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精细分类

合集下载

脾虚的各种症状

脾虚的各种症状

脾虚的各种症状1、脾热2、脾寒3、脾湿脾热主要是积食造成,往往和脾湿结合在一起,形成湿热。

湿热是最普遍的问题,湿热就是腐烂的垃圾聚集而成,人体要调节湿热,就要给湿热一个出口。

这个出口在哪就会引发哪里的问题。

湿热引发的症状有发烧、腹泻、湿疹、鹅口疮、黄疸、以及其他表现为热、毒、霉的病。

湿热的主要表现是热、毒、霉、臭,容易引发细菌和病毒感染,如腹泻发展成痢疾、霉菌、湿疹溃烂发臭、发烧导致各种炎症。

(咳嗽另外说,不光脾胃问题。

)湿热排出的方式是粘液。

如果腹泻、臭、有粘液就可以判断为湿热,湿疹最后会流黄水,也是湿热。

黄疸表现为暗黄,也是湿热。

鹅口疮是湿热从口腔排出,则容易生霉菌,形成鹅口疮。

这是湿热排出的方式。

一部分有痰的咳嗽,是湿热引起。

脾到肺的升化失常。

湿热,就容易在各处形成粘液,这些粘液里滋生细菌,就形成各种炎症,这种道理对大人也适用。

因此,有以上这些症状,就可以判断是湿热,治疗湿热的方法,简单的就是薏米,薏米除湿,而且性情相对平和,好调味,容易喂。

其它还有茵陈、茯苓、泽泻等,但因为味道不好,不建议给宝宝用,除非严重的湿热情况下。

薏米除湿,且性偏寒,所以可以除湿热,健脾。

一个月的小孩可以吃薏米汤。

但因为薏米带寒性,所以不要一概都吃,有些人并不适合吃,就是脾寒的。

一般宝宝不会脾寒。

脾寒多因为久病、寒风入胃、先天疾病。

脾寒的表现是吐奶,食欲不振,大便稀清,甚至如水,颜色浅,胃痉挛哭闹,打嗝,打嗝并不都是脾寒,但一部分是。

脾寒可以用少量姜丝冲水吃饭前喝。

如脾寒吐奶,可以在喂奶前根据年龄喝5-30ml姜水。

很小的宝宝,可以用姜汁滴在舌头上。

姜的作用主要用于暖胃,不要用多,特别晚上要注意使用。

脾寒会导致脾胃蠕动缓慢,食物不消化或过久停留于胃里。

所以脾寒也会导致湿,就是湿寒,湿寒主要表现为虚弱,面色白、食欲不振,不喜饮水、咳嗽白痰,大便溏泻色浅,无味有粘液。

这就用炒薏米煮粥。

炒薏米(薏米放炒锅里面干炒,发黄即可煮粥)、大米、姜丝粥,严重的可以用泽泻、桂皮、炒白术,不过小儿一般不会到这种情况。

脾虚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脾虚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1 概述1.1 中医对脾的认识《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均描述了脾主运化的作用;《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指出气血生成由脾胃相互协调完成;《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说明脾主司肌肉和充养四肢百骸的属性;《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指出脾气健旺则外邪不易入侵;《养生四要》曰:“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精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表明脾也有阴阳之分。

上述有关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脾为之卫”以及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功能,不仅涵盖了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而且与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免疫、生殖、运动系统功能也密切相关。

正是由于脾在脏象理论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使得对脾本质的研究历久不衰并取得了长足进步。

1.2 脾虚证诊疗标准的变迁脾虚证是证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开展研究最早的证候之一,对其诊疗标准的探索呈现不断扬弃和演变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中期,原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组最早提出脾虚证诊断方案[1]。

1982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制订脾虚证辨证诊断标准[2]:1)食欲减退;2)食后或下午腹胀;3)大便溏薄;4)面色萎黄;5)肌瘦无力;5项之中具备3项以上即可诊断,由此初步有了脾虚证全国性辨证诊断标准。

1986年该专业委员会对1982年的辨证标准进行修改,将大便溏泄列为第1项,食后腹胀增加了喜按的条件,并推荐尿D-木糖排泄率(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研究所提出)和唾液淀粉酶酸负荷试验(原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室提出)作为辅助实验室疗效参考指标[3]。

1987年原国家卫生部、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相关标准都含有脾虚证的诊断和疗效标准[4-5]。

怎样看出小孩是脾虚 (2)

怎样看出小孩是脾虚 (2)

怎样看出小孩是脾虚一、脾虚症状1、消化不良:脾主运化,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脾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而且小孩经常会出现腹泻、呕吐等情况。

