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传导机制
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与问题论文报告:标题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应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制定者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方式的调节,影响实体经济领域运行的一种机制。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市场利率的方式,来实现对整体经济的调控。
市场利率又包括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以及SWAP利率等不同的形式。
调节市场利率的具体方式包括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定向降准、定向借贷、LPR等。
标题2: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主要是呈现出“稳中有调”的特点。
其中“稳”主要是指通过直接调节市场利率的方式,控制货币供应量,维持整体经济的平稳运行。
而“调”则是通过引导资金投向特定领域和行业,促进其发展,实现发展与稳定的平衡。
标题3: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导链条过长,影响效果难以持续(2)货币政策难以准确定位(3)结构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标题4:分析问题原因(1)传导链条过长:传导链条过长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金融机构往往更注重自身收益,而对于真正的实体经济项目并不完全了解,从而失去了在投放资金时对其质量和风险的准确把控。
(2)货币政策难以准确定位:货币政策难以准确定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结构、发展阶段以及经济主体性质的多样性。
这导致了货币政策的手段单一,难以适应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及不同阶段的需求。
(3)结构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结构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其中一些重要领域和行业的发展存在严重的制度性障碍和政策性瓶颈。
这些问题不仅妨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让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有效。
标题5: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为了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议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1)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2)加强与实体经济的紧密联系(3)增加货币政策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优化整个市场环境,加强监管和制度建设(5)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引进国际化的优秀经验和落地行之有效的机制案例:1. 2015年,我国实施了定向降准政策,以刺激实体经济发展,缓解债务融资压力。
货币政策的原理及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原理及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货币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什么是货币政策?它有哪些原理和传导机制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阐述。
一、货币政策的原理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货币市场,从而影响价格、利率和汇率等宏观经济变量,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原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 通胀控制原理通胀控制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需求上升,供应不足,物价上涨,产生通货膨胀的现象。
货币政策通过适当收紧货币供应量,抑制需求过热,控制价格上涨,实现通胀控制。
2. 经济调节原理货币政策可以对经济进行调节,提升经济增长水平。
当经济停滞或衰退时,货币政策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当经济过热时,货币政策可以收紧货币供应量,抑制需求过热,控制价格上涨,以达到平稳经济的目的。
3. 支持金融稳定原理货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支持金融稳定。
在金融市场出现波动时,货币政策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增加或减少流动性,缓解市场波动,支持金融市场稳定。
此外,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外汇市场的流动性,实现汇率稳定。
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指的是货币政策通过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 利率传导机制央行通过改变政策利率,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当央行利率上升时,市场利率随之上升,借贷成本增加,投资和消费降低;当央行利率下降时,市场利率随之下降,借贷成本降低,投资和消费增加。
利率变化的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核心环节。
2. 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传导机制央行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等手段调控银行系统的流动性,进而影响消费和投资,推动经济增长。
如果货币政策过松,还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3. 货币政策效应传导机制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金融市场,再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达到经济调控和金融稳定的目的。
中央银行学名词解释
《中央银行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概述1、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最高的金融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等,是金融体系的核心)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2、中央银行制度:一国银行的结构以及各家银行之间业务职能的划分形式3、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并使其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4、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5、准中央银行制度:指国家(地区)不设通常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6、跨国式中央银行制度:指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第二章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1、发行的银行: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于垄断货币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2、银行的银行:指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特定的政府部门3、政府的银行:指中央银行代表政府贯彻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代为管理财政收支并为政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4、最后贷款人:指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时,中央银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承担起“最终贷款人”的角色,这可以避免发生金融恐慌5、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第三章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1、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2、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3、存款准备金制度: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及其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是中央银行实现其职能的核心所在。
