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稻飞虱发生与防治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水稻稻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是水稻上常见的害虫之一,主要在水稻生长期间危害叶片,繁殖能力强,一般一年可爆发2~3代,若不及时控制,会导致严重的减产甚至死亡。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稻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

一、发生特点1. 发生特点水稻稻飞虱具有口器锐利、吸食力强、繁殖快、冬季不死、寿命短、易迁移、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

发生期多在水稻分蘖期,虫口刺激,导致植株叶片发生黄化、枯黄、叶片干枯、形成条纹等症状而影响稻株的正常生长。

损失严重的田地,叶片会变成紫黑色。

2. 发生原因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气温、湿度、营养等因素有关,若发生时气温在20℃以上、空气湿度低、水稻生长条件差,尤其是缺乏氮素时极易发生严重的爆发。

此外,水稻稻飞虱的传播也极为迅速,不仅可以沿着风向传播,也可以通过水路、偷渡作物等方式扩散。

二、防治措施1. 机械防治在水稻分蘖期间,可以采用人工拍打、高压水冲击等方式,将稻飞虱冲洗掉或拍打致死,同时要及时清场,清除稻飞虱产卵的地方,减少稻飞虱危害的发生。

2. 生物防治有一些昆虫对稻飞虱有天然的控制作用,例如:蝗虎、蚂蚁、潜蝇、蜻蜓等昆虫不仅可食稻飞虱,还可将它们的卵、幼虫和成虫作为食物进行侵蚀,有效控制稻飞虱的繁殖。

3. 化学防治针对大面积爆发的稻飞虱,可以使用特效杀虫剂如多菌灵、嘧菌酯、吡虫啉等进行保护性喷雾。

不过,应注意控制剂量,遵循严格的安全使用标准。

同时,也可以利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利用白僵菌,肺形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农药进行稻飞虱的防治。

4. 种植抗性品种要想控制稻飞虱,选用抗性品种是另一种有效的途径。

个别米种如AROZ系、新龙系等被认为在抗性方面表现较好,尽管它们也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叶片黄化和干枯,但危害率仍远远低于其他品种。

总的来说,针对水稻稻飞虱,科学的防治方法可以使我们舒适度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其危害带来的损失。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作者:闵香菊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10期水稻是人们摄取所需营养的主要之一。

我国作为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大国,人们对水稻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是目前种植户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水稻稻飞虱入手,论述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并从多个角度入手探究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方法,以期提高水稻的产量。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对水稻的病虫害的防治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以水稻稻飞虱为例,其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阻碍水稻的产量。

因此,种植户在种植水稻时,应该制定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案,以期提高水稻的产量。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一)风的影响稻飞虱的成虫可分为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长翅型和短翅型的体态特征和颜色有很大的差别。

它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这一类害虫通常不会在本地停留,一般利用风力从南方地区进行迁移,主要在水稻上生存繁殖。

在夏季时刮风次数多,稻飞虱的迁移量更大。

(二)湿度影响水稻稻飞虱的繁殖率很高,早春时节较为干旱,为其他水稻害虫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其繁殖速度较快。

到了后期,降水量加大,气温大幅度回升,又为稻飞虱的生存提供了有力条件。

适宜稻飞虱的生存条件为:温度范围为15-25度,湿度为80%-85%左右。

(三)栽培方式影响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一些人为条件也会造成水稻病虫害。

部分农民在种植水稻时,没有严格按照规范的种植方法进行种植,不注重水稻行距的设置。

现如今,水稻种植实现了机械化,若水稻的行距过小,会造成水稻根茎部分发育不良,导致稻田的通风性差,加之对水稻补充水分过于频繁,无形中为稻飞虱的生存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稻飞虱的数量增加,不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

(四)氮肥施用过量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要促进水稻的生长,需要对水稻合理的进行施肥。

