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国时期圆形铜质货币圜钱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货币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冶铜技术也日趋成熟,这为后来的金属铸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春秋晚期到战国,在中国广大的地区,并存有布币、刀币、圜钱和铜仿贝四大货币体系。
这一段历史至秦始皇统一货币,历经约三百余年。
流行于魏、晋、韩、赵、燕(部分)等中原广大地区,地望在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全部,陕西省大部,山西省中北部等以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的地区。
布币的形状源于生产农具中的铁铲,古代称这种铁铲叫鎛。
鎛与布读音相近,加上后人认为钱这种东西无脚走天下,到处流布,所以就专叫布币了。
存在决定意识,因为是以农业生产为主,所以货币的形态也取像于农具了。
布币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是空首布,即“铲”的头部是中空的,仍然可以纳柄,就象现代的铁锹可以插入木柄一样。
晚期的布币已经没有中空的首,变成扁平,称平首布。
外形也小了许多,平首布使用起来比空首布就方便多了,也节省了资源。
这是历史的进步。
各地区的空首布、平首布大小形制不尽相同。
空首布有大中小数种,从布币的肩来分,有平肩的,也有斜肩的,还有耸肩的。
从布币的足来分,有方足、圆足、尖足等数种。
有的无文字,有的有文字。
有文字的从单字到多字都有。
从计量单位上分,有以“朱”(铢)为计量单位的,有以“两”为计量单位的,有以“釿”为计量单位的。
有以“寽”为计量单位的。
如果单看形状,还有的平首布币既不像圆足布,也不像尖足布和方足布。
钱币界称其为异形布。
战国晚期楚国还铸行一种大布,布上文字为“殊布当釿”。
体形大,钱币界称为楚大布。
同时其还有一种小形的,面文“四布”,背文“当釿”。
应是大布的辅币,均十分少见。
更值得一提的是“三孔布”,旧称“三窍布”。
铸于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左右。
形同圆首、圆肩、圆足、圆裆;独具的特征是:布首及两足各有一只圆孔,故称“三孔布”。
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和纪值文字。
分大、小二型,各布均以“两”、“朱”计重。
大布通长5.5厘米,重8克上校,背文“十二朱”即半两。
钱币总结
钱币总结——圜钱演变映射的社会生活在中国渊源流长的历史长河中,钱币作为重要的角色自夏商周的贝币作为代表而登场,到秦汉半两、五铢,再到唐宋通元宝货在历史中上演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饰演其不可替代的政治、经济角色。
并且,由最早的贝币、布币、刀币、直先秦始产生圜钱,先圆形圆孔钱,后演变为圆形方孔,遂定型。
“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我国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也主要是秦国的铸币形式。
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
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
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
圜钱是由玉璧和古时的纺轮演化而来的。
圜钱是沿用璧、环的专称来称其形体的。
《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好谓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
”“好”是指璧、环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
环钱的穿孔也称好,自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也称“肉”,可见圜钱与玉璧之间的关系是有联系的。
此钱一般无内外郭,背为平背。
钱上有“共”、“垣”、“蔺”、“离石”、“襄阴”、“漆垣”、“安臧”、“东周”、“西周”、“共屯赤金”、“半睘”等文字,大多为地名或国名,如共、垣属魏,蔺、离石属赵,安臧属周,东周、西周为国名。
这类圆钱大小不一,大致可分为大小两类。
大钱直径3.5~4厘米,重约10~18克;小钱直径2.5厘米左右。
大钱中的“漆垣”则标明“一 ”,可见小钱当为半 。
“半睘”属小钱,钱文“半睘”即指半 小圆钱而言。
安臧钱的书体和安臧空首布上的“安臧”2字相似,表明两种钱铸造年代相近,应在战国早期或中期。
战国“西周”圜钱。
战国中晚期(前4-3世纪),东周王室之封侯西周君所铸。
西周都河南城在洛阳之西,故称“西周”,非指武王姬发始建之西周。
西周国:据《史记•周本纪》曰:“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
桓公卒,子威公代立”。
西周国的始封者为周考王的弟弟桓公揭,其时约在公元前440 年。
战国时期圆形铜质货币圜钱
大字早期半两
直径37mm 重15.8g ,参考价600元
大半两
径3.9cm 重20.68g 参考价:1600元
合范半两
饼半两
径3.1cm 重10.56g 厚0.25cm 参考价:800元
降半半两
垂针体半两
