗歌第一句的意思: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

可知诗人写诗的时节是寒食。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这是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之情的。

意思
是在说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乡,却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大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慨。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故答案为:(1)寒食。

(2)这首诗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的游子思乡之情。

诗中提到“近寒食雨草萋萋”,寒食节、清明节将到,风雨凄迷,春草萋萋,但诗人客居在外不能返乡,却又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于是生出“杜鹃休向耳边啼”的责怪。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字词表达作用的把握。

学生学习古诗不能只是被动的识记,还要学会品析诗歌,理解诗中的妙趣。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不仅要说出这个字的意思,还要结合整首诗歌的意境来分析这个词的表达作用。

(2)本题考查学本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10.(1)行;春
(2)①“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②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渐欲”、“才能”富于动态,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

③“争”字生动地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乱”“迷”二字则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

11.(1)不中映月;天边云霞
(2)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这两句描绘的景物分别是水中的月影和天边的云霞,因此这两幅图可以概括为: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

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不中映月;天边云霞
⑵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描述画面的能力。

应抓住句中的主要景物准确概括,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12.(二)《野望》中“闲来山上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中的“闲”表现出诗人赏景的闲适,“忽”表现出诗人乍见水中美景的喜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