它是国家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其内容较为广泛,既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和手段,又包括运用这些手段的作用机制和调节过程。
货币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
货币政策有狭义货币政策和广义货币政策之分。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主要有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控制货币发行。
➢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调整再贴现率。
➢选择性信用管制。
➢直接信用管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传导至企业和居民,对其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是通过信贷、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渠道进行的。
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一、引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则是探讨货币政策如何通过各个渠道影响经济总需求、利率水平、资金供求等方面,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的过程和机制。
本文将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特点1. 多元渠道的传导方式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更加复杂多元。
由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特殊性,货币政策传导不仅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渠道传导到实体经济,也通过证券市场、汇率市场等渠道影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价格。
这种多元渠道的传导方式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2. 非对称的传导效应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存在着非对称性。
在经济的不同领域和地区,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会有所不同。
由于中国经济的结构特点和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不同行业、地区的金融市场和经济实体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不同,导致了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
3. 政策信号的重要性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政策信号的传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央行的政策表述和发布往往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和反应。
市场参与者通过央行官方公告、报纸媒体、新闻发布会等途径获取政策信息,进而调整其预期和行为。
政策信号的传导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1. 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的优化和发展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顺畅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不成熟性限制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因此,提高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增强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监管水平是促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2. 金融机构的角色金融机构作为实施货币政策的主体,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商业银行是最重要的金融机构,扮演着货币政策传导的纽带作用。
因此,优化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提高其信贷投放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有助于有效实现货币政策传导的目标。
金融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金融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变得越来越复杂。
本文旨在探究金融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何运作,并分析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首先,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货币供给和其他政策手段来调控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率,影响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
在金融开放的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其传导效果会显著降低,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
其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因素包括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汇率的变化、金融市场的冲击以及国际贸易的变化。
这些因素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在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较大时,中央银行需要通过调整汇率等措施来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
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往往被视为本国货币政策制定的决策,汇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市场预期。
这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会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相当大的反应。
此外,金融市场冲击也会导致货币政策实施困难。
在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尤其是货币汇率的变动。
最后,金融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会受到国内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
如果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各项政策不协调,将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行。
因此,货币政策要和其他政策协调一致,形成整体性的宏观政策。
此外,国内金融市场的内在结构和规则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例如,在股市风险传递过程中,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通常高于大型企业的融资成本,这将限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总之,在金融开放的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作与国际市场因素、国内经济状况、金融市场规则等多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中央银行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因素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确保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变得越来越复杂。