2、身体疲惫无力:脾主运化水湿,如果小孩出现了脾虚的情况,那么就会发生水液不运,小孩就会出现身体疲惫无力,走路都变得吃力。

3、口干舌燥:由于脾主肌肉,所以脾虚的表现之一就是肌肉无力,小孩的嘴巴和舌头会干燥发热,还会出现干咳、咽喉干痒等症状。

4、面色苍白:脾虚还会导致小孩面色苍白无华,容易感到乏力和疲劳,这是因为脾主气血,如果脾虚了,气血流通就会受到影响。

5、其他:小孩经常会出现体寒、易出汗、精神不振、记忆力差等情况。

二、脾虚的治疗方法1、中医调理:针灸调理是中医治疗脾气虚的一种传统方法,可以通过针灸手法来调整小孩身体内部的气血流动,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2、饮食调理:脾虚的小孩需要特别注意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一些粗粮、蔬果、肉鱼等食品,注意控制油腻和辛辣等食品的摄入,避免加重脾虚的症状。

3、药物调理:中药调理是治疗脾虚的另一种方法。

一般是通过中药调理配方,采用草药调理的方式来改善小孩身体的脾虚症状,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4、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小孩体质,增强身体的运动能力和脾气虚的调节功能。

建议小孩多做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活动,如游泳、球类运动等,同时也可以加强体育锻炼。

三、脾虚注意事项1、避免过度依赖药物:脾虚的小孩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治疗,但是不要过度依赖药物。

只有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法和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地根治脾虚症状。

2、要有规律的生活:脾虚的小孩需要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休息,坚持规律的饮食,最好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3、避免辛辣食品:脾虚的小孩在饮食上应该注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食品,坚持清淡饮食和均衡营养,不要给小孩食用零食和含糖饮料。

4、要注重营养:脾虚小孩要注重营养,坚持适量的饮食,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量,让小孩吸收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从而缓解脾虚症状。

脾胃虚弱演示ppt课件

脾胃虚弱演示ppt课件
避免久坐
长时间久坐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应尽量避免, 或适时起身活动。
调节情绪,减轻精神压力
保持心情愉悦
积极面对生活,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负 面情绪对脾胃的影响。
减轻精神压力
学会合理调节情绪和压力,采取深呼吸、冥想等方法缓解紧张情绪 。
寻求支持
与家人、朋友交流分享心情和困扰,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营养吸收障碍
脾胃虚弱影响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长期如此可导致营养不良、贫 血等问题,影响身体健康。
精神状态不佳
脾胃虚弱者可出现神疲乏力、失眠多梦、健忘等精神症状,影响工 作和学习效率。
体重下降
由于消化不良和营养吸收障碍,长期脾胃虚弱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 消瘦等问题。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 未来发展
本次主题内容总结回顾
治疗脾胃虚弱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饮食调养 等。同时,患者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避 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未来研究方向和趋势预测
深入研究脾胃虚弱的病理 机制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探讨脾 胃虚弱的病理机制,包括脾胃 功能减退与免疫系统、神经系 统等方面的关系,以及脾胃虚 弱与其他疾病之间的联系。
蛋等。
避免过度劳累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 长时间连续工作,保证充足的睡
眠。
少量多餐
采用少量多餐的饮食方式,减轻 脾胃负担,有助于消化和吸收。
保持良好作息,适当锻炼
规律作息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 眠时间。
适当运动
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 极拳、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脾胃运化功能。

推广脾胃虚弱的预防保健 知识
预防保健是降低脾胃虚弱发病 率的重要措施。未来将通过多 种渠道推广脾胃虚弱的预防保 健知识,提高公众对脾胃健康 的认知和自我保健能力。

十人九脾虚!脾虚从初级到严重的几种表现!

十人九脾虚!脾虚从初级到严重的几种表现!
艾灸调脾虚 艾灸健脾养脾胃且不会损伤身体的根本。健脾,中脘穴是一个要点。《经穴选解》中说:“中脘 穴在胃之中,当胃小弯处”。所以它基本可以用治一切脾胃病症。不光如此,它还是腑会,所以 对六腑的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除了中脘穴外,其他配穴根据身体情况搭配,初尝艾灸的朋友 遵循焕众艾灸老师的建议。
焕众温和灸调理脾胃 焕众温和灸可健脾和胃,改善肝胆疏泄,化痰祛湿,清除毒素,加强脾胃运化功能。
4、脾气下陷 脾气下陷就是脾气太虚了,虚到都不能固摄了。脾气该升不升反而下陷了,这时就不仅仅是腹 胀了,还会出现腹部坠胀、久泻不止、脱肛、女性子宫脱垂等症。
原本要升清到心,肺,头面的精微物质反而下注到膀胱,这时候的小便会混浊得像淘米水,人 更是会少气懒言,四肢乏力。
5、脾不统血证 如果脾气亏虚到不能统摄血液,就会出现「脾不统血」的症状,除了脾虚的标配以外,最主要 的症状还表现为鼻子、牙齿、尿血、便血、女性月经过多、或淋漓不尽等血不循经的症状。 这时的辩证的要点主要以出血的表现+脾气虚并见,舌淡苔白。本来就脾虚后气血不足了,加上 有出血的症状,这时候人往往会出现血虚的症状,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
做艾灸,只选焕众温和灸
做艾灸,推荐使用焕众艾灸核心产品【焕众温和灸】。把灸筒粘贴在相应穴位上,点燃灸柱即 可,在施灸过程中可根据体感旋转或升降灸筒盖调节温度。 整个过程明火微烟,不落艾灰,安全绿色; 解放双手,站着、坐着、躺着、趴着、走动过程中都可以做艾灸,方便高效;无论老人、孩 子、妇孺都可使用焕众温和灸! 施灸时间无需刻意计算,一枚焕 众温和灸燃尽的时间即为25-30分钟; 由于不受施灸姿势的限制,还能多穴同灸,实现在同一时间打通引发疾病关联的多个穴位,灸 疗效果更明显!
4 脾虚→ 不能将血液控制在血脉中→便血,尿血,例假出血不止或淋漓不尽。

