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 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没有安定团结的政 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 这些思想奠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 重要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
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的理想追求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孔子说过“以和为贵”,墨子提出过
“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社
会状态。《天朝田亩制度》中也曾赞扬“有
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康
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人人相亲,人人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
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
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
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的要求,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
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
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
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淮,做到发
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
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
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激
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
不确定因素增多。小布什上台
后推出的“新美利坚帝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摘要;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基本特征及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实的容观需要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影响了我国社会健康发展,和谐社会是社会不和谐的否定概念,或者说是针对社会不和谐而提出的一种社会理想状态构想。
现阶段提出和谐社会建设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首先是国内现状的要求。
200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20万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近两千美元,按国际经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一千至两千美元阶段,社会矛盾将十分突出。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资源、能源越来越紧张;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统筹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改革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挑战;腐败现象尚未根本遏制;民主法制建设任务繁重等,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迫切要求我们处理好各种矛盾,保持健康稳定的建设环境。
其次是国际现状的要求。
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处于复杂变化之中: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根本改变。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严峻挑战;围绕多极还是单极世界秩序的斗争还将长期存在;民族、宗教、领土争端时起时伏;西方敌对势力、民族分离势力、国际恐怖势力相当活跃等。
我们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保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再次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
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和谐社会的内涵
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和睦相处、互利共赢的理想社会状态。
它包含了社会结构的平衡稳定、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社会利益的公平分配等方面的要素。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首先,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社会结构的平衡稳定。
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具有合理的社会结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
政治上,和谐社会需要政府的公正执政,民主法治的建设,确保国家有序运行。
经济上,和谐社会需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公平竞争,确保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发展和进步的机会。
文化上,和谐社会需要倡导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传统,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
教育上,和谐社会需要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其次,和谐社会的内涵还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
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具有和睦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邻里、职场等各个方面的和谐共处。
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关爱、支持和理解。
在邻里关系中,人们应该互相尊重、信任、团结合作,共同解决社区问题。
在职场中,员工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努力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有效地减少冲突和矛盾,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此外,和谐社会的内涵还包括社会利益的公平分配。
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实现社会利益的公平分配,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分享社会进步的果实。
这包括公平的就业机会、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
在就业方面,需要推动就业机会均等化,消除就业歧视,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工作和发展的机会。
在社会保障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保障。
在教育方面,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要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首先,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其次,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
第三,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的与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认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类孜孜以求的⼀个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个社会理想。
2、通过教学,使学⽣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安定有序、⼈与⾃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通过教学,使学⽣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正确的⽅法妥善解决新时期⼈民内部⽭盾和其他社会⽭盾。
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背景;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3、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不和谐因素并正确解决我国经济社会中的⼀系列⼈民内部⽭盾与其他社会⽭盾。
教学⽅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学阅读教学时间:4学时教学内容:今天我们开始讲概论课的第⼗⼀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章的内容,属于党的⼗六⼤以来,我们党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之⼀,也属于我们党根据⼗六⼤以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提出的新的战略构想,也是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四位⼀体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概论课增加的⼀个新的内容。
这⼀讲我们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个问题,我们来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底是如何提出来的?也就是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到底是什么?第⼆个问题,我们要弄清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的内涵,要理解和把握我们所要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第三个问题,我们要讲清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标任务和主要举措,也就是要讲,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下⾯我们想先讲第⼀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来,建设⼀种美好的社会,始终是⼈类孜孜以求的⼀种社会的理想,也是包括我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种社会的理想,所以从历史上来看,我们很早就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所以我们⾸先来介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虽然“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是现在才提出的,但也并⾮是脑⼦中突然产⽣的“⽕花”,⽽是有着悠久深厚的思想渊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它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生活富裕、民主法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正义、自然生态良好的社会状态。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统一。
