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旅游学-旅游体验-谢彦君

合集下载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少林寺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文献综述一前言宗教旅游,是指宗教信仰者或宗教研究者以朝觐、朝拜、传教、宗教交流或宗教考察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

宗教旅游资源作为宗教信仰意义上的存在,对宗教信仰者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但宗教又是—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所蕴涵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秘性,对非宗教信仰者也有着极强的旅游吸引力。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逐渐多层次化,旅游品味也随着提高。

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代世界旅游业的新潮流、新热点。

因此,以宗教旅游资源为载体的旅游不能停留在前述宗教旅游和宗教观光旅游活动上,而必须努力挖掘宗教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其文化含量和文化品味,上升为宗教文化旅游,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求。

现代的宗教文化旅游是借助并利用宗教文化的遗产及其名胜古迹来吸引非宗教信仰者和宗教信仰者进行或观光、或游览、或朝拜等多样的活动。

随着我国国内宗教文化旅游也蓬勃发展起来。

作为佛教“禅宗’’的祖庭,尤其是“少林功夫”的发源地,河南嵩山少林寺的佛教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在经济收益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河南嵩山少林寺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周围村庄乃至登封市的经济发展,更是很快成长为我国佛教文化旅游品牌的—个亮点。

但是随着嵩山少林寺旅游的不断发展,“商业化’’等不良现象也逐渐出现,并引发了大触寸少林寺蒎游发展的种种争议。

本文根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林寺的情况和“体验经济’’理论,深入剖析嵩山少林寺的旅游发展模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少林寺采用商业化发展模式的原因,以及少林寺引起的争议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嵩山少林寺以及我国的佛教旅游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少林寺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1 国内研究情况安静静(2006)从少林寺景区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景区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影响生命周期深化的深层原因,探讨了目前制约景区旅游发展的诸多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景区未来旅游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但文章只注重景区发展不注重景区保护,不具有代表性。

旅游体验

旅游体验



多类型模式,Cohen将体验分为五种模式:娱乐、转移 注意力、体验、试验、存在。它们代表了不同的体验 方式,如恢复健康、逃离喧嚣、寻求美感、寻找可选 择的生活方式、接受异域文化; 局内人-局外人(insider-outsider)模式,把目的 地的居民作为局内人,而旅游者为局外人,局外人由 于缺乏对当地的了解而无法理解当地标志性事件的含 义。这一观点以后又得到发展,认为局内人和局外人 是跨越时空联结在一起的利益体,旅游者可以事先了 解旅游目的地历史和其它信息,从而成为有洞察力的 局外人。
塑造“畅爽尝试克服某些挑战和给予奖赏; 2、清晰的有力目标; 3、全神贯注; 4、享受过程; 5、欣喜若狂; 6、高峰生产力。
体验旅游构成要素
体验主题
情节安排 体验 旅游
场景布置
员工表演 E
角色转变
景区即秀(Show)场,我秀故我在


二、以正面线索强化主题印象
主题是体验的基础,游客对景区的体验还需 要通过一系列印象的集合来强化。施密特和西蒙 森教授提出“整体印象的6个方面”,认为整体 印象包括时间、空间、技术、真实性、质地和规 格。景区通过一系列围绕主题的线索的提供,使 游客在对各线索的理解和感悟中获得了对景区的 整体印象。

杭州宋城是以一千多年以前的宋朝为背景, 以宋朝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 建设而成。“给我一天,还你千年”是宋城 的宣传口号,也是宋城的精髓。宋城要展现 的,是千年古城的旧貌,围绕这个主题,宋 城从时间、空间、技术、真实性等多方面加 深游客对古城的印象。
三、淘汰消极印象
要想让游客获得对景区的良好的整体印象,仅靠 展现正面线索是不够的,景区还应删除负面因素, 消除可能会使游客产生消极印象的内容和环节。如 景区超容量接待造成的拥挤和视觉污染、景区项目 设计与景区主题不符而造成游客体验的不真实、游 客因长时间等待产生的焦虑、游客因错过了某一游 览项目而产生的懊悔、游客因景区项目价格昂贵难 以支付而导致的尴尬等。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必读书目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必读书目