直径32mm 重11.8g 参考价3000元
战国传形半两
两
外圆内方
甾
圜
钱
“半两”钱
于燕王喜在位 公元前254—公元前222年
时期,是燕王喜近都辽东郡的铸币。
燕圜钱
匽钱:方孔圆形, 无轮廓,背平素, 一般直径2.9厘米 左右,重4.2—4.6 克
“一化”钱:圆形 方孔,分为有廓和 无廓两种,背平素, 只有一种铝铸者尝 在背面上有一“吉” 字。这种圜钱一般 直径1.8—1.95厘 米,而厚薄很悬殊, 所以重约1.1—2.6 克,一般重为1.4— 1.5克,个别的有重 3克的
元前239年 率军“击赵,反”,此钱当为长安君反叛 前所铸。 1991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汉城砖厂出土过“长安” 与“文信”钱各一枚。
长安钱与文信钱同为阴谋家的罪证 ,因为 秦代是绝对不允许私人铸钱的,况且在钱 币上还铸有自己的封号 。
以 “化”为单位的齐、燕圜 钱
穿 单位 国 铸行时间 钱文 译
这种形式的钱币,比起“布币”、“刀币” 来便于携带,也便于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换 发展的需要。它的出现在钱币兴起上就有了 一种新的铸币体系,在战国时期为各国先后 所仿铸。
魏
魏国所铸钱币的共同特点:
穿孔小,一般在 0.7厘米左右
共少半金
无廓
背平素,无文,形制古拙 形体较大,一般不小于4厘米
面文多铸有一个字,也有四字的。如垣 山西垣曲 西,战国魏邑 、共 河南辉县,战国魏邑 、屯赤金 山西盐池东北,战国魏邑 等圜钱,都是魏国铸币,也
圜钱2
圜钱一、概况:圜钱,形制是仿玉环或由纺织工具演化来的,为战国中晚期兴起的一种货币形式,属于先秦四大货币之一。
所谓圜钱,内部外部都是圆形的货币,还有一种外圆方穿的也属于圜钱。
因便于携带和收受,当时有三个地区先后出现过圜钱,即:(一)周和三晋地区,以“釿”为单位的圜钱:1、洛阳东周城址圜钱: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由镐京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
周郝王59年(公元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
历时515年,东周又分为春秋于战国两个时期。
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情况下,一种更易于人们接受使用的圜钱在周王室发现。
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经考古勘探和发掘,在洛阳涧滨一带发现了东周王城遗址,城垣内外出土有较多的空手布和圜钱。
2、三晋地区:在山西闻喜县和侯马市也有发现,如已出土的“共”、“垣”及“共屯赤金”圜钱。
“共屯赤金”为解放后我国首次发现,弥补了以往所见的传世品。
铸造工艺都差不多:用雕刻法制范,背范平背,“直流直注”。
金属中铜的比例较高,有的可达80%以上。
一般来说,圜钱的穿孔越小,钱径则越大,重量则越重,年代则越早,可能是魏国首铸,铸后的成品与战国先秦半两一样。
由于是高铜,其表面锈蚀很轻,质软铸工比较粗放,有的背面合范茬较大,不加修整。
(二)齐燕刀布区,以“化”为单位的圜钱:战国后期,齐国铸“益化”、“益四化”、“益六化”,燕国铸“一化”、“明化”等。
他们不同于上述各国的圜钱,出现得较晚,一出现即为方孔圆钱。
齐燕两国圆钱同是秦统一前的铸币,但铸工稍差。
它们都是用整范整模压印法、平背全阴干泥范“直流分注”法浇铸,一腔内多枚;也有用母范翻制子范工艺的,个别的也有用雕刻子范浇注工艺。
此时的铸币开始了铸后修整,主要是磨石手工修整口茬,单枚手工修整。
益化范:历年发现的共6件,陶范1件、石范2件、铜范3件。
除了一件铜范母外,各范都是阴文反书子范。
“益”字的隶定,现在已定论,学者有文章从理化方面分析研究,计算其重量比值为1:4:6。
圜钱:乱世中的治世情怀(洛阳古代货币3)
圜钱:乱世中的治世情怀(洛阳古代货币3)
货币是人类的伟大发明。
它为自由和财富代言,催生了无尽的欲望和不断的战争。
洛阳出土的大量货币,就是朝代更迭和文明演进的见证。
从纺轮、玉璧到圜钱
前几天,我专程去了一趟汝阳县城,参观中国河洛钱币博物馆。
这里收藏的古钱币琳琅满目,圜(huán)钱却数量不多,其中圆孔圜钱只有一枚,摆在那里醒目而孤独。
生于乱世的圜钱,就这样展示着它的命运。
然而,就是它,承载着古人对天地之道的思索,也奠定了之后中国两千多年货币形态的基础。
圜钱,是一种圆形的青铜币,流通于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有蚁鼻钱,齐国有刀布,在东周王城洛阳及其他诸侯国,则有平首布等在大量流通。
先秦货币“群雄林立”,圜钱能从中脱颖而出,与它的造型及寓意等都有关系。
早期的圜钱有圆孔,形似玉璧,玉璧则是由纺轮演化而来的。
在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等遗址上,人们已发掘出石纺轮和陶纺轮,都是圆形中间穿孔。
这种曾被大量使用的纺织工具,就是圜钱最早的祖先。
形似玉璧的圜钱,和玉璧的“血缘关系”很近。
《说文解字》中称:“圜,天体也。
”“璧,瑞玉,圜也。
”玉璧和圜钱如此相像,又有“璧圜像天”的说法,可见圜钱和玉璧一样,可以作为天体的象征。
战国七雄的货币分别是什么?
战国七雄的货币分别是什么?
货币是经济流通的的一种物品。
而早在商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货币起源。
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在文化和经济上肯定有差异,那么当时货币是否也有差异?下面中国历史网小编将为大家解析战国七雄的货币分别是什么?
