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_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分析膜电位变化曲线图;判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判断免疫细胞图形,熟记免疫细胞功能。
2、过程与方法:借助解题过程,提高学生提取、处理、整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借助题目中不同类型的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热爱生命。
适度减压,轻松备考。
[重点难点]1.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2.区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辨析[教学过程]重点难点一: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活动一:小组讨论图中曲线各阶段变化原因【典例剖析】1.(2017·青海一模)下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A.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B.阻断了部分K+通道C.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的释放D.阻断了部分Na+通道【方法规律】【直击高考】2.已知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
如图是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轴突膜处于(2)状态时,Na+内流且不需要消耗ATPB.处于(3)与(4)之间的轴突膜,Na+通道大量开放C.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b处不能兴奋D.若使用该种蝎毒,则导致肌肉持续收缩【思考回答】1.神经递质的种类?2.神经递质的类型?3.神经递质作用后的去向?【直击高考】4.(2016·全国卷Ⅱ)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
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A”“C”或“E”)。
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重点难点二:区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分析寒冷环境体温调节机制有哪些调节过程?活动二:小组讨论以下三种生命活动调节机制【典例剖析】6.(2017·辽宁联考)很多人看恐怖电影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
高中生物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Ⅰ一、教学目的知识方面1.概述动物和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4.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5.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6.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7.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2.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3.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能力方面1.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2.尝试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解释一些生命现象。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过程2、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3、血糖平衡的调节4、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三、课时安排及课型1课时;复习课四、教学过程:(1)知识结构: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2、兴奋的传导①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②在神经元间的传递3、突触的结构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5、激素的调节⑴促胰液素的发现⑵激素调节的概念⑶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6、激素调节实例⑴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保持动态平衡,参与调节的激素主要有: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⑵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7、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2)试卷讲解五、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3节教学案人教版必修三
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第三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教学案目标案[复习目标]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5、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6、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
7、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关系。
8、认同毒品危害健康,应远离毒品。
[复习重点]1、总结促胰岛素的发现过程。
2、理解血糖平衡的调节。
3、分析激素调节的实例。
4、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复习难点]1、总结促胰岛素的发现过程。
2、理解血糖平衡的调节。
3、分析激素调节的实例。
4、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复习方法]课前导学、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预习案考点1 激素调节的发现1.促胰液素的发现历程:(1)沃泰默的实验: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分泌。
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中则不会引起的分泌。
他进而切除了通向该段小肠的,只留下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他们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将其与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
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中,发现能促进分泌。
他们把分泌的这种化学物质称做。
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由器官(或)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方式,这就是激素调节。
考点2 激素调节的实例3.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来源:①;②;③。
(2)血糖去向:① ;② ;③ 等。
4. 和 中糖原分解或合成的快慢,细胞吸收和利用 的速率,等等,都可能影响血糖的含量。
机体主要通过胰岛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来调节这些代谢速率的。
5.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 ,反过来又作为 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6.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1)当身体的 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 传到 。
就会分泌 ,运输到 ,促使垂体分泌 ,随血液运输到 ,促使其增加 的合成和分泌。
生物教案-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2. 教学目标:了解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掌握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学会分析生命活动调节的实例。
3. 教学重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4. 教学难点:生命活动调节的实例分析。
5.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6.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概念:讲解生命活动调节的定义、类型及作用。
3. 神经系统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4. 内分泌系统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5. 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讲解反射弧的组成、反射的形成及反射的作用。
三、课堂互动与实践1.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生命活动调节的实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具体作用。
2.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探讨生命活动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 课后收集学生作业,分析学生对生命活动调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根据学生反馈和作业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内容。
