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培养的阅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思维培养的阅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整体设计思路
1.理念剖析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将高中生核心素养凝练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落实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分阶段、分层次、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本节课定位于高二学年第一学期。
学生通过参与对教材的说明文(西方绘画简史)作基于文本和超越文本的阅读解读过程,实现从理解过渡到应用,最终达成迁移,并基于此,实现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多方面的提升。
2.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文本是西方绘画简史。
语篇结构清晰,典型的说明文。
通过文本的解读,我们发现语篇表面是介绍几个不同时期的西方艺术特点,但是深层理解中发现艺术带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烙印。
同时,如何将如此深奥的内容通俗易懂地介绍给的读者,运用好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必不可少。
此外,文中有不少留白点,比如文章相对缺乏相关艺术作品和作者的介绍、对未来艺术的畅想等等,这些留白点可以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学生分析
学生为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高中学习,其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此问题的设置也应该有适当的深度。
4.教学设计思路
本人力求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打造一节“基于文本—挖掘文本—超越文本”的深度阅读教学课,探索英语阅读教学新的实施路径。
(1)“读前-读中-读后”教学模式,层层推进
读前: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式”交流,自然引出本课话题,通过头脑风暴,激发相关知识。
在这个阶段,做好语言准备、话题准备和情感准备。
读中:首先,学生通过跳读课文,关注标题和小标题,把握文章大意,列出时间轴。
然后细读文章,边读边完成相关表格。
核对答案环节,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为何中世纪的宗教艺术主题在文艺复兴时期过渡到人和自然为主题?文艺复兴究竟是什么的复兴?
印象派画家面对质疑,是何态度?他们的处理方式,对现代艺术有何影响?接下来深层阅读,设置三个活动。
一是艺术欣赏,学生对于教师提供的画作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将其归类到不同的流派或历史时期,此环节中,既是检测所学,也是巩固所学。
二是写作技巧分析,辨别文章的文体,分析文章作为说明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将西方绘画这种陌生的专业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三是批判思维,在分析写作手法的基础上,思考若是自己是文章作者,还可以加入哪些信息,以使得文章信息量更充足,更加易懂。
读后:教师以作者还留下另一个问题给我们思考即未来艺术畅想来创设情境,并且做好铺垫,艺术是历史、文化、情感、信仰、风俗等的体现,让学生以图片或者思维图的形式从主题和技法的角度畅想未来艺术。
然后总结升华文章主题,艺术需要发现、创造、感受,以艺术之心过艺术人生。
(2)挖掘文本留白,培养思维品质
在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阅读仅仅停留在信息提取层面,对发展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关注不够(蒋炎富,2015)。
笔者深入挖掘文本,发现文本有三处留白点:①印象派画家对于众人质疑所采取的态度。
利用这一点可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质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②未来艺术的猜想。
笔者只是点到,并未提出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所学基础上去想象并表达,既训练了语言,也超越了文本。
③作者对于画家和画作并未介绍,引导学生思考可补充的信息,为完成课后的写作任务做铺垫。
利用好几处留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
(3)运用信息技术,及时反馈学情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可帮助充分师生互动。
笔者运用互动课堂,通过学生拍照上传,学生终端完成检测并上传,以及老师拍照上传学生创作成果等等方式,及时了解和反馈学情,并及时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作业:在教师提供的网页上学习,然后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题为«中国艺术简史»的文章。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学生自主阅读和展示为主,老师引导总结为辅的教学模式。
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与教师互动中学会思考。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PPT、运用平板及网络的互动课堂和黑板相结合。
平板和网络实现了实时呈现和及时了解评价,增强了师生互动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熟悉各个不同时期的西方绘画的特点;
2.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此文章,了解其不足之处,并指导自己的创作中扬长避短;
3.运用所学畅想未来艺术走向,了解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并尝试运用;
4.了解艺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需要欣赏创造,要用艺术去打造自己的艺术人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读懂文中不同阶段所包含的艺术有关的信息并深入思考不同阶段之间的依
托关系;
2. 学生能够批判性思维文章的不足之处;
3. 学生能够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并试着去运用它。
教学难点:
1.专业词汇的理解,比如“透视法”;
2.说明文写作手法的掌握和运用。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这节阅读课,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1.教学目标明确
备课之前笔者反复研读教学文本,在此基础上设立教学目标,将知识、技能、文化品格和思维培养有机结合。
通过头脑风暴,激活学生已有知识;通过完成图表,深化文本理解,使信息输入更加完整;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及时检查反馈学习情况;通过深层思考,提高学生分析文本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实现情感教育目标;通过创造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并形成高质量的语言输出。
2.深层阅读模式凸显
读→思→言的阅读教学模式贯穿整个的教学过程,也涵盖在每一个教学步骤中。
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探索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并挖掘文本的留白点,探讨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批判性思考文章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整改建议,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深层阅读模式体现得淋漓尽致。
3.教学活动多样化
本节课中的学习活动有个人活动、同伴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交流,有分享,有碰撞;活动形式有艺术欣赏、艺术创作、小组讨论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都为教学目标服务,活动呈现多样性的同时也体现出趣味性和有效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与创造性思维。
4.课堂气氛融洽
基于合理的教学设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流畅自然,课堂生成精彩纷呈,课堂掌声不断,气氛热烈融洽,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热情,师生在快乐中共同成长,此乃教学的高境界。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
本节课仍有以下方面可以改进:
1.深层阅读和创造性输出浓墨重彩,文本信息的处理方面,稍显仓促。
不排除学生基础很
好的原因,但毕竟大多小学生理解文本获取信息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后处理文本信息方面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输入,为输出做足准备;
2.班上有些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积极,表现的机会也大多给了这些积极主动的学生,教师在
以后的教学中,应照顾到更大的学生面;信息技术的运用的确使得老师能够实时了解反馈学情,但同时也很费时,如何更好地让信息技术服务于英语学科,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提供便利,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