战国通行的货币主要有四种:
(1) 布币:形状像铲形,主要国家为三晋地区韩、赵、魏三国;
(2) 刀币:形状像刀形,主要流行于齐、燕、赵三国;
(3) 圆钱:形状像圆形,主要通行于天子王畿、秦国与赵、魏两国的沿黄河地区;
(4) 铜贝:形状像贝壳,主要流行于南方的楚国。
刀币发源于一种叫削的渔猎工具,主要尤齐、燕、赵三国发行,有四类型:
(1) 齐刀:是齐国铸造发邢,流通于该国及邻近第地区齐刀体行叫大,有重达五十三克的,但一般重在四十克左右;
(2) 燕刀:又方,刀面文自字,旧译为明,后亦有译为(易)字者,文字也便化许多;
(3) 尖首刀:为亦为燕国所铸行,刀身上有铭文或无文,重约十六克左右;
(4) 首刀:又称园首刀或钝首刀,刀身平直,园首体形薄小,约重十克左右。
战国齐刀:
齐刀为齐国铸造的货币,主要流通在齐国(今山东半岛地区)。
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
(齐刀)
齐刀有以下几类:
“齐之法化”俗称“四字刀”;“齐造邦长法化”俗称“六字刀”;“齐法化”;“节墨之法化”又称“五字刀”;“安阳之法化”俗称“安阳刀”。
其中“邦刀”尤为名贵,很早就被世人当成“吉祥符”,认为收藏这种刀币的人可以四季平安。
(六字刀)燕国尖首刀:
(尖首刀)
(战国燕刀)。
先秦(东周早期)寰字圜形铜钱
先秦(东周早期)寰字圜形铜钱东周、西周(圜钱):又称“环钱”,战国时铸币。
形制为圆形圆孔,源于玉壁或纺轮,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
战国“东周”圜钱,直径27mm,此泉为战国诸钱中之大名誉品,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极罕见。
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城。
此城在洛阳之西,故称其国为“西周”。
西周君曾铸造“西周”圜钱,钱径2.7厘米左右,枚重3.8至5克不等。
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地。
巩地在洛阳之东,遂称“东周”。
东周君亦铸行“东周”圆孔圜钱,钱径2.6厘米,重4至4.5克。
旧谱曾收录一种钱径4.1厘米大的“东周”圜钱,此属于大型者,均真。
“西周”与“东周”圜钱当年铸量不多,流传至今已成珍稀泉品。
环钱是先秦时期许多仿形铸币中的一种,如布币、刀币和蚁鼻钱(有文铜贝)分别由铲形、削刀和海贝演变而来一样。
呈环圆形的圜钱很有可能是由纺轮或玉璧演变而来,由于圜形货币便于携带和清点,所以终于成为金属铸币最普遍的样式。
先秦圜钱的品种较多,有圆孔有方孔,有大型或者小型,有郭或者无郭,钱文的字数也多少不一,有两种大小相似、均甚薄小的圜孔同钱,直径在·5屋米左右,背平,,面有内外郭,分别铸有“西周”和“东周”两个篆字,其出上地点都在洛阳附近。
它们究竟铸于何时呢?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連立了长达八百余年的姬姓周朝,周朝前期定都精京(今西安附近),史称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洛邑(今洛阳)后,史称东周。
有人见铜钱钱文有西周字样,便以为是平王东迁以前的周朝钱币。
其实,钱文上的西周和东周,并不是历史上的朝代名称,而是战国时期由周王室分出来的两个候国的名称。
西周国是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分封其弟掲子河南域(今洛阳阳西)所建。
东周国则是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子矾所建。
而西周圖钱和东周同钱即由西周看及东周看所铸。
不起眼的小铜片,战国圜钱为啥那么贵?
不起眼的小铜片,战国圜钱为啥那么贵?圜钱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种钱币种类,文瀚乐拍翻看近十年的拍卖会交易记录,发现战国圜钱的成交价多次超过百万,成交价在数十万的也有几十次,而在古钱币市场中,圜钱的价格普遍也在四位数以上,远远甩开了同时期的秦国半两和明刀,战国圜钱为啥会这么贵呢?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货币系统最为复杂的时代,贝币、布币、刀币……不同的国家之间采用货币的种类形制各异,尺寸不一。
圜钱就是其中的一种类别,广泛流通于北方各国。
关于圜钱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来源于手工工具纺轮,也有人认为它的诞生与玉璧有关,是“仿制”的缩小版的玉璧。
但在钱币圈内公认的观点就是,圜钱最早产生于魏国,而且大概与公元前410年的李悝变法有关。
后来,先后有很多,魏、赵、东周、西周、秦、齐、燕等众多国家,都铸造过各自版本的圜钱。
补充一句:这里的东周和西周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个王朝,而是在洛阳周边天子直属领地上的两个封国,战国时期周天子已经没有了任何威仪,但有些想要一展宏图的周天子,却总是被东周西周两块封地上的内部矛盾,耗尽了心力。
圜钱的种类有很多,除了在尺寸、面值、重量上的差别外,从外形上可以粗劣的分为三种类别:圜钱、半釿和圆形方孔钱。
圜钱:就是最普遍的圆形圆孔钱,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早的圜钱是安臧钱,流传最久的圜钱为济阴钱,样式最复杂的圜钱为垣字圜钱,而在其他媒体中常见的共字圜钱,则是对垣字钱的仿制。
半釿:半釿圜钱严格的说是圆形圆孔钱,但文瀚乐拍觉得有必要提出来单说。
几十年前,在陕北地区出土了半釿圜钱,这种圜钱的形状比较特殊,类似于半圆形,中间有圆孔,铭文的文字是半釿。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半釿圜钱的存世数量并不多,但当年出图之后不久,市面上就已经大量流传了它的仿制币。
圆形方孔钱:就是延续使用了数千年的铜钱,严格的说,它也属于圜钱的范畴,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铸造了这种样式的圜钱,比如说秦国的半两钱,以及战国后期的齐国、燕国等,都铸造过方孔的圜钱。
什么是环钱你知道吗?比五铢钱还古老!