传统上,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货币供给和其他政策手段来调控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率,影响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指导下的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指导下的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指导下的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摘要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求社会经济各部门基本比例的平衡,而且要求其他各种局部比例的平衡,保持社会在总量和结构上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总体上仍处于失衡状态,三类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极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中高增长性新生产业地位不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指导作用,正确处理好农业内部、工业内部及农业和工业发展的比例关系,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以自主创新为第一推动力,促进产业升级,建设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培育产业集群。
关键词: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产业结构一、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基本原理的阐释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二卷第三篇中,用大量的篇幅考察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问题,并将其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马克思阐述的重点放在了简单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基础。
在简单的基础上,只要融入积累的因素便成了扩大再生产,马克思通过研究揭示了再生产正常进行的一个基本规律,即两大部类之间()c=I。
+v IIm马克思用物物直接交换形式对社会再生产进行了研究,运用反复的图示演算说明两大部类间各种生产之间必须要有正确的比例,否则再生产将无法维系。
马克思设计了分析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图式,并由此推导了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c+I①=mv II()c=+I②I++cvmc II()()()mI+=II③+++mIIvmvc+v①式说明要使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两大部类相互之间供求要保持平衡。
②式说明第I部类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保持平衡,只有如此,第I部类和第II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才能在物质上得到补偿。
金融结构改革与实体经济“脱虚返实”——传导机制、改革逻辑与政策建议
金融结构改革与实体经济“脱虚返实”———传导机制、改革逻辑与政策建议◎陶 伟 于 博内容提要 脱实向虚不仅是资产价格泡沫激励下的企业逐利行为,更是融资结构扭曲在外生冲击下的必然反应。
研究发现: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加剧了企业的信贷依赖,诱发了企业融资结构扭曲,导致企业在经济下行期因债务积压过重而转向金融化投资,从而推升了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水平。
债务积压对脱实向虚具有U型影响,即处于债务分布区间高低两端的企业脱实向虚水平均较高,但高债务区间下的脱实向虚更具经济危害性,因为该区间下的脱实向虚存在自我强化机制,使得U型拐点左侧的曲线斜率高于右侧。
金融结构改革可以破解自强化机制,进而改变U型曲线的拐点位置和斜率,从而削弱脱实向虚企业的自我扩容能力。
最后,推进金融结构改革的重点是修复资本市场功能,而修复策略应以减缓扩容、完善投资者保护为重点,且扶持企业技术创新能缓解金融结构改革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冲击。
因此,构建“金融结构改革+创新驱动”的联动战略是实现防风险与稳增长双重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 金融结构 脱实向虚 资产价格泡沫 投资结构 创新驱动〔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11-0061-11一、引言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外生需求冲击加剧了实体经济产能过剩。
工业企业利润率明显下滑,大量非金融企业将资金配置于流动性更强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加剧了经济金融化进程。
国泰安数据显示,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金融资产配置额自2007年的1.68万亿元攀升至2021年的18.24万亿元,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上升了24.1%,微观层面呈现出明显的脱实向虚态势。
宏观上,金融化现象也在加速。
Wind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我国金融业增加值为3893.23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9.2%,而美国为4950.04亿美元,占GDP比重为8.1%。
虽然两个比重相差并不大,但如果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相比,则会发现明显不同:美国在危机前(2007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2%,而中国当时仅有4.4%,这表明过去15年间,中国金融业规模增速超过1倍,而美国增速仅为15%。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思考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思考【摘要】我国货币政策在经济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则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关键途径。
本文详细探讨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要素,分析了我国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要素包括市场利率、信贷传导和资产价格影响。
问题主要表现为传导途径不畅和政策实施难度大。
建议改进方向包括加强市场化改革、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弹性。
在论述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经济稳定的重要性,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和适时性。
通过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我国可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变化,实现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要素、问题、建议、重要性、发展方向、改进、我国1. 引言1.1 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在于其对经济的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通货膨胀控制的目标。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币政策的稳健与灵活性直接影响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在当前全球经济大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通过合理制定货币政策,可以调节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遏制通货膨胀风险,保持汇率稳定,提高国际竞争力,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必须加强研究和改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适应现代经济市场的需要,更好地引导市场预期,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只有不断完善我国货币政策,才能更好地应对国内外各种经济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定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体系中的各种利率和信用市场进行调控,以达到影响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通速度和金融资产价格水平的目的。
具体来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了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水平、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通过金融体系传导到实体经济中,产生影响。
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对我国实行产业政策的几点思考
6 4
维普资讯
中央 财 显 太 学 学 报
2o e 2年第 5 期