旅游管理学院研究生必读书目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方向)一、经济学必读书目1.[冰]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6参考书目(前5本重点):(1)德姆塞兹: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3)柯武钢、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4)威廉姆森:治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商务(6)弗罗门: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经济科学出版社(7)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9)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体制的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0)艾伯斯坦:哈耶克传——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坚定捍卫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1)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12)考特等: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3)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4)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商务印书馆(15)普特曼:企业的经济性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6)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7)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8)段文斌等:制度经济学——制度主义与经济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19)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三联书店2.[美]阿尔钦,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0参考书目:(1)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体制的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德姆塞兹: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3)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7(4)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三联书店(5)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3.[美]谢泼德:产业组织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参考书目(前4本重点):(1)卡尔顿、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上海三联书店(2)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3)卡布罗:产业组织导论,人民邮电出版社(4)保罗·杰罗斯基等:进入壁垒和策略性竞争,北京大出版社,2004(5)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人民大学出版社(6)陈钊:信息与激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7)施普博:市场的微观结构——中间层组织与厂商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激励理论——委托代理模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张红凤:西方规制经济学的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0)阿波西内·穆素:讨价还价理论及其应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1)赛特斯·杜玛、海因·斯赖德:组织经济学——经济学分析方法在组织管理上的应用,华夏出版社,2006(12)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3)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4)郁义鸿、管锡展:产业链纵向控制与经济规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5)柯伦柏:拍卖: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戴维·M·克雷普斯:博弈论与经济模型,商务印书馆,2006(17)青木昌彦:企业合作的博弈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泽维尔·维夫斯:公司治理:理论与经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9)傅军、张颖:反垄断与竞争政策:经济理论、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南出版社,2001(21)埃尔马·沃夫斯代特:高级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拍卖和激励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22)尼古拉斯·麦考斯、斯蒂文·G·曼德姆: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法律出版社,2005年(23)因内思·马可—斯达德勒、J·大卫·佩雷斯—斯卡特里罗:信息经济学引论:激励与合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5.姚开建,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6.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必读期刊:《经济学动态》《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家》《经济评论》其他经济类核心期刊(CSSCI为主)二、管理学必读书目1、(美)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分析产业和竞争者的技巧华夏出版社 1997(1)(美)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 1997(2)(美)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 2003(3)戈登·沃克著:现代竞争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4)孙希有著:竞争战略分析方法,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5)(英)查尔斯·汉普登-特纳(Charles Hampden-Turner),(荷)阿尔方斯·特龙佩纳斯(Alfons Trompenaars)著,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海南出版社 19972、(美) 弗雷德里克·泰勒著:《科学管理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1)郭咸纲著,《西方管理思想史》-第3版,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2)张文昌, 于维英编著,《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 (3)(美) 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第2版》,上海三联书店 1998(4)孙国强主编:《管理研究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5)(美) 科特勒原著:《科特勒营销战略全书》,九州图书出版社 20023、(美) 彼得·德鲁克著:《管理的实践》,(1)(美) 彼得·德鲁克著:《创新与创业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美) 彼得·德鲁克著:《公司的概念》,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3)(美) 彼得·F·德鲁克著:《新社会:对工业秩序的剖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4)(美) 彼得·F·德鲁克著:《管理.责任篇:使命、责任、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5)(美) 杜拉克原著:《杜拉克管理思想全书》,九洲图书出版社 20014、吴建伟等编著:《ISO9000:2000认证通用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1)(美) 特利·瓦伏拉著:《简化的顾客满意测量:ISO 9001:2000认证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2)郭仁惠, 刘宏编著:《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3)杨永华编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战案例.第三分册》,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1(4)杨永华,杨华编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实战案例》,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1.9(5)蔡维溪编著,《星级饭店客房服务:ISO/9000质量国际标准化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5、苗东升著:《系统科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魏宏森著:《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人民出版社 1983.7(2)魏宏森, 曾国屏著:《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3)李国纲主编:《管理系统工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4)刘余善,谷宝贵编著:《实用管理系统工程》,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3 (5)汪应洛主编:《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必读期刊:《管理世界》《领导科学》《中外管理》其他管理类核心期刊(CSSCI为主)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规划与文化方向)一、规划与开发理论必读书目1. 保继刚等著:旅游区规划与策划案例,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2. 丁秀华:旅游资源学,上海三联书店,19993.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4. Stephen L J Smith著,李天元译:旅游决策分析方法,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5. 克里斯.库珀著,钟林生等译:旅游研究经典评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必读期刊:《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其他地理学类相关核心期刊二、文化学必读书目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徐嵩龄: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科学出版社,2005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师大出版社,2004(3)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丹尼逊·纳什.旅游人类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1)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杨慧,陈志明,张展鸿主编. 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3)李伟.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朱耀廷:中华文物古迹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英]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德,遗产旅游(Heritage Tourism)[M],程尽能主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3.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2)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3)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4)郝苏民,文化.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必读的旅游外文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图书馆藏有)其他文化类相关核心期刊(CSSCI为主)课程与教学论(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1. 裴娣娜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1)陈时见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郑金洲, 陶保平, 孔企平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温忠麟主编:教育研究方法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美) C.M. Charles, Craig A. Mertler:教育研究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6)(美)威谦·维尔斯曼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7)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2. 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马和民,高旭平著: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李炳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黄甫全: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3)田本娜:外国教学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3)王文科:课程论,中国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4)黄政杰:课程设计,中国台湾东华书局,1999(5)靳玉乐:现代课程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6)靳玉乐,黄清:课程研究方法论,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7)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8)[美]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美]威廉 F.派纳: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单丁: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1)靳玉乐、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美) 约翰·桑切克著:教育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1)(美) 阿妮塔·伍德沃克著: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吴庆麟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美) 韦恩·K. 霍伊, 塞西尔·G. 米斯克尔著: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张新平著:教育管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学术期刊:《课程教材教法》月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教育研究》月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教育学报》双月刊,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其他教育类核心期刊(CSSCI为主)。

影响博物馆游客体验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影响博物馆游客体验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影响博物馆游客体验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中级质量工程师论文第七篇摘要:本文首先对博物馆旅游体验理论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博物馆游客体验影响因素体系做一个初步假设,最后通过采集专家问卷对假设的因素进行修正,并在此基础上从七个方面归纳博物馆体验质量评价的因素,然后运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分析实地调查结果,找出游客体验的客观影响因素以及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关系。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旅游体验;影响因素;引言在重视文化休闲体验的当下,现代博物馆旅游集展示、休闲、娱乐和教育功能于一体,服务于社会公众,使公众得到精神上的调整和放松,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游客来说,博物馆旅游不仅仅是对于展品的观看,或是获得某种教化,游客来到博物馆期待的是通过和展品、环境、服务的对话,体验穿越时空的感觉,这不仅仅是对文化,更是游客对内心深处体验的一种追求。

然而,排除自身具有体验要素的科技类博物馆,大部分的传统文史类博物馆旅游,缺乏创新的展示方法和适当的体验活动,难以激发旅游者的游览兴趣,所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存在着游客单一、陈列静态、服务刻板、内容过于专业化、讲解程式化等种种问题,导致游客只能自己体悟展品,旅游体验质量堪忧的现状。

可以预言,今后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必然会受制于游客体验质量的优劣,进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是否博物馆现有功能已不能满足游客逐渐变化的精神需求?从博物馆类游览中,游客获得了何种美好或难忘的经历?博物馆旅游体验与博物馆环境、产品、服务管理有关,或是旅游者自身因素相关、何种因素相关?游客所获得的实际体验质量如何?等等,这些都对现代博物馆能否发挥其应有功能有影响,是需要了解与重视的问题。

一、博物馆旅游者行为及需求研究在我国对于博物馆游客行为特征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张松龄(1985)和吴卫国(1987)两篇文章开始的。

他们设定研究实证对象,根据游客行为特点进行问卷分析,研究不同旅游者之间行为差异。

在21世纪以后,游客需求产生了很大变化,游客需求开始从“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转向“娱乐休闲、体验生活”方面。

