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淮安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模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淮安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
的发展一模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作为晚清状元,张謇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

370多所学校……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但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开始每况愈下了。

“以下对张謇事业兴衰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A.张謇提出的“父教育,母实业”思想体现了他发展经济与重视人才并举的思想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张謇企业的迅速发展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也是张謇企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D.20年代中期张謇企业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来自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2.下表中学校和学生数据变化的总体趋势表明
1912- 1923年全国各级学校及学生数量简表
A.科举制度发扬光大B.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C.近代教育不断发展D.全国人口不断增长
3.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1908年某天某宴请,面对左一个“大人”右一个“老爷”,迎客师张某把头都叩晕了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5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4.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包括
①剪发辫,易风俗
②改称谓,废跪拜
③禁缠足,倡女权
④废科举,办新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近代报纸引领着中国思想和政治的潮流,爱国、救国、治国是它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主旋律。

下列近代报纸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报纸是
A.《时务报》B.《大公报》C.《民报》D.《申报》
6.“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 ) A.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
B.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C.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D.废除科举制度
7.如图展示了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图中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不包括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外国人在华创办工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辛亥革命的冲击
D.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8.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可改行鞠躬礼。

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断发易服B.移风易俗C.实业救国D.践行民权
9.1922年以后,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
和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占领市场,使大生纱厂等企业受到严重打击。

材料反映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是
A.官僚资本的摧残B.列强的经济侵略
C.封建主义的阻挠D.落后的生产技术
10.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

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张老师在讲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按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千呼
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

其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是指民族工业的
A.产生B.初步发展C.黄金时代D.衰落
12.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马来西亚,读书在英国,娶了个日本女子为妾,在北洋政府做官,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是东洋、仕在北洋”的奇人。

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A.近代中国逐渐对外开放B.近代中国主要向日本学习
C.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13.胡适曾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英雄,这是谁都个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从中看出张謇的主要贡献是( )
A.师夷长技B.开办军事工业
C.实业救国D.发动武装起义
14.1911—1919年我国面粉业生产的状况如下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重工业②实业救国思想的鼓舞
③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④当时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5.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规定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

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出现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

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
A.婚姻自主意识
B.崇洋逐新趋向
C.民族风情特征
D.自由平等风尚
16.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等组史料。

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中国近代
A.民主政治的进程
B.新式教育的出现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化
17.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A.思想观念的转变B.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
C.社会生活的变化D.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
18.下图所示为实业张謇所办公司发行的股票。

票据发行的年份应是公元
A.1933年
B.1934年
C.1935年
D.1936年
19.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外因是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北洋军阀的割据纷争
20.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他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A.兴办实业B.创办学堂C.筹划海防D.编练新军
21.历史学家章开沅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与张謇选择实业有关的企业是A.福新面粉公司B.大生纱厂C.轮船招商局D.汉阳铁厂22.1905年5月,依然被称为“老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袖衫,开始了首届西式运动会。

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
A.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B.创办于科举制度废除之后
C.是中国近代首所新式学校D.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
23.19世纪末,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对于民间资本的残酷排挤是极其不合理的。

在此背景
下,近代中国所有厂矿企业的资本额中,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22.4%上升到70%。

材料表明,此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主要是由于()
A.洋务运动的刺激B.政府政策的放宽C.列强侵华的放松D.社会思潮的推动24.它的废止,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做成了戊戌维新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改革。

材料指的是
A.创办新式学堂B.派遣留学生
C.废除科举制度D.建立新式海军
25.旗袍原来是满洲妇女的基本服装,20世纪20年代,旗袍吸收欧美服装讲求适体和曲线美的优点,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 )
A.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B.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男女社会地位趋向平等D.地区发展变化不平衡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以下对张謇事业兴衰的理解中,不正确的”,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错误选项,根据所学知识,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进入20年代,随着国际关系的调整和经济的恢复,列强不断扩大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1912- 1923年,全国各级学校及学生数量逐年增多,这说明近代教育不断发展,故C符合题意;科举制度在1905年废除,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说的是教育情况,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发展、全国人口增长的问题,故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科举考试在1905年被废除,B项说法错误;辛亥革命之后才取消“老爷”“大人”等称
呼,A可能发生;《申报》是在1872年创办的,武昌起义发生的时间是1911年,C项的说法正确;中山装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后,D项说法正确。

故选B。

4.A
解析: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剪发辫,易风俗:男子开始流行西装和中山装,女子开始流行穿旗袍。

