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画阐释《易经》的创举
易经思维书法与绘画

易经思维书法与绘画
书画同源,源是什么,基本单位都是线条,工具都是笔墨纸砚,表现的都是宇宙万物。
不同的是画偏重于形、具体的细节,用局部的形的变化表达深层次的东西。
而书法是意识之形所化,是从物质的象、形中抽离得来的,表现的更为宽泛。
书家与画家通过使用不同技法表现物质世界的形、影、声、色,两者的意识本源是相同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物质之形
所有的形皆是物质聚散过程的结果,分为非生物体和生物体,前者是后者的母体,也是一切变化的载体。
所以非生物体是太极八卦图的第一个逻辑圈子,有
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点画横弯钩撇点折竖捺
第一圈天水山雷风火地泽
第二圈生物父中男少男长男长女中女母少女
马猪狗龙鸡龟牛羊
瓜荆棘桃李竹柳枯木谷物芦苇
第三圈维度西北北东北东、左东南南西南西、右
第四圈时间节奏,年月日时,春夏秋冬,人与动物的生老病死是生命节奏,花开花落、草木荣枯。
第五圈是本性,天行健,火炎上,水润下,震起而艮止,仁、义、礼、智、信,人的七情六欲,动植物的趋吉避凶。
第六圈是变化,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季节变换,水为适应环境的改变成云、雨、雪、冰、霜、雾,人与动物的生死,外貌的变化,悲欢离合,植物跟随季节春种夏长,秋成冬藏。
更多的就先不说了,万千变化尽在其中。
这是一个庞大而又高效的记忆与提取体系。
这是一个逻辑严谨的思维系统,能让你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书画、文章想要表达的正是万事万物发展的最本质的内在规律。
2020年8月11日星期二仁者0314写于开安。
论《考工记?画缋》与《周易》的联系

论《考工记?画缋》与《周易》的联系作者:梁先慧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2期摘要:《周易》是中华文明的总源头,《四库全书》中关于《易经》的内容提要中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1]。
《周易》被儒家奉為五经之首,被道家尊为三玄之一,我国古代的农医天算,无不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考工记》作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手工业技术的重要文献。
其中《周礼·考工记·画缋》篇不仅是古代色彩思想的萌芽,还与这神秘而遥远的易学思想有着奇妙的联系。
关键词:《周易》;《画缋》;阴阳第一章:《周易》的“阴阳”变化之道与《画缋》的色彩学《考工记》作为《周礼》的一部分,是一本闻名中外手工艺专著。
其成书年代多认同其为战国初期齐国的官书,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工艺美术资料,它简要地叙述了画缋工艺的过程。
而画缋是指在织物或服装上用调匀的颜料或染液进行描绘图案的方法。
《周易》中说:“易以道阴阳”,事实上,《周易》把宇宙、天地、人生的无限奇妙的变化,都安置在阴阳两种力量中,表现为阳“--”与阴“—”两种符号。
阴阳这两种对立互补的力量构成世界,囊括了宇宙万物与人生百态,我们熟知的“寒暑、日月、男女、昼夜、正反、胜负、黑白”等都可以纳入阴阳的范畴。
《周易·系辞》中说:“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象征阴阳,四象象征春、夏、秋、冬,而八卦则象征“天、地、雷、山、火、水、泽、风。
从变化意义上来讲,八卦相生、相摩、相荡,组成了复杂的世界,然后八卦生成六十四卦生成三百八十四爻,直接对应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化。
当然,《周易》中的阴阳是一种阴阳辩证的思维,阴可以作用到阳,影响阳的发展和变化,阳的力量可以促使阴更加积极健康,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一阴一阳中蕴含着生息之道而《画绩》中开篇便讲到“`画绩之事,杂五色”。
易经中的艺术审美与创作灵感

