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
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第一部分专业历史沿革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隶属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应用电子学系,是应用电子学系唯一的本科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由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发展来,它是全国最早的电力电子技术学科专业,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外也极具影响力。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既有资深博学的知名教授,如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槱生教授,也有朝气蓬勃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1.1 专业的发展历史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其前身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它是全国最早的属电力电子技术学科专业。
在1953年,浙江大学电机系创办了“电机与电器”专业,共分为电机制造和电器制造两个学科,本专业前身的专业名称为“电机与电器专业电器专门化”。
在1970年,在世界电力电子期间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电机与电器专业电器专门化”专业联合电机系其他教研室进行了可控硅元件制造和可控硅中频电源研制,生产的100A/800V可控硅在当时国内有一定声誉,研制的100kW/1kHz并联逆变中频电源为国内首创,专业名称更改为“工业电子装置”专业。
进行可控硅新技术应用,在1973年春开办了可控硅中频电源训练班,为工厂培养了一批(约40人)中频电源制造骨干。
从1973年秋开始又以“工业电子技术”专业为名连续四年招收了四届工农兵学员,专业方向扩展为可控硅应用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
在1977年时,专业由“工业电子装置”专业改名为“工业电子技术”专业。
1977年起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被国家批准为我国第一个电力电子技术硕士和博士授权点。
1985年根据原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要求,改名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专业所对应的二级学科为电力电子技术学科,在1988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1989年至今先后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国家电力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室和国内高校唯一的国家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996年),被列为国家“211”工程浙江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二级学科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二级学科介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
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
本专业生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是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主要研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电能的变换与控制、功率源、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等理论技术和应用。
它是综合了电能变换、电磁学、自动控制、微电子及电子信息、计算机等技术的新成就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
该学科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难度较大。
该专业需要的基础是电路基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电机学,单片机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数字信号处理。
电力电子器件的原理、制造及其应用技术;电力电子电路、装置、系统及其仿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力电子系统故障诊断及可靠性;电力传动及其自动控制系统;电力牵引;电磁测量技术与装置;先进控制技术在电力电子装置中的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能变换与控制;谐波抑制与无功补偿。
研究方向:1 )谐波抑制与无功补偿;2 )电力电子电路仿真与设计;3 )计算机控制系统;4 )电气系统智能控制技术;5 )现代控制理论及其在电气传动中的应用;6 )系统故障诊断技术及应用;7 )现代交、直流电机调速技术;8 )功率变换技术的研究。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是一个全新的学科,国内的老师大多电机出身,很有可能不能提供实际的指导,但是导师的重要性在于能够给你提供广阔的研究资源,带领进入这个学科的大门。
这个学科较强的国内较强校还是有的:第一个不可否认就是浙江大学,徐德鸿、钱照明、吕征宇教授等;第二个是西安交通大学,德高望重的王兆安老师、及他的两个高徒刘进军、杨旭;最后的一个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严仰光及他的学生阮新波教授等。
电气工程五个二级学科
电气工程五个二级学科电气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涉及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多个方面。
在本科阶段,电气工程通常被划分为若干个二级学科,以便更深入地研究各个领域。
以下是电气工程的五个二级学科及其简要介绍:1.电力系统与自动化电力系统与自动化是电气工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电力系统的设计、运行、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该学科涉及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优化和自动化控制等关键问题,旨在培养能够在电力系统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运行和控制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
2.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主要研究电力电子器件、变换器电路和控制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该学科的目标是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节能和环保,同时为工业、交通和家庭等领域的能源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的毕业生可以在电力、交通、工业和能源等领域从事研发、设计和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3.电机与电器电机与电器主要研究电机的设计、制造、运行和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该学科涉及各种类型的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包括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等,旨在培养能够在电机与电器领域从事研发、设计和应用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
