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民工子女德育策略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来民工子女德育策略初探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外来民工——这一群体的队伍也随之不断壮大。
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当地拥有不少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工厂,也由于地处城郊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当地成为不少外来民工的居住地。
因此,外来民工的子女也成为学校生源中一个新生的群体。
这些孩子们不同于一般的插班生,他们在语言、生活和学习习惯上与其他学生有着诸多的差异。
简言之,就是文化的差异性容易导致其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
如何帮助孩子们身心得到健康成长,使他们和谐地融入新的集体,成为教师们十分关切的、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现在谈谈我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一、大处着眼,营造博爱的集体文化氛围
1.用博爱营造一个温馨的“家”的氛围,使其有一种归属感。
利用班会课开展《我们都是一家人》主题班会,学唱刘德华唱的歌曲《中国人》,让大家认识到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这一家人都有着炎黄子孙的血脉,我们是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有着广袤的疆土,处处是我们的家,新来插班的同学就像我们兄弟姐妹一样,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2.增进了解,摒弃偏见和歧视,学会关爱,学会尊重。
利用班会课开展《外来民工潮贡献知多少》的主题班会,唱一唱《劳动最光荣》。
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到外来民工质朴、勤劳,他们在南昌工作,对南昌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是非常值得我们尊敬的。
现在我们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个关爱外来民工的大氛围,他们的子女在我们学校读书,我们有缘就读于同一个班级,这是我们的光荣,我们要形成一个关爱外来民工子女的、博爱的班集体,而最大的关爱就是尊重。
二、小处入手,培育身心健康的孩子
1.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1)缓解来自学习的压力。
外来民工的子女由于在原来就读学校所采用的教材不同,师资不同等原因,刚转入新的学校,往往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
特别是中高年级,由于学习的知识量的增多,其差距更为明显,像英语这一科有的原来根本就没有开设,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样,由于在学习上遇到的巨大的难题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这些自卑感是他们对环境消极的对抗。
如果不加以引导,这种情绪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就有可能影响他们心理正常的发育。
对此,我们积极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挑战自我。
(2)克服生活行为习惯带来的困扰。
我带的班里有一名学生是四年级才来插班的,也是一位外来民工子女。
跟班集体很不协调,不能融入班集体的学习、生活氛围,大家都不愿和他交往。
对此,我除了做同学们的工作之外,还单独和
他谈心,我告诉他讲究卫生是一个好习惯,有益健康,要求他每天都要洗澡,要剪指甲,不能随地吐痰,并经常询问和检查他的卫生状况。
因为经常督导,他现在比较讲卫生了,身上没有异味了,整个人都变得精神了。
2.利用各种活动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学生融合是一个大问题,为此我充分利用每学期一次的春(秋)游实践活动、学校“文艺汇演”等组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还在班里开展“手拉手”、“帮教”活动,在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建立友谊,在友谊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健康竞争、共同进步,促进双方的健康成长。
3.寻求家长的配合与理解,做好家校协同教育。
只有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更容易开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非常重视做好家校协同教育。
因为外来民工子女入学就读的流动性很大,因此,我积极做好档案备案工作,做好地址、电话号码的登记,并及时做好资料追踪更新工作。
不少家长因为成天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生活和学习,不少家长告诉我,他们每天几乎都没有时间给孩子做饭,就是拿几块钱让小孩随便买个盒饭吃,晚上回家的时候小孩已经睡着了,更甚者有的连小孩有没有来上学他们都不知道。
因此,我非常重视考勤的登记,发现有谁缺勤了就及时与家长进行联系,了解情况。
平时,也经常通过电访、家访等方式与家长多接触、多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碰到问题了,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对策;进步了,表现出色了,同样及时告知并表扬鼓励。
这样避免了家长在心理上存在对电访和家访的担忧。
每一名学生都是班级里的一个跳动的、可爱的音符,只有用心灵去对话,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在生生不息的律动中对话,才能让这些音符奏出谐美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