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地理单元精品试题 第六单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地理单元精品试题
第六单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2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各要素的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
B.单一性
C.差异性
D.整体性
2.塔里木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小,而淮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大。

导致其差异,图中箭头所起影响最大的是()
A.①
B.①
C.①
D.①
3.若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为800 mm,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8.5 ①,则下列有关该地植被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乔木高大密集,多板状根,林下多气生根植物或藤本植物
B.草本植物占据优势,乔木稀疏散生,景观季节变化较大
C.夏季树木长满了宽大叶片,林冠郁闭,冬季林下充满阳光
D.树种较为单一,树叶呈细长针状,有很厚的角质层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的植被覆盖度。

下图为我国某山脉4–10月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统计示意图。

据此完成4~6题。

4.该山脉可能为
()
A.天山
B.阴山
C.秦岭
D.南岭
5.该山脉2 900米以上植被覆盖度下降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壤
B.水分
C.光照
D.热量
6.图中甲处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基本一致,其主要原因是
()
A.水热条件相似
B.人类活动相似
C.植被类型相似
D.地形地势相似
下图为南美洲15°S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浅色的甲区域为荒漠区,深色的乙区域为植被覆盖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脉海拔超过5 000米。

据此完成7~8题。

7.影响甲、乙两区域地表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降水
B.热量
C.光照
D.土壤
8.该山脉西坡山麓沿海的自然植被是
()
A.热带雨林
B.热带季雨林
C.热带草原
D.热带荒漠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惊艳红叶季,秋色稍纵即逝,10月中下旬携程旅游网推荐的国内最佳赏枫地是北京香山、苏州天平山、湖北神农架和四川九寨沟,据此完成9~10题。

9.南京栖霞山与四川九寨沟纬度相当,但南京栖霞山的最佳观赏时间要晚一个月,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海陆分布
D.地形地势
10.9月份观赏红叶的最佳地点是
()
A.海南五指山
B.长沙岳麓山
C.吉林红叶谷
D.江西庐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东缘过渡的地带,山体南北延伸,山前平原海拔551 m,山顶海拔3 099 m。

下图示意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在峨眉山5个垂直植被带内的物种数量和所占比例。

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海拔植被带内,草本植物物种所占比最大的是
()
A.600~1 099 m
B.1 100~1 899 m
C.1 900~2 800 m
D.>2 800 m
12.海拔<600 m植被带内的植被物种数量偏少,原因最可能为
()
A.气候干旱
B.地形陡峭
C.土壤贫瘠
D.人类活动
(第11~12题图)(第13~14
题图)
清明期间高中生张小明前往我国某森林公园进行研学旅行。

在公园里,他发现有一些长着深
绿树叶的树中有些树叶开始枯黄脱落,而有一些光秃秃的树上开始长出嫩绿叶,他查阅资料绘制了公园里两种树的树叶凋落数量的逐月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关于甲树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树冠浑圆,叶子多呈革质,光滑,质地较硬
B.富有厚茎藤本、木质和草质附
生植物的常绿森林
C.形成在温暖多雨的热带地区
D.庞大的根系远大于地面以上的部分
14.乙树种大量分布在
()
A.地中海沿岸
B.我国北方地区
C.东南亚地区
D.
东非高原
某探险队在新疆某山地进行考察,由南向北依次看到不同的自然景观如下图所示,图中数据表示海拔(单位:米)。

读图,完成15~17题。

15.图示P坡是
()
①背风坡②迎风坡③阴坡④阳坡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6.图中Q自然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较多
B.红壤肥沃
C.全年高温
D.光照充足
17.下列古诗词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图示自然带分布反映的规律相似的是
()
A.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内地势高差较大,气候复杂,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滋养着以这些植物的花、果、种子、根、茎、叶等为食物的昆虫。

下表示意夏季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垂直带
18.表中甲、乙、丙分别表示
()
A.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
C.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19.据表判断,夏季该山地昆虫数量垂直分布
()
①与植物多样性呈正相关①与光照条件呈正相关
①与降水呈负相关①与海拔呈负相关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20.夏季农田果林—次生灌草丛带阴坡昆虫数量多于阳坡的主要原因是
()
A.阳坡坡度较大
B.阳坡人类活动较多
C.阴坡降水较多
D.阴坡土壤湿度较大
如图是“四个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示意图(图中S、N代表不同的坡向)”。

读图,完成21~22题。

21.四个山地中,①山地垂直植被类型最丰富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热量丰富
B.降水量大
C.相对高度大
D.纬度位置低
22.四个山地的位置由北向南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二、综合题(本题共3道大题,共56分)
23.“火山之岛”科隆群岛,全年气候温和,气温年较差小;雨量较少,有的沿岸低地仅有0毫米。