4.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主要研究高电压传输、设备绝缘、过电压防护和电气绝缘材料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该学科的目标是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同时为高电压和绝缘领域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毕业生可以在电力、能源、交通和工业等领域从事研发、设计和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主要研究电工原理、电磁场理论、电路理论和新型电工材料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该学科的目标是推动电工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为新型电工材料和器件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的毕业生可以在科研机构、高校和工业等领域从事研发、教学和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总之,电气工程的五个二级学科电力系统与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分别涵盖了电力系统的不同方面,为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输送浙江大学电气【机械工程】工学博士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深厚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科学、数学、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具有从事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大型工程项目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工程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并掌握市场、管理、社会、环境等知识的复合创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
二、培养方式:实行导师组联合指导,以校企联合、国际合作并依托高水平工程实践项目进行培养。
导师组由浙江大学电气学院博士生导师和电气工程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级高工组成,并根据课题跨学科或交叉学科情况,在相关学科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三、学制:普博:3.5-4 年直博: 5-6 年四、主要研究方向:大规模交直流电力系统规划、运行、分析、控制、评估;直流输电与柔性交流输电;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新能源接入与智能电网;电力信息系统集成理论与应用;电力市场化理论与应用;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以及电能储存技术的研究;电机、大功率变频调速与高效节能技术;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智能测试系统与电气控制等;系统芯片与嵌入式系统平台;智能控制系统;复杂交直流传动控制系统、高速轨道交通技术。
五、课程学习要求1 、普博≥12 学分 1)公共必修课程 4 学分 2)学科专业课程要求≥8 学分2、直博>34 学分1)公共必修课程 7 学分2) 公共素质类课程≥1学分2)学科专业课程要求≥26 学分六、培养环节要求1、开题报告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博士生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依托高水平或重大工程项目,确定课题,完成开题报告。
论文工作的课题在电气工程学科前沿、交叉学科领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领域中选择,要充分考虑博士论文工作期间内作出创新性成果、在技术上填补国内空白的可能性。
开题报告应包含论文选题及选题意义、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难点及其解决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论文计划进度等。
开题报告在高水平或重大工程项目承担的主体企业公开进行2在学期间至少出国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一次,并在会议上宣读自己的学术论文。
电气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
电气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电气一级学科:1.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研究电力的产生、传输、分配和应用,涉及电力系统、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等方面。
2. 控制科学与工程(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研究控制系统的建模、设计与优化,包括自动控制理论、智能控制、系统辨识等内容。
3. 电子科学与技术(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研究电子器件的设计、制造和应用,包括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光电子器件等。
4. 通信工程(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研究信息的传输与通信技术,包括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等。
电气二级学科(部分):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Power System and Automation):研究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与控制,包括电网稳定性、功率系统保护、电力市场等内容。
2. 电机与电器(Electrical Machine and Apparatus):研究电机和电器设备的设计、控制与应用,包括电动机、变压器、开关设备等。
3.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Power Electronics and Power Transmission):研究电力电子器件的设计与控制,以及电力传动系统的优化与控制。
4. 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Analog Circuit and Digital Circuit):研究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设计与分析,包括电路原理、集成电路设计等。
5. 无线通信与网络(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研究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体系结构,包括移动通信、网络安全等内容。
(注:以上仅为例举,并非所有的电气学科和二级学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描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描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涵盖电气技术、自动化控制理论和应用的综合学科。
该专业培养具备电气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应用能力,并具备系统设计、运行和维护的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电力系统分析与继电保护、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等。
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电气理论、自动化控制理论、电力系统分析与继电保护等专业知识,并能够使用相关工具进行电气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学生还将学习到电气工程实践技能,如电路设计与实验、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控制系统设计等。
这些实践环节将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中。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熟悉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在现代工业自动化中,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需求非常大。
他们可以从事电气工程设计、电力系统运行与管理、自动化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艺流程控制等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在能源、交通、通信、信息技术等领域从事相应的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数理基础和工程技术能力。
学生需要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需求。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有多种出路。
一方面,他们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
另一方面,他们可以选择直接就业,进入电力公司、工程公司、制造企业等单位工作,从事电气工程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等工作。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电气工程学院是浙江大学中较为知名的学院之一,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卓越的教学研究实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电气工程学院的部分专业,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学院的专业设置和研究方向,从而为自己的研究生选择提供参考。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工程学院最具代表性的专业之一。