易经中的艺术审美与创作灵感易经(I Ching)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一部关于变化和均衡的经典。
它不仅引导人们探索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还可以用作创作灵感的源泉。
本文将探讨易经中的艺术审美与创作灵感,并探索如何运用易经的智慧来启迪我们的艺术创作。
一、易经与艺术审美易经中的核心概念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代表了宇宙和万物的两种基本状态,如太阳和月亮、高低、冷热等。
而五行则代表了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和土,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动态平衡。
这种平衡观念在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艺术审美旨在体现作品的美感和表达。
易经所强调的阴阳平衡与五行关系的变化,使得艺术家能够运用其中的哲学思维来创作出具有内涵和触动人心的作品。
比如,艺术家可以通过对阴阳对立和统一的理解,创作出富有张力和平衡的对比效果。
同时,五行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也可以为艺术家提供丰富的创作元素和色彩搭配的灵感。
二、易经与创作灵感易经的变卦和卦爻系统是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它通过六爻的排列组合来代表不同的形象和意义,并揭示了事物的变化规律。
这种系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使他们能够从变化与流动中捕捉创作的灵感。
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灌注,而易经通过内省和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够让艺术家在充满变化和转化的世界中发现创作的线索。
艺术家可以通过观察易经中的卦爻变化,感受自然界的流动和变化,从而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三、运用易经的智慧启迪艺术创作1. 艺术作品中的平衡与和谐易经中的阴阳观念提醒着艺术家在创作中追求平衡和和谐。
艺术作品中的平衡可以表现为色彩、形状、构图等各个方面的平衡。
艺术家可以通过对阴阳平衡的思考,创造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作品。
2. 变化与转化的表现易经中的六爻变卦揭示了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艺术家可以通过观察自然、感受生活中的变化与转化,将这些触动灵感转化为作品中的变化元素。
创作者可以利用颜色、形状等艺术手段,以传达事物的变化与发展。
《周易》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周易》思想在中国画中的体现中国画家的道家感性,寄情于山水庭园,其挥笔所写的每一个字都含有阴阳,纤细的横笔代表阴,阳必粗,阴必细;有湿笔、枯笔,有细,有粗,有大,有小,有快,有慢。
同样,阴阳也隐藏于中国绘画的构图中,万事造化,重得心源,心源就是画家内心的感受,造化就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主客观的关系是非常统一的。
我国北宋时期的书画家米芾,就是在出走时注意到南方山水的烟雨朦胧,忽然灵光乍现,挥笔模拟云雾山水的动态,于是创出了飘逸脱俗的米氏云山,将山水提升到了抽象的艺术形式。
其画酣畅淋漓,烟雾朦胧。
他的作品贵不在含义,而在山水的水墨表现技法。
他的风格体现了道家的阴阳论,即万物相生相克之理。
那么,对中国画创作影响最大的当属道家老庄哲学。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哲学就是‘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
‘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又表现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的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
”从人生态度入手考察研究老庄著作的精神,老庄哲学则是人本的哲学。
《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柔之胜刚”、“守柔曰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五色令人目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富贵于朴”、“大巧若拙”等等,无不蕴藏着绘画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内涵。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中国画中所表现的万象,正是出没太虚而自成文理的如有如无的状态,画家由阴阳虚实谱出的节奏,虽涵泳在虚灵中,却绸缪往复,盘桓周旋,抚爱万物而澄怀观道。
历史的原因,中国文人的思路开始是儒家的:或者当他遭到官场的拒绝之后,或者他厌倦官场腐败之后,他就转而归隐到山林去修身养性,所以他们就借书画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中国的绘画,多表现山林,多表现自然风貌,因为这些东西,最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是一尘不染,与世无争。
易经解析探寻易学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易经解析探寻易学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艺术创作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和观念的方式,而易学则是一门古老的哲学体系,通过解析易经可以探寻易学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万物之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本文将通过解析易经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探讨易学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易经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阴阳”。
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代表着事物的对立和统一。
在艺术创作中,阴阳可以被理解为对比和平衡。
艺术家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元素、色彩、形状和材质等来表达阴阳的概念。
例如,在绘画中使用明暗对比来表现阴阳的对立,或者在雕塑中使用不同材质的组合来展现阴阳的统一。
通过运用阴阳的概念,艺术家可以创造出富有张力和平衡的作品。
易经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五行”。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代表着自然界中的五种基本元素和相互作用。
在艺术创作中,五行可以被理解为不同的艺术媒介和表现形式。
木代表着生命和成长,可以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相联系;火代表着热情和能量,可以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联系;土代表着稳定和坚实,可以与建筑、陶瓷等艺术形式相联系;金代表着贵重和光辉,可以与珠宝、金属雕塑等艺术形式相联系;水代表着流动和柔韧,可以与诗歌、写作等艺术形式相联系。
通过运用五行的概念,艺术家可以选择适合的艺术媒介和表现形式,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易经中的“卦”是一种由阴阳线组成的八卦图,代表着宇宙的变化和演化。
在艺术创作中,卦可以被理解为创作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艺术家可以通过运用卦的概念来构建作品的形式和结构。
例如,在绘画中运用八卦的形状和排列来组织画面的布局;在音乐中运用八卦的节奏和音调来构建作品的结构。
通过运用卦的概念,艺术家可以创造出有序和谐的作品。
易经中的“变化”是宇宙的本质特征,也是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源。
艺术家可以通过观察和感知自然界的变化来获得创作的灵感。
例如,在绘画中通过描绘季节的变化来表达自然界的律动;在音乐中通过模仿鸟鸣和风声来表达自然界的声音。
“五绝”奇士郑曼青

郑曼青:令人震撼的“五绝”奇士郑曼青(1902—1975),原名岳,字曼青,自号莲父,别署玉井山人,又号曼髯,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
晚年勤学不辍,彻夜攻读,又号夕长楼主、学不厌老儿,一生深得国粹精髓。
中国古代赞誉文人,有“三绝”之说,即诗、书、画三者皆能达到高深境界之谓。
而郑曼青则能以诗、书、画、医、拳闻名,晚年被誉为“五绝老人”。
郑曼青天资甚高,颖悟过人。
幼年失怙,从母张氏习诗书,过目成诵。
因体弱多病,常随母亲去药铺抓药。
其母通于儿科,每次抓药均至药铺亲自动手。
郑曼青日后精擅中医,家学渊源正得自其母。
九岁时,郑曼青因贪玩,不慎被颓垣砖块砸中头部,造成重伤,昏迷一昼夜,幸赖拳师周鸣岐入山采药救治,卧床半年而愈。
十岁起,从其父生前好友、拔贡、温州名画家汪如渊(香禅)学画,初期仅侍立研粉、观画养病而已,三年后身体康复,取其外祖母服药所剩包纸,涂画一花一叶、一虫一鸟,栩栩如生。
十四岁时,汪师母命其画藤花,画面竟寓南田、新罗之意,其师汪香禅甚为惊喜,代他制订紫藤花馆润例,鬻画养家,购者甚众,不但解决生计,尚有余资搜集任伯年、赵撝叔诸名家画轴,以作研习,日有进境,画艺渐精。
随后,复得濮玉(字冰如,知名女词人,满清格格)之姨母指引,致力双钩。
某日与表兄嬉戏,蒙双目悬肘写一竹竿,以双钩为之,枝节交错,一无差讹。
翌年,诗翁鲁塍北介绍他赴杭州,结识沈寐叟、经子渊、马一浮、楼辛壶、王潜楼等大家,相与研论诗书画,浸润日久,艺技大进。
郑曼青十余岁便有诗名。
民国九年(1920),十八岁的郑曼青到北京,在报章上与名士罗复堪、罗瘿公昆仲以诗唱和,成为莫逆,遂应郁文大学之聘,担任诗学教授,并加入“甲子画会”,而有机会与名家陈半丁、齐白石等相识,讨论字画。
当时郑曼青专攻王羲之、李北海等书法,笔走龙蛇,青出于蓝,加之他精于诗、书、画,遂被坊间称为“三绝”,佳誉雀起,得交结郑苏戡、陈师曾、凌直支、姚茫父、王梦白诸家,经六载熏陶,其画乃沿白阳、青藤而钟八大,俱见佳境。
《易经》入中国画——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画”题