什么是环钱你知道吗?比五铢钱还古老!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
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
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
钱上铸有文字。
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一说由璧环演变而来。
是方孔钱的前身。
“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古钱币鉴定出手156378-47680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我国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也主要是秦国的铸币形式。
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
下面带你欣赏一下环钱的魅力:战国魏共少半釿环钱,重量3.3克,存世仅数枚,珍极美品。
战国时期魏铸币,流通于三晋、两周地区。
共:古国名,西周时为共伯封国,共伯曾入列三公之秩。
《左传》:隐公元年(前722年),“太叔出奔共”。
春秋时期共为卫国兼并,成为卫别邑;战国时卫备受强邻魏国侵扰,前254年,卫名存实亡,成为魏之附庸,领地独剩濮阳,共吧归魏占有,其地望在今河南辉县西。
据史料载:魏文侯时任用李悝为相,实行社会变革,采取一系列富国强民政策,使魏国一跃而成诸侯国中的头等强国。
在货币经济方面,魏国除铸行布币外,首先开始使用一种圆形圆孔,面文纪地名兼或有纪货币单位的圜钱,其铸期大约在魏惠王自安邑(今山西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以后。
在魏铸圜钱中,纪“共”字地名的有“共屯赤金”、“共”、“共少半釿”三种。
前两种相当于一釿币,重量通常在12克左右;后一种为小型半釿币,重量只有一釿币的四分之一。
其面文纪地名兼纪值,且多一“少”字,少通小,或为半釿之子,当属辅币无疑。
共少半釿圜钱目前存世不过数枚,极为珍罕,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中曾有拓本,评级无定价,因实物已轶,众泉家难窥庐山真面目,一直误认为是臆造品。
现今是品圜钱的出现,一可证前谱所载之不谬,二可考魏铸圜钱亦存在“子母相权”二等币制说,其意义十分重大。
“珠重一两十二”环钱,文字高挺,如此品相实属难得。
直径:40.0mm战国中晚期(公元前4—3世纪)秦国所铸环钱。
钱币收藏(一八三)——战国货币概览与先秦的一两圜钱
钱币收藏(一八三)——战国货币概览与先秦的一两圜钱上期我们介绍了大一统秦国时期铸行的半两钱,本期开始我们介绍战国时期钱币。
★战国钱币概览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个国家钱币形制各异、各具特色,而且铸造精美、工艺精良,因此也是钱币收藏界的热门品种。
总的来讲,战国时期钱币形制主要是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四大类。
布币,铲形,是由农耕工具“钱”、“镈”演变而来的,主要流通于农业经济发达的黄河中游地区的韩国、赵国、魏国、燕国,当然各国的布币形制也各有不同。
刀币,削刀形,起源于渔猎经济的工具,主要流通于黄河流域下游各诸侯国,如齐国、燕国、赵国等。
圜钱,圆孔圆形,此形制起源于远古时期手工业经济的纺轮或礼器璧环,主要流通于秦国和魏国。
蚁鼻钱,又称鬼脸钱,是南方楚国特有的铸文铜币,形状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币面有阴刻铭文,有一种钱文好象蚂蚁爬在人的鼻梁上,故名蚁鼻钱;另一种好象丑陋的鬼面,故名鬼脸钱。
楚国还有一种特殊的钱币,称为郢爰,乃黄金铸币。
这是由于楚国境内盛产黄金,因而楚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唯一盛行黄金铸币的国家,现存最早的金币就是楚国的“郢爰”。
“郢”就是楚国国都(今湖北江陵),“爰”则是重量单位或楚国金币的专有名称。
郢爰,呈板形,由可固定的金钣印铸而成,每块金钣有12方格、14方格、16方格、20方格、54方格不等,使用时凿下小块支付,每小块1.4—1.5厘米见方,厚0.4—0.5厘米,重约15克左右,含金量90%以上,有的可以达到99%。
★秦国一两圜钱秦国圜钱有一两圜钱、半圜钱、两甾钱等,本期我们主要介绍一两圜钱。
一两圜钱的形制,圆孔圆形,无郭、平背,周边锐薄。
直径3.7—3.9厘米,重14—15.6克,后减重至8.76—10克。
一两圜钱的币文,钱文凸起,高低不匀,笔划粗细不一,“两”字右撇角度大,一撇长,两个“人”字竖较短,与秦早期的半两钱特征相似。
目前发现的币文有两种,一是“珠重一两·十二”;二是“珠重一两·十四”。
战国圜钱文字对照-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战国圜钱文字对照-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内容如下:1.1 概述战国圜钱的文字对照是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了战国时期圜钱的铸造、文字的演变以及对文字的解读和研究。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涌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还出现了大量的方国和列国。
在这个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纷纷铸造了自己的货币,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圜钱。
圜钱作为战国时期的主要货币,其文字的对照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通过对圜钱文字的对照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