现之一就是市场竞争的加剧。 目前市场主体的竞争意识有所加强,竞争手段多样化 ,竞争 内容也从价格、 广告升级到服务、品牌 的竞争。通过竞争 ,许多产业开始走向成熟 ,产品质量趋于稳定、价格趋于下降、 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有些 产业的产品技术 和质量水平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市 场竞争的加剧表明市场配 置资源作用得 以加强 , 这与改革的预期 目标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市场发育不 良、市场秩序混乱 、市场主 但 体不健全等仍是很突出的问题 。可以说 ,作为一个发展 中大国,我 国既存在市场失效 问题 ,又存在市场机 制作用不足的问题 ,同时又面临着城市再就业、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等难题 ,因此通过政府介入资源配置 便是题 中应有之意。政府 不仅要在培育有利于市场机制发展的环境方面承担重要角色,而且要在发展经济
一
、
我 国实行 产 业政 策的现 实意义
产业政策就其本质来说 .是政府通过干预资源在产业之间的配置 ,以期达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 发展的目的。由于这种干预会使资源的配置方向不同于在市场机制引导下 的资源配置方向,因此要论证这 种干预的合理性 ,就必须证明这种干预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方式较之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能更多地 增进社会福利 。 在我国 , 政府在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关注。中国目前正面临两个任务 :向工业化的 高级阶段发展和从计列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对于前一个任务 ,可资借鉴的经验是东亚国家的政 府在工业化过程 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 虽然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 ,国际上对于东亚模式提 出了种种质疑 , 但是历史的证据 比理论的探讨更具说服力 :大量证据表明许多工业化国家的成功最初是依赖于市场 ,但有
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_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_黎文靖
本文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贡献: 第一,研究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创新的效果,不仅丰富了有关 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文献( Lee,1996; Aghion et al.,2012) ,而且基于企业创新的角度,可以考察产业政 策的长期影响力,加深我们对产业政策引领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解; 第二,从微观企业创新的角度考察 宏观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拓展了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 黎文靖和李耀淘,2014; 韩乾 和洪永淼,2014) ,不仅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而且进一步考察其影响机理,有助于我们理解宏观经济 政策到微观企业行为之间的传导机制; 第三,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视角分析公司专利申请的创新行为, 丰富了有关 公 司 专 利 申 请 的 文 献 ( Tan et al.,2014; Tong et al.,2014) ,基 于 中 国 经 济 的 基 本 特 征 事 实———政府管制和强干预的存在( 陈冬华等,2010) 的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企业创新行为的理解。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果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果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财政政策工具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种财政政策工具的构成要素通过某种作用机制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作用整体。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果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果1、什么是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2、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哪些媒介体将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传导出去?1、什么是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的实施存在着如何从政策工具变量到政策目标变量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需要特定的传导媒介使政策系统与经济环境进行信息交流,并通过传导媒介的作用,把政策工具变量最终转化为政策目标变量(即实现期望值)。
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就是回答这一问题。
简单地说,财政政策传导机制就是财政政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政策工具通过某种媒介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财政政策工具变量经由某种媒介体的传导转变为政策目标变量(期望值)的复杂过程。
2、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哪些媒介体将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传导出去?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哪些媒介体将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传导出去?最为重要的媒介体是收入分配、货币供应与价格。
财政政策工具变量的改变主要是通过引起上述媒介体中间变量的改变来达到预期目标。
这样,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就与传导机制的作用联系在一起。
不注重对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就无法回答财政政策在贯彻执行中的种种效应偏差,并无法解释财政政策体系的整个作用机理。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政策工具变量调整是如何通过收入分配来传导的,它们之间如何协调。
收入分配的范围很广,我们只选择对整个GDP分配影响最大的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收入分配进行分析。
政策工具变量的调整,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货币收入者实得货币收入或使货币收入者的实际购买力发生变化。
对于前者,主要是通过对居民个人征税,使其税后收入减少或通过某种形式的补贴使居民个人的实得收入增加;对于后者,主要是通过货币的升值或贬值来进行调节。
第七章产业政策课件
(3)筱原三代平的二基准理论
A、收入弹性基准:选择收入弹性较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可以在未来的产业结构中创造出较大的市场需求。
公式:某产业的收入弹性 = 该产业产出的需求增长率 / 国民收入增长率 如果弹性系数大于1,则该产业的社会需求收入弹性大,可供选择为主导 产业
B、生产率上升基准:应当选择技术进步速度快的产业作为 主导产业,有利于降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从而吸引生产 要素流入,使产业本身获得更快的发展。
26
➢比较生产率系数:
式中,Pik是i地区k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Pi是i地区所有产业平均 全要素生产率,Pk是全国k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C为全国所有产业平 均全要素生产率。如果比较生产率系数大于1,说明该地区某产业的全 要素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适于作为主导产业。比较生产率系数 还可用于同一地区不同产业的比较,系数大的产业说明生产率高,具 有比较优势可以作为主导产业。
➢运用筱原二基准和赫希曼基准的条件:整个产业结构具有较 好的同质性,不存在二元结构矛盾,产业基础比较完备,不存 在瓶颈制约,产业间要素流动畅通,不存在要素流动障碍,产 业素质好而且有一定的自我调整能力。
➢短替代弹性基准:重点扶持无法替代的短缺性产业
➢增长效应基准:重点支持对整个产业体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的产业
14
➢间接诱导:主要指通过行政指导、信息服务、税收减免、融 资支持、财政补贴、关税保护、出口退税等方式,诱导企业在 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自主决定服从政府的产业政策目标 1 经济杠杆手段:财政、金融手段 2 信息诱导手段: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权威数据和 信息发布等。
15
扭曲市场机制的间接诱导:向大企业、大财团倾斜 不扭曲市场机制的间接诱导:向中小企业倾斜
着力疏通传导机制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市 G P 上 年 同期 增 长 1 .% , 比 高43 D较 26 同 .