儿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儿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儿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儿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儿童中医体质分类及其判定标准:
1.平和质:营养良好,体型匀称,肌肉结实,耐受寒热,手足温和,面色红润,睡眠好,饮食正常,二便正常。

2.气虚质:性格内向,声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劳,精神不好,易出汗,易患感冒,病后恢复相对缓慢。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

3.阴虚质:性格急躁易怒,体型偏瘦,怕热,喜凉,口渴,盗汗,手足心热,面色潮红,多梦,大便干结,小便黄。

4.阳虚质:性格沉静内向,肌肉一般松软,怕冷,可有自汗,喜温,手足不温,口唇淡白,面色恍白,嗜睡,大便澹薄,小便清长,夜尿次数多。

5.痰湿质:性格温和稳重,体型偏胖,多汗,身重,不喜动,喜油腻,口中粘腻,嗜睡,面色少华,大便正常或澹泻,小便不多。

除了以上分类外,还有特禀质等其他体质类型。

对于儿童的体质判定,需要结合其生理特点、平素喜好、体温调节、体态行为表现、口味爱好等多个方面进行观察。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或健康管理师。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脾虚的七个方法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脾虚的七个方法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脾虚的七个方法在中医养生中,脾虚是指人体脾胃功能的减退或失调。

脾虚的症状包括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溏、乏力等。

针对脾虚的问题,中医提供了一些调理方法,下面将介绍七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方法一:合理饮食脾主运化,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

因此,合理饮食对于调理脾虚至关重要。

中医建议脾虚体质的人要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粥类、煮熟的蔬菜和水果等。

避免食用油腻、生冷、过于刺激的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方法二:调理作息脾胃喜欢有规律的生活,良好的作息可以调理脾虚。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尤其是早睡早起,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

晚餐要提前两三个小时吃完,避免睡前进食。

方法三: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脾胃的功能。

中医建议每天坚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提高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

方法四:保持情绪稳定情绪不稳定会影响脾胃功能,易导致脾虚。

要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

可以通过冥想、读书、听音乐等方式进行放松,缓解压力,提高脾胃的功能。

方法五:适当补益脾虚的人可适当进行补益。

中医推荐的补益方法包括食补和药补。

食补方面,可选择高营养价值的食物,如山药、红枣、糯米等;药补方面,可根据脾虚的具体症状选用适当的中药,如党参、黄芪等。

方法六:穴位按摩按摩适当的穴位可以刺激脾胃功能,有助于调理脾虚。

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关元、中脘等穴位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

可以通过指压、按摩的方式刺激这些穴位,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方法七:中医药膳疗法中医药膳疗法是一种通过食物疗法来调理脾虚的方法。

可以选择一些药膳食材,如黄精、山药、糯米等,搭配烹饪方法制作成具有调理脾虚功效的药膳。

例如,可以炖制脾补汤、蜜枣粥等,运用这些药膳来调理脾虚。

综上所述,脾虚是中医养生中常见的问题,但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作息、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补益、穴位按摩和中医药膳疗法,我们可以有效地调理脾虚。

