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第3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2011年的元旦,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以其别出心裁的方法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德国,很多人会爬到椅子上,待新年的钟声传来,就跳下来跑到椅子背后,以示甩去灾祸。

新年打井水则是英国中部乡村流传已久的风俗,据说第一个打到井水的人是一年中的有福之人。

这些都说明()
①世界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只存在着差异性③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④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木槿花是韩国国花,象征着大韩民国历尽磨难而矢志弥坚的民族性格。

美国人认为玫瑰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因而将其定为国花。

俄罗斯选向日葵为国花,表达了俄罗斯人民向往光明、厌恶黑暗的情感。

这反映了()
A. 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B. 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C. 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
D. 文化的稳定性与时代性
3. 2010年11月28日,德国驻上海领事馆有关官员一行来到黄山与徽州,文化遗产专家就中外遗产文化进行了交流。

我们重视保护文化遗产()
①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③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4.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头等重要的节日,无论富有还是贫穷,人们总是早早地就为春节做准备,在外有事的人在除夕总要千方百计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

这是因为()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②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春节是汉族人的节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 (2011·滨州模拟)漫画《孔乙己》的变迁,启示是()
A. 文化交流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B. 以外来文化改造民族文化
C. 文化交流应认同本民族文化
D. 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6. 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展望中国现代艺术的走向时指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这一令人警醒的著名论断体现了()
A. 文化可以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两部分
B. 民族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C. 民族文化都值得发扬光大
D. 正是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2010年11月26日,一列悬挂中国国徽和“文化交流号”字样的红色列车,从广西南宁开出。

这列承载中华文化“走出去”使命的火车,搭载着中国出版代表团一行119人和上
万册中国图书,驶往越南首都河内。

本次专列在越南、柬埔寨举行了为期10天的2010年“中国图书展销会”。

据此回答7~8题。

7. 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体现了()
A. 各民族文化之间差异在缩小
B. 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的价值观趋同
C. 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D.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8. 各国文化交流应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说明()
A. 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B. 消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的终极目标
C.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 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大同社会”
9. 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是相通的,这是因为()
A. 文化具有多样性
B. 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C.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D.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10. 我国城市建设中“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这种“千城一面”现象()
A. 体现了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B. 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果
C. 不符合人们对城市建筑文化多样化的需求
D. 符合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需要
11. (2011·福州模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上海世博为多种“核心价值”的“文明对话”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这启示我们,推动文化交流必须()
①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文化②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③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④推动中外文化实现融合统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2. (2011·东城模拟)2010年6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文
化遗产日”,其主题是“非遗保护,人人参与”。

之所
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对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3. 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文化传播模式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变,使信息成为普遍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

这说明()
A. 大众传媒是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 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C. 大众传媒的出现导致旧的传媒难以发挥作用
D. 大众传媒只会促进、不会阻碍社会文化的发展
14. (2011·湖南师大附中模拟)2010年9月3日晚,“中国文化节”在莫斯科河畔的“中央美术宫”正式拉开帷幕。

在俄罗斯举办中国文化节()
①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②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③有利于使中国文化成为主流文化④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5. 当前,网络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速度,扩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辐射面,增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文明价值观的普及力度。

网络之所以会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因为()
①它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②它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③它是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④它能迅速汇集各地的信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 2010年5月21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人们共同致力于倡导和保护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为所有人建设可持续的未来。

(1)分析为什么要维护、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8分)
(2)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文化交流与合作?(12分)
17. 为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办成一次“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全申城人民都积极投身“迎世博会行动”。

情景一世博会是当代人类文明的精彩论坛。

2002年12月3日蒙特卡洛世博会陈述现场,申博宣传片中通过展示古朴的江南古镇、浦江两岸流光溢彩的夜景、大剧院辉煌的交响乐演奏和街头青年人的劲舞……将上海特有的多元文化、多重色彩尽融其中;中国申博代表团的“形象大使”丁晓军拿着一摞装着一把小梳子的纪念封分送给客人,她说,这种梳子是中国在日内瓦世界博览会上的获奖产品,西方谚云:好主意来自梳子,送梳子给客人寓意吉
祥美好。

情景二公众对世博会的熟悉程度,比不上奥运会;许多人还不明白去世博会究竟干什么、看什么。

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上,上海世博会首次选择了“城市”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我们不只是看展馆建设、看展出物品,也要看内涵展示。

情景三浦东金杨社区发出行动倡议书,要求“金杨的青年们更应当在世博举办期间的主旋律中唱响青春的声音”。

(1)上海存在多元文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理解丁晓军送给客人梳子的做法?(6分)
(2)某中学为此举办世博知识的推广活动。

请你为他们的推广活动形式提供可行方案。

(6分)
(3)如果你是金杨社区青年,你认为自己应该如何“唱响青春的声音”?(8分)
参考答案
第三课
6. D【解析】“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理念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正是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A、B、C三个选项不符合题意。

7. D【解析】中国与其他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交流的事实表明不同的国家能够互相借鉴,互利双赢。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D正确。

A、B、C的说法均是错误的。

8. 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交流的态度,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C正确。

A、B、D的说法均是错误的。

9. D【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是相通的,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10. C【解析】“千城一面”反映了我国城市建筑文化的单一,缺乏创造性和多样性,是对城市建筑传统文化的抛弃,故A、B、D不选。

建筑文化应该体现不同传统、地理、功能以及审美的需要,“千城一面”恰恰忽视了人的这种需求,故选C。

11. D【解析】文化交流必须吸收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排除①。

文化交流在于实现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凸显文化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繁荣,排除④。

12. D【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排除①。

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通过民族文化展示凸显世界文化多样性,故②正确。

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见证民族文化发展历程,可见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呈现,故③正确。

此题没有凸显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排除④。

13. B【解析】材料中的关键词是“普遍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这就涉及到大众传媒所具有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等功能,故B正确。

A强调的是大众传媒的地位,与题意不符合;C、D两项本身都是错误的。

14. D【解析】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发展本民族文化,凸显世界文化多样性,故排除
①。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故排除③。

15. C【解析】③错在“唯一”,①②④符合要求,应选C。

16. 【解析】第(1)问考查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主要涉及到发展本民族文化和实现世界文化繁荣。

第(2)问考查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

【答案】(1)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4分)②尊重文化多样性
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分)
(2)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分)②在对外交流中,要吸收借鉴世界文明的一些成果。

(3分)③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分)④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分)
17.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

第(1)问以上海的多元文化特点考查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以及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第(2)问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第(3)问则引导学生做文化传播的使者、文化生活的主人、文化建设的主体。

【答案】(1)上海地区特有的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决定了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丁晓军送给客人梳子的做法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做法,增进中西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宽容,因而也为申博成功作出了贡献。

(6分)
(2)推广世博知识,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辟互动性的世博知识交流频道,可以制作相关影音节目,可以举办演讲会、知识讲座、散发世博知识小册子等。

(6分)
(3)要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上海文化建设的主人,既要努力学习西方文化,便于和来参展的外国朋友融洽交流,又要努力学习中华文化,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8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