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七年级语文(12月)月度检测试题 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2015年秋学期七年级语文第二次月度检测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田字格中填写相应的汉字。
(4分)
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色彩斑lán( )。
童年如花一般诗意绽放。
Chángyáng( )其间,xié( )
取最美的瞬间。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
...的一项是()(2分)
A. 今天打扫的是三、四两组。
B.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
C.“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他们肩上挑着春夏两季。
D. 《繁星》选自《巴金选集》第八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版)。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六小龄童在主席台上夸夸其谈
....,与同学们一起探讨西游文化,大家兴致高涨。
B.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不耻下问
....的人更容易受到他人的青睐。
C.时下越来越多的背包客喜欢随性出游,感受闲情逸致
....的情趣。
D.快过年了,各大超市商品琳琅满目,品种卷帙浩繁
....,吸引了大批顾客。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 (2分)
A.王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课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B.不闯红灯,是衡量一个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C.莫言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国作家。
D.通过加强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学生的人生安全得到了保障。
5.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0分,每空1分)
①,行者常至。
②安不忘危,。
③有意栽花花不开,。
④乡书何处达,。
⑤“”,刚起头儿,_______,有的是希望。
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与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是 , 。
《西江月》中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的句
子是“,。
”
6.名著阅读与综合实践活动。
(10分)
进入中学,语文课就为你开启了一扇文学之门。
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个性化的阅读写作成为提升语文
素养的有效途径。
请你也参与进来吧,相信你一定会收获满满的。
(1)语文老师出了一道知识竞答题,请你完成:《汤姆·索亚历险记》是19世纪后期
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的作品。
(2分)
(2)小张同学在摘抄本上摘录如下文字,请你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但是,时间长了,饥饿和痛苦的感觉压倒了恐惧。
他们在泉水旁又心烦地等了一阵,接着又长长地睡了
一觉,感觉就大不一样啦。
两人醒来后,感觉肚子饿得火烧火燎的。
汤姆相信这时候一定是星期三或星期
四了……他提议去探索另一条路。
它觉得撞上印第安人乔或其他什么恐怖的事儿,在他都无所谓了。
问题一:汤姆他们是如何从洞中脱险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在历险过程中,汤姆表现出什么精神和人性特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口语交际:小张同学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后,感觉主人公汤姆非常可爱,想建议语文王老师
在星期一下午举行一次“我心目中的汤姆”读书报告会,他应该怎样对王老师说呢?请你替小张写下这段
话。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配合这次活动,班里还准备办一份读书小报。
请你为这份小报拟写一个栏目名称。
(栏目名称为4
个字)(2分)
【示例】栏目名称:书海泛舟栏目内容简介:介绍、浏览名著佳作
栏目名称:____________ 栏目内容简介: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60分)
(一)阅读刘禹锡的《秋风引》一诗,完成第7题。
(5分)
秋风引①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①引:古代的一种诗体。
7.(1) 此诗中,诗人流露出哪种情思?()(3分)
A.送别之情 B.思归之心 C.喜悦之意 D.愤怒之思
(2) 第一、二两句写出了秋风什么特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蝴蝶泉》一文,完成8——11题。
(14分)
蝴蝶泉①
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②。
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
窍而出,清洌可鉴。
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
二泉汇为方丈之沼③,即所溯之
上流也。
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
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余在粤西三里城,陆参戎即为余言其异,至此又以时早未花。
询土人,或④言蝴蝶却其花所变,或
言以花形相似,故引类而来,未知孰是。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
【注释】①蝴蝶泉:在云南大理苍山脚下,是一处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
②麓:山脚下③沼:水潭。
④或:
有人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溯.之又西()②东向漱.根窍而出()
③与生蝶无异.()④自.树巅倒悬而下()
⑵下列各句中与“二泉汇为方丈之沼”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B.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C.至之市(《郑人买履》) D.驱之别院(《幼时记趣》)
9.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
其下又有一小树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⑴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类而来。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蝴蝶泉时的所见所闻,记录蝴蝶泉的奇观胜景,文笔洗练,生动
传神。
B.蝴蝶泉奇异的景物有泉、树、花、蝶。
C.虽然蝴蝶泉景色奇特,但若非五月,游人也并不多。
D.在作者笔下,蝴蝶泉的景物有着和谐亲密之美、浓淡相宜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三)阅读短文,完成12—14题。
(共10分)
①1984年2月的一天,澳大利亚南部发生了上百起森林大火,吞没了近50万公顷的林地,烧死了成千上万的动物。
这些突然爆发的大火是怎样引起的呢?科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森林中的桉树自燃引起的。
原来,这年2月份的平均气温达40℃以上,桉树分泌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易燃物质——香油精,再加上长时间干燥无雨,所以造成大片森林“自焚”。
②非洲赤道地区和欧洲的西班牙有一种自焚树。
它材质优良,很受当地人喜爱。
但当它长到十四五年时,树内就会分泌出许多低燃点的树脂。
骄阳的照射,常常把树脂点燃,使自焚树变成巨大的火炬。
一株大树只需一小时,即会连枝带叶化成一堆灰烬。
③白鲜生长在我国新疆天山地区。
春天一到,白鲜的花朵就渐渐变得鲜艳起来;到了夏季,更是越长越美丽、越长越成熟,终于结出丰硕的果实。
然而,在炎热干燥的晴天,它却会突然起火燃烧,不长时间,一株白鲜便烧成了一堆灰烬。
原来,白鲜的叶子含有醚,醚的燃点很低,在烈日的照射下,很快就会达到它的燃点。
当白鲜的果实日趋成熟之际,醚的储量也几乎达到饱和程度,一旦遇上干燥的大晴天,再加上强烈的太阳光直晒,白鲜也就自燃了。
④此外,物体相互摩擦生电或静电感应,或山石反射聚集阳光,也能引起干枯的植物自燃。
一般地说,每隔5年~25年,森林会自燃一次。
森林的自燃之火,不仅可以控制森林幼树生长的数量,而且能淘汰一些病树、枯枝,为森林中各种树木的快速成材提供适当的空间。
著名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里的森林,原来每隔20年都会自燃起火,但是该公园得到人工保护后,80年未发生火灾,导致森林生长缓慢,新生林减少。
1988年的那场大火,不仅没有毁灭黄石国家公园,反而让黄石国家公园的森林更加充满了生机。
(选自《科学之友》2010年第1期,有删改)12.请你为文章拟一个题目。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②③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植物自燃有哪些原因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济南的冬天》的片段,完成15—17题。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5.依照示例,概括选文所描绘的两处“画面”。
