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教育视角下学生敬业精神培育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生涯教育视角下学生敬业精神培育策略
张文博
【摘要】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背景下,对学生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敬业精神在学生职业综合素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加强培养学生敬业精
神培育极为必要.根据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首先论述了爱岗敬业的内涵,其次对职业生涯教育视角下学生敬业精神培育策略进行了具体研究,目的是
为提高我国学生综合就业素养提供帮助.
【期刊名称】《辽宁高职学报》
【年(卷),期】2016(018)011
【总页数】3页(P81-83)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视角;学生;敬业精神;培育策略
【作者】张文博
【作者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丹东 118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1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的迅猛发展,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爱岗敬业精神是衡量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

基于此,职业生涯教育视角下我国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

爱岗敬业通常包括守时守纪、勤勉履职、尽责奉献、乐业敬业、沟通协作等。

根据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爱岗敬业
内涵进行了解读,对职业生涯教育视角下学生敬业精神培育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

所谓的爱岗敬业精神,其主要包括追求完美,勇于担当,善于创新,对工作充满热情等内容[1]。

敬业,顾名思义,是指热爱、尊敬自身从事的事业,并专心致志于
事业。

通常,较热爱、忠实而言,敬业比其程度更深,主要表现为责任心、进取心、奉献意识、质量意识较强等。

此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亦属于爱岗敬业范畴。

自古以来,我国就特别推崇爱岗敬业精神,例如孔子的“执事敬”、朱熹的“敬业”等。

一般来说,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忠于职守等都反映出爱岗敬业的特点。

严格意义来讲,敬业精神直接关乎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等的树立。

科学、正确的职业观的构建,应以国家、集体等利益为基础,并具有较强的责任、风险意识等。

此外,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促使个人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由此可见,爱岗敬业精神有利于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

现今,我国高等院校竞争激烈,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学生的敬业精神对其的长远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其培育的学生具备职业技能、敬业精神等,有利于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越的位置。

由此可见,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对高等院校教育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敬业精神内涵较为宽泛,主要包括“精
业”“乐业”“遵规守纪”等[2]。

学校在培养学生敬业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

根据实际经验,笔者将职业生涯教育视角下学生敬业精神培育策略归纳为以下内容。

(一)职业生涯教育视角下学校层面开展多渠道敬业精神教育
1.职业生涯教育视角下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方面教育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等。

高等院校须重视学生的入学教育,对其开展专业、职业认知教育实践活动。

笔者从
教的院校,通常开展开设讲座、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等活动,以调动学生参与职前认知、专业学习活动的兴趣,从而强化其敬业意识。

与此同时,学校应熟悉了解、掌握当前的市场就业形势、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并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价值等传授给学生,从而促使其形成科学的成才观、职业观等。

调查结果显示,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使学生明晰、理解自身蕴藏的社会、个人价值[3],有
利于学生更好地体味敬业精神内容,以强化其对职业责任、理想、道德的认知,从而达成既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又切身践行敬业精神的目标。

重视榜样的力量。

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除了通过就业严峻形势教育以加强学生的危机意识以外,还须对他们加以激励、肯定。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于具有敬业精神的学生,教师须给予其适宜的宣传、奖励,以激发其他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进而创设良好的敬业氛围。

例如,很多高等院校会通过开展一系列比赛、评选等活动,以激发学生昂扬奋进热情。

这些活动的存在,能够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从而激励其刻苦学习。

拥有娴熟技能、高尚品德的学生对周围同学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益于实现共同进步。

2.职业生涯教育视角下注重开展实践方面的教育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实习在其整个教育中占据着首要的位置,对学生更好地应用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形成敬业精神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社会对人才的敬业精神具有很高的要求,主要包括:吃苦耐劳、勤勉、积极上进等。

通过实习,学习不仅可以提升专业技能,而且可以提升其敬业精神。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工厂、课程、顶岗等实习,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通过教学资源创设、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训平台,促使学生学习、掌握实际操作流程,进而增强学生的“工作”体验。