圜钱文字的发展和变化也反映了当时文字的演变和传承,对于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战国圜钱文字进行对照分析,旨在揭示圜钱文字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探讨其在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照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地区和时期圜钱文字的差异和变化,进一步认识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和演变过程。
总之,战国圜钱文字对照的研究对于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圜钱文字的对照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探讨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同时也能够揭示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读者一个清晰的导引,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组织结构。
本文的结构如下:2. 正文:2.1 战国圜钱的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圜钱的产生背景,解释其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重要性。
2.2 圜钱文字的发展:描述战国圜钱文字从产生到发展的历史过程,探讨其演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3 圜钱文字的分类:对战国圜钱文字进行分类,讨论不同类别的圜钱文字的特点和用途。
2.4 圜钱文字的特点:分析战国圜钱文字的共同特点,包括形态、结构、图案和象征意义等方面。
3. 对照分析:3.1 对照方法介绍:介绍对照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原则,说明在研究战国圜钱文字时使用的对照方法。
共屯赤金圜钱(古泉五十名珍之七)
共屯赤金圜钱(古泉五十名珍之七)共屯赤金(圜钱):又称“环钱”,战国时铸币。
形制为圆形圆孔,源于玉壁或纺轮,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
公元前4一前3世细魏国所铸的圆形圆孔货币,属圆钱,又称环钱。
直径为44一46毫米,重巧一18克,为早期圆形圆孔钱之最大者。
至今发现不超过10枚。
上海博物馆现藏。
“共屯赤金”圜钱,“共屯赤金”圜钱青铜质。
形制为圜钱,圆穿,面有币文“共屯赤金”,共系原战国时期魏国境内陆名,地望今河南辉县,故知为战国晚期魏国所铸行。
“屯”,“纯”字省,金文中“纯”皆作“屯”;“赤金”即为铜,《汉书·食货志》:“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
魏文侯时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革,除布币外,开始铸行圜钱,面文纪地纪值,“共屯赤金”与“共”、“共少半釿”当属同一地区铸币。
清代江标《古泉拓存》中曾刊载一枚“共屯赤金”圜钱拓本,为江氏藏品。
李佐贤之《古泉汇》亦刊两品钱图,其中一品为李氏所藏。
戴葆庭之《足斎泉拓》刊载一枚,乃沈子槎藏品,此珍泉已入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泉家郑家相云:“此种圜钱今世流传甚少”,为中国历代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共屯赤金”圜钱,文字饱满洒脱,形制规范,品相绝佳,极罕见之大珍品。
“共屯赤金”是一种圆孔钱,标铸造地名,或加标布钱币值单位,但钱形又为秦制,可分为:一、魏国所铸,个别为周铸;二、秦占领布钱地区城邑出现的地方性铸钱。
魏国所铸钱币的共同特点是穿孔小,一般在0.7厘米左右,形体较大。
圆钱的铸造方法比较原始,铸成后并不锉磨加工,仅将铜钱与流道凿开。
现在市场上基本都是赝品,真的极少。
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2013年5月18日春拍估价:5000-8000元,市场上价格基本上在3000元左右。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铜钱币文化欣赏-圜钱种类知识及其发展使用范围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铜钱币文化欣赏-圜钱种类知识及其发展使用范围原始寰金示意图。
“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统称,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我国先秦时期铜材质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也是秦国的主要铸币形式之一。
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
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
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
对于古钱币爱好收好的品相圜钱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战国古钱币“圜钱”、“圜化”、“也称“圜金”、“环钱”,是中国古代一种最重要的铜币。
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形状是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钱上铸有文字。
至于它的历史演变过程: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一说由璧环演变而来。
但是它是方孔钱的前身这是毋庸置疑,秦统一六国后,也统一了币制,就是采取圆形方孔铜钱币作为全国流通币制。