读旅游学有感

读旅游学有感

读《基础旅游学》有感鄂东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本人联系6 谢彦君教授的《基础旅游学》一书, 使得旅游学的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姿态, 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模式, 创建了一种新的结构, 说出了一些人所未言的话。

看完本书后,结合旅游现状的实际,从两个方面――深刻之处和不明之处,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和体会。

一、深刻之处(一)逻辑性强总体来看,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逻辑主线清晰,内在结构严谨,内容高度一致。

做到了概念体系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紧密结合。

作者对这些重要概念的重新认识和界定令人耳目一新,对旅游需要、旅游需求、旅游体验、旅游流、旅游效应、旅游容量等术语的界定也更规范化、专业化。

本书是作者以冷静、系统的眼光考察旅游现象,以审慎的理性思维研究当前国内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成果。

作者以“核心旅游观”(即纯粹旅游、核心旅游产品、狭义旅游业等概念和理论的提出)反思旅游业的过去和现在,剖析了我国表面繁荣的旅游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危机(如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旅游资源价值补偿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等),一针见血,淋漓尽致。

(二)研究的平台广本书大量参考国内外(尤其是国外) 的研究成果,这使得旅游学的研究得以在世界的平台上进行,而不拘泥于国内。

在旅游的定义这个复杂难明的问题中, 作者理清了一条清晰的思路, 即概念性定义和技术性定义。

引用Bucart and M edlick (1985) 所说, 概念定义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及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有时是相关的, 但又是不同的活动区别开来。

而技术性定义主要解决实践中的统计问题, 满足法律上以及行业管理上的需要。

技术定义的意义还在于:有助于实现国际旅游数据收集工作的标准化。

该书对旅游所作的概念性定义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这样就很好地满足了概念性定义的要求, 紧紧地把握住了旅游的本质——寻求审美和愉悦; 同时, 根据这个定义也能很好地将旅游与相似的概念(如旅行) 区分开来。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旅游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所有课程的先修课。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单元:旅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单元(1-2章);旅游活动的构成单元(3-7章);旅游活动产生的影响单元(第8章)。

通过该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如旅游的历史、旅游的主体、旅游的客体、旅游规划、旅游业、旅游市场、旅游组织、旅游的影响等有比拟深刻的了解, 为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熟悉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实施原那么和基本措施。

第五章旅游业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业与传统产业在划定标准上的差异,熟悉旅游业的构成;了解旅游业在推动旅游活动开展中的作用。

熟悉旅游业的一般特点,熟悉旅游业主要经营部门的基本常识并掌握旅游产品的概念及其特点。

第六章旅游组织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政府支持开展旅游和旅游业的动机以及对旅游开展行使干预的必要性;熟悉政府干预旅游开展的主要手;掌握国家旅游组织的概念及其主要职能;熟悉我国旅游组织的基本状况并了解同我国有关系的主要国际旅游组织。

第七章旅游市场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市场的概念以及对旅游市场进行划分的原因、意义和常用的划分标准,熟悉全球国际旅游客源和客流的地区分布格局,并能据此分析国际旅游客流的主要流动规律。

在了解我国旅游业海外客源市场状况的基础上,熟悉选择海外客源市场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并能够分析和认识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客源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旅游的影响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熟悉旅游影响的基本表现,了解其产生的基本原因以及决定其程度大小的条件,从而为探讨和认识实现可持续旅游开展的途径打下基础。