该专业以培养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包括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等研究方向。
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学院的教师和研究团队致力于电力系统的优化、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保护与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则关注于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研究领域包括电力电子器件与系统、电力电子变换技术及控制等。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研究内容则涵盖高电压绝缘材料、高电压绝缘检测与诊断、高电压绝缘物理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电气工程学院的另一门重要专业。
该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现代电子科学与技术理论、方法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光电子技术等。
在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向,学院的教师和研究团队致力于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等研究。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方向研究内容包括纳米电子器件与技术、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
光电子技术方向则主要研究光电材料与器件、光通信与光电子器件等内容。
三、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电气工程学院的核心专业之一。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理论、方法和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系统控制与优化、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机器人与自动化等。
在系统控制与优化方向,学院的教师和研究团队主要从事系统建模与鲁棒控制、多变量控制与优化等方面的研究。
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方向则关注非线性系统建模与控制、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等内容。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2010级自动化专业(电气学院)培养方案(含爱迪生班、卓越计划)(20101122版)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工程、系统工程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与集成、设计与运行、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工作的与国际接轨、并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连续与离散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大系统的分析与集成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系统分析与集成、设计与运行、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等;3.具有本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4.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集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5.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信号分析与处理、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机与拖动、检测与过程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技术教学特色课程全英文教学课程:自适应控制双语教学课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数字图象处理导论、FPGA应用系统设计、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原版外文教材课程:自适应控制研究型课程: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数字图象处理导论讨论型课程:检测与过程控制技术、现代传感技术创新实践课程: FPGA应用系统设计、Matlab与系统仿真、网络控制系统设计、电子设计综合创新实践计划学制4年毕业最低学分160+4+5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科专业类别电气信息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辅修专业说明辅修专业:30学分,修读标注“**”号的课程20学分,以及在标注“*”号的课程中选修1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研究电气能源与电气化技术的学科,培养具有电气工程专业基础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方面的知识、能力与素养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文将从专业概况、专业发展前景、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四个方面来介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一、专业概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与信息工程系所属的一个学科领域,是中国现代工程教育的产物之一、该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包括电路分析、电力系统与自动化设备、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电机与拖动控制以及电气工程设计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掌握电气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又需要具备实际应用能力。
二、专业发展前景在电力工业的发展过程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电力系统传输、配电网络、电力设备检测与运维、电力市场规划与管理、电气工程设计与施工等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的融合趋势也日益明显,可以进一步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
同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通过自主创业或者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工作。
三、专业课程设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电路分析与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电气测量仪器、电动机与拖动控制、电力系统分析与运行、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与PLC、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电气工程设计案例等。
这些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参与实习、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培养目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电气工程基础知识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的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在专业知识方面,学生需要具备电气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专业技能方面,学生需要具备电气设备选型、电气系统设计、电力系统运行与维护等专业技能。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
教授:蒋静坪(博导),赵光宙(博导),朱善安(博导),颜钢锋(博导),韦巍(博导),叶旭东(博导),许力,汪雄海,颜文俊
副教授:蔡际令,高锋,诸葛振荣,孙志峰,姚维,
张森林,林峰,刘妹琴,孟睿,齐冬莲