中国画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
中国画具有独特的观察方式和透视方法,讲究思想和情感传达,集诗、书、画、印的传统文化为一体,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及装裱特点。
中国画这种形式有一定的必然性。
因为任何学科门类的发展都与本民族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所以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其发展应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找源头、求根基。
《易经》是群经之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传统文化学术思想之源泉。
它博大精深,奥理精微,甚至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产生了影响。
《易经》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哲学文化,以“易”为奥义,以自然界不断产生的变化形象具体地阐述“易”的精髓。
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这里体现出“道”的规律。
“道”是合理的自然规律,“道”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如,医家有医术之“道”,武家有武术之“道”,品茶有茶术之“道”,画家有艺术之“道”,道家有道术之“道”,等等。
一、《易经》对中国画的启发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主干是以《易经》为代表的思维科学体系和哲学文化根基,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受到了《易经》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国画与易象同体。
中国画不仅是一种技艺,而且由技艺进乎道。
而易象是存意之载体,其意包含天道、人道、画道等。
中国画的文化内涵是一种哲学文化,因为中国画的根本观念是一种辩证的观念。
1.《易经》阴阳与绘画黑白关系有学者认为,阴阳学说早在夏朝就已经产生,可以从夏朝的《连山》中出现八卦阴阳爻而得证明。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其原理广泛应用于各领域。
阴阳既对立又统一,还可相互转化。
如太极阴阳图,它的黑白两块呈S 形对称,黑白两色代表阴阳,白中有黑点表明阳中有阴,黑中有白点表明阴中有阳,即所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阴阳合化生万物。
阴阳涵盖了宇宙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
《易》以道阴阳。
传统中国画,宣纸为白色,而墨为黑色,一阴一阳,阴阳互生,与太极图的阴阳一致。
易周易彩绘全注全译全解

易周易彩绘全注全译全解易周易彩绘全注全译全解——探寻古代典籍的智慧导语:《易经》作为中国古代典籍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本”。
它以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解读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今天,“易周易彩绘全注全译全解”则将我们引入了一个全新的阅读世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之作。
一、易周易彩绘——书中的美学瑰宝《易经》虽然是一本充满智慧的经典著作,但对于一些读者来说,由于其古老的文字和抽象的思维方式,阅读起来可能会感到困难。
而《易周易彩绘全注全译全解》以其独特的彩绘方式,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得阅读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记忆和理解。
同时,书中的彩绘插图也为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将古代智慧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
二、易周易彩绘全注全译全解——解读经典的智慧之道《易经》作为一本充满智慧的经典,其思想深邃,难于一下子理解和领悟。
而《易周易彩绘全注全译全解》则以其全面的注解和译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智慧。
书中的注解详细解释了每个卦象和爻辞的含义,译解则将古代的文字翻译成现代的语言,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
通过这样的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领悟到《易经》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从而在实践中运用于自己的生活。
三、易周易彩绘全注全译全解——揭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哲学观念,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易周易彩绘全注全译全解》的阅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书中的注解详细解释了《易经》中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伦理,译解则将古代的语言翻译成现代的语言,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思想。
通过这样的阅读,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文化的独特价值。
四、易周易彩绘全注全译全解——传承古代智慧的重要工具作为一本传世之作,《易经》承载了古代智慧的精髓。
而《易周易彩绘全注全译全解》则是传承这一智慧的重要工具。
浅析中国画与《易经》

浅析中国画与《易经》《易经》是一部研究宇宙社会人生变化的哲学。
她凝聚了三古三圣的智慧,也是华夏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她如一棵大树植根在华夏民族大地之上。
中国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医学、建筑、艺术等都在这棵大树上汲取养份并开花结果。
中国的绘画艺术也包括在其哲学范畴内。
中国早期专业从事绘画的士大夫们特别是山水画家,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他们深受道家虚淡玄无、清静朴素的思想影响。
他们远离凡俗隐遁山林,把道家的思想,把对大千世界的感悟与艺术融为一体,并深远影响着后来的中国画发展。
一、《易经》的基本构成与中国画的关系。
《易经》的基本构成有三:简易、变易和不易。
构成中国画的最基本要素是:黑白、黑白间的变易、黑白的对立和依存。
(一)简易《易经》把复杂的宇宙、社会和人生的变化演绎归结为加法和减法,归类简化为阴和阳,用符号“- -”代表阴爻,“-”表示阳爻,并用阴爻和阳爻去演绎复杂的宇宙社会和人生的变化。
中国画的基本物质构成是宣纸、毛笔和墨。
毛笔虽然是实现墨在纸上演绎的工具,但最后并不留在画面上,只充当将画家大脑中无形的精神世界,以墨为物质形式“流”向纸面的“管道”,从而将无形的精神世界承载在有形的墨和纸上,成为作品。
一旦形成作品,宣纸和墨除具有物质层面的性质,同时又承载着精神层面的性质。
墨的黑和纸的白,组成了简易中阴和阳的关系。
中国画抽象到哲学层面,就是黑与白的关系,也就是《易经》中的阴阳关系。
正是这看似简单的黑与白,千百年来演绎出不同的画派和画风。
宋儒朱熹云:”阴阳虽是两个字,却只是一气之消息。
一进一退,一消一长。
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阴。
只这一气消长。
做出古今天地间无限事来”。
(二)变易《易经》中的变易,第一层意思是指从阴阳两爻到六十四卦演变的本身,都是从自然现象中演化出来的。
“随类附彩”“应物写形”“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中国画从萌芽发展到现代,从具象的对物描摹到抽象的符号化、程式化、文人化的进程都是从自然现象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易经国学探索古代中国的绘与书法