3. 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课后辅导和答疑。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
2. 评价标准:课堂表现:学生发言积极、回答问题准确;作业完成情况:内容完整、思路清晰、分析深入;小组讨论参与度:主动参与、提出观点、与他人合作。
七、教学反馈与改进1. 收集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生命活动调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2单元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生命活动调节的第一节,因此在教材中占据了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
但是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不直观,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要借助多媒体的辅助,观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到,及突触间的传递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能力目标:能设计关于神经传导方向的实验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用过神经的调节,来体会生命活动调节的准确性,及复杂性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有差距,且本节课内容抽象,特别是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很难理解,最好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兴奋产生、传导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1.多媒体动画展示。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把握神经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构成、突触、突触小体等基本概念;初步理解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多媒体教师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然后展示探究的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⑶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⑷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由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⑸如果有一只脊蛙,从脊髓的一侧剥离出了一根神经,你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它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⑹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神经元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⑺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教师归纳和总结之。
2020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案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整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整一、教学目标1.概述神经调整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整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教学课时2四、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
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同学充分争辩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同学学习本节内容的爱好。
〔板书〕一、神经调整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缩手反射膝跳反射非条件放射哈欠反射反射的种类惊弓之鸟条件放射谈虎色变刺眼反射望梅止渴〔思考与争辩〕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很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简洁,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4.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参与。
〔问题〕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
什么是兴奋呢?先让同学说出自己的生疏,然后让同学阅读教材。
提问: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答〕略。
〔板书〕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思考与争辩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及板书〕很明显,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必修三教案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夯实基础】知识点一:反射弧和反射:1、反射的概念:(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它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弧由等五部分组成(提醒:要能说出各部分的功能)。
其中效应器是指(注意感受器和效应器的区别)。
3、反射的大致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即可)知识点二: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回答:神经元膜内外的电位差在静息和受到刺激时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这是如何实现的?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过程:(请画出我们上课画的图解)②形式:③特点:双向传导;(速度快)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的电流方向相同。
2、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①结构基础——突触,由、和三部分组成。
其中,突触前膜是膜,突触后膜是膜。
②传递过程:当兴奋传至时,神经递质会通过作用进入,然后与上的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
③特点:单向传递;(速度相对较慢)☆回答: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为什么是单向的?知识点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和脊柱椎管内的。
2、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受脑中的调控。
知识点四:人脑的高级功能1、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和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人大脑皮层的言语区:重点掌握S区受损对人的影响。
3、学习是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长期记忆可能与的建立有关。
知识点五:激素的发现与概念1、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它是由分泌的,它的发现者是。
2、概念:略3、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中需要注意:①区分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如:内分泌腺无导管;②各种激素的功能,不要求死记硬背,重理解;③激素的化学本质,我们总结的要记准;④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要能举出一些例子。
高中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血糖平衡调节教学设计
小白板、图片、不同颜色的雪花片、卡片等
PPT展示
卡片等
PPT展示
第三
层级
学习
过程
课堂
检测
布置学生完成课堂习题,并抽查
课堂独立完成
PPT演示答案
活学活用,拓展延伸
请用所学:
为杜甫解惑
与前面导入相互呼应,到达通过学习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点评学生回答,并作相应总结
分组讨论“消渴症”的症状原因
口述、PPT演示
观看PPT,听音乐,读诗词,体会“消渴症”与现代病“糖尿病”的相似之处,做好学习新课的思想准备
PPT演示
第一
层级
学习
过程
自主预习
1.布置学生预习教材,根据导学案补充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与研讨----课题1】的内容。
2.每个小组做好收集资料的整理,并根据资料文字画出相应的图解式模型,这样可以为后面的模型构建作铺垫训练,也将传统地介绍“血糖来源和去路”改为经过学生收集资料,自主地理解该知识点,为后面的动态物理模型模拟血糖的调节打下基础。
授课年级
高二
课题
第2单元 第2节 激素调节---血糖调节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设计理念
本节课借鉴STEM教学理念于教学中,设立小课题,让学生开展基于STEM的生物教学实验活动,在系列活动中建构生物重要概念模型,提升生物学素养,收了良好的效果。
目标
解读
知 识
与能力
描述血糖的平衡和调节机制。
过程与方法
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1.每人独立完成[知识体系梳理]的填空。
2.把握基础知识,思考
问题。