三、章节学时分配四、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教材:⑴李天元.旅游学.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参考资料:1.Charles R. Goeldner, et al. Tourism-Principle, Practice and Philosophy, 10th edition.查尔斯・R・戈尔德耐,罗伯特・麦金托什等著.旅游'也教程一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2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1版.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Brief IntroductionCourse Description:Tourism is a core requirement course to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students. It is a prerequisite course for all the remaining courses in the curriculum.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urism concepts and theories which covers the chapter 1 and 2; the components of tourism which covers chapters from 3 to 7; and tourism impact study which covers chapter 8.Via the learning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knowledge and main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which include tourism history, tourists, tourism attractions, tourism plan and development,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markets, tourism organizations, and tourism impacts. This course can offer students the knowledge that needed for the further studying of other courses.《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第一章旅游开展的历史沿革1.1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开展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及其性质1.1.1人类最早旅行需要的产生奴隶社会的旅行开展LL4封建社会的良性开展19世纪以前旅行开展的特点1.2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开展的影响1.2.1交通运输条件的开展和意义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1.3现代旅游业迅速开展的原因现代旅游的概念132战后旅游迅速开展的原因教学重点: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和现代旅游的概念教学难点:现代旅游迅速开展的原因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2.1旅游活动的概念旅游定义的分析2.1.2“艾斯特”定义的进一步说明旅游活动的界定2.2旅游活动的特征和要素构成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222旅游活动的要素构成2.3旅游活动的类型关于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标准2.3.2以地理范围为标准的类型划分以旅行距离为标准的类型划分2.3.3以组织形式为标准的类型划分以旅游目的为标准的类型划分236其它划分标准2.4旅游活动的性质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表达242旅游活动的根本性质2.5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2.5.2持续性253地理集中性2.5.4季节性教学重点:旅游活动的概念教学重点:旅游活动的性质第三章旅游活动的主体3.1旅游者的概念界定3.1.1国际联盟的规定3.1.2罗马会议的规范3.1.3世界旅游组织的现行解释3.1.4我国对来华入境旅游者的统计口径3.1.5国国内旅游统计的有关规定3.2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条件321支付能力322闲暇时间其他影响因素3.3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3.3.1旅游动机3.3.2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333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3.4旅游者的类型3.4.1类型划分的标准和意义3.4.2按基本旅游目的划分的旅游者类型3.4.3不同类型旅游者的基本特点教学重点:1.旅游者的概念及其界定2 .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教学难点:1.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2 .旅游者的类型及特点第四章旅游活动的客体4.1旅游资源4.1.1旅游资源的定义4.1.2旅游资源的分类4.1.3旅游资源的特点4.1.4游资源的价值决定4.2旅游资源的开发4.2.1开发工作的必要性4.2.2旅游资源的调查4.2.3旅游资源的评价424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4.2.5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基本内容426开发工作的原那么4.3.1保护工作的重要性4.3.2致使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4.3.3保护工作的途径教学重点:1.旅游资源的分类2.旅游资源的特点教学难点: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原那么与措施第五章旅游业5.1旅游业的概念5.1.1何谓旅游业5.1.2旅游业的构成5.1.3旅游业的性质5.1.4旅游业的基本特点5.2旅行社5.2.1何谓旅行社522旅行社的分类5.2.3旅行社在旅游业中的作用524旅行社的业务开展525我国旅行社的开展现状5.3住宿业与饭店5.3.1饭店在住宿业中的开展5.3.2饭店的类型5.3.3饭店的等级划分与我国星级评定5.3.4饭店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5.3.5饭店中的集团化经营536我国饭店业的开展现状5.4旅游交通5.4.1何谓旅游交通5.4.2旅游交通在旅游业中的作用5.4.4影响旅游者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5.4.5我国旅游交通的开展现状5.5旅游景点5.5.1何谓旅游景点552旅游景点的类别553我国旅游景点的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5.5.4旅游景点在旅游业中的地位555景点经营中的影响因素556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展现状5.6旅游业的产品5.6.1何谓旅游产品5.6.2旅游产品的特点5.6.3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5.6.4我国旅游产品的质量管理565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教学重点:1.旅游业是否标准产业2.旅游业的性质,旅游业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1.旅游社的作用.饭店在目的地社会经济中的作用2.旅游景点的类别划分.旅游产品的特点,旅游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和衡量标准第六章旅游组织2.1国家旅游组织2.1.1政府对旅游开展的干预2.1.2国家旅游组织2.2我国的旅游组织2.2.1旅游行政组织2.2.2旅游行业组织2.3国际旅游组织632局部国际旅游组织简介教学重点:1 .国家政府支持开展旅游和旅游业的动机2 .政府干预旅游开展的必要性教学难点:政府干预旅游开展的手段第七章旅游市场7.1旅游市场的基本概念7.1.1市场的概念与旅游市场7.1.2客源市场的重要性7.1.3旅游市场细分7.2全球国际旅游客流状况7.2.1国际旅游客流量7.2.2国际旅游客流分布格局723国际旅游客源的分布格局724国际旅游客流规律7.3我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7.3.1入境旅游市场7.3.2国内旅游市场7.3.3出境旅游市场教学重点:1.旅游市场的划分的概念和意义2 .重点客源市场的选择教学难点: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旅游学 旅游体验 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 旅游体验 谢彦君
学院
基础旅游学之旅游体验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03
旅游体验的构成要素
04
05
旅游体验的未来发展趋势
06
旅游体验的概念与特点 旅游体验的质量评价 旅游体验的实践应用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旅游体验的概念与特点
旅游体验的定义
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整体感受与评价 旅游体验涉及旅游者的心理、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 旅游体验是旅游者与旅游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旅游体验的质量取决于旅游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旅游体验的多元化发展
旅游体验的个性化发展: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体验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满足不同游客 的需求。
旅游体验的智能化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旅游体验将更加智能化,如智能导游、智能酒店等, 提高游客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旅游体验的社交化发展: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发展,使旅游体验的社交化成为趋势,游客可以 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旅游经历,增加旅游体验的价值。
添加项标题
旅游体验的满意度:游客对旅游过程、旅游景点、旅游 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以及游客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添加项标题
旅游体验的文化内涵:旅游景点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 史价值,以及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添加项标题
旅游体验的安全性:旅游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和风险控制, 以及旅游景点的安全设施和应急措施。
旅游体验的个性化发展
定制化旅游体 验:根据游客 的个人喜好和 需求,提供定 制化的旅游线
路和活动
智能化旅游体 验:利用人工 智能、大数据 等技术,提供 更加智能化、 个性化的旅游
服务
社交化旅游体 验:通过社交 媒体、共享经 济等方式,让 游客能够更加 便捷地分享旅 游经历和感受

宗教旅游的体验式营销策略探究——以武汉宝通寺为例

宗教旅游的体验式营销策略探究——以武汉宝通寺为例

宗教旅游的体验式营销策略探究——以武汉宝通寺为例刘家玮 柯 慧 陈欣恬 周沛媛 王晓宇一、宗教旅游体验与研究背景(一)宗教旅游体验的定义改革开放以来,在宗教政策的变革下,我国的宗教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大众文化旅游逐渐兴起,在两者的交汇碰撞中逐渐产生了“宗教旅游热”。

此后,宗教旅游成为旅游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乃至旅游体验研究都有涉猎。

关于宗教旅游的定义,谢若龄、吴必虎通过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他们认为,宗教旅游是一种神圣的旅游模式,不仅局限于朝圣活动,更是一个以游览“旅游吸引物”,尤其是以参观宗教场所为中心,普及宗教思想、传播和谐概念、提升并净化心灵境界的一次旅游活动。

保继刚和陈云梅则从市场的角度定义,认为宗教旅游与一般旅游模式有所区分,是客源市场稳定、吸引游客人数多和游客重游率高的一种旅游模式。

还有一些学者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如明世法认为宗教旅游既是朝觐,也是以宗教为主体的宗教活动,同时兼具非宗教属性的旅游观光活动。

关于旅游体验,谢彦君认为,旅游者在旅游世界中的种种作为都是为了获取愉悦体验,通过对历史上的中外哲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体验方式,其中,提到了在宗教圣地,宗教旅游者追求的是圣地中心的神圣性,而普通游客得到的则是一般审美意义上的体验。

同时从词源看,以德语为例,通过与“经验”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体验的3个特性:第一,体验是第一人称的,强调主体的在场性,而经验不一定是第一人称的;第二,体验具有更多感性色彩,经验更偏重于理性;第三,体验具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经验更常作为名词使用。

