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大小猫洞》精品教案 语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小猫洞》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理清文章的结构。

2、熟读课文,体会作者通过论述所阐述的观点的深刻含义。

3、理解本文深刻而含蓄的思想,体会分论点的言外之意。

4、培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英国从前有一位大科学家,在近来世界上的学问家之中,没有那一个能够驾乎他之上的,是叫做纽顿(今译牛顿)。

纽顿是什么人呢?他是一个很聪明、很有学问的人。

他在物理学中,有很多超前绝后的发明,最著名的是“万有引力”。

纽顿一生除了读书、试验之外,还有一种嗜好是爱猫,他养了大小不同的两个猫,出入总是跟着他。

他就把房门开两个孔,一个是很大的,一个是很小的。

在纽顿的思想,以为在门上所开的大孔,便可以令大猫出入,在门上所开的小孔,便可以令小猫出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大小猫洞”是牛顿开猫洞的故事名称,作者以此为文题是想借洞说事,讲道理。

2、金克木(1912-2000),安徽寿县人,著名学者、文学家、北大教授,第三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早年以诗闻名,中年以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驰誉海内外,晚年以学术文化随笔赢得广大读者的景仰。

金克木先生学贯东西,知兼古今,精通多种外国语言文学,学术研究涉及诸多方面。

他一生笔耕不辍,主要学术著作有《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诗歌有《蝙蝠集》、《雨雪集》,小说有《旧痕集》、《难忘的影子》,散文随笔集有《天竺旧事》、《燕口拾泥》、《书城独白》,译著有《伐致呵利三百咏》、《印度古诗选》等。

3、背景资料:孙中山曾谈到:“照普通的常识讲,开一个大孔,大猫可以出入,小猫也当然是可以出入,那么开一个大孔便够了,又何必要枉费工夫多开一个小孔呢?在常人都知道只要开一个孔,大科学家的纽顿偏要开两个孔,这是不是可笑呢?科学家做事,是不是件件事都是很聪明呢?由此便可以证明,科学家不是对于件件事都是很聪明的,科学家有了一艺的专长,未必就有种种学问的兼长。


孙中山读“大小猫洞”,得出“科学家不是对于件件事都是很聪明的”的结论,同是关于“大小猫洞”,金克木先生独辟蹊径,从中悟出人本主义思想,认为开猫洞应当从猫的立场出发而不是从人的立场出发。

4、学习生字:
爵.士(jǖé)玲珑.(lóng)仆役.(yì)泮.宫(pàn)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

本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2-21),论证“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个故事里的道理。

第一层(2-11),论证分论点之一“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

第二层(12-19),论证分论点之二“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第三层(20-21),推而广之,以门和桥为喻,宣传人本主义思想。

第三部分(22),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

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四、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立论文,文章通过“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则故事的分析论证,得出了“故事里有道理”的结论,阐发了考虑问题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对于同一件事,我们可以转换角度去理解。

作者的论证固然有理,孙中山先生的理解也未尝不可。

所以,我们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位加以思考。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哭着来,笑着走”的金克木:金克木有一颗童心,对一切新鲜的东西,总是那么好奇,85岁学会用电脑写作。

“文化大革命”前他去北大图书馆借书都是拖着小车去拉的。

“文化大革命”后体力不如以前,但始终关心国际学术的最新发展。

在国内还少有人提及诠释学和符号学的时候,他已经在撰文介绍,并将它们用于研究中国文化。

2000年8月5日,在京逝世。

最后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二、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1、作者对哪两个流传的故事提出质疑?请概括这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人们嘲笑牛顿开了大小两个猫洞是脱离实际,是认死理不灵活。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晏子使楚,楚国开了了小门,结果反被晏子说成是到狗国才钻狗洞而自取其辱。

2、作者怎样推断这两个故事靠不住的?
明确:作者认为牛顿家世并非贫寒,养猫之事有仆人照看,何劳他费神。

作者认为晏子出使并非一个人徒步,根本显不出其身高来,再者城墙不是纸糊的,特为晏子开一个小门谈何容易。

由此看来作者敢于打破常人的思维定势,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

3、作者不论其真假,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出了什么新的道理?
明确:在第一个故事中,作者认为人们笑话牛顿认死理、不灵活,只是从人的方面考虑问题,一洞两用,省时省力。

而却没有从猫的角度考虑问题,对猫来说,两个洞更方便。

作者在这里以猫喻人,隐喻要有人本思想,要关心弱势群体。

在第二个故事中,人们通常会认为晏子说的对。

而作者以常人家里有中门和侧门之分,孔庙门的大小开否一直是和进出的人的名位身份有关的,得出楚国是以等级观念看待门的大小,而晏子则是以实际需要出发,大国开大门这样一个全新的解释。

4、这篇课文看似拉拉杂杂,由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城门,再到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人人皆知的故事,人人都可认可的道理,人人都觉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答案,而作者都看到了,悟到了,作者想通过对两个故事的分析告诉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以仅以人的主观或只从一个角度出发,世间万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处理,主观臆断。

三、品味语言:
1、“名人免不了有故事流传,真假难辨。

”——开头从名人的故事入手,简单明确,并提出“真假难辨”,从而引发读者兴趣。

此句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2、“这故事是笑学者脱离生活实际,还是笑科学思想方法认死理,不灵活?”——由牛顿大小猫洞的故事引出人们对这个故事一般的看法“可笑”,到底可笑不可笑呢?用疑问句开启了下文对这个故事的进一步分析。

3、“这故事靠不住。

”——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通过作者合情合理的简要分析,得出了“牛顿开猫洞”和“宴子使楚”这两个故事都靠不住的看法,照应了文章第一段的“真假难辨”,也告诉了我们要有怀疑精神,要自主思考从而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不可盲从。

既然靠不住,那么为什么这两则故事又广为流传呢?导出文章的两个分论点: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4、“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本句是文章的中心,上面已从中心句的角度做了分析,下面再从它作为总结句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一方面这句话作为结尾,呼应了开头;另一方面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那就先从本文悟道理吧。

5、“无独有偶,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

”——过渡句。

一个词“无独有偶”就把两个故事紧密地联结了起来,准确简洁。

“无独”是说上文的牛顿开猫洞;“有偶”是说下文的晏子使楚。

6、“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

”——“楚国式”是指门以人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齐国式”是指门以国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在这里作者用了隐喻手法,即以人的高矮隐喻人的等级,而以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隐喻做事需要从实际出发。

四、教师小结:
面对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金克木深层发掘出“以人为本”的道理。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也要注意运用创新的思维、全新的眼光,能够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出启人心智的道理,并以此作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启明星!
对于同一件事,我们可以转换角度去理解。

作者的论证固然有理,孙中山先生的理解也未尝不可。

所以,我们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位加以思考。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11、大小猫洞
1、牛顿开大小猫洞的故事:牛顿从猫出发;笑者从人出发。

2、晏子使楚的故事:楚国门以人为准;齐国门以国为准。

3、孔庙门、桥的开通规则:中状元开门走桥;不中状元不开门、不走桥。

————故事里面有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