这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只有让每个人都有获得公平机会和享受公平待遇的权利,才能让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为此,需要加强贫困地区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
二、民主法治与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二是民主法治与社会稳定的统一。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础,通过充分尊重公民权利、加强法治建设,实现社会稳定和秩序的良性循环。
只有在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下,人们的权益得到保护,社会秩序才能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实现。
三、文化繁荣与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三是文化繁荣与道德建设的统一。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之根,是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还需要注重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培养公民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意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四是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保护环境资源,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经济的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要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路径。
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加强民生改善工作,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其次,要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旨在建设一个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社会。
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与社会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和相互协作。
在和谐社会中,人们之间不存在阶级、贫富、地区、民族等方面的差别对立,社会各阶层的人民共同分享社会的发展成果,各个社会群体和谐共处,形成一个家庭式、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
第二,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推动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平衡相统一,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良性循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
第三,社会内部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社会各界的和谐关系。
在和谐社会中,社会公平正义是基础,各个社会群体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要通过协商、合作来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消除社会不公和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形成社会共识、社会认同和社会和谐。
第四,精神文化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培育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教育和文化建设,倡导民族团结、宗教融洽、思想文化多样化,对人民精神需求给予充分满足。
通过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和谐的实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旨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一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共同营造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基本内涵中国网时间:2007-09-26 文章来源:中国网什么是和谐?和谐是指配合匀称、适当,是事物内部因素地多样性、差异性、矛盾性达到协调、均衡、适当地状态,也是社会主体地一种价值取向.古往今来,和谐美、和谐社会一直是进步人类追求地美好理想.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一直向往和追求事和、物和、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但是,和谐是相对地、有条件地,绝对地和谐是不存在地.因此,和谐地美好状态成为人类永恒地追求.什么是社会?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就是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地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地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地.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地社会,具有独特特征地社会.”[]什么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关系中地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地状态.社会关系中最基本地方面是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之间地关系,三者之间地和谐状态是人类文明进步地尺度.因此,社会和谐主要表现为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地协调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构建什么样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地大同社会、小康社会,又不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地那些国泰民安地盛世.胡锦涛同志年月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地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地社会.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地《决定》把这六个方面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地总要求.根据这六个方面地总要求,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解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地实现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和谐地现代社会.这个界定包括三个层次地内容:一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理论与实践要围绕促进人地自由全面发展来展开;二是实现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和谐,包括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三是现代社会,即不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封建专制制度下,用封建道德伦理维系地所谓安定有序地社会,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下,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维系地现代社会.我们所要构建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地和谐.人自身和谐,即个人身心协调发展,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和各方面能力、潜力得到更好地发挥.人际关系和谐,即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包括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地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包括家庭成员之间地和谐、邻里关系和谐、个人与他人之间地和谐.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地和谐包括党群关系和谐、干群关系和谐、政党关系和谐、民族关系和谐、宗教关系和谐、社会阶层关系和谐、中央与地方关系和谐、区域关系和谐、两岸三地关系和谐、海内外儿女关系和谐、中国与世界关系和谐等.人际关系和谐体现为人们之间在利益关系平衡基础上地互相尊重、平等互利、诚信友爱、互帮互助、融洽相处.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即人与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之间地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表现为国家、集体、个人等方面权益关系协调,社会运行有章(包括法律、制度、体制、机制、道德规范等)可循,社会依法依规维护个人权益,公平正义.人们遵守社会法律、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各司其职、各守其则、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整个社会安定有序,平稳运行,充满活力.人们心气平和、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即人与所处地环境和谐共生.自然界为人地生存和发展提供外部环境和物质资料,并不断地得到改造,成为人化地自然;人尊重自然规律,在实现经济增长地同时实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之间地协调,维护代际公平,在优美地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实现人与环境友好、代际公平.我们所要构建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定量要求,就是要用“和谐社会地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评社会和谐度.国家统计局“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课题组根据“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地要求,提出了个统计监测指标.关于民主法治,主要有三项指标: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廉政指数、社会安全指数.关于公平正义,主要有四项指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关于诚信友爱,主要有四项指标:合同违约率、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消费者投诉率、慈善捐款占比重.关于充满活力,主要有六项指标:基层选举投票率、人口流动率、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企业注册率、万人专利数、万人注册商标数.关于安定有序,主要有四项指标:岁以下儿童性别比、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生活满意度.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主要有四项指标:万元综合能耗、森林覆盖率、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环境质量指数.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定性、定量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个口号,一种标语,也不是一次行动,一场运动,而是具有实实在在内涵地一个长期地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全党全国人民构建和谐社会地努力不仅要从“社会和谐度”上反映出来,更要从国民地幸福感中体现出来.贾建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阐释