岛上多奇花异卉和陆生鬣蜥、巨龟、海狮、企鹅等珍禽异兽。

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一应俱全,有“生物进化活博物馆”和“海洋生物的大熔炉”之称。

然而,最近,秘鲁一监测海洋哺乳动物的组织称,科隆群岛特有的海狮因气温升高而成了环境“难民”,成群的海狮向外迁徙。

结合科隆群岛的位置图,回答问题。

(24分)
(1)解释科隆群岛多火山的原因。

(2分)(2)说明科隆群岛气温年较差小,雨量少的原因。

(6分)
(3)分析科隆群岛成为“生物进化活博物馆”和“海洋生物的大熔
炉”的自然原因。

(8分)
(4)试判断海狮最可能外迁的方向,并简述理由。

(8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从2009年起,新疆投资60亿元实施伊犁河谷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两年后新增耕地320余万亩,为把伊犁河谷打造成我国优质商品粮基地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新疆部分地区年降水量线分布图和伊犁河谷地区山河分布示意图。

(1)指出左图中甲所在地区的名称,并分析其降水量小的原因,同时结合右图简要分析伊犁河谷成为“西域湿岛”的
原因。

(6分)
(2)根据右图描述伊犁河谷地区的地形特征。

(5分)
(3)分析对伊犁河谷的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和解决措施。

(5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黄河三角洲“制造”新大陆的速度,与黄河来沙量和来水量关系密切,当入海沙量小于每年2.78亿吨时,黄河三角洲就不再淤积扩大;而当黄河的入海径流量小于每年76.7亿立方
米时,三角洲的陆地不仅不再增长,而且会发生净侵蚀,导致三角洲面积缩小。

下图为黄河三角洲1976~2004年黄河入海水沙累积曲线图和1976~2004年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图。

(1)黄河入海水沙量的变化特点是。

(2分)
A.先递增后递减
B.先递减后递增
C.呈逐阶段递减
D.呈逐阶段
递增
(2)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总体特点是;推测1997年后黄河三角洲总体面积变化的原因。

(8分)
黄河三角洲湿地,有草甸、芦苇等众多的动植物分布。

河流纵横交错,是“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一。

(3)现在有人提出要对芦苇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加工,请你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阐述大规模开发芦苇对自然地
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6分)
第六单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图中各要素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D对。

区域性强调内部的共同性,单一性强调某一方面特点,差异性体现在区域之间的区别,都不能体现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A、B、C错。

故选D。

2.A【解析】塔里木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小,而淮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大。

导致其差异的原因是气候,塔里木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气温年际变化小,径流量年际变化小。

淮河以大气降水为主,降水年际变化大,径流量年际变化大。

图中箭头所起影响最大的是①,A对。

②、③、④不是径流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B、
C、D错。

故选A。

3.B【解析】若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为800 mm,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8.5 ①,该地应是热带草原气候,植被特征是草本植物占据优势,乔木稀疏散生,景观季节变化较大,B对,A错。

C选项描述的是落叶阔叶林的景观特征,D选项描述的是针叶林的景观特征。

故选B。

4.C【解析】根据材料图示显示4–10月不同海拔植被覆盖度状况,4–10月为我国绝大部分植被的生长期,图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1 000–3 000米左右可达到90%以上,说明该山脉植被覆盖率较高。

且在
2 000米以下的位置,南坡植被覆盖度高,说明在2 000米以下的同海拔高度,南坡水热条件好,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为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其植被覆盖度较低,北坡受北冰洋和大西洋水汽的
影响水分条件比南坡好,所以北坡应比南坡植被覆盖度高,故A错误;阴山海拔高度在400–2 000米左右,南岭海拔最高处约为2 000米,图示山脉接近4 000米,故BD错误;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夏季雨热同期,水热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则覆盖度较高,且秦岭海拔高度接近4 000米,故选C。

5.D【解析】根据材料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植被覆盖度,读图2 900米以上的植被覆盖度南北两坡都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2 900米以上的山区土壤随海拔的升高变化较小,所以其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受土壤影响小,故A错误;2 900米以上的山区因水汽减少,降水较少,且变化不大,
故其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受水分影响小,故B错误;海拔越高,
空气越稀薄,光照条件越好,植被覆盖度应上升,与图示不符,故C错误;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热量条件变差,植被覆盖度应下降,故选D。

6.B【解析】据第四题,该山脉为秦岭,南坡为阳坡和迎风坡,
所以南坡水热条件比北坡好,甲处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北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且北坡坡度较陡,南坡较缓,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其南北两坡植被覆盖度应不会相同,故ACD错误,根据材料影响植被覆盖度的因素还有人类活动,若南北两坡人类活动相似可能使植被覆盖度相同,故选B。