这种圆形方孔形状钱币几乎伴随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见证其兴衰历程。
最早的圜钱产生在较为先进的魏国。
如钱币上面铸造有铭文“垣”、“共”字等。
这种形式的钱币,比起“布币”、“刀币”来便于携带,也便于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
它的出现在钱币兴起上就有了一种新的铸币体系,在战国时期为各国先后所仿铸。
先是赵国、秦国仿铸,后有齐国、燕国仿铸。
圜钱迄今发现有十余种,但是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古书记载“蔺”、“离石”地区在战国大部分时期内是属于赵国的,却有秦国铸钱币流通齐国益化钱示意图。
齐国铸造的圜钱,上面有铭文字为“益化”。
“益化”钱币是战国时期由齐国铸行的圆形有孔铜金属货币。
其形制较为独特,穿孔呈方形且币面有郭。
齐圜钱的铸造时期略迟,大约是在战国晚期,但它们仍然继承了齐刀币的“化”为货币单位。
齐国“益化”钱根据上面的铭文分为三种:即“益化”、“益四化”、“益六化”。
“益六化”钱币直径长3.5厘米,重8.25克左右;“益四化”钱币直径3厘米,重5.45克左右;“益化”钱币直径一般为2厘米,重1.30—2克。
疑为金质战国“重一两十四铢”圆钱圜钱
疑为金质战国“重一两十四铢”圆钱圜钱圜钱,最早是由玉璧和古时的纺轮演化而来的。
圜钱是沿用璧、环的专称来称其形体的。
《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孔位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
“好”是指璧、环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币外边廓之间的实体。
环钱的穿孔也称好,自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也称“肉”,可见圜钱与玉璧之间的关系是有联系的。
“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我国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也主要是秦国的铸币形式。
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
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
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
在若干圜钱品种中,有一种为纪重,其面分别铸铭文:“重一两十二铢”和“重一两十四铢”。
两式皆属圜钱中的珍贵品种,历谱定值均高,可见遗存较为稀少。
我国最早发现金、银铸币,是在上古周时期的贝币时期,现今中国钱币博物馆即有馆藏金银贝币。
可以这么说,我国之金银铸币是在天然贝币被其它矿材所替代后,就已经出现了。
因此,春秋战国时代,所出现的金、银钱币,便没有丝毫大惊小怪。
无非是随时光流逝至今,上古金、银铸币已经极其稀少而已。
本人藏有一品。
面文“重一两十四铢”圆钱。
实测直径39-39.5mm,厚2.4mm,穿孔径8.5mm,重22.74g。
面文铭镌重一两十四铢,光背。
钱文深峻,字形硬朗,其包浆层次丰富,有黝黑褐色,红色、绿色、黄色、土灰;在币文和外缘凸出处包浆裸露部分可见到金色,在阳光下折射时金光闪闪。
铸造精工,厚重沉手,老道耄耋,整体保存完好,品相极好。
察其铸制特征,外缘非规矩圆形,其内圆和中心圆穿口均欠形,直径有大小差异,轮边未修,浇口凸起明显可见其铸柄。
铸痕明显,正是春秋圜钱原铸之应有典型品貌。
显而易见,本品是一枚难得之开门战国圜钱,具有极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搜狐泉友“青云辽阔”2019年4月2日发有一枚“重一两十四铢”银质钱。
古泉名珍之战国环钱(一)
古泉名珍之战国环钱(一)“西周”、“东周”环钱战国时期周王畿铸钱,五十珍之一,大名誉品,一级古币,存世珍罕。
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城,居洛阳之西,称其国为“西周”。
西周君铸造“西周”圜钱,钱径25mm左右,枚重4g 左右。
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地,洛阳之东,遂称“东周”。
东周君铸行“东周”圆孔圜钱,钱径25mm左右,重约5g 左右。
旧谱曾收录一种钱径41mm大“东周”钱。
“西周”与“东周”圜钱铸量不多,流传至今已成珍稀泉品。
“西周”币的历史成交有6.66~19.662万元人民币的拍卖记录。
“东周”币的历史成交价为2.8815~23.278万元人民币。
“共屯赤金”战国后期魏国铸币,五十名珍,大名誉品,一级古币。
以三晋中心,流通于北方广大地区。
“共”为地名,地属今河南省辉县,“屯”与“纯”通,“赤金”即铜,面文四字也可译作“共地纯铜”货币。
这种铸有地名,还标明材质以及纯度的圜钱货币,在我国货币史中只有此币,别无其二。
“共屯赤金”有大小两品。
大者直径约40mm,重9.5g左右;小者直径约20mm,重5g左右。
目前国内博物馆藏约3枚,有公开拍卖记录的均为品,仅见数例。
可见,小品制形者更为珍罕。
2012年,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一枚估价120万~150万人民币。
2013年,山西大晋浩天拍卖会一枚估价80万人民币。
2016年,天眷堂微拍一枚以92.7万元人民币成交。
2017年,北京古玩城秋季拍卖会一枚以58.9万人民币成交。
“寰”及“涅圯之重寰”战国时期魏国铸币,古泉大珍,一级古币,存世珍罕。
“寰”币直径约48mm左右,重约18g左右;“涅圯之重寰”直径45mm左右,重11g左右。
2010年5月10日,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一枚“寰”字钱币成交价格为2.464万人民币。
2011年11月20日,中国嘉德秋季邮品钱币铜镜拍卖会,一枚“寰”字币成交价为10.925万人民币。
相对于“寰”字币,“半寰”钱币相对多见,但其历史拍卖价格有不俗表现。
如何鉴定共屯赤金圜钱的真伪
如何鉴定共屯赤金圜钱的真伪收藏古钱,当然是品相越好越值钱。
不过,有些古钱因年深日久,已缺廓少边,有的甚至还少了一角。
这种古钱,若是罕见的,收藏价值同样很高。