(4分)
(示例)青松擎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从①段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语言的精妙之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情景交融,作者有时创设情景,有时进行联想,来表达感情,请联系第②段文字作具体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喝得很慢的土豆汤》一文完成18~21题。
(20分)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肖复兴
⑴那天下午,我和妻子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忽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
⑵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
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
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便对妻子嘀咕:“你还记得吗?”妻子也忘记了。
⑶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你们的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
⑷我和妻子都惊住了。
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
⑸我还是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
⑹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
⑺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
⑻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
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
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回美国读书的时候,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
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⑼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人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让我百思不解。
汤上来了,我将疑问说出来,小姑娘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⑽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子就坐在面前。
⑾那一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
⑿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⒀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都渐渐变黄了,天都渐渐地冷了。
那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
离这不远,干吗不去那里再喝一喝鸡块炖土豆汤?
⒁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净,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蒸腾的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
背对着我坐着的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走近了,我发现那个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
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
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
⒂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
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笑了,她也笑了。
⒃我问:“这位是你父亲?”
⒄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刚从老家来。
我都和我爸爸好几年没有见了。
”
⒅“想你爸爸了!”她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
⒆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了北京打工好几年了,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
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
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土豆汤……
⒇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
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的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
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18.文中我对小姑娘的情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请根据相关情节,到文中找到合适的词语
..........,填写在横线上。
(6分)
忘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白
19.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第⒇段划线句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写到“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根据上下文,请你具体说说其中有哪些味道。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6分)
【链接】不知怎么,我回忆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
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你们知道得那么多,可我什么也不懂……”如今,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本文中的第⑻段与链接材料中“我”回忆的内容在记叙手法上有相同之处,请说出两位作者都运用了哪种记叙方式(记叙方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这样设计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60分)
22.请以“有了你的微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500字,不出现真实班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
(4分)
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
2015年秋学期七年级语文第二次月度检测试题参考答案
1.斓徜徉撷 2.C 3 B 4 D
5①为者常成②盛必虑衰③无心插柳柳成阴④归雁洛阳边
⑤一年之计在于春,有的是工夫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6(1)美国马克·吐温
(2)问题一:汤姆把风筝线缠绕在水源附近的岩石上,以便再次迷路能够再回到这里,然后汤姆和佩姬就在山洞中摸索着,终于找到了山的背面的一处隐秘的出口,爬出了山洞。
问题二:沉着勇敢的精神,以及他们在死亡与恐怖的威胁中表现出的那种毫无杂质的人性特征与高尚纯洁的友情。
(3)(4)(5)略
7.(1) B
(2) 秋风初至,萧索凄凉。
(用诗歌中的“萧萧”回答,也得分)
8(1)逆流而上冲荡不同从
(2)B
9其下 / 又有 /一小树
10(1)有人说因为花的形状相似,所以吸引同类来了。
(以、故要翻译出来)
(2)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11 . C (“当四月初”“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从四月开始人多了)
12.神秘的植物自燃。
13.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世界上不同地点植物自燃的不同原因,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14.体内含有易燃物质香油精、树内分泌出许多低燃点的树脂、叶子含有燃点低的醚、物体相互摩擦生电或静电感应、或山石反射聚集阳光等。
(答对四点满分)
15.答案示例:小山着衣;白银镶玉;落日羞雪;山庄卧雪。
16略
17作者创设了“水墨画”的意境,借此抒发对济南山水的喜爱之情。
18.忘记——惊住——百思不解——感动——明白
19.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温暖了小姑娘和小姑娘的爸爸。
20.送别时的依依不舍;父母疼惜儿子、殷殷嘱咐的深情;儿子关爱父母的拳拳之心等。
(答到任意两点即可)
21.插叙(2分)文中的插叙表现了我们一家三口浓浓的亲情,为下文我对小姑娘产生大大的疑问做铺垫(2分,意思对即可)《十三岁的际遇》的插叙,通过回忆那次夏令营发生的事件表现作者感悟到自己的无知,将更加努力学习;也体现了作者对母校的热爱与崇敬。
(2分,答到任意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