但在目前,部分农民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施用氮肥,但会吸引害虫吸取水稻的汁液,造成水稻的叶片枯黄,严重时甚至造成整株水稻死亡,造成水稻减产。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危害。

本文将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水稻稻飞虱属于半翅目昆虫,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

水稻稻飞虱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

水稻稻飞虱主要以稻谷汲吸植物汁液为生,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危害。

水稻稻飞虱主要在水稻苗期和拔节期发生较为严重,这两个时期是水稻稻飞虱的危害高峰期。

水稻稻飞虱喜欢在植株的下部或者中部汲吸植物汁液,导致水稻生长不良,严重的话甚至会引起水稻死亡。

水稻稻飞虱还会分泌一种叫做“稻飞虱素”的物质,会诱导水稻产生褐飞虱素,导致水稻叶片变黄、卷曲,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水稻减产。

水稻稻飞虱主要通过吸食水稻植株的汁液来为生,造成水稻植株的生长发育受阻。

特别是在水稻的苗期和拔节期,水稻植株生长迅速,如果受到稻飞虱的危害,会导致水稻植株的生长不良,长势减弱。

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引起水稻植株死亡,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

水稻稻飞虱在寄主植物之间传播病毒病害,使得水稻遭受病毒病害的风险增加。

水稻稻飞虱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水稻稻飞虱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害虫,为了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目前,水稻稻飞虱的防治主要分为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机械防治等几种方式。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或寄生性昆虫、微生物等对水稻稻飞虱进行防治的方式。

在水稻生产中,可以选择适宜的天敌和寄生性昆虫放入水稻田中,来控制水稻稻飞虱的数量,减轻水稻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程度。

一些寄生性昆虫对水稻稻飞虱的幼虫和蛹期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可以有效减少水稻稻飞虱的数量。

一些对水稻稻飞虱有天敌作用的昆虫也可以通过生物防治的方式来控制水稻稻飞虱。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农药对水稻稻飞虱进行防治的方式。

目前市面上有一些专门用于水稻稻飞虱防治的农药,可以通过喷洒或者灌溉的方式对水稻稻飞虱进行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重要害虫之一,具有吸汁口器,对水稻植株的吸食会导致茎秆、叶片变黄、萎缩,严重时会死亡。

此外,稻飞虱还是水稻白叶枯病、白条斑矮缩病的传染媒介,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

1. 稻飞虱的生活习性稻飞虱的寿命大约为25天左右,可每天产卵2~3千个。

卵孵化出来的幼虫,经过4次蜕皮后,成为成虫。

成虫和幼虫都以水稻植株的汁液为食,主要聚集在水稻植株的叶背面和叶鞘内,钻进叶鞘内发育和繁殖。

幼虫和成虫对阴湿环境适应性很强,喜欢生长在水稻田中间或稍阴处。

2. 稻飞虱的危害特点水稻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吸食水稻植株的汁液,会导致叶片、茎秆变黄、萎缩,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

(2)稻飞虱还是水稻白叶枯病、白条斑矮缩病的传染媒介,会给水稻产生更大的危害。

(3)稻飞虱密度过多,会对吸收光照、养分分配、水分平衡,甚至影响水稻的花药发育、授粉和结实等产生影响。

(4)稻飞虱种群的爆发,会对水稻产量产生较大影响。

3. 稻飞虱的综合防治方法(1)建立有机体系加强土地的有机质含量,提高水稻栽培的整体环境。

选择纯露种、优质种子;在种植前应进行消毒处理,减轻有害微生物的影响。

(2)建立生物多样性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引入昆虫、红蜘蛛等天敌,对稻飞虱进行有效压制。

(3)加强田间管理和监测增加稻飞虱的监测,学会辨认稻飞虱的危害特征,及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提高田间施肥技术、科学灌溉,减少腐殖质流失与物质代谢不足的情况。