综上,我们可以将宗教旅游体验定义为一种在宗教场所以及文化环境下通常以第一人称视角实现的,对其中任何与宗教有关联的内容进行的偏重感性角度的感知行为过程。

(二)宗教旅游体验的特点总的来说,宗教旅游体验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参与程度高一般旅游往往只停留在眼睛和身体的层面,而宗教旅游则可以上升到心灵高度。

第2章 旅游的本体观

第2章 旅游的本体观
第二章 旅游的本体观

本章导读 旅游活动几乎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是一 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深入分析和理解这一 社会现象,首先必须回答旅游活动的内在本质和 外在特征是什么,究竟应该如何定义旅游这一概 念,其内涵与特征究竟包括哪些,如何科学地对 旅游活动进行分类等问题。因此,本章将对上述 有关旅游本体的理论问题逐一进行分析探讨。
5.旅游活动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活动

旅游者外出旅游,无论是出于观光娱乐的目 的,还是出于情感体验的目的,都需要花费 一定的精力、体力和财力,而不会从旅游目 的地获得经济利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 使“商务旅游”可以被认同,也只是其中 “游”的部分才属于旅游的范畴,而“商” 只是实现“游”的一种条件或手段。
4.旅游活动是一种短暂性的活动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环境的一 种暂时性“逃逸”,不管离开多远的距离, 总要回到原点,回归日常。因此,旅游活动 的时间不会过长。国际上公认的旅游停留时 间标准是,24小时以上,连续停留不超过12 个月;我国则规定连续停留时间最长不超过6 个月。旅游活动的短暂性使得它同迁徙、移 民等有着本质的区别。
3.旅游活动需要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住宿、营 销系统、游憩(或康乐)和景区服务的支持,这 一切构成了旅游产业的基础;
4.旅游不仅仅是游客个人的一种休闲和游憩(或 康乐)的消费方式。从空间上看,旅游不仅仅是 客源地向目的地单向的人员流动,而是由客源地、 通道和目的地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5.旅游整体的空间系统,不仅是一个经济 系统,更是一个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 这是旅游目的地系统存在的理论基础。
(四)旅游的本质 旅游的本质是体验,是一种在异地进行的短暂 休闲体验活动。旅游的本质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 解读,其内涵包括: 1.旅游是一种异地性的体验; 2.旅游是一种短暂性的体验; 3.旅游是一种休闲性的体验; 4.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

_旅游_概念新探_兼与谢彦君_张凌云两位教授商榷_王玉海

_旅游_概念新探_兼与谢彦君_张凌云两位教授商榷_王玉海
[ 2] 旅 程) + 蛋( 旅游效应之类) ” 。 这一点尤为重要,
[ 2010 - 07 - 12 ;[ 2010 - 10 - 27 收稿日期 ] 修订日期 ] [ 作者简介 ] 王 玉 海 ( 1962 - ) , 男, 内 蒙 古 赤 峰 人, 教 授, 博 士, 硕士生导师, 主要 从 事 旅 游 学 基 础 理 论 、 旅 游 文 化、 旅游 E-mail : wangyuhai@ bipt. edu. cn 。 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 〇
[ 3] 的定义, 改 称 为“旅 游 现 象 ” , 笔者对这一修正十
Hale Waihona Puke 分赞同 。 同时, 张凌 云 教 授 也 试 图 弥 补 第 一 个 层 面 定义的缺陷, 对惯常 环 境 和 非 惯 常 环 境 做 出 了 新 的 解释, 为了排 除 工 作 状 态 下 的 非 惯 常 环 境 体 验 ( 如 纯粹的 商 务 出 差 等 工 作 因 素 的 差 旅 ) 的 非 旅 游 性 “流动惯常环境 ” 提出了 这一概念 质, 念上兜圈子, 还不如另辟蹊径 。 二、 问题的症结与新的思考路径 从目前国内外流行的旅游概念和定义中可以看 出, 学界的分歧主 要 集 中 在 两 个 方 面:第 一, 旅游究 竟是旅游者的行为 或 活 动, 还是旅游者的行为及其 所引发的社会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即旅游的核心内 旅游的本质规定性究竟是什 涵究竟是什么? 第 二, 么? ( 一 ) 关于旅游的核心内涵 关于 旅 游 的 核 心 内 涵, 在张凌云教授罗列出的 国际上 30 种流行定义中, 认为旅游是旅游者的行为 3、 4、 8、 9、 10 、 11 、 12 、 13 、 15 、 17 、 的有 15 个 ( 见 第 2 、 19 、 22 、 23 、 27 个定义, 此外, 谢彦君 也 持 此 观 点 ) ;认 为旅游是旅游者的行为及其所引发的社会关系和现 5、 6、 7、 14 、 16 、 18 、 20 、 象的总和的有 12 个 ( 见 第 1 、 26 、 28 、 29 、 30 定义) 。 此外, 还有 3 个持以下 3 种观 狭义的 点:一个认为旅游应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定义, 定义是旅游者的活 动, 广义的定义则是旅游者的行 为所引起的 现 象 的 总 和 ( 见 第 21 个 定 义 ) ; 另 一 个 认为旅游从需求的 角 度 来 看 是 旅 游 者 的 行 为, 从供 给的角度看 就 是 旅 游 业 ( 见 第 25 个 定 义 ) ; 还 有 一 个显然不是在界定 旅 游, 而是在界定旅游研究的范

基础旅游学-旅游体验-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旅游体验-谢彦君
用旅游满意度作为衡量指标。旅游满意的产生除了受一些 先天因子、干涉变量、旅游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旅 游期望密切相关。 ➢ 冉恩的模型图 P249
8
旅游期望的特点
总体上的片面性与模糊性
指向上的可转移性或可替代性 在旅游体验过程中的逐步外化 并成为度量旅游体验质量的标 尺
9
旅游体验的“挑战—技能”模 型
10
旅游体验与旅游期望的关系
旅游体 验与期 望关系
旅游体验大 旅游体验等 于旅游期望 于旅游期望
旅游体验 小于旅游 期望
心理感受 兴奋感
镇定感 失望感
(高满足感)(一般满足感)(挫败感)
11
旅 游



