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代诗歌五首 优秀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1)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从诗题、诗文、诗人等多角度学习诗歌,理解诗中情感,体会诗歌意境。
3. 拓展阅读登台咏怀诗歌,迁移诗歌阅读方法。
【课前预习任务】
诵读诗歌。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幽州台的由来。
【课上学习任务】
1.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会阅读诗歌题目,结合注释和诗歌写作背景以及陈子昂生平等资料,知人
论世,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感情。
3.代入自己的真切感受阅读诗歌,画面还原,探索诗人内心,体会诗歌意境。
4.学以致用,拓展阅读登台咏怀诗《登金陵凤凰台》。
【课后作业】
1.整理听课笔记,小结诗歌阅读方法。
2.请描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展现的画面,并谈谈你对这两句
诗的理解。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略。
2.答案示例:
画面:当我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理解: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意思对即可)。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唐诗五首》教案5篇
《唐诗五首》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唐诗为教学内容,选取《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五首经典唐诗作为教学篇章。
具体内容包括: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了解诗句的意境和背景。
2. 《静夜思》:作者李白,掌握诗句的韵律美和表达的情感。
3. 《春晓》:作者孟浩然,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咏柳》:作者贺知章,解读诗句的寓意和表现手法。
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韩愈,理解诗句的寓意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唐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入唐诗主题。
a. 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发兴趣。
b. 讲述《静夜思》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
2. 新课导入:详细解读五首唐诗的内容、韵律和意境。
a. 逐句解读诗句,分析韵律和意象。
b. 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例题讲解:针对五首唐诗,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a. 选取《春晓》中的名句,分析其修辞手法。
b. 对比《咏柳》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探讨诗句的寓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句默写、翻译和解读。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五首唐诗的、作者、重点诗句及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五首唐诗。
b. 任选一首唐诗,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 答案:a. 默写答案略。
b. 《咏柳》:通过描绘嫩柳、绿丝等形象,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1.深入阅读五首古代诗歌,结合课堂所学,分析每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短文。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模仿其风格和表现手法,创作一首新诗,体现你对古代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3.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更多关于古代诗歌的知识,如诗人故事、诗歌背景等,进行整理和分享,提高对古代诗歌的了解。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4.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首诗歌的讨论。
2.各小组针对所负责的诗歌,从内容、形式、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d.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索。
4.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实践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及时反馈。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c.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对比五首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碰撞思维火花,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朗读比赛、诗词接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材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材教案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通过本次教学,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材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材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的简介和每首诗的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思考探究自主探究诗歌。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登幽州台歌》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登幽州台歌》。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
后世因称陈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2)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精选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1.《登鹳雀楼》:诗歌的背景、意境、艺术特点;2.《望庐山瀑布》:描绘自然景观的技巧、诗人的情感表达;3.《赋得古原草送别》:离别主题的诗歌创作、寓意解析;4.《江南春》:江南水乡的描绘、诗人的感慨;5.《夜泊牛渚怀古》:历史典故的运用、诗人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五首诗歌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3.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诗歌艺术特点的分析;2. 教学重点:五首诗歌的背景知识,诗歌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诗歌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1)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点;(2)分析《望庐山瀑布》描绘自然景观的技巧和诗人的情感表达;(3)讲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离别主题和寓意;(4)解读《江南春》中江南水乡的描绘和诗人的感慨;(5)阐述《夜泊牛渚怀古》中历史典故的运用和诗人的思考。
3. 互动:(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3)开展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2)让学生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并分享其艺术特点。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五首》2. 内容:(1)登鹳雀楼:背景、意境、艺术特点;(2)望庐山瀑布:描绘自然景观、情感表达;(3)赋得古原草送别:离别主题、寓意解析;(4)江南春:江南水乡描绘、诗人感慨;(5)夜泊牛渚怀古:历史典故、诗人思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登鹳雀楼》中的意境,写出自己的理解;(2)以《望庐山瀑布》为例,分析古代诗歌中描绘自然景观的技巧;(3)从《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选取一句诗句,阐述其寓意。
《古代诗歌五首》优秀教学设计
20 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今天我们学习古代诗歌五首,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怆.然(chuàng)涕.下(tì)岱.宗(dài)决眦.(zì)2.作者简介(1)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
后世因称陈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有《陈伯玉集》传世。
(2)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人。
世人称“王荆公”。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3.背景链接(1)《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2024)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2024)教案:《古代诗歌五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中的《古代诗歌五首》,包括《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绝句》和《悯农》五首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
2. 能够理解五首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诗歌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 诗歌解析(15分钟)针对每首诗歌,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
3. 诗歌鉴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意境、情感、修辞等方面分析五首诗歌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本后的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明五首诗歌的题目和作者,旁边标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
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五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请学生分析五首诗歌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和鉴赏五首古代诗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后,学生应继续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其他古代诗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教案:《古代诗歌五首》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3篇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构建诗歌鉴赏的知识网络。
重难点: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即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简要分析学情,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劣、得失;分析近几年高考的命题规律和趋向,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一、高考命题趋势。
1、考查范围大都是唐诗宋词。