3.小组组员共同收集资料,并根据资料讨论作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的图解式模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示范教案第二章: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修三)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教材分析《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中的一大重要内容。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尤其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所以在教材中本节内容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知识还可与多个有关的知识如“细胞膜、细胞器、内环境的稳态”等联系紧密。
学好本节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2课时内容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生命活动,同时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人脑的高级功能很复杂,教材选取了语言文字、学习和记忆两方面内容给予简单的介绍。
二、教学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⑵人脑的高级功能。
[解决方法]⑴引导学生分析神经纤维表面电位差的实验,从实验现象得出相关结论,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的动态过程。
⑵先让学生弄清楚突触的结构,设置相关问题讲解。
⑶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决方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动态过程。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图片、课件。
六、学生活动1、学生讨论、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⑶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⑷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由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⑸如果有一只脊蛙,从脊髓的一侧剥离出了一根神经,你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它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⑹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神经元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⑺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教师归纳和总结之。
高级中学生物必修三《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教学活动设计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网络构建综合检测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若从③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C.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解析: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
完成反射活动需保证反射弧的完整性,A正确;从③处剪断神经纤维而刺激①处,效应器不能产生反应,B错误;图中②突触结构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正确;兴奋可沿神经纤维传导,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而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D正确。
答案: B2.下图为某一传出神经元与肌细胞形成的突触。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B.参与突触形成的肌细胞膜面积增大有利于神经递质的作用C.④兴奋时,其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D.②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会使肌细胞兴奋解析: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A正确;肌细胞膜的面积增大有利于更好地接受神经递质传递的信息,B正确;神经细胞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电位变化是外负内正,C 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答案: D3.如图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通透性减小B.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③一定是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C.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D.当兴奋沿b神经元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解析:①为突触小泡,其内容物——递质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A、D错误。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体温调节》教学设计
课程篇体温调节属于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中的一个实例。
该实例充分地反映出人体在进行生命活动调节时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是密不可分的。
在两者的共同协调与配合下,体温得以维持稳定,从而保证了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之前所学内容的一个综合运用,同时又对其进行巩固和提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命体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等观点,最终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一、学习者分析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缺乏整体的认识。
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学会”,但“会学”的同学不多,对问题探讨停留于表象认识,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
所以我采取小组合作、模型构建并借助希沃5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课堂内容的容量。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能用生命体的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理解体温调节的过程。
2.运用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的方法,阐述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3.通过学习体温调节,认识到体温调节的意义和正确看待体温变化对机体的作用及正确的处理方法。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体温调节的过程。
难点:体温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引入: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些区域温度高达46℃,有些却低至-70℃,就在这如此寒冷与炎热的地方,居然有人类的居住!同时运用希沃5软件“学科工具”呈现地球的立体图片,并设疑:人体正常的体温范围是36~37℃,那当地的居民依赖何种调节使其能够适应如此极端的气候?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设置,以设疑的方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主题,同时带着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一)寒冷环境下人体的体温调节1.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22体温调节的过程,完成下面的问题:(1)人体的体温感受器与调节中枢分别是哪些?(2)当外界环境寒冷时,人体哪些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3)当外界炎热时,人体的体温如何调节?设计意图:该环节的设置有利于训练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自主思考的意识。