12
一、旅游观赏的含义与特点
➢ 旅游观赏:旅游者在远离其常住的地方主 要通过视听感官对外部世界中所展示的美 的形态和意味进行欣赏体验的过程,旨在 从中获得愉悦的享受。
1
第一节 旅游体验的意义
第二节 旅游观赏


第三节 旅游交往
第四节 旅游消费
2

一、旅游体验的定义 二、旅游体验的内容与特点 三、旅游体验的质量
3
一、旅游体验的定义
核心概念: 旅游体验是指处于旅游世界中的旅游者在于其当下
情景深度融合时所获得的一种身心一体的畅爽感受。
1、一种心理现象 2、与当下的旅游情景有关 3、会改变心理水平 4、一个互动过程
4
审美体验
旅游者在欣赏美得 自然、艺术品和其他 人类产品时所产生的 一种心理体验,是一 种在没有利害感的观 照中所得到的享受
世俗体验
定义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 体验到的审美愉悦以外的 一切愉悦。
5

基于旅游体验视角下的旅游理论内核探究

基于旅游体验视角下的旅游理论内核探究

基于旅游体验视角下的旅游理论内核探究作者:张毓利徐彤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10期自旅游体验引入学界,便在国内外引发了一系列的研究热潮。

在旅游研究中、旅游体验也慢慢确立起旅游研究内核的作用。

文章立足于国内外旅游体验研究的现状,试图从旅游体验的目的、过程及结果,这一系列环节综合阐释旅游体验这一理论内核。

一、引言旅游体验始于1964年布斯汀(Boorstin)的著作中,1970年美国学者Alvine Toffler在Futuer Shock书中第一次对体验经济进行了详细地阐释。

伴随的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体验也渐渐成为旅游学术界和业界研究的热点。

自谢彦君教授1999年将旅游体验引入国内学界,国内学者对旅游体验的研究也日渐深入。

旅游体验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内核作用也日渐突出。

但是目前学术界仍在旅游体验的内涵定义上存在诸多争议,关于旅游体验的整体理论体系构筑也未成型,有鉴于此,本文试借鉴国内外积累的旅游研究成果,立足于旅游体验的目的、过程及结果这一连续环节来综合考虑和阐释旅游体验。

二、国内外旅游体验研究的现状分析(一)国外旅游体验研究的现状国外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研究的内容侧重在旅游体验的本质、旅游体验的类型、旅游体验的动机、旅游体验的文化影响、旅游体验的意义、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体验式旅游。

早期对旅游体验研究贡献最大主要是布斯汀、麦肯奈尔和科恩三位学者。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国外旅游体验研究进入一个新的研究热潮,1996年,Prentice和Witt综合各家观点归纳出了旅游研究的五种模式:体验等级模式、体验标准模式、有目的的行为模式、多类型模式以及局外人和局内人模式。

罗恩(Ryan)在《旅游体验》一书中比较关注旅游体验的质量和效果问题,同时也构筑了未来旅游体验研究的某些框架。

此外,国外在旅游研究方法更多的侧重于定量的一些技术分析方法,为旅游体验研究拓展了很大的研究空间。

3.《基础旅游学》谢彦君.精彩桥段

3.《基础旅游学》谢彦君.精彩桥段

3.《基础旅游学》谢彦君.精彩桥段
在本书的第一章导论中,回归和总结了旅游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国外的旅游学研究总体呈现从单科独进的分散研究向跨学科研究综合
发展,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对国际旅游的和第三世界旅游的研究超过对国内旅游和发达国家的研究;国内的旅游学研究起步晚,水平和国外比较有一定差距,重“应用导向”和“热点导向”,往往喜欢大做文章,然而,不管是国内和国外的旅游学研究,都具有“功利性”,人们往往喜欢从旅游业的角度来审视旅游现象,或许这是因为研究者大多数习惯从经济学和统计学角度研究旅游学吧,其实这样是不利于旅游学的研究和发展的,都说哲学注重研究主要矛盾,抓重点,旅游学研究必须要以研究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及其主导方面为核心,即供求关系。

通过以上探讨,即明确了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

另外,通过学习,我了解了目前旅游学尚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尽管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成熟的标准,但是旅游学研究独特的语言系统和体系框架还远未成熟,总之,旅游学还未实现真正的成熟。

此外,本章的最大创新和发展即是透视旅游学跨学科体系的旅游体验视角,作者认为旅游体验或许可以作为旅游学研究的主题部分,可以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体系架构的研究视角,旅游体验研究是一个富矿,有广泛的探索空间,有可以深入挖掘的魅力。

而且,在本章中我还了解了一些旅游学的
研究方法以及旅游学学科体系,总体上让我从各个方面了解了旅游学这门学科。

第四章 旅游景区产品开发 《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PPT课件

第四章 旅游景区产品开发 《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PPT课件

B 2)旅游景区 体验项目的设计步骤
• (1)需求性原则 • (2)参与性原则 • (3)系统性原则 • (4)文化性原则
(1)旅游景区资源分析 (2)旅游景区环境分析 (3)市场需求分析 (4)体验主题的提炼
C3)不同类型旅游景区 体验项目的开发
• (1)观光型旅游景区 体验项目的开发
• (2)度假型旅游景区 体验项目的开发
4.4 旅游创意产品开发
4.4.2 旅游创意产品的开发举措
2021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明确了推 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具体举措。
1 1)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促使产业增值,增强核心竞争力 2 2)用创意营造旅游环境,促使环境美化,提高旅游吸引力 3 3)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增加产品渠道,拓展客源市场
我国《“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旅游+”战略,包括旅游 +城镇化、旅游+新型工业化、旅游+农业现代化、旅游+现代服务业,以 及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旅游与健康医疗融合发展、旅游与教育融合发展、 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旅游与商务会展融合发展等。
4.3 旅游融合产品开发
4.3.2 旅游融合产品类型
0 商文旅融合产品开发 3 • (1)凝练文化内涵
• (2)加强主题宣传策划 • (3)加强产业融合发展
0 农文旅融合产品开发 2 • (1)特色农产品融入“职业”体验
• (2)“农产品+旅游+电商”模式 • (3)民俗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
0 医(康)养旅融合产品开发 4 • (1)加强产业融合
• (2)打造特色产品 • (3)做活产业主体