2、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鉴赏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奖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或作者的观点。
二、考点说明1、鉴赏诗歌形象要注意了解窗同的审美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略)2、鉴赏语言即语言特色特点:(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部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道破。
(4)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
(5)简洁。
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3、鉴赏表达技巧概念:表达技巧指的是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1)表现手法主要看看诗歌想象是否丰富,联想是否恰当,特别要看有没有运用烘托、反衬、象征等手法。
①因事即理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
苏轼《题西林壁》“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②情景交融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竟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③托物言志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
如虞世南《蝉》“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④借助修辞看它们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
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2024年《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2.通过对五首古代诗歌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2.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3.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与鉴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与鉴赏。
2.教学难点: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2.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讲授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1)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韵律、平仄、对仗、意象等。
(2)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
3.学习五首古代诗歌(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总结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5.作业布置(1)背诵五首古代诗歌。
(2)写一篇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文章,不少于800字。
六、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情感体验。
2.成果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4.同伴评价: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提升。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五首古代诗歌”部分。
20.古代诗歌五首 优秀教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一)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品读诗人的形象。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教学难点】品读诗人的形象。
【课文导入】千金市骨。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品读诗人的形象。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2.背景透视:《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预习反馈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翻译课文1.(1)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注释: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唐诗五首》教案(通用5篇
《唐诗五首》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唐诗五首》,具体包括教材第四章《春晓》、《绝句》、《望庐山瀑布》、《登高》和《静夜思》。
这些诗歌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哲理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境理解和哲理领悟。
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春天的美景,进而引出《春晓》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3. 例题讲解:(1)分析《春晓》的韵律美。
(2)解读《望庐山瀑布》的意境。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五首唐诗的哲理内涵,每组选取一首进行分享。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唐诗进行鉴赏,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1. 五首唐诗及作者。
2. 诗歌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唐诗中选择一首进行鉴赏,不少于500字。
2. 答案示例:《春晓》鉴赏: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珍惜时光、奋发向前的哲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作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在唐诗五首的教学中,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是关键。
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案
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与诗歌有关的文学常识。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1、认真揣摩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方法。
2、能品味重要诗句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交流,难点探究法,语言揣摩法,改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学习《登幽州台歌》一、朗读指导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二、作者介绍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尽忠、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与诗歌中蕴涵得哲学道理、【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得强烈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诗歌、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与诗歌中蕴涵得哲学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字词:读音与词义怆然chuàng 涕下tì岱宗dài决眦zì鸡豚tún 拄杖zhǔ 叩门kòu怆然:悲伤得样子。
涕下:眼泪流下来、岱宗:指泰山。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神秀:神奇秀丽、阴:山北水南。
阳:山南水北。
割:分曾:同“层”眦:眼眶会当:终当,终要凌:登上寻:古代长度单位缘:因为浑:浑浊豚:这里指猪肉无时:随时落红:落花学习《登幽州台歌》:一、写作背景由于契丹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之,陈子昂随军参谋。
武攸宜出身亲贵,不晓军事,使前军陷没,陈子昂进献奇计,却未被采纳。
她不忍见危不救,几天后再次进谏,结果激怒了武攸宜,被贬为军曹。
她满怀悲愤地登上蓟北楼,写下了这首震惊千古得《登幽州台歌》。
二、背景:幽州台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
燕昭王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得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
“幽州台”或“黄金台”成为圣明君主广揽贤才得象征。
三、品味赏析:1、“古人”“来者”各指什么?古人:古代得贤明君主、来者:诗人以后得贤明君主。
2、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
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学习这五首诗,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道。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从练字、赏句的角度品味诗歌,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5分钟)同学们,走进我国古代文化长廊,优秀诗歌灿若繁星,名家大师层出不穷,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诗歌五首》,去感受古代大师们给我们带来的光辉哲理与思想启迪……二学习《登幽州台歌》(15分钟)(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本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设计意图】诗歌语言凝练,内容丰富,学生不容易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能根据作者写实诗时的心情、经历等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生自由读,要读准字音,借助解释理解“悠悠”“怅然”的意思。
2、抽查学生自读情况。
3、明确诗歌节奏。
【设计意图】诗歌言简意赅,多读能让学生增强语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加快对诗歌的理解。
(三)品读诗歌赏析作品1、根据作者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作者看不到明君而产生的伤心难过的心情。
2、诗句解说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3、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理解“悠悠”一词的?“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这个词的运用,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实用15篇)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实用15篇)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实用15篇)篇一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
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1、学生闭目,随着教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才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这时太阳就要下同了,太阳也要回家了还没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
《20.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七下语文)
20古代诗歌五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龚自珍这五位大诗人的心灵吧!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怆.然(chuànɡ)决眦.(zì)夫(fú)足鸡豚.(tún)岱宗..(dài zōnɡ) 不畏.(wèi) 叩.门(kòu)(2)词义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曾:同“层”,重叠。