战国时期魏国所铸圜钱的一种,圆形圆孔,钱径约42mm,重11g左右。
“共”为战国时期地名,在今河南辉县,“屯”即“纯”,“赤金”即铜,应为共地所铸早期圜钱,罕见。
历史年代:战国中晚期(公元前4~前3世纪)。
钱面文字:面文“共屯赤金”,篆书。
面值:一釿。
收藏价值:共屯赤金圜钱存世罕见,是先秦名珍之一,1982年山西省侯马市战国墓中曾出土一枚,近年国内无上拍记录。
钱币收藏现如今已变成新的收藏投资热门,不少古钱币表现杰出。
收藏和鉴赏古钱币需把握包含钱银史、钱币学、考古学、金石学及文物、古汉语等许多常识,有些钱币表面看上去很普通,实则是珍品,行家们则很简单从不太懂古钱币价值的卖家手中获得瑰宝。
中国是第一大国,也是古钱币种类版别繁多的国家之一。
古钱币要从秦国来讲,自从秦始皇征战六国进行统一国度。
统一六国秦始皇第一件事就是统一朝政制度,以及钱币统一。
就开始有了货币进行流通。
舌头舔定真伪。
用舌头舔钱面,真品无味道。
如果有酸味、苦味、涩味,可判定是人工做锈或作浆,必假无疑。
比较定真伪,我国古铜钱都是手工铸造,每枚钱币之间多少都有一些差别。
如果发现多枚钱币一模一样,分毫不差的古铜钱,可判定是现代工艺所为。
这种一线传世货,大多XF(极美),VF(优美)状态,因为流通时间长,所以磨损略大,不过包浆老道,就有什么柜子货,上海弄堂彩等词汇出现在他们的身上。
一般说来,大多古币藏家都知道,锈迹是鉴定古钱的重要方面,因为,入土百年以上的古钱,锈蚀程度往往较深,锈渗入钱体内部,板结坚硬,行业人士称“入骨锈”,用手一般扣不掉,即使用金属工具也难以剔除。
做假锈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仍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循,如红锈及水银锈是不能用土埋、浸药的方法来取得的。
对共屯赤金圜钱收藏就不会太盲从,比如北宋钱数量非常庞大,但不同比值,不同文字的钱币有时价格悬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圜钱”
---中国战国时期 圆形铜质货币
又称“圜化”,简称“环钱” 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主要流通于战 国时的秦国和魏国。 圜钱有两大类:一、圆形圆孔;二、圆形方孔 (圆形圆孔演变而成) 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 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 由纺轮或由璧环演变而来。
空首布
? 空首布是春秋战国时 期周、晋、郑、卫等 国铸行的一种 金属货 币。也是我国最早的 金属铸币之一。空首 布是先秦四大钱系之 一布币体系的分支。 西周末始铸,春秋晚 期以后盛行,公元前 221年被秦始皇废止。
穿孔宽0.9 厘米 背平素
“文信”二字分别列于穿孔左右
文信圜钱
?1955年考古人员在河南洛阳 市西郊河南古城遗址内发现 了文信钱残石范,从而证明 文信圆钱为吕不韦所铸。
长安圜钱
面文“长安”旋读
背平素 直径2.1厘米 穿孔宽1厘米
“安”字在穿孔下 “长”字在穿孔右边
长安圜钱
? 秦王赢政时由 长安君成矫所铸。 ?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成矫于秦王政八年
?字体十 分工整, 瘦劲圆滑。
圜钱简介
? 圜钱最初在魏国出现,目前以魏武侯(前395年—前370年 在位)所铸造的共、垣字圆形圆孔铜币为最早。
? 圜钱具有很好的使用功能,它的造型简洁,形状统一,便 于数数和携带,手感宜人。因此在战国七国之中除了韩国 和楚国,在赵、秦、齐、燕各国都普遍铸引了圜钱。西周、 东周周王畿在灭亡前夕也铸过圜钱。
? 1976年河南省洛阳市发现战国粮仓遗址 3座,出土 47枚安藏圜钱,直径 38毫米,13--16克。四川省 巴中市出土数枚安藏圜钱。
济陰钱
?济陰是地名,在今山西省荣河县魏 邑。
?济陰地处楚、齐、魏、赵、卫等国 之间,商业非常发达,是东方经济 的中枢。
?济陰钱在秦国圜钱中流通最久,变 化最多。
? 初济陰钱 直径长3 7厘米以 上,重9 克,穿孔 较大,约 1厘米以 上。
西周
穿 单 国 铸行时 钱 译
位间
文
圆 釿 东 不详
安 安臧为吉语,为安定库藏之
孔 (西
臧义
12 周 克)
前250年 左右
西 周
东
西周、东周为前367年从周 王畿分裂 出来的小公国,分别位于今
周 河南洛阳西工王城公园
和河南巩义西,前256年和
前249年为秦所灭
东西周
?安臧圜钱:可能是受秦影响或秦 占领王畿后出现的钱币。
屯为重大精美之义,赤金指铜
垣邑,今山西垣曲东南,前 289年 为秦所占据
桼垣或作桼寰,今陕西富县附近, 前328年为秦所占据,一釿为单位。
不详
半釿 襄阴
半釿为半个一釿圜钱之义 襄阴,今山西芮城北
魏
? 圜钱是战国中晚期的青铜铸币,是一种进步 的铸币形式。最早的圜钱产生在政治经济制 度较为先进的魏国。如面文“垣”、“共” 字等。
赵、魏 的圜钱 ? 三、以 “化”为单位的齐、燕圜钱。
世前 纪末出土的圜钱4世 纪 上半 叶至前
3
以“釿”为单位的圜钱—
—魏
穿 单位 国 铸行时间 钱文
圆釿 孔 (12
克)
魏 前395年 —前240年
共 共屯赤金
垣
前361年 桼垣一釿 —前328年 桼寰一釿
译
共即共邑,今河南辉县,前 240年 为秦所占据
不详 广 广平,今河北曲周 平北
赵
? 战国时期各国先后所仿铸圜钱,先是赵国、秦国仿 铸。
? 蔺(今离石县西 )和离石(即今山西的离石县 )地 区是秦国、赵国、魏国争夺之地。战国大部分时期 内,这两地都属赵,但也一再为秦所占。
? 秦国在军事上的不断攻占,必然会对商贸活动产生 影响。因此,也可以说蔺、离石两种圜钱是在直接 受秦国圜钱的影响下铸行的。
? 三、上列圜钱除垣、共两种圜钱外,其余很稀少,有 的迄今还是孤品,可见距离秦国统一六国 改革币制的 时间不会很长。
? 四、出土最多的是垣、共字两种圜钱,特别以垣字圜 钱出土居多。圜钱总的出土量很少,在战国时期的币 制中,仅是一个小小的体系,但它是战国中期以后各 地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商品交换更为频繁、货币日趋 统一的主要发展标志,它也是一种承上启下的重要的 货币形式。
以 “两”为单位秦国圜 钱
穿 单位 国 铸行时间 钱文 译
圆 两 秦 前336年 一两 一两为单位名,为24铢
孔 (15. —前306年
/ 625 方 克) 孔甾
(3.