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3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设计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理第 28 讲经过神经系统的调理对应训练1. 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①若在 a 点上刺激,神经就发生喜悦,并从这一点向肌肉方向流传,肌肉就缩短②假如赐予同样的刺激,刺激点 a 与肌肉之间的距离越近,肌肉的缩短就越强③神经纤维传导喜悦的大小,与刺激强弱没关,往常是恒定的④当喜悦产生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发生急巨变化,钾离子流入细胞内⑤ a 处产生的喜悦不可以传达给脊髓内的中间神经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D. ①③⑤答案D对应训练2.(2009 年南通模拟)以下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有关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A. 刺激B. 刺激C. 刺激D. 刺激a 处,会致使 b 处连续喜悦或克制, c 处也发生电位变化b 处,不会惹起 a 和c 处发生电位变化c 处, a 和 b 处都会产生喜悦a 处, b、c 同时产生喜悦或克制答案A3.( 2008 年上海生物, 27)以下有关突触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神经元之间经过突触联系B.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C. 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D.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答案A对应训练、4.( 2008 年海南生物, 11)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A. 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录B. 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C. 叩击膝盖下边的韧带惹起小腿抬起D. 碰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答案C5. ( 2007 年广东, 8)当你专心解答试题时,参加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①下丘脑②大脑皮层H 区(听觉性语言中枢)③大脑皮层S 区(运动性语言中枢)④大脑皮层V 区(视觉性语言中枢)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A. ①③B.②③C.②④D.④⑤答案D反射及反射弧的考察例 1 (2007 年宁夏高考)以下对于反射弧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觉器或传入迷经,可使效应器产生同样的反响B.反射弧中的感觉器和效应器均散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神经中枢的喜悦能够惹起感觉器敏感性减弱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答案A变式训练( 2009 年泰安质检)如图中假如 A 接受刺激,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不会惹起 E 缩短B. 神经细胞 C 与 D的喜悦是同步的C. 在 B 处,喜悦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D. 一般状况下, E 中细胞将耗费蛋白质分解开释的能量答案C喜悦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间的传导例 2(2009年深圳模拟)如图为突触的构造,并在a、 d 两点连结一丈量电位变化的敏捷电流计。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2、描述血糖调节。
能力目标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1、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2、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习任务分析1.知识内容分析:(注:以上的知识内容分析,也是本节的主板书)2.能力分析:通过模拟血糖平衡调节的机制的活动,构建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1)通过对促胰液素的发现史的研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4.学生的起点分析:学生的初中学习基础:初中已经学习过人体中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以及缺乏某种激素导致的病症等知识。
目标参照试题1、糖尿病、坏血病、侏儒症、呆小症、脚气病的致病原因,按顺序是()a.缺乏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维生素c、维生素b1b.缺乏胰岛素、维生素c、甲状腺激素、维生素b1、生长激素c.缺乏维生素c、生长激素、胰岛素、维生素b1、甲状腺激素d.缺乏胰岛素、维生素c、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维生素b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各种激素或维生素的作用以及缺乏导致的疾病。
)2.下面关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3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甲状腺激素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d.促甲状腺激素可以抑制下丘脑和甲状腺的活动(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网络构建综合检测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若从③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C.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解析: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
完成反射活动需保证反射弧的完整性,A正确;从③处剪断神经纤维而刺激①处,效应器不能产生反应,B错误;图中②突触结构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正确;兴奋可沿神经纤维传导,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而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D正确。
答案: B2.下图为某一传出神经元与肌细胞形成的突触。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①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B.参与突触形成的肌细胞膜面积增大有利于神经递质的作用C.④兴奋时,其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D.②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会使肌细胞兴奋解析: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A正确;肌细胞膜的面积增大有利于更好地接受神经递质传递的信息,B正确;神经细胞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电位变化是外负内正,C 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答案: D3.如图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通透性减小B.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③一定是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C.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D.当兴奋沿b神经元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解析:①为突触小泡,其内容物——递质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A、D错误。
②为突触间隙,其间的液体为组织液,③为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B错误。
答案: C4.右图为动物的生理过程示意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激素X是促性腺激素,激素Y为雌性激素B.激素Y到达靶细胞后,其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C.该生理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D.长期注射激素Y会导致性腺衰退解析:分析图示可知,激素X是促性腺激素,激素Y为雌性激素,A正确;激素Y 到达靶细胞后,其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B错误;长期注射激素Y,使其含量长期过高,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体内激素X含量减少,从而导致性腺衰退,C、D正确。
答案: B5.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为激素。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含量很少的①经过分级调节作用,可明显增加③的分泌B.激素②是调节甲状腺细胞分泌功能的主要激素C.血中③的浓度过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促进作用减弱D.③几乎作用于全身的靶细胞,促进其细胞代谢解析:该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示意图。
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②,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②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③,A正确;下丘脑、垂体通过增加激素①②的分泌量,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正确;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值时,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C错误;根据③的生理作用可知:该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细胞,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D正确。
答案: C6.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的传递方向。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B.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a分泌d,b分泌e具有抑制作用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过程d只发生于细胞核中D.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则a为效应T细胞,b为靶细胞,c为抗体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A错误;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可以抑制下丘脑(a)和垂体(b)的分泌活动,B正确;线粒体或叶绿体中也有DNA,也可以发生转录、翻译过程,C错误;效应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效应B细胞可以产生抗体,D 错误。