通过这七个方法的结合应用,我们可以改善脾虚症状,提升整体的身体健康水平。

4种常见“脾虚”舌象的调理方法

4种常见“脾虚”舌象的调理方法

4种常见“脾虚”舌象的调理方法脾虚之所以难搞,是因为它虚起来会不断升级,一路把你往——全身的亏虚上带。

所以我说,悄无声息一点点掐断你的气血来源。

这才是脾虚——最阴森可怕的地方。

而脾虚,又似乎是我们东方人天生的特质。

舌头伸出来,舌苔厚腻、有齿痕的舌相,大概占了80%,脾虚,已然成为了我们的常态。

为了我们不被脾虚困死,花花特邀黄老师来给我们解读了:4种常见脾虚舌相,及其调理方法。

无论你已经虚到了哪个阶段,都可以对照自己的舌头,找到适合自己的,食疗方法,以及艾灸外治法。

这一期,真的是干货满满,需要大家花一点耐心,仔细阅读。

观察自己的舌相,找到辩证的依据,对症调理。

找回脾的力量!来,伸个舌头看看,你是脾虚的哪个阶段?▼️入门级脾气虚:舌淡苔白,齿印明显;️脾虚+阳虚的脾阳虚:舌淡胖苔白滑;️柔弱的寒湿困脾:舌淡胖苔白腻;️油腻的湿热蕴脾:舌红苔黄腻。

Ps:看舌象,刚吃过东西的时候不行。

4种常见脾虚舌相的调理方法脾胃为中土,分属阴阳,脾为脏为阴,胃为腑,为阳。

脾胃是我们身体饮食化物的的重要脏器,是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

但常因外邪、起居,饮食的不当,最易损伤脾胃,所以看过中医的好像大多人都是“脾虚”。

入门级脾气虚脾气不足,运化失健舌象舌淡苔白,齿印明显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典型症状: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懒言,面色萎黄或㿠白或浮肿,眼肿脸肿(小朋友最常见)脾的功能受限,消化迟缓,水液代谢功能减弱,致水湿内生。

所以就出现不想吃了,食后腹胀,甚至有人吃饱了就必须睡了(饭后困)。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因久泄久痢,或劳累过度,甚至会出现中气下陷,就是脾气亏虚,升举无力。

常见有脘腹重坠,便意频频,肛门坠重,脱肛,子宫下垂……脾不统血,就是脾气虚导致的便血,尿血,肌血,齿衄,或妇女的月经过多,崩,漏……也是脾气虚伴有的症状。

脾虚的初级阶段调养思路▼这种一般要用“补”法,补脾“气”。

1、食疗补起来:多吃具有益气健脾的膳食,如陈皮,砂仁,茯苓,白术。

脾的分类及功能主治

脾的分类及功能主治

脾的分类及功能主治一、脾的分类脾脏是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之一,位于腹腔,左上腹部。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脾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按形态分类:1.人类脾:呈半月状,位于上腹部,体重约150-200克。

2.哺乳动物脾:形态各异,大小与种类有关。

•按功能分类:1.免疫功能:脾脏是免疫细胞的主要储存地,参与抗细菌、抗病毒等免疫反应,也能清除血液中的老化、变性细胞,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

2.造血功能:脾脏能在某些疾病或紧急情况下,发挥一定的造血功能,如骨髓受抑制时,脾脏可以代偿性地产生细胞。

3.抗肿瘤功能:脾脏能够参与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通过免疫细胞的功能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按疾病分类:1.先天性脾功能异常:如先天性脾功能缺失、巨脾症等。

2.获得性脾功能异常:如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低下等。

3.其他脾脏相关疾病:如脾出血、脾囊肿等。

二、脾的功能主治脾脏在中医和中西医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功能主治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以下是脾脏的功能主治的详细解释:1.脾脏的主要功能–脾主运化:脾脏疏通运化水谷精微,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

–脾主升清:脾脏升发营卫,掌握上升清阳的力量。

–脾主肌肉:脾脏与肌肉密切相关,肌肉的营养和功能都与脾脏的健康有关。

2.脾的功能主治–脾气虚弱:脾气虚弱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乏力、便溏等症状。

中药调理脾气虚可以通过补益脾气、健脾化湿等方式进行。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脘腹胀闷、大便稀薄等症状。

中药调理脾胃湿热可以通过清热燥湿、健脾化湿等方式进行。

–脾阳虚寒:脾阳虚寒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肢体乏力、畏寒、脘腹冷痛等症状。

中药调理脾阳虚寒可以通过温阳健脾等方式进行。

三、脾的保健方法为了保持脾脏的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合理饮食–建议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糯米、山药、百合等。

–避免暴饮暴食,不要吃过多的生冷食物。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2.定时进食–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进餐。

脾胃虚弱的10种表现症状

脾胃虚弱的10种表现症状

脾胃虚弱的10种表现症状
1、胃肠蕴热——表现:爱喝冷饮,口臭口干,打嗝嗳气,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黄燥。