个 百 分 点 , 下 近 几 年 来 最 好 水 平 。固 定 创 资 产 投 资 同 比 增 长 1 25 , 财 政 收 入 同 0 . %
做 到 “ 个 结 合 ” 一 是 力 求 央 行 货 币 信 四 ;
开 统 一 授 信 客 户 面 ,全 面 推 行 可 循 环 使 用额 度 管 理 , 符 合 条件 的 优质 客 户 , 对 在 核 定 额 度 内 的 单 笔 短 期 信 用 需 求 以 及 客 户低 风 险 信用 业 务 , 权 经 营行 审 批 , 授 简
彻 实 施 稳 健 的 货 币政 策 过 程 中 , 照 “ 按 立 足 辖 区 , 务 全 省 ” 工 作 思 路 , 合 实 服 的 结
贷 政 策 与地方 产 业政 策 相 结合 ,与 实现 经 济 金 融 发 展 政 策 相 谋 合 ;二 是 力 求 金 融 机 构 增 强 营 销 观 念 与 地 方 企 业 强 化 市 场 意识 相 结 合 ,实 现经 营 方 向与 市场 取
消 费 等 信 贷 市 场 , 主 要 是 个 人 住 房 贷 款
际 , 实 创 新 , 力 疏 通 传 导 机 制 。 通 过 求 致
有 效 实 施 窗 口指 导 , 活 运 用 政 策 工 具 , 灵
化 了审批 程序 , 高 了办 贷效率 。 提
三 是 支 持 实 施 营 销 战 略 。 引 导 商业 银 行 以客 户 为 中心 , 出重 点 营销 领 域 , 突
积 极 引导 金融 机 构 不 断 优 化 信 贷 投 向 ,
有 效增 加 信贷 投 入 ,有 力地 促进 了地方 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 。仅 2 0 年 一 季 度 , 昌 02 南
产业链效应与产业链传导机制研究
产业链效应与产业链传导机制研究作者:高成亮张璐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1期摘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国民经济中的各产业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构成了错综复杂的产业链条和网络,覆盖着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了独特的国民经济结构。
从分析产业链的形态、构成和传导机制着手,分析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研究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
关键词:结构;产业链;传导机制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047-02产业的本来含义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而随着“三次产业”的划分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就泛指各种制造提供物质产品、流通手段、服务劳动等等的企业或组织,它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的总和。
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同时,各产业间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某个产业增长或衰退,对与之相关的产业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并通过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传导,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
这种产业间的传导就是通过产业链完成的。
一、产业链的内涵与形态任何能持续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最终都是满足社会需要的,或为满足企业生产需要,或为满足居民生活、政府机构、社会团体消费需要的。
前者称之为投入品或中间品,构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产要素。
后者称之为最终品,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所以说,任何能持续进行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最终都是最终品或是最终品的构成部分,不能满足生产或生活需要的产品都难以持续地进行生产经营。
1.产业链的内涵如果把最终品作为生产过程分析的起点,分解其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以及投入品生产过程中的下一级投入品,直至这个生产过程的最初投入品,就会发现这些相互连接的一级级生产环节,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链状结构。
这种链条似的生产环节称之为产业链。
换句话说,产业链就是在一种产品(服务)的生产过程中,从最初的原料投入到最终消费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各个生产环节所构成的整个产业链条。
宏观经济政策的政策工具及其传导机制
宏观经济政策的政策工具及其传导机制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稳定价格水平、促进就业等目标,采取的各种政策手段。
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传导机制的运作。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分类、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主要分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大类。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向商业银行提供长期贷款等方式,中央银行可以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和货币利率,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
财政政策则是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经济增长,而减少税收可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消费。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各个渠道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过程。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利率传导、资产价格传导和信贷传导三种方式。
利率传导是指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借贷成本,进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决策。
资产价格传导是指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上的资产价格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
信贷传导是指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产生影响,通过改变信贷供给来影响实体经济。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则主要是通过影响公共投资和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
当政府增加公共支出时,会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就业水平,从而拉动整体经济增长。
此外,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减税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激发消费需求。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相对货币政策来说更直接,因为它能够通过政府支出的方式直接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政策传导机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政策传导机制必须具备足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