旅游体验的两极情感模型_快乐_痛苦_谢彦君

旅游体验的两极情感模型_快乐_痛苦_谢彦君

第5期(总第270期) 2006年5月财经问题研究R esearch on Financ i a l and E con o m ic Issues Nu m ber5(G eneral Seri alN o.270)M ay,2006旅游经济学旅游体验的两极情感模型:快乐—痛苦谢彦君(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摘 要: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用来表达旅游体验的情感状态的模型,比较深入地探讨了旅游体验的本质性和过程性的特征。

笔者认为,旅游的本质是体验,旅游体验的目的是获得愉悦,旅游愉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结果,甚至不排除要借助某种工具性的痛苦。

根据这种观点,指出了该模型的基本假定,笔者讨论了旅游体验的快乐原则,并分析了旅游愉悦的类型。

关键词:旅游体验;旅游愉悦;模型分析;旅游心理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6)05-0088-05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旅游体验的目标是对快乐的追求。

快乐是情绪或情感范畴的一个测量性的指标,与它对应的另一个指标是痛苦。

尽管某种特殊意义的痛苦可能伴随着旅游者的整个或部分行程,但那绝不是以目的的形式存在的。

旅游者所遭遇的痛苦,有时是作为手段而存在的,有时是外力强加的结果。

因此,我们几乎可以很确定地认为,旅游体验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寻求快乐或愉悦。

在快乐原则的支配之下,旅游体验所追求的愉悦,可以称之为旅游愉悦。

我们可以将旅游愉悦(t o urist p leasu r e)理解成一个比较宽泛的范畴,它与一般愉悦的区别,不是体现在它的本质规定性上,而在于实现愉悦的过程、手段或情境都可能与日常愉悦不同。

从这种愉悦的获得方式上看,旅游愉悦可以来自旅游者各种目的或手段,它既可以是那种我们非常熟悉的、直接的快乐,也可以是我们常常意识不到的那种间接的快乐(比如因痛感甚至恶意而产生的快乐);既可以是生理的快乐,也可以是心理的快乐;既可以是情感释放的快乐,也可以是精神顿悟的快乐;既可以是审美的快乐,也可以是世俗的快乐,甚至是那种仿佛远离尘世、接近天国的快乐。

旅游本质(体验)

旅游本质(体验)

旅游体验——旅游世界的硬核〔谢彦君〕旅游者在这个世界中的作为,主要是一种身心的体验,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愉悦〔谢彦君,2004〕。

经历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那么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可以把经历看作是行为的叠加以及由此获得的知识的积累,而体验一定是融汇到过程当中并且与外物到达契合的内心世界的直接感受和顿悟。

通常,每当谈及体验,人们很自然的会把这个范畴与心理学联系起来。

总之,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生命存在,只要这个生命面临着些许的变化、新奇、危险或者挑战,他都会在心灵上留下刻痕,并从而影响到他的今后的社会行为方式。

“永远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能体验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产生危机的那些生活环境和变化〞,“体验的过程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驾驭的——推动它,组织它,引导它,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使这一过程按我们的理想到达使个性成长与完善的目标,至少是不要转向病态的或社会所不容许的道路〞。

“体验——这是克制某些生存的裂痕、这是某种修复工作,就像是实现生命的轴线。

体验过程与生命的实现相对,也就是与活动相对,这并不意味着他是某种神秘的超生命的过程:按照自身的心理生理成分——这正是那些生命和活动过程,但按照自己心理意义和使命——这是指向生命本身的过程,只想保证实现生命的心理可能性的过程。

〞从上面的回忆中我们不难看到,历史上的大多数先哲,都强调体验这种心理现象在终极价值上是对平庸的超越,是对生命的礼赞,是对人性的回归。

也就是说,体验具有一个时间边界和空间边界。

实际上,体验是一个心理过程甚至思想过程,是一个对生活、生命和生存意义的建构和解构过程。

“一种由原初的疑惑感或空虚感而转换成的某种信念或超越,这种转换借助的一个对直接的、第一手的资料的领悟过程〞。

早在20世纪60年代,布斯汀〔Boostin,1964〕就将旅游体验定义为一种流行的消费行为,是群众旅游那种做作的、刻板的体验。

旅游体验_旅游世界的硬核_谢彦君

旅游体验_旅游世界的硬核_谢彦君

2005年12月第16卷第6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 mD ec.,2005V o l.16N o.6[旅游理论研究]旅游体验——旅游世界的硬核Ξ谢彦君(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3)[关键词]旅游体验;旅游世界;旅游研究[摘 要]构建一个能描述旅游现象全貌的基本范畴,并发掘出构成旅游现象硬核的要素,是本文的主要目标。

用旅游世界来界定纷繁复杂的旅游现象,并认为旅游体验是这个世界最核心、同时也最具有衍生能力的成分。

由此,作者希望寻找到一个可以统驭整个旅游学科以及旅游研究思想的基本范畴。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也对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做了评述。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80(2005)0620005205Tour ist Exper ice-Hard Core of Toun istW orldX IE Yan2jun(T ou ris m and H otel M anag e m en t Colleg e,D ong bei V n iversity ofF inance and E cono m ic,D a lian116023,Ch ina)Key words:Tourist Experience;Tourist W o rld;Touris m StudyAbstract:T h is paper is devo ted to concep tualize Tourist W o rld to describe the phenom enon of touris m in the sense of pure theo retical base.T he autho r also p robes into the hard co re of th is special w o rld w ith the con2 cep t of Tourist Experience,and view s th is concep ti on as the mo st basic and kerneled facto r in the tourist w o rld.In the effo rt of search ing fo r th is concep ti on,the autho r hopes to find the app roach to integrate touris m study in the sense of interdisci p linarity.A general review of fo reign literature is given. 旅游世界是一个有别于日常生活世界的特殊时空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学作业二
姓名:刘允 延边大学 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
第一节 旅游体验的意义
第二节 旅游观赏 第三节 旅游交往 第四节 旅游消费
目 录