2、饮食积滞——表现:口臭酸腐,嗳气,没胃口,进食后加重,大便干结或者黏腻,苔黄腻。

3、湿热内蕴——表现:油光满面,头发油腻,脘腹胀满或者疼痛,怕油腻,大便黏,舌苔厚腻。

4、脾胃虚寒——表现:口淡无味,食少便溏,易腹胀,面色无华,乏力怕冷,久泄,舌淡苔白或白厚。

5、淤血内停——表现:痛点固定,面色灰暗,皮肤干燥,有包块或者气胀,舌质暗,有瘀点。

6、寒湿内阻——表现:肚子凉,易腹胀,遇寒就不适,得温而解,爱吃热食,苔白腻。

7、寒湿内停——表现:肠鸣腹痛,怕冷喜热,口淡无味,四肢酸痛,大便不成形,舌淡白,苔白腻或者水滑苔。

8、肝胃不和——表现:胸肋胀满,嗳气多,爱生气,或者忧郁,情志不遂就加重,舌鼓胀,苔薄白。

9、肝郁脾虚——表现:爱生气,脾气暴躁,嗳气食少,腹胀频发,生气后腹泻,舌苔薄白或者薄腻。

10、肝胃阴虚——表现:口干舌燥,隐隐作痛,嗳气胀满,手脚发热,烦躁易怒,舌红少苔或者无苔。

脾阳虚和脾阴虚各有什么特点(脾虚分为3度)

脾阳虚和脾阴虚各有什么特点(脾虚分为3度)

脾阳虚和脾阴虚各有什么特点?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管是脾阳虚还是脾阴虚,都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出现血虚表现。

所以清末医家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脾阳不足,水谷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

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也不熟。

,所以气血不足是脾阳虚和脾阴虚共同的特点,但表现又有所不一样。

脾阳不足的症状及治疗、饮食注意脾阳主要负责运化水谷,所以脾阳不足,运化水谷无力,容易生湿、生痰,腹泻拉肚子,一片虚寒的表现。

容易怕冷,尤其是腹部。

气血无所化,水湿泛滥,容易表现为皮肤泛白,或有浮肿,尤其是下眼睑明显,水湿上泛,眼睑颜色晦暗。

嘴唇颜色较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腻或者白厚。

手脚冰凉,四肢肌肉也容易浮肿,尿多,颜色清亮。

对于脾阳虚的治疗方法,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创立了“补气、升阳”之法,针对脾阳不足、脾气下陷的补中益气汤或升阳除湿汤都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也可适当的选择理中丸或者参苓白术散等,都是可以的。

不过脾阳虚往往还有脾气虚,或者脾阳虚日久容易出现肾阳虚,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佐以补气,或者温肾阳的药物一起。

平时的饮食应该注意多摄入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比如羊肉、鸡肉、南瓜、韭菜等,少吃寒凉冰冻的食物,尤其是生冷瓜果,如果水湿明显或者水肿,可以适当多吃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玉米须,慧米等,但要配伍,尤其是慧米要炒黄,以免更伤脾阳。

脾阴不足的症状及治疗、饮食注意脾阴主要是指营血,所有脾阴不足,缺乏营血,水谷也无法化生,容易虚烦,不思饮食,食后腹胀,一片虚热的表现。

面无色泽,晦暗或发黄,容易口唇干燥,唇裂脱皮,手足心烦,口干但不欲饮,虽有饥饿感,但不想吃,吃了容易腹胀、烦闷,四肢消瘦,容易便秘。

对于脾阴虚的治疗方法,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有一个治疗脾阴虚的经典方剂"麻子仁丸",主要治疗脾阴不足引起的便秘。

那么对于脾阴虚,我们应该怎么治疗呢?一般选择"甘淡药物",甘淡柔润的药物能够养阴生津,同时佐以酸的药物,能生津敛阴,再适当配伍一些能够升提的药物,比如升麻、葛根、桔梗、柴胡等,有助于脾的运化。

中医疾病分类法

中医疾病分类法

中医疾病分类法基于中医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将疾病按照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和病程进行分类和归纳。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医疾病分类法:
1.八纲分类:八纲是指寒热表里、寒热虚实四个方面,用于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程。

包括寒、热、寒热同证、虚、实、表、里、表里合证八个纲目。

2.证候分类:中医将疾病根据临床表现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分类。

例如,痰饮、气滞、血瘀等就是常见的中医证候名词,用于描述疾病的特征。

3.病机分类:中医将疾病根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分类,如痹证(关节炎)、湿证(湿疹)、瘀血证(血栓)等。

4.脏腑分类:中医认为身体内部的脏器系统与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不同脏器系统的病变会导致不同的疾病。

常见的如肝病、心脏病、肾病等分类。

5.经络分类: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通过经络运行气血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根据经络受累程度和方位可以分类,如阳明经证、太阳经证等。

需要提醒的是,中医疾病分类法与西医的疾病分类法存在差异,不同的疾病分类方法侧重于不同的方面,也不一定能够完全对应。

在实际中医临床应用中,医生会综合运用不同分类法,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如何评估脾胃虚弱的症状严重程度