其次是政策执行的坚决性和连贯性。
只有政策执行具备坚决性和连贯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再者,经济体制的健全性和稳定性也是政策有效性的前提。
多重约束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多重约束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活动的过程。
在多重约束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经济结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外部环境以及政策措施等。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多重约束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探讨。
首先,经济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不同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分工将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和效果。
比如,在大宗商品依赖型经济体中,由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对内部市场具有很强的传导效应,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将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制约。
另外,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如果经济结构的扭曲阻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那么货币政策将难以达到预期的宏观调控效果。
其次,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顺畅进行,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则会阻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例如,在金融市场风险偏好较低时,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利率对信贷和投资的刺激效果可能会减弱。
此外,金融市场的相对闭塞和信息不对称也会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影响,不同市场主体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可能不一致,从而导致货币政策的传导失效。
外部环境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例如,当国际资本流动性剧烈变动或者汇率波动较大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
此外,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因此,货币政策制定者需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最后,政策措施的制约也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因素。
政策制定者在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时,往往会面临政策目标的多样化和政策手段的有限性。
例如,央行往往需要平衡通胀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之间的矛盾,而政府决策部门的政策措施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
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经济进行全面、系统、长期的宏观调控,以达到稳定经济、促进发展、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目的。
一、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的构成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主要由政策工具、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三个部分构成。
1. 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或其他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
这些政策工具可以对经济进行全面、系统、长期的宏观调控。
2. 中间目标:指通过政策工具实现的一系列具体指标,如通货膨胀率、就业率、经济增长率等。
这些中间目标可以反映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反馈和指导。
3. 最终目标:指宏观审慎政策所追求的最终效果,如稳定物价、促进就业、保持经济增长等。
最终目标是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的核心,也是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二、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的特点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1. 全面性: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涵盖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多个方面,可以对经济进行全面、系统的宏观调控。
2. 系统性: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通过一系列中间目标的实现,来达到最终目标的达成。
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
3. 长期性: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具有长期性的政策和措施,如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支出规划等。
三、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践近年来,各国中央银行和其他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实践案例:1. 美国:美联储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和加强监管来维护金融稳定,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此外,美联储还与其他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措施。
2. 欧洲:欧洲央行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和加强监管来维护欧元区的稳定。
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和传导机制
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和传导机制宏观经济波动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周期性波动。
这种波动可以对国家经济造成重要影响,因此了解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和传导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传导机制。
一、影响因素1.1 总需求变化:总需求是指商品和服务的总购买力,其变化会导致经济波动。