(4)杀虫剂防治为有效防治稻飞虱,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但是使用杀虫剂也会造成其他敌害生物的死亡,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4. 结论为了控制稻飞虱的危害,采用综合防治的全面治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建立生态农业体系,并加强田间巡视和监测,对于稻飞虱的早期发现和防治起到了关键作用。

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田间氨氮、硬度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减少灌砂、灌水、施肥等过多的农业操作,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水稻虫害现状分析报告

水稻虫害现状分析报告

水稻虫害现状分析报告引言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由于虫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本报告旨在对当前水稻虫害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有效控制虫害提供科学依据。

虫害种类及危害水稻虫害主要包括稻飞虱、稻纵卷叶蛾、稻草螟、稻瘿蚊等。

这些虫害危害主要表现为水稻叶片损伤、植株凋谢、产量减少等。

- 稻飞虱: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因其虫态短暂且繁殖能力强,种群增长迅速。

稻飞虱主要以吸食水稻叶上的汁液为主要营养来源,导致水稻叶片出现黄化、凋谢和卷曲等症状。

- 稻纵卷叶蛾:稻纵卷叶蛾在水稻生长期间主要以叶片为食,导致植株叶片卷曲、减少光合作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叶片完全干枯死亡。

- 稻草螟:稻草螟幼虫以水稻的叶片和茎秆为食,造成水稻的生长受阻,严重影响产量。

同时,稻草螟也具有较强的趋光性,易受光线的刺激而集中在光亮部位以发生田间大虫害。

- 稻瘿蚊:稻瘿蚊主要以吸食水稻根部的汁液为主要营养来源,导致水稻根部肿胀且表面凹凸不平,严重时会导致植株生长受阻。

虫害发生与影响因素虫害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水稻品种、农业管理措施等。

- 环境因素: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虫害发生的关键因素。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会加速虫害的发生和繁殖,而干燥和低温条件有助于减少虫害发生。

- 水稻品种:不同品种的水稻对虫害的抗性不同。

一些优良品种具有较高的抗虫性,并且能够通过自身的抗虫物质来抑制虫害发生。

- 农业管理措施: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水稻虫害。

例如,合理施肥、适时灭茬整地、合理的间作轮种等措施可以减少虫害的滋生。

虫害防治策略根据虫害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可以采取以下一些虫害防治策略来控制虫害的发生:1. 生物防治:利用水稻天敌昆虫来控制虫害的发生。

例如,可以引入捕食稻飞虱的龙蛉等昆虫来控制稻飞虱的种群。

2.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杀虫剂对虫害进行防治。

选择适当的药剂和剂量,并严格遵守农药使用的安全规定。

3. 轮作间套种: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套种,可以减少虫害的滋生。

稻飞虱近年大发生原因及生态治理综合防控对策

稻飞虱近年大发生原因及生态治理综合防控对策

动 喷 雾 不 少 于 2 5 公 斤 ;中后 期 水 稻
封行后建议使用粗喷雾 、 泼浇或撤
毒土 ,要 增加 兑 水量 , 每亩 用 药量 兑
水 70—
7 5 公斤 ,
并加洗衣粉 0 1 公 .
斤喷雾或加水 50 0 一 6 0 0 公斤 泼浇 ,
施 药后田间务必保持
33 .
厘 米水层
5 天以上 , 以提高防效 。 无 水 田块使 用 敌敌畏拌毒土熏蒸 。 此外 ,要重视 “ 治前控 后 ” 的药剂防治策略 。
分浓绿茂密稻田虫 口密度高达
260 0- 4 100 头 。 2 .各稻 区和 田块之 间虫情 发生
不平衡


口密度相差较大

由于
各稻 区 的农 田生 态 环境和各地 农户
的栽培管理 水平差异较大 , 同时稻 飞 虱会随着台风暴雨和气流降落稻
田 . 造成 不 同稻 区之 间 、 不同 田块之 间虫 口密度相差很大 。 如 2007 年早 稻 田发生较轻的田块百丛虫 口仅
1 树立 .

