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优质导学案一案三单附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导读 --- 评价单
班级 _________ 组别【学习目标】姓名自我评价语文学科长评价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
阂并未消除。
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
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三、疏通课文,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课文情节
1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归纳字词句等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熟读并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文本,弘扬和培育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秦军氾南
共其乏困
秦伯说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许君焦、瑕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夜缒而出
若不阙秦
微夫人之力
领会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和烛之武的说退秦师的说理艺术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朗读法、查阅工具书法、自主讨论法、延伸拓展法。
、导入:
二、常识积累:
1.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2 .阅读课文,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四节内容。
起因(1段)
发展(2段)
高潮与结局(3段)
尾声(4段)
四、字词句梳理
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1、重点词解释: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
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相关资料(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背景资料
(1 )秦立晋君(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
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
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
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 )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
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3 )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
经曹、宋路过郑国。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 )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
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以其无礼于晋
臣之壮也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秦曰
公从之: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 N过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夜缒而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__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B秦,将焉取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_____________
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秦伯说,与郑人盟。
3、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
以其无礼于晋
週人之力而遨之
以乱易整,不武
焉用亡郑以陪邻?
夫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晋军函陵是寡人之过也
吾其还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解决评价单(学生
版)
班级组别姓名自我评价语文学科长评价《烛之武退秦师》问题拓展一、概括课文内容训练单(学生版)
问题:课文的标题是《烛之武退秦师》,为什么要退?怎样退?退的结果如何?请同学迅速阅读文章,归纳课文情节结构,每组派代表讲述本文故事情节,看哪组讲的最吸引人。
分析人物形象
问题:烛之武究竟何许人也?(学生探讨,分析其个性化及爱国情怀)
三、欣赏语言艺术
问题: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探究、分析)班级组别姓名自我评价语文学科长评价
知识梳理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1、秦军汜()南
2、佚()之狐
3、夜缒()而出
4、许君焦、瑕(
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夜,缒而出缒
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
3、是寡人之过也是过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
5、朝济而夕设版焉济设版
6、又欲肆其西封肆封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阙惟
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9、因人之力而敝之因
10、失其所与与
)5、若不阙()秦
(三)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四、合作探究
问题: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3、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句中义
(句中义:___________
(句中义: __________
(句中义:___________
(句中义:___________
(句中义:___________
(句中义:___________
(句中义:___________
(句中义:___________
1、贰于楚也
2、以为东道主
3、行李之往来
4、今有急而求子
5、越国以鄙远
6、以烦执事
7、亦去之
8、微夫人之力
(五)指出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
今义:数词二的大写)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泛指主人)
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儿子)
粗鄙、低下)
掌管某事的人)
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
今义:妻子的尊称)
1、
烛之武退秦师
2
、3
、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因人之力而敝之5其
(1)以其无利于晋/君知其难也/又欲肆其西封/失其所与吾其还也
4、
且贰于楚也
5、
6、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7、
与郑人盟共其乏困
9、
越国以鄙远
(七)解释句中的文言实词1贰
10、唯君图之贰则疑惑
11、阙秦以利晋___________
12、朝济而夕设版焉_
1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
14、邻之厚,君之薄也_
(六)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不迁怒,不贰过。
_________________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蜀之鄙有二僧
(1)以其无礼于晋_ ⑵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
⑶越国以鄙远 ________
(4)焉用亡郑以陪邻2而(1)今急而求子夜缒而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朝济而夕设版焉
(1)子亦有不利焉_________
(2)焉用亡郑以陪邻?_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朝济而夕设版焉_
(5)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
(6)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4之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夫晋,何厌之有—
(3)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因人之力而敝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将焉取之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我
皆有礼,夫犹鄙我越国
以鄙远
许之
许君焦、瑕
(1
)
潭中鱼可百许头
恨晨光之熹微
人微言轻
味苦而微辛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⑷
5敝
使史更敝衣草屦
(1
)
敝人
(1
)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因
人之力而敝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 (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2)
停数日,辞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辞甚畅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译文: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
屈完与诸侯盟。
(《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齐侯:指齐桓公。
齐属侯爵,故称齐侯。
②楚子:指楚成王。
楚属子爵,故称楚子。
③包茅:裹成捆的菁茅。
茅,菁茅,楚国的特产,用它滤酒。
④缩酒:渗酒,滤酒。
⑤昭王:周昭王,成王之孙。
对下列四句中加粗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赐我先君履履:指足迹所到的地方
A.