易经国学探索古代中国的绘与书法中国古代的绘画与书法是独具特色且深受推崇的艺术形式。
在这些艺术形式中,易经国学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易经国学是中国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对于中国绘画与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索易经国学对古代中国绘画与书法的贡献,以及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易经国学的基本概念易经国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之一,其来源可以追溯到《易经》。
《易经》是一部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为基础的古代文献,记录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人生、道德等深刻问题的思考和解释。
易经国学通过对《易经》的研究和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
在易经国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阴阳”。
阴阳是宇宙的两个相对而又互相依赖的方面,代表了事物的对立和统一。
易经国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所组成,绘画与书法作品也不例外。
绘画与书法中的线条、形状、笔触等,都可以通过运用阴阳的概念来理解和解释。
二、易经国学对古代中国绘画的贡献易经国学在古代中国绘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易经国学提供了绘画的理论基础。
它通过阐述阴阳的概念,使画家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将这些规律融入绘画作品中。
这种理论基础为中国绘画注入了独特的哲学思想,丰富了绘画作品的内涵。
其次,易经国学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在绘画中,画家追求将内心的情感与外在世界的美景融为一体。
易经国学认为,只有通过观察天地自然,借鉴其中的智慧和美感,画家才能够创作出真正的佳作。
因此,易经国学帮助了古代中国画家发展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创作风格。
三、易经国学对古代中国书法的贡献古代中国书法与绘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易经国学在书法领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易经国学提供了书法的基本原则。
它强调“积微成著”的观念,认为在书法创作中,每一笔每一画都显露出书法家的情感和智慧。
易经国学的这一观念对于书法家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起到了指导作用。
其次,易经国学强调书法的“意境”。
书法家不仅仅追求字形的美丽,更注重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周易》象数与中国书画

