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

合集下载

关于西方文学中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诗学摹仿的探讨

关于西方文学中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诗学摹仿的探讨

关于西方文学中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诗学摹仿的探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于西方文学中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诗学摹仿的探讨引言诗学原指论文联盟论诗的技艺。

究其词源来说,诗有制作的含义,这种制作多指艺术创作,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造知识的学问。

因此,本文如无特殊说明,诗学指关于诗制作的研究的学问。

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都对诗学进行自己的阐述,贯穿于他们二者中都有一个核心的概念摹仿。

笔者试图通过对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关于摹仿的阐述的文本分析,比较其异同,分析其根源。

1 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诗学中的摹仿1.1 柏拉图对诗学中摹仿的阐述柏拉图是一位伟大的哲人,一生著述颇丰,大多数都是以对话形式而流传于世,涉及内容有政治,伦理教育以及一般哲学问题、美学问题。

在他谈论其他的问题时,也附带谈及诗学,在《伊安篇》,《理想国》中都有提到,其主要反映的观点为:诗的制作不是凭技艺,而是凭灵感。

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对诗的制作中的摹仿做了详细的阐述,见苏格拉底与格罗康的对话:苏:我们经常用一个理式来统摄杂多的同名得个别事物,每一类杂多的个别事物各有一个理式。

苏:他既然不能制造理式,他所创造的就不是真实体,只是近似真实体的东西。

如果有人说木匠或其他工匠的作品完全是真实得,他的话就不是真理了。

苏:模仿者的产品不是和自然隔着三层吗?(注:这里所谓的自然,即真实体,亦即真理。

木匠制床,摹仿床的理式,和真理隔着一层;画家和诗人摹仿个别的床,和真理隔了两层。

原文说隔三层是把理式起点算一层,余类推。

)苏:他如果对于摹仿的事物有真知识,他就不愿意摹仿它们,宁愿制造它们,留下许多丰功伟绩,供后世纪念。

他们宁愿做诗人所歌颂的英雄,不愿做歌颂英雄的诗人。

在柏拉图的关于诗学中的摹仿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核心问题是:什么是摹仿对象,怎么摹仿的论述。

概括而言,柏拉图认为诗的制作过程是一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的状态。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摘要】“摹仿说”是古希腊哲学家、艺术家们研究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学说。

其主要代表人物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有本质的不同。

本文从文艺与现实关系的诸方面对二人“摹仿说”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对二人政治态度、研究方法和哲学思想的比较,探视了他们“慕仿说”不同的基础与实质。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摹仿说”、实质、意义一、“慕仿说”由来“慕仿说”是研究和讨论文艺与现实关系的学说,是古希腊哲学家、艺术家对文艺反映现实生活这一文学艺术规律的称谓。

古希腊艺术在它出现的那天起,就无形中摹仿着现实世界的一切客观存在,音乐仿鸟鸣,绘画仿流水,戏剧仿生活等等,其中雕塑的摹仿成就最高。

与这种“摹仿”实践相对应的“摹仿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时而生的。

古代唯物思想的重要代表德谟克利特提出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于是风弥一时。

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接受了这个信条,但他反对把“摹仿”理解为“抄袭”,主张画家画像,雕塑家雕像就不应只描绘外貌细节,而应“现出生命”,“表现出心灵状态”,从自然形体中选择出一些要素,去构成一个极美的整体。

“摹仿说”从提出到苏格拉底进一步的完解,表现出简单、朴素,而又睢物、合理诸特点。

到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摹仿说”趋于全面,较完整地反映了文艺与现实之间所具有的关系。

柏拉图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有不摹仿现实的艺术,也有摹仿现实的艺术;摹仿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摹拟”,而且这种“摹拟”,只能摹拟好的,不能摹拟丑的;因此,摹仿者艺术所起的作用坏的多,好的少。

亚里斯多德比较客观地探讨了这个问题,对他的老师柏拉图的观点作了针锋相对的批判。

他认为,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简单的表象抄袭,而应是现实世界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再现;所以,艺术可以引起人们的快感,起到“净化”等教育作用。

由此可见,二人的“摹仿说”有着本质的不同。

论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的异同

论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的异同

论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的异同“摹仿说”是关于文学起源和文学本质的学说,它起源于古希腊。

“摹仿说”认为艺术作品起源于对于现实的摹仿,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世许多文艺理论家、艺术家都持这种观点。

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此进行了精妙的论述,两人对文艺创作活动的认识具有一定的传承性。

但作为古希腊杰出的思想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二者都具有完整的、个性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摹仿说”只是建立在他们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上的一部分,因此具体阐释和最终结论都存在较大的不同。

(1)相同之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文艺的本质在于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世界。

柏拉图认为文艺创作是模仿感觉世界的活动,艺术品就是由感性事物引起人的灵魂对美的理式的回忆而产生的,是低于现实世界和理式世界的。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文艺是创造性的模仿。

他认为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物质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的模仿不是抄袭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种从质料发展成为形式的有机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2)不同之处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摹仿,而现实世界本身是对于“理念”的摹仿,因此艺术作品就是对摹仿的摹仿,距离真理性的“理念”隔了两层。