答案: B7.如图所示,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a代表物质,下列各项不符合该示意图的是()A.①为前一神经元、②为后一神经元、a为神经递质B.①为垂体细胞、②为甲状腺细胞、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①为下丘脑细胞、②为肾小管细胞、a为抗利尿激素D.①为甲状腺细胞、②为下丘脑细胞、a为甲状腺激素解析:若①为垂体细胞,②为甲状腺细胞,则a应为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 B8.细胞间和细胞内的信息传递过程中,需要受体对信号的识别。
如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细胞内受体和细胞表面受体的作用机制模式图。
下列有关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细胞膜上的受体、细胞质受体和核受体的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B.雌性激素只能与特定的受体结合,从而使雌性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C.人体内其他激素的作用机制与图甲相似,即通过细胞内受体识别特定的激素D.若图乙可以表示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方式,其中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解析:激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胞膜上或细胞质中的专一性受体蛋白结合而将信息传入细胞,引起细胞内发生一系列相应的连锁变化,最后表达出激素的生理效应。
答案: C9.如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器官,①②代表激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②通过血液运输B.过程③④为正反馈调节,即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①②的分泌C.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D.下丘脑的活动与神经调节无关解析:图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①②都通过血液运输,A错误;过程③④为负反馈调节,即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①②的分泌,B错误;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D错误。
答案: C10.下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实线表示体液免疫过程,虚线表示细胞免疫过程B.图中甲、乙、丙、丁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与记忆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D.物质戊的合成和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解析:图中甲细胞是T细胞,乙细胞是浆细胞,丙细胞是靶细胞,丁细胞是效应T 细胞,其中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B错误;细胞识别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C正确;物质戊是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和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D正确。
答案: B11.下图为人体内环境中血糖的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Ⅱ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B.Ⅰ、Ⅱ激素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C.Ⅲ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D.图中的结构a还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无机盐平衡解析:据图可判断结构a为下丘脑,Ⅰ激素为胰岛素,Ⅱ激素为胰高血糖素,Ⅲ激素为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是升血糖的激素,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而不是下丘脑。
答案: C12.下图为人体特异性免疫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并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过程①②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过程⑤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C.该免疫过程有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参与,因此属于细胞免疫过程D.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反应⑤,因为过程③可迅速完成解析:B细胞和T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别在骨髓、胸腺中分化、成熟的,A错误;过程①②表示吞噬细胞、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作用,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⑤表示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B正确;该免疫过程产生抗体,属于体液免疫过程,C错误;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反应③,是二次免疫,D 错误。
答案: B13.在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中,前者随后者变化情况中与图中走势不符的是()A.抗利尿激素——饮水量B.T细胞浓度——HIV浓度C.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甲状腺激素浓度D.胰岛素浓度——血糖浓度解析:随血糖浓度的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增加。
答案: D14.人体内的某种免疫反应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其中a~e代表不同免疫细胞,①~⑤代表生理过程。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抗原(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X结合)A.a表示吞噬细胞,能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B.当d、e再次接触抗原X后,均能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C.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多数情况下可被a消化D.抗原经过程①②③传递后,能刺激c增殖、分化解析:由图解可以推出a、b、c、d和e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再次接触抗原X后,能迅速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答案: B15.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号,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
下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中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关于此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刺激X最可能是指血糖含量降低B.结构②最可能是下丘脑C.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一旦作用于靶细胞即被灭活D.激素能不作为细胞结构,只能改变代谢状况解析:胰岛A细胞分泌的是胰高血糖素,而不是胰岛素,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
答案: C二、非选择题(共40分)16.(18分)人体是一个平衡系统,人体平衡的维持有赖于多方面的调节与控制。
下图表示下丘脑对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的调节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英文字母表示激素,甲、乙、丙、丁表示内分泌腺,数字表示部分生理活动,其中,激素c的分泌受h的调控影响。
虚线部分表示神经调控。
)(1)在正常情况下,餐后血糖浓度升高,图中________(用字母表示)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降低。
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图中除下丘脑之外,还有()内分泌腺活动加强,促使血糖含量升高。
(多选)A.甲B.乙C.丙D.丁(2)突然处在非常危险环境时,人体能通过图中生理过程________(填数字)促使相关内分泌腺分泌激素,使血糖浓度快速上升。
由此可以看出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属于____ ________________调节。
(3)图中过程②③表示了人体以__________方式调节体温,这种方式在人体处于_____ ________________环境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4)环境骤热时,写出人体体温调节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如果人体没有及时补充水分,血浆渗透压将变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