高级工程师:高济平,高健,屈稳太
主干课程
高电压工程
指导教师
教授:
副教授:周浩、王玉芬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在原来工业自动化、控制理论及应用硕士点和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博士点的基础上调整组建而成,是国家重点学科之一。
该学科历史悠久,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学术队伍力量雄厚,现有教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13人。其中45岁以下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具有高水平的从本科到博士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人才培养体系。
"十五"期间,该学科将开展有关学科领域关键理论问题的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有:基于知识的规划系统、分布式智能系统以及CAD/CAM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非线性、混杂系统的鲁棒/自适应控制的研究;模糊控制、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控制理论以及复杂连续生产过程的建模、控制与管控一体化系统的研究;图像远程传输、智能监控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包括综合布线、水、气、电集中抄表系统、消防、暖通系统;多电机协同工作的电力传动系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数控机床、轧钢、印刷、装配车间物流等系统的位置、速度及其张力的协同控制。注重培养和建立一支过得硬的学术研究团队,使学科的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迈向国际一流。
浙大考研之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介绍
电路与系统学科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本学科紧紧围绕集成电路设计这一重点展开,学科的发展宗旨是研发先进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及其设计工具,并为我国正在起飞的集成电路产业培养急需的高级工程型研究人才。具体研发课题以七校联合国际SOC研究中心、浙江大学SOC交叉研究中心的工作任务为主进行。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专业简介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专业简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于1981年在国内首批建立理论电工硕士点,1996年起获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今年来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共6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34篇为SCI、EI所检索,编著教材14部,获专利6项。
学科实体建于电气工程学院所属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与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下设一个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
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工程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的12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70%以上。
94年以来,本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30名。
主要研究方向电磁装置中综合物理场效应与电磁参数研究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电动车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兼容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强磁场和磁悬浮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测量技术;生物电磁场仿真研究。
主干课程网络理论;电磁场原理;电工电子学;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电磁场数值分析;电气测量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
指导教师教授: 王小海,杨仕友(博导),姚缨缨,陈隆道副教授: 范承志,孙盾,童梅,陈忠根,贾爱民,姜国均,藩丽萍,王玉芬,应群民,张伯尧,张兆祥高级工程师: 汤巍松,黄海龙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电力电子技术学科是我国首批设立的重点学科,设有首批博士学位(1981年)和硕士学位(1981年)授予点和电工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被列为国家"211"工程浙江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及浙江省重点学科。
98年来,本学科共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共17项。
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共4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70篇,ISTP收录14篇。
出版著作教材4部。
本学科负责组织了94年第一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97年11月在浙大主持承办了第二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协办了2000年第三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
电气工程 二级学科
电气工程二级学科电气工程是一门应用电力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工程学科,主要研究电能的发电、传输、分配和利用。
它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涉及到各个领域的应用,如能源、通信、交通、制造业等。
电气工程的二级学科包括电力系统与自动化、电机与电器、电子与信息等方向,下面将对这些方向分别进行介绍。
1. 电力系统与自动化电力系统与自动化是电气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它主要研究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维护,以及电力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和保护。
在电力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中,需要考虑电力负荷的需求、输电线路的布置和变电站的选址。
在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中,需要进行电力负荷的调度和设备的检修。
自动化控制和保护是电力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它可以实现电力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故障检测,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 电机与电器电机与电器是电气工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它主要研究电动机和电气设备的设计、制造和应用。
电动机是电气工程中最常用的设备之一,它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家庭生活中。
电动机的设计和制造需要考虑电机的类型、功率和效率等因素。
电气设备包括电力变压器、断路器、开关和插座等,它们在电力系统和电气装置中起到控制和保护的作用。
电机与电器的研究可以提高电气设备的性能和效率,推动电气工程的发展。
3. 电子与信息电子与信息是电气工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它主要研究电子器件的制造和应用,以及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
电子器件包括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光电器件等,它们是电子设备的核心部件。
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包括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网络和无线通信等,它们在信息社会中起到连接和传输的作用。
电子与信息的研究可以提高电子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电气工程的二级学科包括电力系统与自动化、电机与电器、电子与信息等方向。