正是因为这样的艺术本质观,使得柏拉图认为艺术家作为摹仿者是缺少“真知识”的无能的人,包括荷马这样伟大的诗人亦不过如此,因为他们不能直接摹仿“理念”,只会制造出一些和“理念”相隔甚远的影像。

而且,艺术家对自然——即“理念”的影像的模仿,不过像“拿一面镜子到处照”。

因此,他认为艺术家作为摹仿者也只是机械的临摹者,至多是“影像”的复制者。

后世的一些理论家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把艺术家称作“仿造者”。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在柏拉图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虽然同样承认艺术作品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但不同于柏拉图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因而对于现实世界进行摹仿的艺术作品本身也是具有意义的。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很多对于文艺的论述几乎都要论及摹仿,这成为这一时段文艺理论形态的显在话语。

以往一般把柏拉图关于摹仿的文艺思想视为西方文艺理论摹仿论的起点,其实,从现有的资料上看,在柏拉图之前,古希腊学者们就已经开始论述摹仿了。

最早的“摹仿”观念是与原始巫术相联系的。

从原始巫术的“摹仿”观念,到描述与僧侣祭祀活动相联系的音乐和舞蹈的摹仿,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摹仿数”,构成了古希腊早期摹仿观念的发展轨迹。

其中的代表学者有克塞若芬尼、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他们的理论反映了早起古希腊对文艺的朴识,但是只是从外部触及了瘟疫的本源,显得十分片面。

柏拉图是古希腊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文艺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般说来,古希腊人的“艺术蓦仿自然”的看法本来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艺术观,到了柏拉图手里才起了本质的变化,成了他的唯心主义艺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式”(即共相、一般、普遍)才是真实的,一切具体的个别事物都只不过是“理式”的影子。

在他的哲学理式思维里,最高等级的是“理式”;第二等级的是现实世界,他称为影子;第三等级的则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他称为影子的影子。

李秀斌在《西方文艺理论名著论要》中对柏拉图蓦仿说作了言简意赅的说明:“从探求艺术的本质看,柏拉图认为感性的现实世界是由蓦仿观念世界来的,艺术世界是由摹仿感性的现实世界来的。

因此,艺术世界就成为理念的‘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这就是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对他以前所流行的艺术幕仿现实的传统观点所给予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了柏拉图的‘幕仿说’。

”亚里斯多德文艺思想的核心是“摹仿说”。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坚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可以说,“蓦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氏文艺理论的基础。

浅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异同作者:张旭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5期摘要: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并与其师柏拉图一同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柏拉图通过“理念论”建立起自己的“三一式理论”,指出诗和艺术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它们远离真理,对人的心灵很难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上对柏拉图的“模仿说”进行了继承、突破与改变,将诗和艺术的模仿定义为积极的、带有创作者主观活动的创造活动。

清楚了解二者“模仿说”的含义与区别,有助于解答二者模仿说产生不同原因的问题。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模仿说”一、阐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说”(一)柏拉图的“模仿说”柏拉图循着其师苏格拉底的脚步,依照苏格拉底从具体事物之后去寻找一般定义的方法,将关于普遍本质的一般定义称为“理念”。

在柏拉图的学说中,“理念”并非人的眼睛可以观察到的某个具体存在,而是“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同时也是具有“统一性”的共相和普遍的概念。

尽管来源苏格拉底,但是柏拉图的“理念”较之前者的“定义”范围更广,且将普遍本质和个别事物彻底割裂开来。

在“理念论”的基础上,柏拉图构造起“三一式理论”。

“三一式理论”即三重世界,一种模仿。

三重世界指“理念”世界、现象世界以及影像世界。

第一个世界是柏拉图所认为的世界的本源和本质——“理念”世界。

“……其他事物按照这个类型的形象制造出来,与这个模型相似,所谓事物对相的分有无非就是按照相的形象把事物制造出来。

”从《巴门尼德篇》中的这句话就可以看出,“理念”世界是现象世界背后的真实和本质,现象界的所有事物都是由“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

而现象界的事物之所以拥有具体的某个形象,是因为它们对“理念”进行了一种“分有”。

第二个世界现象世界建立在对“理念”世界的模仿上。

柏拉图的著作中多次谈及过“分有”这个概念,如《理想国》中“认识美自身的存在,并能区分理念及分有物的人,是既不会把分有物当作理念,也不会把理念当成分有物的。

亚里士多德及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及柏拉图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摹仿说上的异同一、中文摘要:古希腊两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名为师生,但他们二人在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上却有着根本的不同,虽然他们对艺术本质的理论阐述都源于古希腊的传统理论—“摹仿论”。

理式摹仿说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立文艺理论独立体系的则是亚里士多德,然而师徒俩关于诗人应摹仿现实的性质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本文将通过梳理摹仿说的起源,以及探究二者对摹仿论的异同,浅析摹仿论这一西方文论本质观。