这种方式,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敬业精神等颇有益处。

经调查研究发现,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责任感、奉献意识等。

因此,我国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下工厂,下基地”“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4],加强其与社会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奉献意识、社会责任感。

3.职业生涯教育视角下注重专业课程方面的教育
所谓的教育资源由教学资源、环境资源等构成。

其中,专业课程在教学资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而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严格守纪、崇尚道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开展专业课过程中,教师应将岗位职业纪律等知识纳入教学内容范畴,以提高学生纪律意识、思想觉悟。

采用工学有机结合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积极转变角色——职业人、社会人角色取
代学生角色。

在施行工学结合时,学生将置身于企业文化、管理、生产等真实环境,能够丰富学生的“工作”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此种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守纪、好学、爱岗、勤奋等敬业精神具有正面影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转换角色及适应社会。

(二)职业生涯教育视角下社会层面开展敬业精神的教育
职业生涯教育视角下,就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而言,并非仅仅依托学校,社会亦是其主要阵地。

通常,社会生活具有构建、提高社会成员的价值观、道德品质等作用。

同样,社会生活亦能提升个人的爱岗敬业精神。

调查发现,社会实践能够促使学生充分认识道德素质及内化价值经验。

由此可见,高等院校应该注重运用社会这个平台,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等。

社会生活对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可从以下内容着手:
一方面,注重多元媒体的正确舆论效应,积极传递正能量,为学生创设爱岗敬业的优良氛围。

近年来,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迅猛发展,网络等新媒体备受青少年青睐。

因此,社会媒体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在报道、评价过程中充分体现积极、客观、准确态度,向学生传递高尚的职业精神、敬业美德等,构建爱
岗敬业的良好环境[5],以加强学生对爱岗敬业精神的认同感,从而激励学生树立
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等。

另一方面,加大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将社会元素融入到学校环境中。

例如:社会应充分发挥企业在教育学生爱岗敬业方面的价值,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机会,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及时、有益的指导。

此外,还可通过开设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的学习,以创设浓厚的企业环境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爱岗敬业观、人生观。

(三)职业生涯教育视角下个人层面形成爱岗敬业的精神
信息化背景下,网络等的迅猛发展,对学生学习、人格塑造等带来了双面影响。

毋庸置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学生,换句话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6]。

在培
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时,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与爱岗敬业相关的知识,如其社会价值、意义、核心内容等,还需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必要的能力,如思辨、分析、判断、道德理性等能力,进而促使学生认可爱岗敬业精神,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切实践行爱岗敬业精神。

若想实现这个目标,学生自身须具备积极上进的状态,及时、正确调整心态、情绪,并积极、主动参与实习实训、校园文化活动等,从而形成优良的敬业态度并将其化为实际行动,以更好地成为职业人。

与此同时,学生应注重提升、培育自身的敬业精神,也就是说,学生应将爱岗敬业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小事中,严格遵守校规校纪、课堂纪律,增强时间观念,强化纪律意识等[7]。

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学生需做到勤奋刻苦、热爱学习。

此外,学
生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奉献意识等。

唯有如此,才能在步入社会后更好地从事工作。

总而言之,高等院校应将爱岗敬业精神纳入教学内容范畴,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职业生涯教育视角下,高校应通过推介职业生涯理念、注重社会实践、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等,以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精神,从
而使其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最大程度发挥个人价值。

【相关文献】
[1]汪芳芳,陈光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
报,2014(12):182-184.
[2]蔡婧,邓宏宝.职业院校学生敬业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培育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7-20.
[3]王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4]张韶华.“90后”大学生敬业精神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5]黄丙利,李艳.高职院校学生敬业精神的培育[J].山海经,2015 (23):180.
[6]艾雨姗.职业院校就业与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21.
[7]鲜敏,郑翔,黄景广.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综合实践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