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同阶级阶层 、不 同民族、 不同利益群体、 不同区域、 不同年
龄层次、不同信仰 的人们 . 为了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 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 的共同 目标和崇高理想. 相互尊重、平等友爱、团结互助 、扶危济 困, 的自然界 内部 、 形成 人与人、 人与社会 、
符台全社 会共同的根本利益 .也是构建和
维普资讯
谐社会 的必然途 径 , 从 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应 该是体现 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 .是 生产 力高度发展的社会 . 是公平 和正 义的
不移地走社会 主义 道路。
邓小平 曾指出 :“ 社会 主义的 目的就
是要全 国人民共 同富裕 .不是两极分 化 :
关于和谐社会帕观点综述
一
会 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 主义性质的社 会;
从 关系上讲.是相 互I 办调发展的社会 。 笔者认 为.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 是能 够体 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 .是人和 社会 得到协 调发展、 自然得到尊重的社会 。 概括地说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 “ 民主 法治、 公平正义 、 诚信友爱 、 充满活力、 安 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社会
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相互兼容 、相互依
社会 主义 和谐 社会 的科掌 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社会主 义本 质的社会 邓小平理论科学地将社会主义的本质
存、 稳定有序、 协调运作 、 同发展 的社会 。 共 另一种观点提出 .所谓社会主义的和
4 tI I业时 代 ・ 木惮饱 ) 掌 i …
义正 是和谐社会所追 寻的 目标
义性质的社会 。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不 同
于以往任何其 它性 质的社会 . 它具有 独特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目标。
它强调社会的整体和谐,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和谐社会强调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各个阶级、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它强调资源的公平分配,不让任何一个群体陷入困境,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
同时,和谐社会还强调法律的公正实施,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正义。
其次,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的民主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在各个领域建立起民主决策机制,尊重个人的自主权利。
它鼓励人民广泛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和监督,倡导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声音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正当对待。
只有通过民主参与,才能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在平等、公正的基础上得到协调与平衡。
第三,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和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它强调经济发展应以人的整体利益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
只有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基础上,才能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和谐社会强调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的多样性,倡导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它鼓励人们尊重他人的文化身份和差异,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只有在文化多元与文化交流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繁荣。
最后,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的科学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建立起科学、规范、透明的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它强调政府应当有序地履行职责,发挥好社会管理的作用。
同时,和谐社会也强调社会组织、公民组织的参与,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包括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的民主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发展以及社会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的科学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旨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发展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人民至上、全面发展。
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多个方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鼓励人民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其创造力和主动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和谐、诚信守法、友善互助的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需要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注重协同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
要推动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城乡、区域间的差距,构建共享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治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提高社会管理和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法治建设,推进社会稳定和谐,打击和预防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和谐社会(基本内涵)
什么是和谐社会(基本内涵)
简单地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
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
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也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社会风险也越来越大。
换言之,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
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
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
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即社会主义不仅是民主的和富裕的社会,而且还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理解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理解摘要中共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正确把握和谐社会的内涵,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成员普遍得到尊重的社会,是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日益得到实现的社会,是各种社会矛盾日益趋于缓和的社会,是社会成员和谐相处的社会,当代青年更好的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为祖国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特征,内涵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学术界有许多不同论述。
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
”“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
”“是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社会各阶层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满足,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
”“是一个没有身份歧视,每个社会阶层之间相互开放,社会流动畅通的开放社会。
”“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
”“是一个社会事业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
”“是一个各阶层人民有共同理想、讲诚信、守法度、民风淳正的社会。
”“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关系融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
”而喻可平教授则作了另外的概括,他说“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是一个多元的社会。
”“是一个宽容的社会。
”“是一个善治的社会。
”“是一个有序的社会。
”“是一个公平的社会。
”“是一个诚信的社会。
”“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上述论述多从和谐社会特征入手。
“社会”这个概念在哲学中理解的社会是构成整个世界的一个方面: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
这里的社会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交叉复合的关系总体,包括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内在地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但在社会学中理解的社会显然没有这么宽泛,否则“社会学”就等同于“社会科学”了,毕竟“社会学”只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所以社会学不是全面系统地研究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只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大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大基本特征l,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性质为本质属性的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定历史社会的产物,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受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其他社会条件的制约。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的和谐本质上是社会的和谐,是追求和谐实践的客观反映。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之相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目前经济基础还不雄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和谐文化,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物质文明进步为依托。