总需求受到国内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以及国际贸易的影响。
1.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信贷政策等手段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对经济波动产生直接影响。
1.3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
财政政策的松紧程度会对宏观经济波动产生重要作用。
1.4 外部冲击:国际环境的变化、国际贸易政策以及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都会对宏观经济波动产生重要影响。
二、传导机制2.1 供给面影响:供给面影响是指宏观经济波动通过供给侧的因素传导出来。
供给侧的因素包括生产力的改变、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等。
2.2 需求面影响:需求面影响是指宏观经济波动通过需求侧的因素传导出来。
需求侧的因素包括总需求变化、消费习惯和投资需求等。
2.3 金融市场传导:金融市场是宏观经济波动传导的关键环节。
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的变化会对宏观经济波动产生重要影响。
2.4 政策传导:政策传导是指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各个渠道对经济产生影响。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的变化会对宏观经济波动传导起重要作用。
2.5 国际传导:国际传导是指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国际贸易、汇率波动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都会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三、结论综上所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和传导机制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总需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外部冲击等因素可以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影响,以及金融市场和政策的传导,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和传导机制,对制定经济政策、预测经济走势以及调整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调控措施不力对经济增长的引导作用不明显
政策调控措施不力对经济增长的引导作用不明显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推进,政府调控经济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政策调控措施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稳定与可持续性。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在某些情况下,政策调控措施可能无法发挥预期的引导作用,因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或许并不明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政策调控措施不力对经济增长的引导作用的问题。
在众多政策调控措施中,货币政策一直被认为是对经济增长影响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然而,尽管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引导经济,但政策调控措施的实际效果却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首先,金融市场的复杂性使得政策的传导机制并不完善,政策变动到实际经济行为的传导路径常常会受到各种市场行为的干扰和扭曲。
其次,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市场相互联系,使得国内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
因此,尽管货币政策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在实践中,政策调控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除了货币政策外,财政政策也是一种重要的政策调控手段。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增长。
然而,由于财政政策的实施往往会面临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其对经济增长的引导作用也不能够完全保证。
首先,财政政策受到预算约束的影响,政府的资金有限,无法通过大规模的财政支出来实施扩张性政策。
此外,政府在实施财政政策时也需要考虑到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效率,如果财政支出不能够合理地用于刺激经济增长的领域,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大打折扣。
因此,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往往受到多重制约,无法完全发挥预期的引导作用。
除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外,产业政策也是一项重要的政策调控手段。
通过对特定产业进行扶持和引导,政府可以实现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型,从而促进经济的结构优化和增长。
然而,由于产业政策的实践效果常常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对经济增长的引导作用也不明显。
首先,特定产业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包括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和人才等,如果这些基础条件不足,产业政策难以发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政策的作用对象
三次产业分类中,除了“公共管理和社会
组织、国际组织”等不应当包括在产业政 策的“产业”范畴之内外,其余部分都应 该成为产业政策的作用对象。
产业政策的基本传导机制建立在产业政策的制度体系基础上,包括主
体性的产业政策以及相互兼容的生产要素、市场需求、企业组织和关 联产业子政策。在主体性产业政策导向下,通过子政策配合,分别使 产业生产要素、市场需求、企业组织和关联产业四大关键要素中的一 个或多个子要素产生变革(见图1)。例如,产业政策最为直接的作用 就是影响生产要素配置,通过与产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生产要素资 源,包括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等要素配置状况的改变,达
我国产业政策的形成与传递过程如图 2所示:
在“转轨”时期, 我国制定、推行产业政策必须正确、全面地处理和解决好