二、关键词:摹仿; 理式 ;灵感一、摹仿说的起源古希腊的思想家和文论家历来重视对艺术美本质的讨论,“摹仿”一词一直是古希腊文论的重要词语。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提出“音乐是摹仿天体运动,数的和谐”,这是古希腊最早的“摹仿说”。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提出“艺术摹仿自然”,认为艺术是和谐的,这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开篇的意义。

随后,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前370)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认为:艺术不仅要摹仿自然,而且要摹仿社会和效仿好人。

这是第一位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0) 也是一个摹仿论者,他主张摹仿人的“精神方面的特质”。

“摹仿说”同样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部分,他的理式摹仿论实际上是关于事物和世界的抽象概念,但是被绝对化、神秘化而作为先于现实世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客体。

后来师从于他的亚里士多德发展了这一学说,提出艺术摹仿现实的唯物摹仿论,成为摹仿论的集大成者。

至此,西方文艺摹仿学说得到极大的发展,后来的文艺摹仿思想大多伏源于此。

二、“理式”论是柏拉图艺术论的本质1、泛化的艺术概念柏拉图所了解的“艺术”和我们眼中的“艺术”是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

古希腊时期,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比较广泛。

绘画、诗歌、音乐、雕刻之类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烹调之类也是“艺术”,这些凡是可以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叫“艺术”。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学批评的异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学批评的异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学批评的异同王朝晖摘要:在研读西方文学时,由于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两人文学批评的异同常常被忽视,然而,在西方文论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都赞成文艺模仿说,但两者对文艺模仿的对象看法有本质的不同,柏拉图是唯心主义的模仿说,而亚里士多德是唯物主义的模仿说。

这篇文章旨在澄清两者文艺批评的异同。

另外重温一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关键词:柏拉图,理式,模仿,灵感,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悲剧,艺术创作A 柏拉图的文艺理论1.文艺是对理式的模仿柏拉图生于雅典世袭贵族之家,21时就学苏格拉底,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师生友谊非同一般,对民主派政治立场一致。

柏拉图的著作都用对话写成。

他的文艺理论是其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

而理式理论是其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

因此只有理解理式论,才能深刻理解柏拉图的文学批评思想。

柏拉图的理式有三个含义:①理式是非物质意识的永恒不灭的本体,②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低的理式是具体事物的理式,再往上是数学几何方面的理念,更高是艺术道德方面的理念,最高的理式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神的化身。

这种理式叫做事物的原型。

③只有理式才是真实存在。

从这一点上他否定了经验的可靠性和以理式为蓝本的现实世界真实性。

在此基础上,柏拉图提出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模仿:①文艺模仿自然,自然以理式为蓝本,理式第一性。

自然第二性。

②柏拉图由此认为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

现实世界是对理式世界的模仿再现,而艺术世界则从更低的层次再现自然、现实世界。

③把艺术摹仿自然贬低为照镜子,只是复现事物外貌,不能模仿本质。

因此他把诗人和艺术家列为理想国里的下六等公民。

对诗人和艺术家极其反感。

他列出了模仿艺术的三条罪状:①与真理隔三层,没有真知灼见;②以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③模仿人性低劣部分讨好群众,助长感伤癖和哀怜癖,摧残理性。

由此,柏拉图反感悲剧和喜剧,他认为悲剧迎合了无理性的情感,通过给人快感助长感伤癖和哀怜癖。

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论观点的认识

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论观点的认识

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模仿论观点的认识作者:顾彩虹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模仿论”形成于古希腊时期,其含义从形成到成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词典的解释来看,“模仿”的中文词典的解释是: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英文“imitation”或“copy”则指的是仿效、追随,模仿。

这两种解释接近于我们现在对于“模仿”概念的理解,但这种解释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法对传统的庞大的“模仿论”作完整解答,而古希腊时期的两位哲学巨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俩对于“模仿论”的不同解答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讨论空间。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模仿论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3-0035-02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于艺术模仿对象的不同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都是现实世界,不同的是,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不真实的,而亚里士多德却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一)柏拉图对于艺术模仿对象的理解柏拉图认为最高级的模仿对象或者说最能体现真理的模仿对象是“理式”世界。

在《理想国》卷十中,他描述了三种床:“第一种是在自然中本有的,我想无妨说是神制造的,因为没有旁人能制造它;第二种是木匠制造的;第三种是画家制造的”,对应的是其心中的三种世界:理式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

第一种床存在于理式世界,是其之所以为床的道理,它不依存于人的思想和意识而存在,统摄杂多的同名的个别事物,永恒不变;第二种床是现实世界中工匠以床的理式制造的个别的床,他只体现其理式的某个方面,不具备永恒性和普遍性;第三种床是艺术世界中画家以现实世界的床为蓝本所描绘的床。

柏拉图通过对三种床的定义来表明,不受时空、材料、用途等各方面事物的局限,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的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而作为艺术模仿的对象,即我们理解的客观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相”。