决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足:足够,丰盛。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门:敲门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即:到。
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1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1第一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1《古代诗歌五首》教案1一、课题:古代诗歌五首二、教学目的:1.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八、教具: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碣石澹澹竦峙萧瑟枯藤昏鸦天涯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二)三分钟演讲(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四)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这首诗借景抒情。
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
20古代诗歌五首课教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诵五首古诗, 注音节奏和韵律, 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3.学习诗人积极乐观、昂扬向上、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背诵古诗, 体会感情。
2.学习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3.诗人的形象教学过程:一、导语: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 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 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 登上幽州台, 凭古吊今, 感怀时世。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背景1.陈子昂: 字伯玉, 唐代文学家。
2.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 武则天当政时, 契丹南侵, 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 任陈子昂为参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 结果兵败, 但武攸宜不思悔改, 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
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 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 吊古伤今, 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三、赏析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时时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 时间无止无休, 而自己的生命短暂, 而自己因“不见”明君, 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功业未成, 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 难以施展)的境遇,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 诗人感到孤独, 寂寞, 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 功业未成, 空老一生, 面对此景, 想到自己的境遇, 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 眼泪。
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 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一)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品读诗人的形象。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教学难点】品读诗人的形象。
【课文导入】千金市骨。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品读诗人的形象。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2.背景透视:《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预习反馈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翻译课文1.(1)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注释: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3)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五、精读品味“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六、研读探究【难点探究】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答案】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七、归纳总结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
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全篇前后句子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八、拓展延伸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我们不妨先来理解一下这首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九、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板书设计:(二)望岳【教学目标】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赏析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重点词语。
3.感悟诗的意境,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的意境,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赏析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重点词语。
【课文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赏析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重点词语。
3.感悟诗的意境,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
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杜工部集》传世。
2.背景透视:《望岳》: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诗,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本课这首五言律诗为第一首。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漫游,故有此作。
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文言知识积累。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翻译课文1.(1)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注释:岱宗:即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是五岳之首,所以又称为岱宗。
夫:无实义,这里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未了:未尽,没完。
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集中,聚集。
昏晓:昏,傍晚,这里是晦暗的意思;晓,天亮。
这里是明亮的意思。
2.(1)原文: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注释:决:裂开。
眦:眼眶。
会当:定要。
凌:登。
一:全。
览:看。
(3)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啊?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
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
(我)定要登上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五、精读品味1.“青未了”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气势?【答案】泰山的绵延、高大。
2. 颔联中“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造物者对泰山情有独钟;“割”字,是夸张的说法,极言泰山之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突出了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形象。
六、研读探究1.【难点探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2.阅读方法解密把握作者情感五法:①了解写作背景,如乱世中往往表达忧国忧民、思念家乡的情感;②注意审题,透过题目来把握诗歌有关情感的信息;③抓诗眼、抓主旨句,抓体现作者态度、情感的关键句来把握作者情感;④把握诗歌意象,如“柳”有留恋、惜别之意;⑤注意情景关系。
答题思路:通读全诗,从作者、题目、内容入手,推知大意,理解全诗,把握情感。
答题模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本题就是通过抓主旨句来分析作者情感的。
3.【难点探究】《己亥杂诗(其五)》写了诗人的几种感情?【答案】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感情。
一是离别之感。
诗人因为敢于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所以受到排挤,仕途受到挫折,不得不离开京城,奔向遥远的南方,心情是愁苦郁闷的。
二是诗人并未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更广阔的天地,进行新的奋斗,表现了其不忘报国、为国家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的精神。
七、归纳总结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望岳》:借景抒情。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借写泰山之景抒发诗人的感情。
前六句写泰山之景。
开头两句写远望泰山,突出泰山的青翠、绵延、高大。
三、四两句写近望泰山之势,表现泰山的神奇秀美、高耸挺拔。
五、六两句写细看之景,并由静转动,描写山中的层层云雾和翩翩飞鸟。
在描绘泰山高大险峻和神奇秀丽景色的基础上,诗人自然抒发出自己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豪迈之情。
诗人热情的赞美的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敢于攀登顶峰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用这句话来时时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勇往直前!八、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板书设计:(三)登飞来峰【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体会本诗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体会本诗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课文导入】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体会本诗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散文雄健峭拔,其诗遒劲清新。
有《临川集》一百卷传世。
2.背景透视:《登飞来峰》: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三、预习反馈文言知识积累。
名句积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