一、旅游体验的定义
二、旅游体验的内容与特点 三、旅游体验的质量
一、旅游体验的定义
核心概念: 旅游体验是指处于旅游世界中的旅游者在于其当下 情景深度融合时所获得的一种身心一体的畅爽感受。
这种经验可以使意志中断,不 起作用,人似乎觉得自己像是 在海妖美色中陶醉了
特点
这种经验有种种不同的强烈程度, 但即使它过于强烈或过量,也不 会使人感觉厌烦。 人所独有的,虽源自感官,但
并非因为感官的敏锐
一种直接的观照,不来自联想
世俗体验
以追求伦理意义上的“善”和 认知意义上的“真”为目标, 受快乐原则所支配 其愉悦感来自对禁锢的突破和 对规制的背离,是在制度性稀 缺中寻找到的某种补偿性质的 快感。 使你体验中出现的愉悦度降低的 情况,有的来自社会制度的消弭 而导致张力消失,有的来自课题 的过度丰裕而对主体形成了过量 的刺激 可以在人以外的动物界中大量 存在
二、旅游观赏的心理要素
理 情 联 感 解 感 想 知
感觉和知觉合称感知,感觉是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简单信 息;知觉是通过大脑对形成整体映像,二者都属于感性 认识,但知觉已经有了整体性、选择性和恒常性等特点 情感与审美体验的关系非常直接。如何产生有不同的观 点
1、客观性质说
2、移情说 3、结构同行说
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期望的特点
总体上的片面性与模糊性 指向上的可转移性或可替代性
在旅游体验过程中的逐步外化 并成为度量旅游体验质量的标 尺
旅游体验的“挑战—技能”模 型
旅游体验与旅游期望的关系
旅游体 验与期 望关系
心理感受
旅游体验大 旅游体验等 于旅游期望 于旅游期望
旅游体验 小于旅游 期望
兴奋感 镇定感 失望感 (高满足感) (一般满足感) (挫败感)
旅游交往中的角色扮演 旅游角色: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根据社会期望和他 自身的主观能力和愿望,为适应旅游环境,满足旅 游目的地所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特点: ①以自致性角色为主 ②主要还是一种非正式角色 ③具有伦理脱离倾向 ④角色的参与程度因人而异
由于旅游角色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各种角 色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是经常的,需要积极 予以协调。
理解的三个层次
最基本的层次是对于不同于“实 用”状态的“虚幻”状态的理解, 即要区别真假; 第二层次的理解是对于审美对象 的象征意义、题材、典故、技法、 技巧和程式等项目的理解;
第三层次的理解是指对融合在形 式中的意味的直观性把握
三、旅游观赏的过程
P267图表 准备阶段
高潮阶段
效应阶段
四、旅游观赏对象美的存在形态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购买和享用组 合旅游产品的过程 对象构成极其复杂,综合性与连带性均较强 含有一定量的冲动性购买,且其水平有 攀高的倾向 一般来说,旅游者消费具有较 高的弹性。
二、旅游者消费的构成
A. 实物消费与劳务消费 B. 生存性消费、享受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 C. 游、娱、食、住、行、购的指向性消费
特点
三、旅游体验的质量
旅游期望:旅游者对旅游所能获得的愉悦体验的心理预期
旅游满意度:指旅游者的旅游感受与其旅游期望之间的对
应关系。 旅游体验的质量很难测量,主要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可以 用旅游满意度作为衡量指标。旅游满意的产生除了受一些 先天因子、干涉变量、旅游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旅 游期望密切相关。 冉恩的模型图 P249
① 一种心理体验过程 ② 交换行为表现为通过支 付货币而获得某种可以 对消费现象作暂时观赏 或使用的权利 ③ 具有较强的自主参与性 ④ 具有暂时性、异地性以 及与生产共时性的特点 ⑤ 效果存在极大的个体差 异性 ⑥ 对象在一定程度内是不 排他的 ⑦ 弹性在不同的时间前提 下差异很大。
旅游者消费定义及其特点
自然美
社会美
艺术美
五、影响旅游观赏效果的因素

旅游交往
一、旅游交往的形式与特点
旅游交往:旅游者与他 人之间发生的一种暂时 性的个人间的非正式的 平行交往形式。 交往是有水平差异的, 分为六个等级。 a) 隔离 b) 潜交 c) 示意 d) 互动 e) 互助 f) 竞争 旅游是一种暂时性 的个人间的非正式 平行的交往
旅游交往中的模仿行为
旅游模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暂时的 放弃其常规角色而主动扮演某些具有愉 悦功能的角色过程。 模仿是人有意无意地对某种刺激做出类 似反应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即时性的
角色变更。旅游者有时可以借助模仿实
现对旅游愉悦的体验。
旅 游 消 费

旅游消费定义及其特点
定义:旅游者为达到愉悦 的目的而购买和享用核心 旅游产品的消费过程
三、旅游者消费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旅游者消费并不具有一种
恒定的模式。由于各种环
境因素的变化,旅游者消 费也呈现一定的新的变化 趋势。这些因素包括人口 统计、社会文化、经济和 心理诸方面,它们对旅游 者消费行为的影响常常是
交互的、复杂的,是决定
旅游者消费发展的历史趋 向的因素的集合体。
谢谢欣赏
旅 游 观 赏

一、旅游观赏的含义与特点
旅游观赏:旅游者在远离其常住的地方主
要通过视听感官对外部世界中所展示的美
的形态和意味进行欣赏体验的过程,旨在 从中获得愉悦的享受。 特点: 1、目的是获得审美体验 优美:柔媚、和谐、安静、秀雅 壮美:粗犷、激荡、刚健、雄伟
2、形式上是异地性观赏
3、对象来源具有多样性 感官渠道主要是视听感官
1、一种心理现象 2、与当下的旅游情景有关 3、会改变心理水平 4、一个互动过程
审美体验
世俗体验
旅游者在欣赏美得 自然、艺术品和其他 人类产品时所产生的 一种心理体验,是一 种在没有利害感的观 照中所得到的享受
定义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 所体验到的审美愉悦以外 的一切愉悦。
审美体验
一种在观看和倾听中获得的极 其愉快的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