文艺的作品就成为“摹本”的“摹本”,是低劣的不真实的。

浅议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模仿论的异同

浅议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模仿论的异同

客 观存 在的 、感知过 的事物 的再 现 。亚 里士 多德 明确 肯定 了艺术 的实质 就 是 模 仿 。 人 的模 仿 并非被动 的 复制, 但 人天 生就有 艺术模 仿 的能力 。 而且那 些模 仿 的艺 术品高 于现实 , 是现实 的 内在 本质 规律 。亚 里士 多德肯 定了人 的能 力, 把 人的地位 提 高 了。 人拥有 创造 美的 能力, 人才 是艺 术的创造 者 。 他主张 的模 仿 论, 核心 是艺术 对 自然 的忠诚 , 即古 希腊人 那种 艺 术乃 自然 的直接复 现或
教 育 时空
I ■
浅议柏拉 图与亚里士多德模仿论 的异 同
任 洁 玉
( 安音乐 学 院 西 陕西 西安 706 ) 10 1 [ 摘 要] 章 从 “ 文 模仿 ”的概 念 定义 入手 , 柏拉 图和亚 里 士 多德两 位 哲 学大 师关 于 “ 仿 ” 的不 同 阐释进 行 了 浅显 的论 述 。 对 模 [ 关键词 】 仿论 柏 拉图 亚里 士多 德 异 同 模 中图 分类号 :8 A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09 94 (0 0 3—3 80 10— 1X 21 )3 06— 1
所谓 “ 仿 ’ 模 作为心 里 学术 语是 指 依照 别人 的行 为 样式 自觉 或 不 自觉 地 进行 效仿, 出同样 或类 似 的动作 或行 为的过 程 。塔尔 德认 为 : 做 模仿 是社会 赖 以存 在和发 展 的基 本原 则之一 。 过模仿 产生 了群体 的规 范和价 值 。 世 界 通 “ 重 演规 律 ”在 动物 中通 过遗 传实现 , 在人 类社 会则 通过 模仿 - 。而 我们 这里 所讲的 “ 模仿 论 ”实质 是 一种认 识论 , , 是关 于艺 术起源 和 艺术性 质 的学说 之

[精品]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_模仿说_的差异

[精品]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_模仿说_的差异

[精品]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_模仿说_的差异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摹仿说的相同点两者共同认为艺术起源于摹仿。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都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摹仿的本能”。

柏拉图认为,“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

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们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柏拉图说过,摹仿成了习惯之后,就会变成天性,而当亚里士多德谈论艺术摹仿之时,所提及的天性,恰好与柏拉图的“第二天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摹仿说的不同点1、两者对于艺术摹仿的真实与虚假认识不同。

亚里士多德说过,“一般来讲,技术有一部分是完成自然所不能完成的东西,有一部分是摹仿自然”、“显而易见,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结合这两段话,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可以是真实的,并且高于自然的。

亚里士多德对于艺术真实性的肯定就在无形之中批判了柏拉图关于艺术是虚伪的“摹仿的摹仿”的观点。

2、两者对于艺术摹仿对象界定不同。

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摹仿对象是“理式”,但亚里士多德以“并没有什么事物之外的运动。

变化的东西,总是在实体方面的变化,或者在量、质或位置方面发生变化。

我们说过,不可能找到一个东西为这些范畴所‘共有’”这一观点否定了“理式”的存在,他还肯定了感官的重要性,强调实践的感性认识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3、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是唯物论的反映论,而柏拉图的摹仿说是唯心而又神秘的。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贡献亚里士多德为文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对柏拉图文艺理论的学习与批判的基础上,走上了自己的文艺理论道路。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多为推理性和归纳性的,他的《诗学》,是世界上最早有完整体系的文学理论著作。

具体文艺理论贡献如下:1、亚里士多德“艺术摹仿自然”基本观点进一步阐释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模仿说差异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模仿说差异

一.引言:“模仿说”简介“模仿”(mimesis)一词大概源于古希腊时期宗教祭祀、典礼的礼仪活动。

公元前五世纪,这一术语应用到哲学和艺术领域。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艺术是“模仿”,但二人的“模仿说”却有很大不同。

柏拉图的“模仿说”主要集中在《理想国》第十卷。

他认为这现实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理念世界。

理念世界是神创造的,是真实世界。

现实世界是模仿理念世界而来,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

因此认为模仿的艺术是不真实的,而且还会“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继承了柏拉图的“模仿说”,但更多的是对柏拉图的批判。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集中体现在《诗学》中,他认为艺术是对于实物的模仿,但因模仿的对象、媒介、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种类的艺术。

他还认为模仿是人的本性,模仿的艺术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快感,还可以帮助人们“求知”。

二、分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差异这一部分将从从模仿的对象、艺术才能的来源、艺术的功用、对艺术的态度等方面讨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差异。

1.模仿的对象柏拉图认为,艺术家模仿的是现实世界可感的实物,而现实中的实物并不是本质,不是真理,这些实物是理念世界的复制品。

柏拉图将理念世界中的概念称为理式,每种物体都有一个理式,而且这个理式是唯一的。

他认为,理式“先于现实世界、高于现实世界,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理式然后才有个别的具体事物”在《理想国》第十卷中,柏拉图用“床”的例子阐释了艺术、实物以及理念世界三者的关系。