《周易》象数与中国书画舔篷2006/5《周易》象数与中国书画陈碧摘要:《周易》象数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有先天相似之处,本文以中国书画为代表来尝试说明中国艺术和象敷的密切关系.《周易》象数跟中国书画的渊源.第一体现在书画的起源和《周易》卦象有不解之缘,第二体现在"观物取象","阴阳","玩"等"易"之精神对中国书画意识的深刻渗透,第三体现在历代书画家及其书画理论对"易理","易敷"审美境界之追求.关键词:象数;书画;观物取象;阴阳;一画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oo6)5一l52一o3作者: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副教授;浙江,杭州,3】OO】2"《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周易?系辞下》).《周易》是一本无所不包的法典,"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周易?系辞上》).中国艺术当然也从中吸取了营养和精华.艺术作品是人类情感的艺术化载体,而《周易》以"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达到"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及"感而遂通天下"(《周易?系辞》)的目的.虽然这其中也包含着逻辑判断思维的萌芽,但其根本特征仍然是直觉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有先天相似之处.本文仅以中国书画为代表来尝试说明中国艺术和《周易》象数的密切关系.《周易》之象数跟中国书画息息相通.两者的渊源,第一体现在书画的起源和《周易》卦象有不解之缘,第二体现在"观物取象","阴阳","玩"等"易"之精神对中国书画意识的深刻渗透,第三体现在历代书画家及其书画理论对"易理","易数"审美境界之追求.先民创造的爻卦,含有哲学和艺术的基因,它是介于哲学和艺术之间的象征性符号,是中国艺术的雏形.这雏形中包含着可供无限发展的要素,中国书画便是从中生长出来的艺术.南朝宋书家虞和《论书表》称"爻画既肇,文字载兴",唐朝李阳冰《上李大夫论古篆书》云"圣达立卦造书",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书概》开篇亦借《易》象阐说书之本与用:"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刘熙载《艺概-书概》).乃至近代更有学者断言"中国最古的文字就是八卦"(李朴《中国艺术概论》).可见古今书家都不约而同地指认书法源于卦象.刘师培在《经学教科书?论(易经)与文字之关系》中曾举"乾坤坎离之卦形,即天地水火之形"为例,认为草书"乾"字象乾卦之形,篆文"水"字象坎卦之倒形等等.我们不一定要断说八卦就是象形文字,但须承认,象形文字和《易》之卦象在"法像万物"上确实内在同构. 又,前人以"六书"概括汉字的发生,所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汉书?艺文志》).其实,"六书"义理在《易经》卦象中已见蕴含.书法如此,绘画亦然.中国向有"书画同源"之说,在于二者皆是借线条造型以传情达意的艺术,是线与线构接迭加的审美创造物.若寻根溯源,就现存典籍看,线条艺术其历史先声无疑以《周易》本文的爻符为最早.也就是说,《周易》的阳爻与阴爻,某种意义上亦是传统书画这种追求线条美之艺术的"智慧原型".就其实质言.阴爻无非是阳爻的线条之断,阳爻无非是阴爻的线条之连,两者互为异体,这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的阴阳爻都是线条.凭借这堪称"万象之根"的"一画",作《易》者仰观宇宙俯察人心,构建出"广大悉备"(《系辞下》)的八八六十四个卦象, 由此执简驭繁,概括并解释了天地间万事万物及其生长演变规律.而这不乏原型意义的"爻线",又开启了中国艺术家巧借有限线条表现无限时空的创造性思维.线条是中国画形式法则中特殊功能的表征,它十分显着地显现了中华民族绘画的特色和审美意识.国画线条是画家提炼自然形象,从客观形态变移成主观形态,融人情思心绪,意识谐趣.创造艺术美感魅力的基本手段.而且中国画的线条还要和书法契合,所以它的造型语言要写出,非绘出,更非描出.中国画是以线造型,线条在毛笔的运行中勾勒,盘旋,顿挫,往复,横竖,曲折,聚散,交错,飞舞,提按.而且同时通过墨的浓淡,干湿,枯润多种变化,造型达意,抒发情怀,笔墨包含画家的品性,人格,功力,修养.《周易》"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观察视角使中国书画的"字"和"象"在"取象"的基础上更注意"写意",更具有理想性,寄寓性和个人气质.中国书法很重象形美,我们任以一家书法家之言为证,蔡希综《法书论》(《唐文拾遗》卷二一):"凡欲结构字体,未可虚发,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木.若山若树,若云若雾,纵横有耗."这完全是"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的精神体现.在"象"中还须得"意".王羲之《论书》中有:"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这蕴藏于点画之间而又为言语所不能尽的"意"即是"书意"之"妙",就是透过书法而写出人的情感世界与精神境界.李阳冰就说:"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衣冠万物,得揖让周旋之礼;于鬓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鸟兽,得屈仲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心所成,通三才之气象,备万物之情状."古人论书极重意趣,苏轼在评论张旭书法时说:"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书法审美境界中的"意态自足",正是中国艺术重"意象"的生动说明.中国画亦和书法一样追求意象,这和西方绘画的宗旨大相径庭.西方绘画传统强调写生和临摹,绘画作品栩栩如生极肖于生活真人真物实景;而中国画却不推崇对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真实描摹,而强调写意,抒发个人胸臆,表达诗意盎然的意境.正如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所说:"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如郑板桥所谓"胸中之竹"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非"眼中之竹",就正是典型的中国写意态度.中国画是最富创造性的艺术, 也是最自由的艺术.以神写形,以神取形,以神变形.齐白石总结出一句名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此强调既要真实描写客观具象,又要在形式处理上表现主观意向,这也正是国画境界高明的灵魂.另外,中国画早期的"人大于景",也是写意重于写实的观念反映.总之,中国书画对意境的追求正是和《周易》"观物取象","立象尽意"一脉相承."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理念贯穿《周易》始终.《周易》阴阳爻符是"圣人设卦观象"的产物,卦画早期很大程度上可能就起到原始文字和绘画图腾的作用.卦画之阴阳理念对中国书画有很大影响.汉代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在这里,"阴阳"甚至是书法"形势"出现的基本要素.刘熙载还把阴阳刚柔的因素具体化地运用于文艺形式论中,如他在论书法艺术时说:"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陂,大抵以合于《虞书》九德为尚未"(刘熙载《艺概?书概》).他不但阐释了"书"之"阴", "阳"的具体表征,还提出两者不可偏陂,要合于《虞》德,那么我们同样也可以提出,书法要合于《易》道之阴阳.正是由于受到《周易》阴阳理念的影响,中国画家们都将写"天地万物" 落实到有"阴阳气度"的"笔墨"上,独创了中国画特殊的符号系统——"笔墨".画家们以墨色之浓淡枯湿,体现出精湛的笔墨技巧,构成了这种传统绘画艺术单纯以黑白(阴阳)两色为基色的卓尔不群的风格.明代画家石涛就发出这样的感慨:"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乎我也",清朝画家龚贤也认为绘画要"与造化同源, 阴阳同候","笔墨"成了评价中国画水平高下,文化品位高低, 画家涵养厚薄的重要尺度.今天,"人们看一幅中国画.绝不会止于线条(包括点,皴)仅仅看作造型手段,他们会完全独立地去品味线条的笔性……他们从这里得到的审美享受可能比从题材,形象甚至是意境中得的更过瘾,这就是中国画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理由."看"一幅新的中国画和一幅好的中国画, 在我们心底里有杆秤.一幅好的中国画要素很多,但基本的一条就是笔墨.由于笔墨最后一道底线的存在,使我们在西学东渐的狂潮中仍然对中国画没有失去识别能力和评价标准,我们仍能够在一百年的风云人物中认准谁是大师,而谁只是昙花一现……笔精墨妙,这是中国文化智慧根之所系."由此可见.阴阳笔墨至今仍是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之一,这也可见《周易》阴阳对中国画影响之深远.除了观物取象,阴阳理念的影响外,圣人们"居"而"玩其辞","动"则"玩其占"的乐"之态度对中国书画的自娱娱人,强调"意","趣"有很大影响.中国书画家常常将书画创作称之为"墨戏"或称"玩墨".这一提法虽出现于宋,但可追溯很远,在魏晋时期的文人中这"玩墨"之风已很盛行.晋王羲之在饮酒赋诗中即兴而就诗序草稿《兰亭序》,遂成千古绝唱的墨戏.在游戏中淡泊尘世间的种种烦闷,使《兰亭序》达到书法艺术化烦世为和谐的审美境界.应该说这是完全彻底的"玩墨"活动.到了宋代,这种玩墨之风日多,尤以书画为甚,当时的苏东坡,李公麟,米芾,黄庭坚经常聚在一起谈书论艺, 酒至酣时,也一定要挥毫作书作画.由于书画"玩墨"之风盛行,使"玩"之领域扩大到与书画相关的一切:印章,印泥,笔, 墨,砚,纸,装裱等等.在欣赏书画中.习惯的说法常常是"玩味","赏玩","品鉴",乐趣的获得也在一个"玩"字上.这种审美心态和《周易》"玩其辞","玩其占"有渊远的关系.而中国文人墨客和"酒"结下不解之缘也多少和周易中"乐""玩"的传统相关.黄宾虹先生又说:"书画秘诀在太极中."④通观中国古代书论,画论,其与易学中所提出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太极,乾坤,阴阳,象,气,道器,言意和神化毫无关系者,可谓未之有也.我们甚至可以说,《周易》是奠定中国书画理论和创作思维大厦的一块主要基石.在浩瀚的中国古籍中.单就画论而言,我们随处可见《周易》理论和思维方式的痕迹.如唐代张颜远《历代名画记叙论》对画的功用说明"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就明显地受《周易》赞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影响.宋代王微干脆在《叙画》中说:"以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其实是要求绘画不要停留在"形而下者为之器"的程度,要有"形而上者为之道"的高度.《周易》中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大地的变化,发展,正是在往复,顺逆,上下,左右,高低,曲直,刚柔,虚实等等辩证运动中展示出来.中国书法就充分体现这种流转起伏之美.明代大臣解缙日:运笔必须"周而折之,抑而扬之,藏而出之,垂而缩之,逆而顺之,下而上之,袭而掩之."这种要求从根本来说是以大地万物之运动变化节律为依据的.明代的顾凝远说:"凡势欲左行必先用意于右,势欲右行者必先用意于左,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⑨他强调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清代的笪重光在《书筏》云:"将欲顺之,必故逆之;将欲落之,必故起之;将欲转之,必故折之;将欲掣之,必故顿之;将欲伸之,必故屈之;将欲拔之.必故捩之;将欲行之,必故停之.书迹逆数焉."这些用笔经验的警策性语句,与老子说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几乎相差无二.书画理论以及创作用笔更是受《周易》"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这种动静相宜理念的深刻影响.而且《周易》的这种精神在书画领域的美学意义己超越了用笔的范围."易数"对中国书画也影响颇深.如书法中把笔墨,大地万物和作者心灵统一起来的"一画",其根本思想就源于老庄美学和《周易》象数美学思想."一"在中国哲学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正如老子所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万物皆可由一而化育.庄子日:"通于一而万事毕."万象皆可由一画来表现.相传伏羲氏作八卦,以"乾"居首而代表天,画此卦符正由一画(阳一)开始,故有"一画开天"之说."一"最能体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至理."一"这个数字的神秘规定在书法中有独特地位.书法以一墨来分五色,石涛说:"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叉说:"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正是从一笔,一画,一条线开始,繁衍演化为许多的形,体,势,法,产生了自甲骨文,金义,汉隶,晋唐宋元明清的真,行,草,以至今天不胜枚举的书艺作品.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一笔书"具有血脉相贯的圆通之美, 王羲之书法就已经具有这种魅力,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对其作了这样的详述:"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1三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风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而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上下连绵,一气呵成,实开"一笔书"之先."一"成为书画艺术创作法典性的数字,此中意味如禅宗中一指禅师竖起一指一样寓意深广.在画家眼中,"一画法立而万物着矣","我有是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 (石涛《画语录?一画章》);在书家笔下,"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r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又流出万象之美"."千笔万笔,流于一笔,正是这一笔的运化尔".正如宗白华先生说:"罗丹在万千雕塑的形象里见到这一条贯注于一切的'线',中国画家在万千绘画的形象中见到这一笔画,而大书家都是运此一笔以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这就是中国历代丰富的书法."⑧易数对中国书画的影响不消枚举,更有甚之者是很多书画家将象数和中国画创作直接联系在一起,几有牵强之嫌.让我们来拜读一下宋释仲仁的《华光梅谱》:"梅之有象,由制气也.花属阳象天,术属阴而象地,而其放各有五,所以别奇隅成变化.蒂者花之所自出,象以太极,故有一丁.房者华之所自彰,象以三才,故有三点.萼者花之所自成,象以七政,故有七茎.谢者花之所自究,复以极数,故有九变.此花之所自出皆阳,而成数皆奇也.根者梅之所自始,象以二仪,故有二体.本者梅之所白放,象以四时,故有四向.枝者梅之所白成,象以六爻,故有六成.梢者梅之所自备,以八卦,故有八结.树者梅之所自全,象以足数,故有卜种.此木之所自皆阴而成数皆偶也.不惟如此,花正开者其形规,有至圆之象.花背开者其形矩,有至方之象.枝之向下其形规,俯有覆器之象.枝之向上其形矩,仰有载物之象.于须亦然,正开者有老阳之象,其须七.谢者有老阴之象,其须六.半开者有少阳之象,其须三.蓓蕾者有天地未分之象,体须未形,其理已着,故有一子二点者,而不加三点者,天地未分而人极末立也.花尊者天地始定之象,故有所白而取象莫非自然而然也.识者当以类推之."释氏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奇偶数都附会到梅之象一L,"花属阳象天,木属阴而象地",其放各有"五",对应"太极"故有"一丁",对应"二仪"故有"二体",对应"三才"故有"三点",对应"四时"故有"四向",对应"六爻"故有"六成",对应"七政"故有"七茎",对应"八卦"故有"八结",对应"极数"故有"九变",对应"足数"故有"十种". "花"有"至圆","至方"之象,"枝"有"覆器","载物"之象, "须"有"老阳","老阴","少阳"之象,"蓓蕾者有天地未分之象","花尊者"有"天地始定之象",如此等等,把周易象数的"道"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书画家的创作思维已与《周易》象数结下不解之缘.除此之外,《周易》象数中的美学观念,还深刻作用于中国人的其他艺术审美活动中.中国的诗歌,讲究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和情意盎然;戏剧,舞蹈则是有规律的自由表演体系, 以空灵和写意的手法去拓展舞台空问,为表演的灵活变化创造条件;中国园林强调景观的多面性,有所谓景随步移的说法,让游人在视点的转换中感受到不断变化的审美对象;建筑艺术重视空问的变化,在明与暗,宽与窄,方与圆,高与低的变化中显示出建筑艺术的动态美.雕塑是以雕,刻,镂,琢,凿,铸,塑为手段,以金,玉,木,石,土等为材料,去塑造具有三度(长,宽,高)空间的人体形象或物体形象,以表现生活的艺术.所有这些,都跟《周易》有密切的关系.中国艺术追求气势,运动,韵律,空灵这样一些审美理想,其理论基础就在于《周易》的象数中,《周易》中的中国艺术理论以及中国艺术所受《周易》之影响,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深入研究.注:①李阳冰:《上李大夫论古篆书》,《全唐文》卷四三七.②张仃:《守住中国画的底线》,文学艺术沦坛/中国艺术家沦坛./cgi—bin/lb5OOO/view.cgi?forum= 11&topic=25③李巍?再论:《周易》与中国画[J].周易研究,2000年第1期(总第四十三期),l8页.④解缙:《春雨杂述》.《中国书法文化大观》,jE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3页.⑤《顾凝远画引》,《画论丛刊》(I二卷),人民美术出版社,l996年版,第143_贞.⑥《老子道德经》,《叫部精要》(第l2册)》.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35l贞.⑦道济:《苦瓜和尚画语录》,《画论丛刊(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146页.⑧《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7页.⑨俞剑华先牛编:《中国画论类编》,宋?释仲仁《华光梅谱》中所苦.(责任编辑:南桥)。
在书法中研习《易经》