中医如何评估脾胃虚弱的症状严重程度

中医如何评估脾胃虚弱的症状严重程度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消化吸收、化生精微、濡养周身的重要脏腑。

脾胃虚弱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候,但其症状表现多样,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

那么,中医是如何评估脾胃虚弱症状的严重程度呢?首先,从症状表现来看。

脾胃虚弱的常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胃脘隐痛、大便溏薄、肢体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等。

如果这些症状只是偶尔出现,且程度较轻,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一般认为脾胃虚弱的程度较轻。

例如,偶尔出现食欲不振,稍微调整饮食就能恢复正常;或者偶尔感到胃脘部轻微的不适,但很快就能自行缓解。

然而,如果这些症状频繁出现,且程度较为严重,就提示脾胃虚弱的程度可能较重。

比如,长期食欲不振,进食量明显减少,甚至看到食物就没有食欲;食后腹胀明显,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胃脘隐痛频繁发作,疼痛程度较重,需要药物才能缓解;大便溏薄不成形,每天多次,甚至出现腹泻;肢体倦怠、乏力严重,稍微活动就感到极度疲劳,难以胜任日常的工作和家务;气短懒言,说话都觉得费力。

其次,观察舌象和脉象也是评估脾胃虚弱严重程度的重要方法。

脾胃虚弱者的舌头通常表现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薄白或白腻。

如果舌体胖大、齿痕明显,舌苔厚腻,往往提示脾胃虚弱较为严重。

脉象方面,脾胃虚弱常见的脉象为缓弱或细弱。

若脉象极其微弱,无力感明显,也表明脾胃虚弱的程度较重。

再者,面色和精神状态也能反映脾胃虚弱的严重程度。

脾胃虚弱的人面色往往苍白或萎黄,缺乏光泽。

如果面色极度苍白或萎黄,甚至出现灰暗的表现,说明脾胃虚弱已经较为严重,影响到了气血的化生。

精神状态方面,轻度脾胃虚弱可能只是感到精神稍差,容易困倦。

但严重的脾胃虚弱会导致精神萎靡,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整日昏昏欲睡。

此外,体重的变化也能作为评估的参考。

脾胃虚弱可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从而出现体重下降。

如果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排除其他疾病因素后,要考虑脾胃虚弱较为严重。

脾胃虚弱的症状表现

脾胃虚弱的症状表现

脾胃虚弱的症状表现脾胃虚弱,为中医名词术语。

脾胃虚弱含义比较笼统,包含了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胃阳虚、胃气虚、胃阴虚及脾胃虚寒等中医证候。

脾胃虚弱的症状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脾胃虚弱的病理变化表现:一为脾脏运化功能的减弱,脾失健运,精微不布,水湿内生,故纳少腹胀,便溏;脾虚失运,水湿泛滥,故肢体浮肿。

二为气血生化不足,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不足,肢体失养,故肢体倦怠;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故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脾胃虚弱的症状与年龄密切相关:婴幼儿童脾气虚证,多表现为消化不良,呕吐,肚腹胀大,身体消瘦,面色萎黄;年老体弱或大病久病者见脾气虚证,多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无力,倦怠嗜卧,或消瘦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黄。

脾胃虚弱的症状与类型有很大的关系:脾气虚:脘腹胀满,食后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饮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

脾阳虚: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

或肢体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白带多质稀。

舌质淡胖,苔白滑。

脉沉迟无力。

脾不统血:为脾气虚则运化无力,气血亏虚,可见食少,腹胀,便溏,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

一为多种出血症状,如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

便血而属脾不统血者,以大便下血,血便混杂,或先便后血,血色紫暗,或大便漆黑,兼见脾气虚症状;崩漏而属脾不统血者,表现为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尽,色淡质薄,面色白或虚浮,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纳呆便溏等。

中气下陷:面色淡白,眩晕易汗,短气,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坠,便意频数,小便浑浊如米泔等。

多见于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慢性腹泻等病。

关于脾虚 - -教你怎么调理!

关于脾虚 - -教你怎么调理!

关于脾虚--教你怎么调理!关于脾虚-脾是干什么的?脾不适的症状分类【脾热】指脾受热邪或过食燥热食物所引起的热証。

主要症状有唇红、咽乾、心烦、腹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短等。

【脾气虚】指脾气虚弱,运化无力。

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或食后易胀,伴有眩晕,倦怠,面色萎黄等气虚症状。

多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痢疾,贫血等。

【脾虚湿困】指脾虚内湿阻滞的病理。

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停滞,又反过来妨碍脾的运化。

主要症状有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泄泻,甚或噁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

多见於慢性胃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脾阳虚】即脾胃虚寒。

主要症状有胃脘冷痛、腹胀满、呃逆、呕吐、食少、便溏或久泻久痢、倦怠、尿少、浮肿、消瘦、舌淡苔白、脉虚缓。

多见于胃十二指扬溃疡、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慢性痢疾、水肿、白带等【脾阴虚(脾胃阴虚)】指脾胃的阴液不足而影响受纳运化。