7.B【解析】读图可知,甲乙两地位于南美安第斯山脉东侧,甲地靠近终年冰雪覆盖的山顶,海拔高,气温低,形成高寒荒漠;乙地海拔低,气温高,形成森林。

故选B。

8.D【解析】因为题干说明是在南美洲的15°S附近,根据自然地理知识可知,植被类型是热带荒漠,故选D。

9.D【解析】九寨沟和栖霞山纬度相同,九寨沟海拔高,气温低,10月可观赏到红叶;而栖霞山海拔较低,气温高,在10月以后才能观赏到红叶,D正确。

故选D。

10.C【解析】越往北,温度越低,9月最佳观赏地应在十月中下旬最佳观赏地以北,由此可知吉林红叶谷适合9月观赏,C正确;五指山、岳麓山、庐山适合10月中下旬以后观赏。

故选C。

11.D【解析】读图可知,海拔600~1 099 m植被带内总物种数量大约为1 200个,其中草本植物物种大约
600个,草本植物物种在该植被带内占比约为50%;海拔1 900~2 800 m植被带内总物种数量大约为800个,其中草本植物物种大约为400个,草本植物物种在该植被带内占比约为50%;海拔1 100~1 899 m 植被带内物种数量大约为1 200个,其中草本植物物种大约为500个,草本植物物种在该植被带内占比约为42%;海拔>2 800 m植被带内总物种数量大约为400个,其中草本植物物种大约为300个,草本植物物种在该植被带内占比约为75%。

所以海拔>2 800 m植被带内草本植物物种占比最大,D对。

故选D。

12.D【解析】海拔<600 m植被带,由于海拔较低,受人类活动影响大,人类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植被物种较少,D对。

海拔<600 m植被带,乔木物种占比较大,且峨眉山山麓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并不干旱,A错;海拔<600 m植被带为山麓地带,地形坡度较缓,B错;由于坡度较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容易沉积,形成肥沃的土壤,C错。

故选D。

13.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甲树种“清明节期间深绿树叶中有些树叶开始枯黄脱落”在春季落叶最多,应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冬季气温较低,降水少,到了春季气温回升,旧树叶凋落,新叶长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四季长青,树冠浑圆,叶子多呈革质,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A对;热带雨林是富有厚茎藤本、木质和草质附生植物的常绿森林,形成在温暖多雨的热带地区,BC错;干旱地区的植被具有庞大根系,D错。

故选A。

14.B【解析】根据图示材料,乙树种夏季落叶少,秋季落叶最多,说明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在冬季没有落叶是因为没有树叶。

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我国北方地区有大量分布,B对;地中海沿岸主要分布的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东南亚地区主要分布的是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东非高原的植被是热带疏林草原,故ACD错。

故选B。

15.A【解析】图示山地位于我国,根据图示,P坡位于山地南坡,为阳坡;比较南北两坡,北坡有森林植被,南坡没有,说明北坡降水多,为迎风坡;南坡降水量少,为背风坡。

故选A。

16.A【解析】图示山地1 500米以下地区为荒漠,说明该山地位于我国西部干旱地区,Q地出现云杉林,说明降水较多,A对;红壤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B错;全年高温在热带,C错;当地山麓地带也是光照充足但并没有形成森林,说明主要的影响因素不是光照,D错。

故选A。

17.D【解析】图示自然带分布反映的是山地垂直分异规律。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体现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故AC错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体现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的是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故选D。

18.B【解析】小五台山位于河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基带为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小五台山不可能出现常绿阔叶林带,故AD错;针阔混交林对水热条件的要求界于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之间,其分布应处于落叶阔叶林带和针叶林带之间,B对、C错。

故选B。

19.D【解析】根据材料,昆虫以植物的花、果、种子、根、茎、叶为食,应该是植物种类丰富的地方昆
虫数量多,①正确;由
表可知,与海拔较低处相比,海拔较高处光照条件较好,但昆虫数量较少,①错误;依据表格信息无法判断降水与昆虫数量垂直分布的关系,①错误;表格信息表明,海拔低的地方昆虫数量多,昆虫数量与海拔呈负相关,①正确。

故选D。

20.D【解析】由材料可知,昆虫以植物的花、果、种子、根、茎、叶为食。

阴坡气温较低,蒸发弱,土壤湿度大,植被长势好于阳坡,因此夏季农田果林—次生灌草丛带阴坡昆虫数量多于阳坡。

故选D。

21.C【解析】图中显示,①山基带为热带疏林草原带,②山基带为热带雨林带,①纬度位置比①地区高,热量和降水条件不如热带雨林,因此“热量丰富”、“降水量大”、“纬度位置低”不是①山地垂直植被类型最丰富的主要原因,排除A、B、D。

图中显示,①山在四个山地中,山顶海拔最高,相对高度最大,因此导致①山地垂直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原因,选项C最符合题意。