91 克)
前306年 —前118年
前293年 —前271年
半两 半瞏 两甾 襄二甾
半两或作半瞏,指半两之义
襄为秦相魏冉封邑,今河南邓 州东南, 两甾或二甾乃12铢,即半两
齐 有郭
“益六化”
背平素
穿孔呈方形
? 齐圜钱的铸造时期略迟,大约是在 战国晚期,但它们
仍然继承了齐刀币的“ 化”为货币单位。
? 齐国圜钱的文字为“益化”,是战国时期由齐国铸行的 圆形有空的金属货币。
? 益化钱分为三等,即 益化、益四化、益六化 。
益六化 益四化
? 益六化:直径长3.5厘 米,重8.25克左右
? 益四化:直径3厘米, 重5.45克左右
燕
?“匽”、“匽化”、“一化”都是 燕国晚期所铸。
?“化”本来是刀币的单位,齐刀就 铸上化字而称为“法化”。
燕
? 三种燕币的铸行是有先后的。匽钱是由燕化 刀改的圜钱,时间很短,便铸行减重的燕化 圜钱,再进一步减重而铸行一化,所以后世 不易发现。
? 目前发现比较多的“燕化”较多,“一化” 最多。这类钱的出现最近情理的看法是铸行
? 也有人认为,它们是在公元前 228年秦将破赵军、入 邯郸、赵亡后所铸。
蔺和离石两
种圜钱的形 制——圆形 圆孔,有外 廓。
“
离 石 ” 圜 钱
外郭
“蔺”圜钱
?赵国的布、刀、圜钱都有带 “蔺”字的。蔺字,在布、 刀、圜钱上都写作 “焛”,
这个字在金文简书和其他先 秦文字中未见。
左“蔺”环钱
以“釿”为单位的圜钱—东
于燕王喜在位(公元前254—公元前222年)
时期,是燕王喜近都辽东郡的铸币。
燕圜钱
匽钱:方孔圆形, 无轮廓,背平素, 一般直径 2.9厘 米左右,重 4.2—4.6克
?“一化”钱:圆形 方孔,分为有廓和 无廓两种,背平素, 只有一种铝铸者尝 在背面上有一“吉” 字。这种圜钱一般 直径1.8—1.95厘 米,而厚薄很悬殊, 所以重约1.1—2.6 克,一般重为 1.4—1.5克,个别 的有重3克的
燕“明化”币
有几种迹象值得注意:
? 一、除魏国的垣、共字圜钱外,其余的圆孔
圜钱均在战国末一二十年内铸行。 ? 二、上述圜钱上的文字多为城名,多在黄
河中流以东的汾水流域,黄河以西的洛河流 域,以及黄河以南的伊洛河流域,恰是当年 秦和周王畿及赵、魏接触的地带,看来在这 个时候赵国已经把中山国占领。
有几种迹象值得注意:
?西周、东周两种圆孔圜钱:为战 国时的小国东西周所铸,也可能 是秦吞并东西周以后出现的地方 钱币。
安臧圜钱
西周圜钱
钱直径2.5厘米
东周圜钱
圆孔圜钱的共同特点
? 穿孔较大,约0.9-1.4厘米 ? 钱直径3.2-3.6厘米 ? 铸造工整,有的有外廓 ? 面文铸有地名,多是被秦国占领的赵、
魏城邑。
方化 孔
齐 前279年 —前254年
賹六化
賹四化 賹化
賹为单位, 化通作货,本是齐、燕刀币的
通称
燕 前226年 明四 —前221年 明化
明为燕国刀币的名称
一化
以 “化”为单位的齐、燕圜 钱
?战国后期,齐国铸“益化”、 “益四化”、“益六化”,燕 国铸“一化”、“明化”等。 他们不同于上述各国的圜钱, 出现得较晚,一出现即为方孔 圆钱。
是魏国铸币,也是魏受到秦币影响而出现的新币。
“
共 ” 字 圜 钱
“
垣 ” 字 圜 钱
“共屯赤金”圜钱
“长恒一斤”
以“釿”为单位的圜钱—
—赵
穿 单位 国 铸行时 钱 译
间
文
圆 釿 赵 前361 离 离石和蔺,均今山
孔 (12 年
石 西离石附近,
克) —前 蔺 前328年—前313年
313年
为秦所占据
(公元前 239 年)率军“击赵,反”,此钱当为长 安君反叛前所铸。 ? 1991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汉城砖厂出土过“长 安”与“文信”钱各一枚。
? 长安钱与文信钱同为阴谋家的罪证 ,因 为秦代是绝对不允许私人铸钱的,况且 在钱币上还铸有自己的封号 。
以 “化”为单位的齐、燕圜 钱
穿 单位 国 铸行时间 钱文 译
? 早期的圜钱,钱文均为地名,如垣(今山西垣曲东南)、 共(今河南辉县)为魏邑。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于前 336年开始铸币和“一两”的问世,钱面才不铸地名,而 以重量作为面文,秦国货币以两、甾为单位。
圜钱分类
? 圜钱钱体所铸货币单位的不同,可将其划分 为三大类:
? 一、以“两”为单位的秦国圜钱 ? 二、以“釿”为单位的两周(东、西周)、
前251年 文信 文信,秦相吕不韦封号
—前235年 长安 长安,秦始皇弟长安君封号
秦
? 秦圜钱指战国时期秦国所铸行的一类圆形有 孔的货币。其形制特征是以“两”作为单位, 钱上只纪货币单位而不纪地名。
? 目前,秦圜钱已经发现“铢重一两·十四 ” “铢重一两·十三 ” 、“铢重一两·十二 ”、 “半两”及方孔的“两甾”等品种。
安臧钱局
--目前发现最早的圜钱
材质为青铜
泥范不磨边
直径38 厘米 穿孔约0.8 厘米
钱文右列 书法粗壮 古朴淳厚
?安藏环钱《巴中县金融志》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