这些方向涵盖了电气工程的各个领域,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电气工程的研究可以提高电气设备的性能和效率,推动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电气工程三级学科
电气工程三级学科电气工程是一门关于电力、电子和电磁领域的工程学科。
电气工程三级学科包括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供用电系统及其自动化等七个方向。
下面对这七个方向进行详细介绍。
一、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是电气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它主要研究电磁场与微波的产生、传输、控制及应用技术。
具体来讲,它包括微波技术、雷达技术、天线技术、电磁兼容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等等。
它被广泛应用于通讯系统、雷达系统、遥感技术、太阳能技术等领域。
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主要研究电力的转换、调节和控制技术。
它包括电力电子变换器、电机调速技术、电力调控系统等内容。
电力电子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变频调速器、UPS电源、逆变器等新型设备都是由电力电子技术驱动的。
电力传动是电力电子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它在机械、冶金、航空航天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三、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设计及其应用技术的学科。
它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机械控制系统、化工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空调自动控制系统、建筑物自动化系统、交通运输控制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等。
其发展需要融合多学科知识,包括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
四、电机与电器电机与电器是电气工程中的传统学科,主要研究电动机和各种电器设备的设计、制造和应用。
电机和电器在现代工业制造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电动机在机床、电气拖动设备、电梯、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也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五、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是研究电子电气设备中的高电势、高电能、强电场下的物理特性及其相应的绝缘技术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高压绝缘技术、电气特性、电容、电荷效应、电晕放电、闪络等内容。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空气净化、油田开采、电缆制造、绝缘材料开发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一、专业概述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工程技术学科,涉及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控制两大学科领域。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电气工程理论基础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知识,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电力系统、电力设备制造行业、工业自动化领域等各级各类单位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了电路理论、电力系统、电机与拖动、电气工程自动化、计算机控制技术、PLC与单片机技术、电气设备与电工材料以及电气工程设计等多个领域。
学生将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和工程设计能力。
二、就业方向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公司、工矿企业、机械制造企业、自动化公司以及科研院所等单位。
他们主要从事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有关的设备安装、维修、运行管理、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等工作。
2.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逐年增加。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乐观。
三、专业教学特点1. 该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结合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控制两大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实验教学和实习实训,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提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专业实验室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常会建设配备齐全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实验室。
学生将在实验室中进行电路设计、PLC编程、电机控制等实践操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专业发展趋势1. 随着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
未来,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需求将更加广泛和迫切,专业的发展空间也将更加广阔。
电气工程专业分类及其简介
电气工程专业分类及其简介一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主要研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电能的变换与控制、功率源、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等理论技术和应用。
它是综合了电能变换、电磁学、自动控制、微电子及电子信息、计算机等技术的新成就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
该学科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难度较大。
本科是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的适合报考这个专业。
该专业需要的基础是电路基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电机学,单片机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数字信号处理。
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大中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需要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开设电路理论、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工程电磁场、电子学、信号分析与处理、计算机技术、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等课程。
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化大中型发电厂、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电力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毕业后主要到电力系统及相关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建设、管理、教育等部门,从事大中型发电厂和电力系统的设计、运行、安装、调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三“电机与电器”技术电机与电器”学科在一体化电机的理论与技术方面,主要研究了步进电机、无刷直流电机、感应同步器等。
在电机的电力电子驱动技术方面,研究了电动车、电机驱动系统的结构与控制策略、变频电源谐波抑制技术。
在高环境、高可靠电机与电器方面,研究了高环境电器可靠性理论与技术、航天电器的理论与技术、卫星姿控用飞轮的可靠性设计。
在新型电磁机构的理论与应用方面,研究了特种电机、磁性流体密封、旋转轴的在线动平衡、电磁成型技术。
其中在步进电机和无刷直流电机等特种电机及航天电器方面具有较大影响。