故选C。

22.A【解析】根据山地基带的自然带类型可以判断,①山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②山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
③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④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①山针叶林分布海拔比③山低,说明纬度比③山高。

根据山地同一植被带不同坡向的高度判断所在半球,①①山同一植被带南坡分布比北坡高,判断①①山地位于北半球,①①山地同一植被带北坡高,说明①①山地位于南半球,故四个山地的位置由北向南依次是①①①①。

故选A。

二、综合题
23.【答案】(1)位于板块生长边界,地壳薄弱(地壳破碎),火山活动强烈(2分)。

(2)气温年较差小的原因:①科隆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2分);
②虽然处于热带,但附近有寒流经过;①受海洋影响大,故气温年较差小(①①任答一点,2分);干旱原因:受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的影响,空气湿度小,所以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2分)。

(3)岛屿孤立于海洋上,自然环境独特单一;远离南美大陆,受其他生物干扰少(任答一点,2分);位于赤道附近,有热带海洋生物且种类众多(2分);生活在高纬度海域的海洋生物顺秘鲁寒流到达该海域附近,使不同生活习性的海洋生物在该海域附近聚集(2分);地势高差大,垂直差异显著,物种丰富(2分)。

(4)向南(2分)。

海狮外迁是因为科隆群岛气温升高,向南迁徙可达秘鲁寒流流经的海区(2分);且向南纬度越高,温度会更低,适宜海狮生存(2分);又因靠近秘鲁渔场,食物丰富(2分)。

【解析】第(1)题,科隆群岛位于南美大陆以西的太平洋面上,位于太平洋大洋中脊,是板块生长边界,地壳薄弱,火山活动强烈。

第(2)题,科隆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有秘鲁寒流、赤道暖流流经,受海洋影响大,故气温年较差小。

位于南美洲西部沿海,受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的影响,空气湿度小,所以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

第(3)题,科隆群岛长期与大陆隔离,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

群岛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干扰小,所以动物以自己固有的特色进化,故有“生物进化活博物馆”之称。

本身位于赤道附近,有热带海洋生物;有秘鲁寒流流经,寒流带来高纬度海域的海洋生物,所以地处赤道附近却有耐寒的动物;另外,山峰海拔高达1 689米,垂直差异明显,物种丰富。

第(4)题,海狮外迁是因为科隆群岛气温升高,向南迁徙可达秘鲁寒流流经的海区,且纬度越高,温度会更低,适宜海狮生存,故海狮最可能向南迁移;而且又因靠近秘鲁渔场,食物丰富。

24.【答案】(1)准噶尔盆地(1分)。

该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之地形闭塞,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而降水稀少(2分)。

伊犁河谷虽然远离海洋,但其向西(呈喇叭口形)敞开的地形,有利于接纳西风带来的气流,形成山地降水,从而成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湿岛”(3分)。

(2)伊犁河谷是由西北—东南走向的北天山山脉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南天山山脉夹峙形成的西部宽、东部窄、西低东高、向西敞开的三角形区域(3分);近东西走向的中天山山脉又将其分割成山脉、河谷相间的格局(2分)。

(3)环境问题:土壤盐碱化和荒漠化(2分)。

措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合理灌溉,利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任答三点,3分)。

【解析】第(1)题,由左图可知,甲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降水少的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和地形阻挡两方面进行阐述。

第(2)题,对地形特征的描述主要从山脉的走向、地势高低、山脉和谷地分布等方面进行。

第(3)题,针对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要因地制宜。

25.【答案】(1)C(2分)。

(2)特点:先增大后减小(2分)。

原因:①黄河中游植被覆盖率增加(2分);①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导致黄河携带到三角洲地区的泥沙量减少(2分);①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浪侵蚀加剧(2分)。

(3)原理: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反映整体的特征;某一个要素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2分)
不利影响:①芦苇被大规模地开发加工利用,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③气候恶化,最终造成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变差。

(任答两点,4分)
【解析】第(1)题,黄河入海水沙量为后一年减去前一年的累积量,读黄河入海水沙累积量曲线图可知,黄河入海水沙量是逐阶段递减的,故选C。

第(2)题,读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图可知,在1995年前三角洲面积总体呈增大趋势,在1995年前后达到最大值,以后基本呈减小趋势。

1997年后三角洲面积减小的原因:①是上游来沙量减少;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于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
由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黄河中游植被覆盖率增加,黄河携带到三角洲地区的泥沙量减少。

①是黄河中游水利设施的建设,也会使得黄河携带到三角洲的泥沙量减少。

①是海浪侵蚀加剧,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关。

第(3)题,首先是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是指自然地理各要素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反映整体的特征;某一个要素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对芦苇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加工,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气候恶化,最终造成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变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