改称谓,废跪拜:以先生、某君代替以往的大人、老爷,以鞠躬、脱帽、握手代替行李、跪拜、作揖。

禁缠足,倡女权:女性展开放足运动,进学堂读书,婚姻自由;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不属于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④排除。

仔细审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1872年4月30日,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

它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故选D。

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等,其他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出现了“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灭……”的现象,ABC三项都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不符合题意;而废除科举制度是1905年,它属于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不属于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并且中华民国还没有成立,D项符合题意;故选D。

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中,第一个发展高潮是《马关条约》之后,外国人在华创办工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因此图中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包括选项BCD,但是不符合题意;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选项A不属于图中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符合题意,故选A。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结合所学知识,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题干中的内容体现出学习主题是移风易俗。

B选项符合题意;断发易服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

A选项不符合题意;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C选项不符合题意;践行民权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材料“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使大生纱厂等企业受到严重打击”说明列强的经济侵略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故B正确;官僚资本的摧残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原因,排除A;封建主义的阻挠和落后的生产技术,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CD。

故选B。

1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可以看出民族工业发展受到封建势力的阻碍,清政府不允许私人兴办企业发展资本主义。

故C符合题意;A B项与题意不符,D项表述错误,故选C。

1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整体落后,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主要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黄金时代、衰落四个时期。

根据题干材料中诗句的意思及所学知识可知,“小荷才露尖尖角”对应初步发展,B符合题意;“干呼万唤始出来”对应产生,A排除;“忽如一夜春风来”对应黄金时代,C排除;“无可奈何花落去”对应衰落,D排除。

故此题选择B。

12.A
解析: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所以民国初年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奇人辜鸿铭,他的人生经历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A项符合题意;B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A。

1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清末状元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C选项符合题意;师夷长技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来的。

A选项不符合题意;开办军事工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不符合题意;发动武装起义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题干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11—1919年我国面粉业生产的规模和数量均有很大提高,面粉业发展很快。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②③④都是1911—1919年我国面粉业生产的状况出现原因,故B符合题意;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重工业的说法错误,面粉业属于轻工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排除①,排除含有①的ACD。

故选B。

1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规定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

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出现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

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自由平等风尚,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婚姻,故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崇洋趋势,故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风情,故排除C项。

故选D。

【点睛】
辛亥革命后,随着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以及当时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
俗,颁布了法令。

出现了题目中的现象。

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等级观念在消除,自由平等的风尚在逐渐形成。

由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可知,此内容反映的主题是民族工业的发展。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直接在中国内地开厂设矿,进行经济掠夺。

这种状况激发起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新式工业的热情,民间出现投资设厂、兴办实业的高潮。

状元张謇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民主政治的进程、新式教育的出现、社会生活的变化,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17.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图片选取的是民国时期人民的生活面貌以及社会生活,反映的分别是交通、服饰以及社会风俗的变化,故C符合题意;第一张图体现的是交通的变化,不是思想的转变,A选项错误。

教育文化事业主要是教育政策或者学校建设,B选项没有体现,民主资本主义是经济方面问题,D选项没有体现。

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计为民国元年;公元1913年,即民国2年;公元1914年,即民国3年……其中规律为: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21,由此可见,民国二十五年,25+1912-1=1936年,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主要外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得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黄金时代”,A项是内因,BD项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排除ABD,所以答案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外因”,结合课本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相关知识
来解答本题,A项是内因,BD项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利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20.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实业兴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A项符合题意;创办学堂和筹划海防,编练新军都是洋务运动的内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矿设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清末状元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荣氏兄弟创办,排除;CD项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排除。

故选B。

2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材料强调了“依然被称为‘老爷’”和“穿起短衫,开始首届西式运动会”,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A符合题意;京师大学堂创办与戊戌变法时期,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前,B排除;京师大学堂创办之前已经有新式学校,C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D排除。

故选择A。

2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材料“19世纪末,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对于民间资本的残酷排挤是极其不合理的”等可知,材料体现了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为支付日本巨额战争赔款,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择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相关史实。

2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它的废止,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可知,材料反映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它的废止,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做成了戊戌维新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改革,C符合题意;AB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故选择C。

2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旗袍原来是满洲妇女的基本服装……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A选项符合题意;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的说法不正确,B 选项不符合题意;男女社会地位趋向平等的说法不正确,C选项不符合题意;地区发展变化不平衡的说法不正确,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