4.是寡人之过也。
B.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徼:求
译文: ______________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
D.
辱收寡君
君若以德绥诸侯
辱;侮辱
绥:安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重点句子10.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两个“征
”
B. 两个“征
”
C. 两个“征
”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 两个“征”不同,两个
不同,两个
相同,两个
相同,两个
“众
”
“众
”
“众
”
“众
”
相同。
也不同。
不同。
相同。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不虞君之涉吾地不
A. 不虞:不欺骗
B. 以夹辅周室夹辅:辅佐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
D.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岂不谷是为
五侯九伯:泛指所有诸侯
不谷: 不善,诸侯自称的谦词12. “尔贡包茅不入”中的“尔”指代的是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A.齐桓公 B .楚成王
[
.屈完
]
D .昭王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6.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13.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昭王不答复,您还是到水边去问问他吧!昭王不答
复,你还是到水边问一问吧!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一问吧!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他吧!
A.
B.
C.
D.
(十)阅读下列文段,回答9〜15题
四年春,齐侯①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②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③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④,寡人是征;昭王⑤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了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14.①王祭不共②先君之
好是继[
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
②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A.
B.
C.
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
②先君的友好关系这样继承下来。
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应不上。
②先君的友好关系这样继承下来。
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应不上。
②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齐伐楚的借口有关的一组是
①蔡溃,遂伐楚。
②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③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D.
⑤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⑥以此众战,
A.①②⑥
(一)
1、f
(二)1、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土墙用的甲板6、延伸,扩张;疆界7、侵损,削减;借10、结交,亲附
训练单(答案)
6、q 1、pa ng
这;过错4、恩惠5、过河,渡;指筑墙,版,筑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8、如果不是,如果没有9、凭
(三)1、已同矣”语气词了”、共同供”供给3、知同智”明智4、厌同餍”,满足5、说同悦” 高兴,愉快(四)1、从属二主2、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外交使节4、对人的尊称,您”
5、边邑,这里用作意动词
6、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7、离开 &夫,代词这、那。
这(那)个人(五)1、使动,使……撤退_______________ 2、名动,驻扎,驻军3、形动,损害,伤害4、数动,从属二主5、东,名状,在东边;封,使动,使……成为疆界6、名状,在夜间7、名动,订立盟约,结盟
8、形名,缺乏的物资9.鄙,意动,把……当做边邑;远,形名,远方之地,此指郑国10名动,考虑11、使动,使.......... 受损,使....... 获利12、名状,在早晨,在晚上。
此指时间很短13、使动,使...... 灭亡14、形动,变雄厚,变薄弱(六)1(1)介,因为⑵ 介,拿。
(“以”之后省略“之”)(3)连,同“而”,表顺承(4)连,来,表目的2(1)连,表顺接⑵连,表顺接⑶连,表顺接⑷连,表顺承3(1)句末语气词,啊(2)疑问语气词,怎么(3)代词,哪里⑷ 兼词,于之,在那里(5)代词,哪里(6)代词,它,指这篇文章(7)兼词,于之,从这里4(1)主谓之间(2)宾语前置的标志(3)的(4)代词5(1)代词(2)表商量语气,还是6(1)并且(2)况且(七)1 (1)不专一⑵离心,背叛(3)重复⑷从属二主2(1)边邑,边疆,边远的地方(2)庸俗,浅陋,琐屑,低劣(3)轻视,看不起(4)意动,把……当做边邑3(1)答应⑵许诺⑶表示大约的数量4(1)细小,轻微⑵ 卑贱,地位低下(3)稍微,略微⑷ 若非,如果不是,如果没有5(1)破旧,破烂⑵谦辞⑶疲惫,疲困⑷损害,伤害6(1)陈述,叙述,解说(2)一种文体,此指这篇文章(3)同“悦”7(1)推辞⑵ 告辞,告别⑶ 言辞,词句(八)1.宾语前置句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2•状语后置句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3•省略介词“于”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4•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
5介词结构后置句倘若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6.省略句如果放弃灭亡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九)(略)(二)9. C.(辱、屈辱、
10.B.(征:征战、追问;
11.A (不虞:没料到)
12.
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B .①④⑤
C .②⑤⑥
D .②③④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拓展
a n 2、y i 3、zhu i 4、xi a 5、ju e
2、增加
3、
屈尊,敬词)
众:众人、将士,众多)
13 . C 14 . D 15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