要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扭住发展经济建设不摇,不断夯实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从根本性质上说,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一致的。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本质是姓“社”,不姓“资”也不姓“封”,要充分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其基本内涵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社会状态。
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
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待遇,不论他们的出身、职业、性别、种族、宗教等因素。
社会公平正义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
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消除不合理的分配差距,推动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人民安居乐业。
这意味着人民可以过上安宁、稳定的生活,并且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价值。
“安居”体现在人们拥有安全稳定的居住环境,没有住房短缺和出租房屋问题。
政府应该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加大住房供给,确保人民有一个温馨的家。
“乐业”体现在人们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能够获得合理的收入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和谐稳定意味着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的生活安定。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谐友好,不仅有健康的家庭纽带,还有和睦的邻里关系和社会关系。
政府应该加强社会管理,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同时,要加强文化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社会管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企业应该重视员工权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个人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广泛的世界意义;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努力使当代人类1/5以上的人口进入和谐状态,这无疑具有世界意义;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探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将对当代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作出新贡献;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盾1.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就所有制来说,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主要问题是政企职责不分,压抑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政企分开,增强企业的活力是经济体制改个的中心环节;就人们的相互关系来说,由于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在三大差别,人们的体力、智力还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受旧分工束缚;就分配关系来说,在实行“各尽其职,按劳分配”的过程中,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对分配当中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如劳动定额、工资等级、奖励制度、集体福利等及时加以正确解决,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生产的发展,如搞平均主义会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又如,扩大差别把差别搞得过于悬殊,同时又忽视思想教育,不强调各尽所能,这样会直接影响那些劳动力弱、数量多的劳动者的积极性,像列宁所说:“不愿比别人多做半个小时工作,不愿比别人少得一点报酬;2.私有经济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方面我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前正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阶级斗争,在生产关系领域建立的是以公有制为主题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在现阶段,私有经济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两重性:在经济上它们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和助手、对于发展生产、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私有经济具有顽强的资本主义发展倾向;私营企业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唯利是图,不惜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在政治上,私有经济的所有者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他们的收入普遍高于其他阶层,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国家加强管理,限制其经营范围,取缔其非法经营活动,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才去抽逃资金、暂时歇业等手段进行抵制和对抗;3.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也有不相适应的方面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也存在这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和环节上的缺陷,这些与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也是不适应的;比如,在当和国家的体制中存在机构重置、职责不明、兼职副职过多、人浮于事、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不够健全等等,这些都是与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相矛盾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和程序;上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从根本上说,是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需要造成的矛盾;这种矛盾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这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反映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上不是阶级的对抗,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同时,这种矛盾,也不像阶级对抗那样相对固定地存在于两类人之间,而是不断变动地存在于人们之间;。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一、准确理解“社会”、“和谐”的涵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首先必须弄清楚“社会”与“和谐”的内涵。
1.何谓“社会”?通常讲,社会(society)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中文里,“社会” 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旧唐书?玄宗本记》中,当时所用的“村间社会”属我国所见到的“社,,“会”二字的最早联用。
其涵义是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到一起,与今日之用法相去甚远。
在我国,人们广泛地在今天的涵义上使用“社会” 一词,是近代以来开始的« 1875年,《东京日日新闻》主笔福地源一郎,为翻译英文society -词,而在日语里首先创用“社会”一词。
英语society ,来源于拉丁语societas ,乃是伙伴、共同、联合、联盟之意。
从各种语言来看,“社会” 一词都具有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活动的含在社会学里,“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社会”指与“自然”相对的“社会”,即与宇宙、万物相对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一切,如宗教、道德、法律、制度、政治、经济以及狭义社会等。
狭义社会是关于复合的人聚集状态的概念,像家庭、企业、学校、村落、城市、农村等就是狭义社会的例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曾作过多方面的论述o马克思在致帕•瓦•安年柯夫的信中说:“社会一不管其形式如何一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后现有法律法规尚存缺陷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比较普遍等因素也值得关注。
2、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妥善处理好经济增长、开发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扭转传统思维方式下,对环境资源重开发、轻保护和重利用、轻补偿的做法,确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观念,切实加大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的力度,把治标与治本、建设与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必须变革旧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低消耗、低排放或零排放、低污染或无污染、高质量、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模式,建立清洁工业和绿色农业,走资源节约利用、废物充分利用的循环经济之路。
浅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构建
Vo . o 2 I N . 5
J n.0 6 u 20
浅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的内涵及构建
钱 志群
( 南通 高等师范学校 中文与社 会I 室, 苏 南通 教研 江 2 60 ) 206
摘
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是对 马克 思主义理论 的重要 丰富和发展 , 是对我 国社会发展 目标 的准确 定位 , 要求
经 济社 会 发展 逐 步深 入认 识 的过 程 , 体现 出越 来越 明显 的 以人 为本 和全 面 发展 的倾 向 。
1 和 谐 社会 提 出的意 义及 内涵 11 和 谐社 会 提 出 的意 义 .