主要症状有唇燥口乾,喜饮,口淡无味,饮食减少,大便乾结,舌红苔少或舌面光滑等。

【心脾两虚】即心脾两脏俱虚。

主要症状有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面黄、苔白、脉细。

多见于神经官能症、贫血等。

【脾胃湿热】指湿热内蕴脾胃。

主要症状有身目俱黄,腹胀脘痞,饮食减少,噁心,倦怠,尿少而黄,苔黄腻,脉濡数。

多见于黄胆型肝炎或其它急性肝胆疾患。

有些皮肤病如湿疹,脓庖疮等也和脾胃湿热有关。

脾虚吃什么?脾虚证的宜忌食物宜食食物: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牛肉、鸡肉、兔肉、牛肚、猪肚、桂鱼、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忌食食物: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

中医六种体质分类

中医六种体质分类

中医六种体质分类
中医六种体质分类是指中医学中根据人体生理特征、病理表现、心理状态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将人的体质分成六种类型。

这六种体质分别为:
1. 气虚体质:症状包括容易疲劳、乏力、气短等,容易感冒。

2. 阳虚体质:症状包括身体虚弱、容易感冒、手脚冰凉、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等。

3. 阴虚体质:症状包括口干、口渴、头晕、耳鸣、眼干、眼痒、失眠等。

4. 痰湿体质:症状包括体重超标、皮肤油腻、容易疲劳、胃口不好、容易感冒等。

5. 血瘀体质:症状包括皮肤暗黄、皮肤斑点、痛经、胸闷、失眠等。

6. 特禀体质:症状包括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食物过敏等。

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可以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调理,预防疾病,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但需要注意的是,体质分类只是一个参考,具体治疗还需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 1 -。

脾虚分4个等级: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

脾虚分4个等级: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

脾虚分4个等级: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很多人说,以前精力充沛,和男朋友吵架能不停歇吵上一整天。

而现在,到了周末哪里都不想去,只想窝在家里不想动……这就是脾虚最典型的表现:懒。

因为现代大多数人由于饮食不节,缺乏运动,工作压力大、思虑太过等,造成了脾虚;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虚后,会导致气血不足,脾虚湿困,中气下陷,生命活动也“懈怠”下来。

脾虚——从气虚到气陷脾虚第一证: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脾气虚,是大家多少都会有的症状,比较普遍,症状也比较轻微,经常被大家忽视。

它其实就是「脾气」不足,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退。

方用四君子汤来治疗,这是补气健脾第一名方!脾虚第二证:脾阳脾阴虚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针对脾阳虚,可选方药理中丸!脾阴虚:阴液不足,阴液不够的结果就是体内有热。

中医学家蒲辅周曾经总结道: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

方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是不错的选择!脾虚第三证: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也就是「脾不统血」的症状。

主要表现为鼻子、牙齿、皮肤出血、尿血、便血、女性月经过多、崩漏等血不循经的症状。

脾不统血以补气摄血为法,服用归脾丸有很好的疗效!脾虚第四证:中气下陷脾气不上升,中气会下陷(又称脾气下陷),是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气陷临床表现,如脘腹重坠作胀、久泻、便意频数、脱肛、子宫脱垂等。

推荐食用补中益气丸。

针对以上脾虚四证,小安想着重讲解中气下陷的情况,因为很多人从气虚发展到轻度中气下陷,容易腹胀、腹泻的情况了。

对于中气下陷,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治疗。

升补中气——穴位按摩①气海穴是任脉穴位名称,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

气海是针灸保健要穴。

②足三里穴可以帮助生发胃气,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

③百会穴百会穴是各个经络交汇的地方,可以通畅百脉,调和气血,帮助脾气运行。

中医脾虚

中医脾虚

中医脾虚症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症,其病情虽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

编辑本段分类1、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言懒语,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暗,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

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

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

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西医认为,脾虚的原因例如中老年,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始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逐渐变薄,消化腺也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

由于这些生理的变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渐衰弱,消化功能下降,从而发生了上述的种种不适。

脾虚寒湿及脾虚湿热

脾虚寒湿及脾虚湿热

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痰饮与湿痰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假设为湿所困,那么运化失常,表现为大便稀溏,腹满腹涨,不思饮食,嗳腐吞酸等,其病机为湿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湿。