在书法中研习《易经》在书法中研习《易经》《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涉及哲学、占卜、数学、文学、音乐、天文等多个领域,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现代人的想象,实为“群经之首”、“三玄之冠”、“大道之源”。
《易经》“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适用性及包容性为世界人民所叹服,被推崇至世界三大经典之首,成为华夏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在精心研习《易经》的过程中,越是深入,愈发感到易学的的玄妙广博。
书法和易学的结合既是一个创举,更是一个研究课题,这其中蕴藏的学问只露出冰山一角,更深邃、更广阔的未知世界,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太极阴阳为易学的基本元素,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因。
虚为阴,实为阳;看的见的为阳,看不见的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动为阳、静为阴……世间阴阳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推及到书法中,整体的书法为阳,气为阴。
字的本体在生成过程中的运笔、着墨、结字、章法等外在的东西为阳,蕴含在书法中的情趣、韵味,抑或修为不深、败笔涂鸦所带给人败兴的精气神为阴。
书法书写运笔的过程中敛收为阴,展放为阳;刚强遒劲为阳,舒展柔缓为阴;锋藏为阴,袒露为阳。
在着墨中浓重圆润为阳,虚淡干枯为阴。
在结字中上为阳,下为阴;欹为阴,正为阳;方为阳,圆为阴;横竖为阳,拐提撇捺为阴。
在章法布局中字句为阳,虚白为阴;开为阳,合为阴;疏朗为阴,繁密为阳。
譬如我笔下的书法作品“精气神”中,;三字的长画竖的筋骨为阳,笔锋拐弯提笔及虚笔为阴。
唐人张怀在《用笔十法》里说:“阴阳相应,阴为内,阳为外,阴阳生焉”。
阴阳贯穿于整个书法创作的过程中。
《易经》启示我们,世间万物的生灭在于阴阳,阴和阳是同体互生,互相轮转的,不存在纯阴纯阳。
作为书法创作更是如此。
结字中的字体上半部为阳,下半部为阴,如果在一幅作品中被滥用了,只是一味追求每个字的上半部而忽视了下半部的布局与大小,这样写出来的字未免丧失了字本身整体结构的美感。
难于想象,如果一幅书法作品自始至终都是重笔泼墨,没有变化,最后给人的感觉只能是压抑,只是乌压压一滩墨迹。
易经文化与国画