几方面关系, 以确保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一是要处理好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的关系。中央制定宏观产业政策, 各地方、 各部门也根据各自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确定产业政策。如果宏观产业政策不能与 区域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 势必造成政出多门、政策不统一的局面, 以致宏观产业政策没有权威性可言, 地方与部门各行其是。 二是要处理好存量结构与增量结构的关系。存量结构性矛盾的膨胀和增量结 构性矛盾的再造, 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2)信息耗散: 经济系统的宏观信息转化为微观信息, 在理想的情况下可 能保持信息量不变, 但是, 在实际中这种转化总是不可避免地为随机扰动所 耗散。如果产业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不相互协调, 而是相互冲突、相互碰 撞, 将直接影响产业政策的执行效果。所以, 要减少信息耗散, 就必须避免 信道中噪声干扰, 使信息传递的渠道保持通畅, 信息传递的内容保持清晰、 明确、统一。 (3)信息畸变: 即使信息的传递过程没有随机干扰, 但是对产业政策的理 解过分融入各部门、各地方的本位利益, 条块分割, 势必使产业政策走样或 造成各地区产业的不良竞争,甚至造成产业在区域内的封闭发展, 严重影响 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由此, 正确认识区域特点, 把宏观产业政策转化为 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是保持信息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4)信息失灵: 信息通畅地传递到接受主体, 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说明 信息失去了价值。这里关键是接受主体不明确或没有能力对信息作出正确 的判断和反应。执行产业政策的主体是各部门、各地方, 执行对象是各类 企业、投资者及创业者。执行主体没有积极性和恰当的措施, 产业政策就 得不到贯彻; 执行对象不是独立经营实体, 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 就难以响应政策导向。
产业政策的传导机制
主要内容
产业政策传导机制模型
波特砖石模型下的产业政策传导机制
产业政策传导机制的一般性问题
中国产业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
产业政策传导机制模型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政府基于某种考虑(比如,为了实现经济赶超、技 术进步等),或者对国民经济某一产业发展的初始状态不满意,是一国制 定产业政策的起点。根据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初始状态的水平,政府通过经 济发展战略的形式对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以明确产业 未来发展的优先次序、重点和趋势等。经济发展战略由于具有全局性和方 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业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政策目标、手段、政 策重点和政策方式等。除了经济发展战略外,社会环境和经济体制都会影 响到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可以看出,产业政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产业层面,二是 企业层面。传统的产业政策理论大多强调产业政策对产业层面的作用,比 如产业的集中度、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等方面,对企业层面的关注,主要 集中在企业规模的控制、企业市场行为的监督、控制和协调等方面,对企 业能力构建的要求则明显不足。 产业政策的实施和作用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绩效和政策效果,主要体现在产 业结构、产业竞争力和社会福利变化等方面。如果产业政策的实施导致了 产业结构的优化、竞争力的提升和社会福利的增加,可以认为产业政策起 到了有效的作用。反之,则表示产业政策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发生作用 的产业政策,通过信息的反馈,政策制定和实施部门可以对出现预期偏差 的产业政策内容和运行方式进行一定的修正和调整,以克服产业政策的消 极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产业政策的积极作用。
从信息论角度看, 产业政策的信息传导机制可以看作是消除或减少收 信的不确定性过程( 如图 1)
从产业政策信息传递过程可以看出, 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都会影响 产业政策的效果。总的来看, 主要会出现四个方面的问题: 信息本身问 题、信息耗散、信息畸变、信息失灵。 (1)信息本身问题: 产业政策本身必须具有合理性、可行性和持续性。 合理性是指政策必须从产业发展的现状出发, 符合产业发展的客观规 律和趋势; 可行性是指政策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执行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具有明确的实施措施和操作方式; 持续性是指使信息接收主体形成对 政府的合理预期,从而作出正常的反应。若政策不能满足上述三个条件, 传导的源头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生问题, 肯定不会产生好的政策效果。当政策缺乏 合理性时, 势必会影响产业的正常发展, 甚至造成产业发展的盲目性、 混乱性; 如果政策不可行, 政策就得不到有效的贯彻; 政策多变、前后 不一致, 没有连贯性和统一性, 使接收者对政策感到扑朔迷离, 其政策 就产生不了什么成效。
到提高要素资源配置能力、质量的目标,因此,产业政策必须构建一
套能够持续提升生产要素的制度化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不断提高。 当产业生产要素、市场需求、企业组织和关联产业钻石体系中任何一
个要素发生变化时,会影响要素所在体系中的其他要素变革,从而导
致产业整体要素发生变化,进而推动整个产业的竞争力提升。
产业政策传导机制的一般性问题
(2)从信息传递来看, 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形成, 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政策手段 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 必须辅以相当力度的行政干预手段, 而作为干预主体的有关
部委、省市自治区、地区、县等各层次的政府部门出于自身的考虑, 很有可能使决 策信息传导失真、扭曲、变形, 传递的层次、环节越多, 就越容易产生问题。
中国产业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
(1)从信息的产生来看, 产业政策存在多层性和多头性, 中央出台宏观产业政策, 各地方、各部门自行制定区域、部门产业发展规划,两者的协调性和统一性不够, 这
是造成重复建设、产业布局分散、企业规模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资源不能在大范 围内合理配置, 就会出现低质产业, 造成大量浪费, 难以形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波特砖石模型下的产业政策传导机制
是分析国际竞争优势的工具,迈克尔 波特 认为影响一个国家某一个行 业国际竞争优势由以下六点: (1)生产要素 (2)需求状况 (3)相关产业 (4)企业策略、结构或竞争对手 (5)政府行为 (6)机遇 这六个因素画在图上像一块钻石,所以称之为钻石模型 (1)有效的产业政策是由相互兼容的政策系统构成,而与波特钻石模型提 出的四个关键要素相对应的关键要素政策,形成了产业政策相互兼容的 主要制度体系。(2)产业政策是以竞争的普遍作用为基础,以提升竞争力 为目标的,而波特的钻石模型强调市场机制的基本作用,并以竞争力为 导向,因此,产业政策的传导机制,可以建立在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 即产业政策通过建立和提升关键要素的制度化机制,进而提高整个产业 的竞争力。
(3)从信息接收来看, 存在信息接收主体不明确甚至缺位的现象, 由于部分国有企 业存在大量不良资产、设备老化、产品没有市场、大量冗员等等问题, 因此缺乏对 政策自我反应的能力; 不少民间、私营等企业所能得到的融资、技术开发、市场渠 道等方面的帮助不够, 对政策的响应不够敏捷; 条块分割的投融资管理体制导致了 不少局部利益、短期效应的项目。
三是要处理好规模效应与数量效应的关系。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大, 我国企业日益暴露出缺乏规模效益、资源过度分散化而造成竞争力不强、产业组 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