他认为,床有三种:“神制造的”、“自然中本有的”、“画家制造的。

”同样,制作者也有三种:创造理式的床的神,制作床的形的木匠,以及模仿床的形的画家。

神根据自己的意志,制作了床的理式,那个就是床的真实体。

木匠根据这个理式,用一定的材料做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床。

而画家再根据木匠做出来的床的形,画出不同的床。

这三种床只有床的理式——床之所以为床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一切床都依照它而成,包括木匠做的床和画家画的床。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 治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 治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在西方政治思想的长河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星。

他们的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师徒二人有着密切的学术传承关系,但在许多关键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目睹了雅典民主制的衰落和混乱,这对他的政治思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想国》中,他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城邦模型,试图为现实世界的政治困境找到解决方案。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主张哲学家统治。

他认为哲学家具有最高的智慧和美德,能够洞悉真理,从而做出最公正和明智的决策。

他将社会分为三个阶层:哲学家统治者、武士保卫者和劳动者。

哲学家统治者负责制定政策和管理国家,武士保卫者负责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从事生产劳动。

这种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是基于柏拉图对人性和能力的判断,他认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能力,应该从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

柏拉图强调社会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他认为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于城邦的整体利益。

为了实现这种整体的和谐,他主张对个人的欲望和情感进行严格的控制,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塑造公民的品格。

在他看来,正义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而正义意味着各个阶层各司其职,不越界、不混乱。

亚里士多德则出生于一个御医家庭,他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更为细致和深入。

他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学》一书中,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不同,亚里士多德更倾向于从现实的城邦政治出发,探讨可行的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哲学家统治论,他认为政治权力应该由中产阶级掌握。

他认为中产阶级具有温和、稳定的特点,能够平衡贫富两个极端阶层的利益,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亚里士多德对社会阶层的划分也与柏拉图不同,他更注重财富和职业的差异,将社会分为富人、穷人和平民三个阶层。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是人类自然发展的产物,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形成的。

他强调城邦的目的是实现公民的幸福,而公民的幸福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包括道德和精神的追求。

(49)浅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的差别

(49)浅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的差别

(49)浅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的差别柏拉图的灵魂观最大特点是将灵魂实体化,其著作《斐多》就是借苏格拉底之口来阐述自已观点,他认为,灵魂是善的东西,肉体是恶的根源,两者是可以分离的,他认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而灵魂和肉体结合时,真理是永远不能求得的,因为肉体使我们充满热情,欲望,惧怕,各种胡思乱想和愚昧。

他认为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非得甩掉肉体,全用灵魂去看待事物,我们要求得智慧,在活着的时候得不到,要等死了才可能得到,所以我们除非万不得已,得尽量不和肉体交往。

不沾染肉体的情欲,保持自身的纯洁。

另外,柏拉图也在〈斐多〉中阐述了关于形式与质料即支持与殊相的关系,并以来论证灵魂的性质,他认为存在着绝对的善、恶等概念,这些概念是作为共相而存在。

所以他说生并不可转化为死,而生的生物可转化为有死的生物,而灵魂是作为不朽而存在的,灵魂是具有不朽的形式,在这里,很明显柏拉图将灵魂当成实体,这个实体是纯洁神圣,而跟它结合的另一实体即肉体是阻碍灵魂进行认识的不洁的物体,灵魂无可奈何与之结合,而人死后作为共相的灵魂便会离开殊相的肉体,去到天神们的世界即柏拉图所描述的充满共相的世界。

而作为他学生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比他有更详尽的论述,他某程度上跟随柏拉图相同,即认为灵魂是共相开始,亚里士多德是利用潜在这个概念来描述灵魂的,他认为灵魂是潜在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第一现实性,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

所谓生命,是指自已摄取营养有生灭变化的能力,而生命的躯体是实体即质料,但躯体并不是灵魂,灵魂就像睡眠的现实性,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有所谓独特的共相存在,所以,他不赞成灵魂能跟肉体分离。

显然,亚里士多德是将生命作为有灵魂的东西和无灵魂的东西的区别,而什么条件下被认为是有生命呢?他认为如理智、感觉、位置上的运动和静止,或摄取营养等。

对植物来说,摄取营养是其为有关生命即有灵魂的重要条件,而动物的基本条件则是触觉。

在论灵魂的结尾,亚里士多德得出灵魂的一般性的结论。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摹仿论上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摹仿论上的异同

摹仿论之文艺本质一、摹仿论的哲学基础不同“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基础。

他认为:“理念不仅有本领创造出一切器具,而且造出一切从大地长出来的,造出一切有生命的,连他自己在内;他还不以此为满足,还造出地和天,各种神,以及天上和地下阴间所存在的一切。

”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世界的本源,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