所以好多健脾的药物本身有利湿的成效.如茯苓,薏苡仁等.脾虚寒湿为阴病治法相对较易,一般健脾,燥湿,散寒。

脾虚湿热多为脾湿胃热属脾胃不合,脾胃共同完成饮食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升清缺乏胃腐熟太过常见病症,除上边病症外还可有,浮肿、出血、面红身热、口干、口苦、口臭、喜欢冷饮食、心烦、小便少而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都具有脾虚湿浸的特点,即纳食少,腹胀,饭后加重,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头身困重,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濡缓等症.如果兼寒湿困脾,那么中阳受阻,脘腹痞闷胀痛,泛恶欲吐,便溏,口淡不渴,面色晦黄,或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缺少.舌淡胖苔白腻.如果兼湿热蕴脾,那么腹部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或面目发黄,或色泽鲜明如橘子 ,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

假设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舌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缺乏,属脾之气虚。

齿痕舌主病:——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型:〔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

治那么:补中益气。

2〕阳虚型:舌质淡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虚精细分类
一)脾气虚
在气虚证基础上,以运化功能减退为突出是本证的特点。

表现为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倦怠无力,少气懒言,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或腹泻。

(二)脾气下陷
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或“气虚下陷”,是脾气虚的进一步发展。

表现除上述气虚症状外,尚有气陷症状。

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小腹坠胀,便意频数,经久大便溏泻,肛门重坠,甚则脱肛,子宫脱垂,小便混浊如米泔等均是中气虚甚不能固摄而下陷的表现。

(三)脾不统血
脾不统血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

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兼见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肌衄(皮下出血),齿衄,鼻衄等出血症状。

“脾不统血”与“气不摄血”本无严格划分,二证表现基本相同。

若从理论上说,气不摄血的出血是全身性的,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肌衄等均可能是气不摄血所致,其所指范围较广;而脾不统血主要是指脾气虚所致的出血,主要表现为便血与崩漏,可以认为脾不统血是气不摄血的一部分。

(四)脾阳虚
脾阳虚,往往胃阳也虚,故亦称脾胃虚寒证。

本证是脾气虚
的进一步发展。

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尚有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稀溏,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寒象。

脾阳虚=脾气虚+里寒。

(五)寒湿困脾
本证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所表现的证候。

湿邪困脾有寒象者属之,表现为脘腹痞闷胀痛,口粘乏味,不思饮食,泛恶欲吐,腹痛溏泻,头身困重,面色黄晦,妇女可见带下绵绵,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寒湿困脾与脾阳虚都有脾失健运、寒象及湿阻表现,但前者是寒湿外侵,湿为因,中阳受阻,病程短,属实证;后者是阳虚失运,寒湿内生,湿为果,病程长,属虚证或本虚标实证。

(六)湿热蕴脾
湿热蕴脾又称脾胃湿热。

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内蕴脾胃所致。

表现为口苦粘腻,脘腹痞闷,纳呆厌食,恶心呕吐,口渴不欲饮,肢体困重,小便短赤,大便臭秽不爽,或有身热起伏,或见色泽鲜明之黄疸,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蕴脾与寒湿困脾,在病机上皆为湿邪阻遏脾气所致,都表现为脾失健运的症状,其不同点在于前者为湿热,后者为寒湿。

(七)胃阴虚
胃之虚证,虽有气虚、阳虚及阴虚三种,然胃之阳气虚常随同脾之阳气虚出现,而胃阴虚则常独立成证。

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虚热郁于胃中,影响胃纳及和降功能。

表现为胃脘嘈杂、隐痛及虚痞,饥不欲食,食后饱胀,口燥咽干,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八)胃寒证
本证是胃的实寒证,由阴寒凝滞胃腑所致,故又称寒凝胃脘证。

腹部受凉,过食生冷,寒邪凝于胃,致气机阻滞而发病。

表现为胃脘冷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口淡不渴,或伴见胃脘水声漉漉,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脉迟或弦。

胃寒证须与胃气虚寒鉴别。

前者为实寒证,当寒邪袭胃后而急性发病,病势较剧,病程短;后者为虚寒证,发病缓,病程长,迁延难愈,且多在脾胃虚证中出现,伴有脾阳虚不能健运的症状,如腹部胀满,食后更甚,大便溏薄清稀等。

(九)胃热证
本证是胃的实热证,又称胃火证。

据其表现又可分为胃中郁热与胃火上炎两种证型。

前者的病变局限在胃中,又称热炽胃中或胃中伏火,表现为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尿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后者的病变不仅在胃,且循经上熏,沿胃经循行部位,致牙龈肿胀疼痛,面颊肿胀,牙龈出血,咽峡及扁桃体肿痛,口臭等症。

胃热证须与胃阴虚证鉴别。

前者为胃之实热证;后
者为胃之虚热证。

(十)食滞胃脘
食滞胃脘又称伤食。

由暴饮暴食,饮食过度而急发。

表现为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吐出酸腐馊食,吐后胀痛得减,或矢气便溏,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

了解以上脾胃的基本功能和病机,就能对自己的病有个基本了解,找医生看病的时候可以更好反映病情,并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食疗保健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