四高电压与绝缘应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是电气工程的二级学科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以设备绝缘状态为基础,涉及气体放电、等离子、局放、闪络等多个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于1981年在国内首批建立理论电工硕士点,1996年起获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今年来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共6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34篇为SCI、EI所检索,编著教材14部,获专利6项。
学科实体建于电气工程学院所属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与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下设一个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
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工程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的12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70%以上。
94年以来,本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30名。
主要研究方向
电磁装置中综合物理场效应与电磁参数研究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电动车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兼容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强磁场和磁悬浮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测量技术;生物电磁场仿真研究。
主干课程
网络理论;电磁场原理;电工电子学;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电磁场数值分析;电气测量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
指导教师
教授: 王小海,杨仕友(博导),姚缨缨,陈隆道
副教授: 范承志,孙盾,童梅,陈忠根,贾爱民,
姜国均,藩丽萍,王玉芬,应群民,张伯尧,
张兆祥
高级工程师: 汤巍松,黄海龙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
电力电子技术学科是我国首批设立的重点学科,设有首批博士学位(1981年)和硕士学位(1981年)授予点和电工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被列为国家"211"工程浙江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及浙江省重点学科。
98年来,本学科共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共17项。
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共4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70篇,ISTP收录14篇。
出版著作教材4部。
本学科负责组织了94年第一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97年11月在浙大主持承办了第二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协办了2000年第三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
本学科现有4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正高职14人(博士生导师11人),副高职16人;40岁以下高职6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硕士学位13人。
有多位教授在IEEE、IEE、EPE、全国石化工业电气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中国电源学会、浙江省电机动力学会、浙江省电源学会等国内外著名
学术团体任职。
近三年来,本学科共培养本科生620名,硕士生243名,博士生112名,博士后1名,外国留学生2名。
本学科点十几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同行中目前处于领先地位。
特别在大功率中、高频谐振变换器、高频开关电源拓扑和软开关技术、谐波治理及电磁兼容方面的研究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
本学科点在国际同行中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本学科与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许多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已建立了初步的,多渠道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主要研究方向
功率变换技术及应用;电力电子系统技术;电力电子器件、组件、模块及其应用相关技术。
主干课程
现代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技术;电力电子数字控制与离散信号处理技术;现代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系统电磁兼容设计基础;电力电子电路和系统的计算机仿真;现代功率无源元件应用技术;特种电源专论等。
指导教师
教授:汪?生(院士,博导),钱照明(博导), 徐德鸿(博导), 何湘宁(博导),张仲超(博导),
吕征宇(博导), 吴燮华,蒋静坪(博导),赵光宙(博导),严晓浪(博导),
何乐年,陈辉明
副教授:陈国柱,邓焰,杜丽, 马皓,应建平
高级工程师:罗公伟,阮苏苏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
浙江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创建于1952年,是首批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单位,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1988年被评为本学科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
其归属的电气工程一级学科1996年被授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1年本学科再一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设立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力经济及信息化两个研究所,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本学科有教授8名,博士导师5名,副教授7名。
本学科点的"交、直流电力系统建模、分析和控制的理论及方法的研究"获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由于在我国第一条(舟山)直流输电工程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曾获国务院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一等奖、国家计委、科委等单位的集体荣誉证书和机电部特等奖的表彰。
本学科发表的论文被SCI、EI 和ISTP收录的有105篇。
本学科共培养本科生约3000名,硕士研究生200余名,博士研究生30名。
本学科在交、直流电力系统建模、分析和控制的理论及方法的研究、直流输电的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以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研究等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
主要研究方向
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理论;电力系统智能控制;电力经济和电力市场;直流输电与交流灵活输电;微机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计算机监控;配电网自动化;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规划。
主干课程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 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系统的运行与控制; 计算机继电保护原理;直流输电原理;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规划;柔性输电交流系统;电力系统电磁XX数字仿真;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指导教师
教授:韩祯祥(院士,博导),邱家驹(博导), 曹一家(博导),徐政(博导),黄民翔,
江道灼,
何奔腾(博导), 吴为麟(博导), 甘德强(博导),文福拴(博导)
副教授:方鸽飞, 王建全,徐习东,赵舫,周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