故此,艺术双倍地脱离真实,只能算“影子的影子”。

在《理想国》卷十中,柏拉图以三种床为例阐述自己得观点:木匠所造之床依存于床之为床的“理念”,而画中床则摹仿了木匠所造之床。

和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的唯心哲学体系相反,亚里士多德肯定具体存在的事物是“第一实体”。

例如柏拉图所言的“木匠所造之床”,从而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

不仅如此,他进一步确定,艺术比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还要真实,“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换言之,艺术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文学的含义不同首先是摹仿的外延不同,柏拉图的“摹仿”不包括颂歌,他把歌颂神和英雄的颂歌,叫做“非模仿艺术”。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摹仿;其次是内含不同,虽然柏拉图完成了“摹仿论从自然观点到社会观点的转变”,但是他给“摹仿真实的本体论定位低于被摹仿对象的定位”艺术被看作是“属于游戏性质”的虚假。

亚里士多德直截了当地指出艺术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

摹仿论之文艺活动在《伊安》篇中,柏拉图借其师苏格拉底之口告诉伊安:“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是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

依柏拉图之见,诗人写诗依靠的是灵感,即诗神的迷狂,“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其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

另外,他还认为,,灵感的获得是完整的灵魂“见到尘世间的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是对理念世界的直接摹仿,而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和真理隔了三层”的摹仿。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之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之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之比较【摘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两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们虽然是师徒关系,但二人的思想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柏拉图从维护贵族统治的基本政治立场出发,认为文艺是“摹仿的摹仿”;亚里士多德从自然学和逻辑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摹仿中包含了知识,知识带来了“快感”,从而肯定了文学艺术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摹仿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文艺古希腊中的“摹仿”一词最早出现在祭典领域中。

后来,“摹仿”一词才渐渐转移到文艺领域。

柏拉图认为世界最真实的世界是理式。

文艺进行摹仿,摹仿的并不是理式本身,而是“看上去的样子”,因而柏拉图对文学艺术持否定态度,认为文学艺术用来建立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不可靠的。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摹仿”并不是人们“看上去的样子”,而是包含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文学艺术成其为文学艺术的关键所在,同时知识还产生了“快感”,从而表征了文学艺术的重要价值。

一、摹仿的对象摹仿的对象,换言之就是文艺要不要反映现实。

柏拉图认为文艺是摹仿现实世界的,客观的现实世界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柏拉图的思想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认为文艺所摹仿的客观现实世界并不可靠。

在他看来,最真实的世界是理式的世界,理式是唯一的,是永恒不变的,同时又是普遍的具有绝对实在性。

客观的世界也只不过是理式世界的一个摹本而已。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床有三种:“第一种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床的理式;第二种是木匠依床的理式所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床;第三种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

这三种床之中只有床的理式,也就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道理或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为一切个别的床所自出的,所以只有它才是真实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摹仿的对象是并不真实的客观世界。

文艺创作的艺术世界是对现实的客观世界的摹仿,而现实的客观世界又是对理式世界的摹仿,在这三者中文艺处于最低级的位置,因而,柏拉图否定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也就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特点。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比较研究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比较研究

作者: 施锐[1]
作者机构: [1]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出版物刊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51-54页
主题词: 摹仿;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摘要:“摹仿”一词大概起源于远古希腊时期宗教祭祀、典礼的秘仪活动。

公元前五世纪,这一术语的应用范围从祭典领域转移到了哲学和技艺领域。

“摹仿说”两大奠基人——古今的哲学巨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其在认识论中和叙述字中都拥有相同和不同的解读。

柏拉图认为诗人画家的摹仿只触及灵魂中的低下部分,与理念世界的真实存在相去甚远,无补于城邦治理和公民道德,败坏社会风气。

而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迥异于柏拉图。

在他看来现实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是真实存在,诗摹仿人的活动,也就是在创造艺术真实。

摹仿不只是映现外在形象更是人的一种求知活动,以形象方式获求真理,形成关于人自身的创新知识,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对柏拉图摹仿说的一种扬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

一、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比较(一)两者对国家起源的看法之比较1、柏拉图的国家起源思想——社会的分工导致国家产生柏拉图认为,国家产生于人类生活的需要,把社会分工作为国家起源的基础。

他认为,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和个人才能的局限性必然导致社会的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产生。

柏拉图的国家起源说并非完全科学,在他那里,把社会的起源混同为国家的起源。

事实上,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已经出现了相互合作,出现了一定的分工,但当时并没有导致国家的产生。

2、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思想——人类本性所导致的自然生成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国家被看成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他指出,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优良的生活,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社会性),是人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

有了这一前提,人类就可以结成社会,组成城邦,过有组织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说,是从社会及其成员的内在活动和发展中寻求国家的起源,认为城邦是由于人们的需要并且沿着由家庭而村坊而城邦的进程“自然地生长起来的”。

3、两种国家起源观的分歧与实质关于国家起源的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各不相同的政治风格。

由严格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使国家带有分工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因此,社会的等级井然、整个国家的整齐划一就成为国家的突出特色。

相反,由社团的自然发展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体现出“自然生成”的特色,一切依照自然、顺应自然。