111 和谐 社 会 的提 出是 科 学 发展 观 的进 一步 深 化 ..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 国开始强调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 我 以往人们对小康社会的理解主要体
坚持 以人 为本, 促进经 济社会和 人的全面发展 . 和谐社会在人文关怀 中孕育 , 以人 为本是和谐社 会的核心 内容 , 建设 以人 为本的和谐社会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 目标 . 关键词: 以人 为本; 和谐社会 ; 内涵; 构建
中图分 类号: 6 6 D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8 1 2 0 ) 200 -4 1 7- 9 ( 0 6 0 -0 50 9
维普资讯
6
南通 航 运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20 06
国经济 社会 发 展 的新 要 求 和我 国社会 出现 的新趋 势 新特 点 , 们 所要 建 设 的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会 , 该是 民 我 应 主法 治 、 公平 正义 、 信 友 爱 、 诚 充满 活 力 、 定有序 、 与 自然和 谐 相处 的社会 。 安 人 这就 是 社 会 主义 和 谐 社会 的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指社会和谐稳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状态和氛围,其基本特征包括:
1. 和谐的社会结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协调,包括家庭、社区、国家等社会各个层面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
2. 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形成了一种平等、公正、友善的人际关系。
3. 和谐的生态系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4. 和谐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受,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取向,人们追求社会公正、个人幸福、共同繁荣。
5. 和谐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共进,形成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包括加强社会管理、改善社会福利、促进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注重个人和社会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提升,以实现全社会的和谐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中国网 | 时间: 2007-09-26 | 文章来源:中国网
什么是和谐?和谐是指配合匀称、适当,是事物内部因素的多样性、差异性、矛盾性达到协调、均衡、适当的状态,也是社会主体的一种价值取向。
古往今来,和谐美、和谐社会一直是进步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一直向往和追求事和、物和、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
但是,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绝对的和谐是不存在的。
因此,和谐的美好状态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什么是社会?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就是社会关系。
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
”[1]
什么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方面是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和谐状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尺度。
因此,社会和谐主要表现为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上。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又不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那些国泰民安的盛世。
胡锦涛同志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这六个方面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根据这六个方面的总要求,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解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和谐的现代社会。
这个界定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体现社会主义本
质,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要围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展开;二是实现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和谐,包括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三是现代社会,即不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封建专制制度下,用封建道德伦理维系的所谓安定有序的社会,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下,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维系的现代社会。
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和谐。
人自身和谐,即个人身心协调发展,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和各方面能力、潜力得到更好地发挥。
人际关系和谐,即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包括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邻里关系和谐、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
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包括党群关系和谐、干群关系和谐、政党关系和谐、民族关系和谐、宗教关系和谐、社会阶层关系和谐、中央与地方关系和谐、区域关系和谐、两岸三地关系和谐、海内外儿女关系和谐、中国与世界关系和谐等。
人际关系和谐体现为人们之间在利益关系平衡基础上的互相尊重、平等互利、诚信友爱、互帮互助、融洽相处。
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即人与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表现为国家、集体、个人等方面权益关系协调,社会运行有章(包括法律、制度、体制、机制、道德规范等)可循,社会依法依规维护个人权益,公平正义。
人们遵守社会法律、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各司其职、各守其则、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整个社会安定有序,平稳运行,充满活力。
人们心气平和、安居乐业。
人与自然和谐,即人与所处的环境和谐共生。
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外部环境和物质资料,并不断地得到改造,成为人化的自然;人尊重自然规律,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控制人口数量
和提高人口素质之间的协调,维护代际公平,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实现人与环境友好、代际公平。
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定量要求,就是要用“和谐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评社会和谐度。
国家统计局“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课题组根据“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的要求,提出了25个统计监测指标。
关于民主法治,主要有三项指标: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廉政指数、社会安全指数。
关于公平正义,主要有四项指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
关于诚信友爱,主要有四项指标:合同违约率、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消费者投诉率、慈善捐款占GDP比重。
关于充满活力,主要有六项指标:基层选举投票率、人口流动率、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企业注册率、万人专利数、万人注册商标数。
关于安定有序,主要有四项指标:5岁以下儿童性别比、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生活满意度。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主要有四项指标:万元GDP 综合能耗、森林覆盖率、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环境质量指数。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定性、定量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个口号,一种标语,也不是一次行动,一场运动,而是具有实实在在内涵的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
全党全国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不仅要从“社会和谐度”上反映出来,更要从国民的幸福感中体现出来。
贾建芳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