易经文化与国画蔡贤华:男,汉,名:富贵,字:贤华,号;瑞华,笔名;无为,1972年生于江西九江自幼酷爱书画,从小学习书画,从事绘画工作多年2018-2019年任南岭画院副院长2017 泉州恩济生物科技法人兼董事长2016 泉州华升文化传播法人兼董事长易经与中国山水画山水画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在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审美意象。
因为,做为一种传统的艺术,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
必须以遵循民族特色为整体基调。
否则,如果脱离了此原则,等于脱离了其文化的本体。
在这点上,古老的哲学经著《易经》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蔡贤华作品《炎夏》《易传·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生生不息......”。
它既能衍变出无穷无尽的变化,又以阴阳对立统一的最朴素辩证理论体系,揭示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
这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上,体现在方方面面。
如,我们在一幅空白的宣纸上,哪怕才画出一笔,就已定出阴阳(有墨处为阳,无墨为阴)。
如果画出两笔,那已经是处处得阴阳了。
如长为阳,短为阴。
粗为阳,细为阴。
枯为阳,湿为阴。
重为阳,淡为阴。
继续再延伸到点、面上,更不用说了!清代大画家石涛说过;“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乎我也”。
在他的“一画论”中,更是将易与画之间的的渊源参悟阐释得犹为细微。
蔡贤华作品《祥瑞》且,国画创作时也特别要强调阴阳相交相融,互渗互透,盈虚消长(我们作画时,除了工笔画之外,两线条不可能是那么平均,也没必要)。
因为,如果一幅山水画没有阴阳变化,又何以成画呢?这就体现在周易中的阴阳平衡论上。
有阳必有阴,有阴必有阳,阴阳绝对是连在一块,相融入。
如人类的延续,少不了男人与女人,两者缺一不可。
张景岳说过:“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辅相成”。
还有,山水画本来就是起源于古象形字符,由当时的简单符号,演变成正宗画种。
漫画版《易经》

漫画版《易经》
中国人的智慧,主要体现在能够举一反三,由一滴水看到整个大海。
因为我们的祖先一直喜欢研究大自然的规律,仰观宇宙星象,俯察虫鱼鸟兽,所以才有了《易经》这样的哲学著作。
但是很多人觉的《易经》太难懂了,这篇,是最通俗的解读。
《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z的著作,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同时也是一部凝结著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
有人说它可以趋吉避凶,有人说它可以预卜未来,这部上古就出现的圣书究竟有何魔力?能够历经数千年而越发令世人称奇?
《易经》,几千年来,被广泛地运用在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人文、科学、哲学等领域中,也因此被认为犹如天书般难懂。
漫画《易经》采用通俗、生动的图文,化简为易,全面诠释了河图、洛书、八卦及六十四卦的起源与原理,另对易学产生的背景和道医养生学也做了翔实的考证。
看懂《易经》也就看懂了人生。
书法与《易经》

书法与《易经》书法与《易》同源,同形,同理。
为什么要这样说,先说同源,《易》起于八卦,转为六十四卦,以阴阳的契符刻画,以求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
书法也有同样的起源,刻符记事,以非常直观形象的阴阳对比简单而明了记录下来人的意念表达。
说起来比较抽象,人世间最美好的精神世界必然通过一点一画,阴阳重叠交织而成。
有人说艺术与科学的本源相同,从中国汉字中十分恰当地表现了感觉美与道之深的高度统一,比E=mC²更早传递出宇宙原理的简易符号。
字型笔画运笔反映了人的内心真实,这个真实被《易》有规律地给解释了出来。
《易》实际上是一座桥,这种象形的汉字也是一座桥。
字映人生,《易》阐人生。
中国的先民碰巧将两种形式结合了起来,成为汉民族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就是凡事追求简易,变易,和不易。
你看汉字的"福“与“祸”,从字形上非常相近。
口无了一点遮拦,田无了一横兜底就成了祸,福祸的转移,阴阳的易位,则否极而泰来。
为啥说马云没福,话太多了。
而且这一哲学道理也被后世重大地科学发明一次一次证实着。
再说书法与《易》的同形。
易是用断,连的字形来表示阴阳。
书法最初令人产生美感同样来源于长短,向背,俯仰,急徐的对立统一,来源于字符的刻画。
都离不开劳动工具刀笔及劳动对象甲骨竹纸。
为什么说手写的文字有温度,打印出来的文字是现代工业社会标准化及批量生产的产物,可以言理,而不可以达情。
可以大胆推理一下,《易》的阳爻阴爻就是最早的表形达意的汉字,甲骨文实际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汉字,比甲骨文更早的汉字应当是《连山》、《归藏》前面更早的太极图。
《连山》之前仍然有更原始的《易》的阴阳太极图画,比仓颉造字要更早。
应当说,文字是思维的产物,第一笔画下去之前,先民们已经有了语言,也就是有了思想。
再次,说明一下《易》与书法同理,理法相通。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不光知道理,更是一个感情动物。
这一点也在每个手写的字体上反映了出来,对事物形式美的追求成为一个人内心中最高的评判标准。
周易与中国书画美学的开题报告