因此,这样的国家更加适应人的本质的发展,多元化文化并存就成为这种国家的特色。

同柏拉图相比较,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国家和社会区别开来,认为国家是“至善”的社会团体,从而突出了国家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国家不像柏拉图所言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关于国家阶级构成的理论关于国家的阶级构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差甚远。

柏拉图崇尚的是一种由哲学王直接统治的、社会中各阶级等级森严的理想社会;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存在的是以法治国。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一、相同点:1、二人都非常注重寻本探源,追求终极。

这便是二人政治思想中理想的部分,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当成宇宙万物的本质,唯一的真实存在,认识事物的基础,并且据此而设计了他的《理想国》;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都有一善的目的。

2、两人都把教育看成一个重要的问题。

①柏拉图认为实现城邦团结统一的一项措施是对公民(哲学家和军人)的教育。

他相信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军人和哲学家,也只有依赖哲学家的教化手段,才能塑造人性,培养优秀的公民,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他把教育称为“唯一重大的问题”,认为城邦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

②亚里士多德将人性分为三种善德即天赋,习惯和理性,而理性是人们的追求的目的。

他指出教育培养人的理性,进而理性培养习惯,习惯改变天赋。

认为后天教育可以改变人。

相反,柏拉图基于“潜能不易挖掘”的忧患意识而提出全面教育,以便于充分发掘人的天赋品格和美德,最后走向已经分配好的“工作岗位”。

由此可见师生二人对教育实施的方针目的和具体的措施方面有一样的地方,但背后的原因本初目的是不一样的。

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优生优育”和“因时而教”的具体教育方法。

3、整体主义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中阐述的政治哲学的突出特征就是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

他把社会整体(城邦)视为唯一的目的,个人是为了整体服务的工具。

个人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他的价值只能是作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完全被消融于整体之中。

柏拉图把城邦的统一强盛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把献给国家作为公民的最高道德。

具体地说,个人不再有自己的一切,不再有自己的财产、妻子、利益、愿望、要求、情感、判断,每个人与其他人都利益一致、情感一致、意见一致,这样,城邦就真正形成了“一个国家”,不用复数表示的国家。

也就是完全消灭了个人主义,形成了一个整体。

亚里士多的在个人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上也持整体主义立场。

他把城邦理解为有机整体,而个人只是其有机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
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很多对于文艺的论述几乎都要论及摹仿,这成为这一时段文艺理论形态的显在话语。

以往一般把柏拉图关于摹仿的文艺思想视为西方文艺理论摹仿论的起点,其实,从现有的资料上看,在柏拉图之前,古希腊学者们就已经开始论述摹仿了。

最早的“摹仿”观念是与原始巫术相联系的。

从原始巫术的“摹仿”观念,到描述与僧侣祭祀活动相联系的音乐和舞蹈的摹仿,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摹仿数”,构成了古希腊早期摹仿观念的发展轨迹。

其中的代表学者有克塞若芬尼、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他们的理论反映了早起古希腊对文艺的朴识,但是只是从外部触及了瘟疫的本源,显得十分片面。

柏拉图是古希腊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文艺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般说来,古希腊人的“艺术蓦仿自然”的看法本来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艺术观,到了柏拉图手里才起了本质的变化,成了他的唯心主义艺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式”(即共相、一般、普遍)才是真实的,一切具体的个别事物都只不过是“理式”的影子。

在他的哲学理式思维里,最高等级的是“理式”;第二等级的是现实世界,他称为影子;第三等级的则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他称为影子的影子。

李秀斌在《西方文艺理论名著论要》中对柏拉图蓦仿说作了言简意赅的说明:“从探求艺术的本质看,柏拉图认为感性的现实世界是由蓦仿观念世界来的,艺术世界是由摹仿感性的现实世界来的。

因此,艺术世界就成为
理念的‘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这就是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对他以前所流行的艺术幕仿现实的传统观点所给予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了柏拉图的‘幕仿说’。


亚里斯多德文艺思想的核心是“摹仿说”。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坚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可以说,“蓦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氏文艺理论的基础。

亚里十多德的摹仿说则放弃了柏拉图的理式哲学,系统地讨论了模仿在诗歌乃至艺术当中的作用,肯定了模仿的地位,拉近了文学与真理的距离。

在《诗学》中,亚里十多德从模仿艺术的本质、对象和方式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以此说明文学模仿是人与自然目的相一致的体现。

他不仅肯定了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这一事实,并进一步指出模仿是用以区分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

在这里,模仿成为区别诗和自然科学论著的特征。

他认为模仿是人类的本能,人们可以从模仿中得到快感。

根据亚里十多德的理论,获取知识是人类的本能,模仿则是人类最初获取知识的途径,对人来说,获取知识是一件“最快乐的事; 另外,技术处理、色彩或其他因素也能够引发人的快感。

亚里十多德拉近了文学与真理的距离,并从具体的模仿对象和方式等角度进行探讨。

由此可见,二人的“摹仿说”有着本质的不同,下面,我将就两人理论进行比较。

1、两种“幕仿说”的哲学基础不同
“理念”是柏拉图哲学研究的核心间题。

“他称这种实在为‘理
念’,凡是可感事物都由它而来与之同在且因此得名。

”在柏拉图看来“理式”是最真实的是世界的本源。

现实是“理式”的影子。

而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只算“影子的影子”。

柏拉图站在贵族阶级反动立场上按照他自己的理想来纠正当时他所厌恶的社会风气,在新的基础上来建立足以维持贵族统治的政教制度和思想基础。

这是他一切哲学理论研究的根本动机。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摹仿说”进行了批判和继承提出了西方古典时代最具价值的关于文艺本质方面的思想。

首先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所摹仿的现实世界是真实的世界。

柏拉图虽然也主张艺术是摹仿现实,但他认为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实在的;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和影子,所以现实世界是第二性的;而摹仿现实世界的艺术则是第三性的,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但亚里士多德却有不同的主张。

他认为理式就在事物之中,所以他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

并且他进一步确定艺术世界比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还要真实,艺术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艺术蓦仿的对象不同
柏拉图认为艺术家摹仿的是现实世界可感的实物,而现实中的实物并不是本质,不是真理,这些实物是理式世界的复制品。

柏拉图将理式世界中的概念称为理式,每种物体都有一个理式,而且这个理式是唯一的。

他认为理式“先于现实世界、高于现实世界,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理式然后才有个别的具体事物”。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不同,他认为一切存在都是艺术品,一切艺
术都是摹仿。

但他在《诗学》里所说的艺术主要指诗和音乐。

亚里士多德并不像柏拉图那样认为艺术是虚假的,和现实世界“隔着三层”。

他认为艺术是真实的,艺术所摹仿的不是现实世界的外形,而是现实世界所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本质和规律。

3.艺术家蓦仿的灵感不同
艺术摹仿是自然的发展过程,而上帝是一切自然界运动的原动力,包括艺术创造。

柏拉图认为摹仿的诗人对所摹仿的事物一无所知,本身也不具备什么艺术才能,而是要靠神来给予启示和“灵感”。

在《伊安篇》中,他用磁石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诗神就像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

“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附着。

”因此,诗歌的最终创作者并不是诗人,而是神,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

当然这些由神创造的诗是应该推崇的高尚的诗,如酒神诗、颂神诗、合唱诗、史诗等,并不是所谓的通过摹仿“影子”、迎合非理性的东西。

有了神的依附,再愚蠢、平庸的诗人也能“唱出美妙的诗歌”。

在这里,柏拉图把一切功劳都归功于神,贬低人的力量。

相反,亚里士多德则很重视人的智慧与能量。

他认为摹仿是人的本性,人与禽兽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善于摹仿。

4.艺术的社会功用不同
柏拉图站在贵族阶级反动立场上按照他自己的理想来纠正当时他所厌恶的社会风气,在新的基础上来建立足以维持贵族统治的政教制度和思想基础。

这是他一切理论研究的根本动机。

因此他认为艺术
不仅不能反映真实,还会欺骗人,使人远离真实,阻碍人们对真实的认识。

柏拉图对摹仿本身也是鄙视的,“摹仿术是卑贱的父母生出来的卑贱的孩子”。

诗歌能激起人性中的低劣部分,因此应该驱逐出境。

“他会把灵魂的低劣成分激发、培育起来,而灵魂低劣成分的强化会导致理性部分的毁灭,就好比把一个城邦交给坏人,就会颠覆城邦,危害城邦里的好人”。

由此可见,柏拉图是推崇理性,反对情感的。

情感会让人生活得更糟糕,甚至会腐蚀人、毁灭人。

而诗歌则是激起人罪恶的情感的导火线,因此必须禁止。

但是,杯珍立图却没有否定所有的艺术,而留住了他认为是高尚的艺术,“只有歌颂神明和赞扬好人的颂歌才被允许进人我们的城邦”。

亚里士多德认为摹仿不仅不应该受到谴责,反而应该发扬光大。

“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而来的)”。

摹仿不仅能让人获得知识,还能让人感到快感。

有些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会让人痛苦,但却也能让人快乐,其原因在于求知。

求知是一件最快乐的事,哲学家如此,一般人也如此,只是一般人求知的能力比较薄弱罢了。

“我们看见那些图像所以感到快感,就因为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

悲剧在观看时让人感到痛楚,但是人的情绪却可以由此得到放纵,“也就可以得到减轻、缓和或解除”。

在哲学思想上,柏拉图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而亚里斯多德是徘徊十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唯心主义者。

在政治态度和研究方法上,柏拉图的一般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都是从他要在雅典民主势
力上升时期维护贵族统治的基本立场出发的,而亚里斯多德却多从自然科学家和逻辑学家的角度看问题,对客观世界进行冷静的客观的科学分析。

因而在对十文艺现实关系问题的看法上,柏拉图是唯心卞义的,反现实卞义的,而亚里斯多德基本上是唯物卞义的,现实卞义的。

这两种根本对立的文艺思想影响整个西方美学史,其大足以说明二人都是了不起的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