周易与中国书画美学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预测命运的书籍,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同时,中国书画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篇开题报告旨在探究周易和中国书画美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二、选题意义1. 周易与中国书画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它们的关系有助于揭示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在逻辑和思维方式。
2. 通过深入研究周易和中国书画美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魅力。
3. 通过对周易和中国书画美学的研究,可以为现代审美理论以及心理学等学科提供较为广阔的研究视角。
三、研究内容1. 探究周易思想对中国书画美学形成的影响。
2. 分析中国书画美学中的“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等观念与周易中“道”的思想相关性。
3. 研究周易所述的各卦象征意义在中国书画美学中的应用。
4. 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进一步探究周易与中国书画美学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相关史书、经籍以及现代学者的相关著作,了解周易和中国书画美学的相关内容。
2. 比较研究法:对周易和中国书画美学中的相关概念进行横向比较,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归纳分析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总结出周易和中国书画美学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提炼出相关规律。
五、研究预期结果1. 揭示周易思想对中国书画美学的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次影响,确立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2. 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书画美学中“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等观念的理解,揭示其与周易思想的渊源关系。
3. 突出探究周易各卦象征意义在中国书画美学中的应用,为对中国书画作品的解析提供更为丰富的角度。
4. 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周易和中国书画美学之间的关系,拓宽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五代、北宋山水画之《易》美学探析

五代、北宋山水画之《易》美学探析
于启源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4(0)19
【摘要】《易》暗含奥妙,对于中国古时山水画创作意义深远。
文章通过对五代北宋山水画的赏析,从象、太极、五行等方面,探讨了《易》对山水画意境美学创作的影响,希望对于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以及评鉴有创造性的启发。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于启源
【作者单位】香港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格物致知" 理论与五代、北宋山水画形态 [J], 左力光
2.浅析五代、北宋时期北派山水画雄壮之美 [J], 乔玉婷
3.试析五代、北宋山水画的写实精神 [J], 张志峰
4.五代、北宋雪景山水画兴盛的成因 [J], 苏醒
5.从观者的角度审视五代到北宋山水画意变迁 [J], 张琴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书画阐释《易经》的创举
——《潘国泰易理书画》序
郭因
以书画阐释《易经》,匪夷所思。
居然弄得这样精采,出入意外。
我服了潘国泰先生。
国泰的本行是建筑学教授,是高级建筑设计师。
教书是好老师,设计是好专家。
我与国泰相识相交已近30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与张海鹏、臧宏、张秉纶共同主编《安徽文化史》时,就请了他和朱光潜之孙朱永春一道负责编写建筑园林部分。
我们又曾—道组建既从事理论研究又从事社会实践的安徽省绿色文化绿色美学学会。
他担任副会长期间,配合何迈会长和我这个名誉会长,干了不少实事,为学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学建筑、教建筑的人当然会画图,但我长期不知他还能创作国画,而且画得很有新意,很有个人风格。
他第一次出画册时,找我写了序言。
第一次办画展,找我写了展标。
此后来往日益密切,并常一道外出,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绿学会有个绿色书画院,由安徽省美协原主席章飙任院长,我任名誉院长,国泰是顾问之一,我们又常一道参加一些书画活动。
最近,他突然搞出了一大本《潘国泰易理书画》的样书给我看。
这本样书,封面设计十分典雅,版式也十分精美,翻阅一下里面的书画,洋洋洒洒,璀璨多姿。
我又惊又喜。
他要我写序,我义不容辞,也乐干从命。
我喜读《易经》,为《易经》写过好多篇文章,谈《易经》论和谐,谈《易经》与艺术美学的关系等等。
但是,任何谈论《易经》的文章或著作,哪有图解更能普及大众,更能深入人心呢?
《易经》是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典和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和洽”、天下太平、
世界大同的和谐文化,这种文化的源头就是《易经》。
《易经》中所说的“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万国咸宁”是终极理想。
这个理想的实现要依靠天的“自强不息”,地的“厚德载物”,特别要依靠人类的“终日乾乾”。
作为自然之子、万物之灵的人类,理所当然地要不断努力,促使“天地交泰”、“品物咸亨”、“天下随时”去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通过“正位凝命”、“果行育德”、“容民畜众”、“上以厚下”、“明罚敕法”、“明慎用刑”、“赦过宥罪”、“思患豫防”等举措去逐步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要通过“反身修德”、“惩忿窒欲”、“遏恶扬善”、“非礼勿履”、“有善则迁”等修为去逐步实现每个人的自身和谐。
国泰这本书就是以自己的书画艺术来阐释与宣传《易经》的这些宝贵思想的。
书中既有对卦象内容的介绍,又有书法与图象对卦象内容的阐明。
人们既可由此了解《易经》的内容,又可从其书法与图象中获得对卦象的感性认知和审美享受。
这本书显然是学习《易经》、明白易理的好书,定能为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提供不少正能量,望能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2014.8.12于合肥市琥珀山庄红尘绿屋
郭因(1926-)安徽省绩溪县人,著名美
学家,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安徽分院顾问、中国
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常务
理事,安徽省社联委员,安徽省文联名誉委员,安徽省美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等。
中国美协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被美国传记协会收《世界500名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