保意



学选
择对
路低毒农 药 。 树立 环保意识和 “ 绿
色植保” 理 念 , 并在农村推广普及 。
植保部 门耍制定防治技术方案 ,提
出具体用药意见 ,选择高效 低毒的
环 保 型 农 药 推 荐 给 农 民使 用 。 目前
防治稻飞 虱效果较好农药品种有扑
虱 灵 、 阿 克泰 f2 5 %噻 虫 嗪 水 分 散 粒
栽 .
为稻 飞 虱的繁衍生 息提供了丰
富 的 物 质 条 件 ;其 次 , 免耕 直 播 稻 和
免耕抛 秧 等保 护 性 栽培 技 术 的推

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探讨

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探讨

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探讨水稻稻飞虱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威胁。

探讨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对于水稻生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艺措施1.合理种植密度:适当增加水稻种植密度,使水稻植株之间的间距适当减小,可以降低稻飞虱的传播速度和发生程度。

2.选用抗虫品种:选择抗虫品种作为种植水稻的材料,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目前已有一些抗稻飞虱的水稻品种,选择这些品种种植可以降低病害发生。

3.病虫轮作:合理安排水稻病虫轮作,可以降低稻飞虱的发生率。

通常在种植水稻的周期中,可以适当进行绿肥种植或者其他作物种植,以缓解稻飞虱的压力。

二、生物防治1.放飞天敌:采用放飞天敌的方法来防治稻飞虱,是一种有效手段。

常见的放飞天敌有瓜虫、金龟子等。

在水稻田中引入这些天敌,可以有效地控制稻飞虱的繁殖和发生。

2.利用花岗菊抑制:研究发现,花岗菊中的一种物质可以有效诱导稻飞虱的趋避行为。

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加入到防虫药剂中,可以增加防虫药剂的控制效果。

三、化学防治1.合理选择防虫剂:根据稻飞虱的发生情况,选择适当的防虫剂来进行防治。

常用的防虫剂有氟虫腈、哒螨威等。

在使用防虫剂时,要注意合理使用剂量和频率,以避免产生抗药性。

2.药剂喷洒技术:在药剂喷洒时,要注意药液的均匀喷洒,以避免重点喷洒和漏喷现象。

同时还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喷洒时机和喷洒量,以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

四、物理防治1.利用红外线照射:研究发现,稻飞虱对红外线有较强的敏感性。

通过利用红外线照射水稻田,可以促使稻飞虱远离田区,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2.水稻间作荔枝:荔枝对稻飞虱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将荔枝种植在水稻田的周边,吸引稻飞虱迁飞和其它病虫害发生。

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从农艺措施、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方面进行探讨,通过综合施策可以有效地控制稻飞虱的发生和繁殖,保障水稻产量的稳定增长。

还需要加强研究,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技术,为水稻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在水稻生长期间会大量危害水稻的生长,导致减产甚至死亡。

及时对水稻稻飞虱进行科学的防治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生活习性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和防治这一害虫。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水稻稻飞虱主要由下列因素影响其发生:1. 气候条件:水稻稻飞虱较适应适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80-90%的环境。

在这种条件下,水稻稻飞虱幼虫的孵化速度较快,成虫寿命长,繁殖力强,利于发生。

2. 植被环境:水稻稻飞虱对水稻的苗期和抽穗期为害最为严重。

水稻生长期环境适宜,水稻生长健康且茂盛,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也会增加。

3. 害虫天敌的多少与作用:害虫天敌对水稻稻飞虱的天敌有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

飞虱完全不能抵抗寄生性天敌的幼虫和成虫,因而这是天敌的重要作用。

但由于环境干旱适度,幼虫天敌的寄生率不高,因此这是天敌作用的消极方面。

1. 繁殖能力强:水稻稻飞虱成虫善于繁殖,繁殖速度较快,一年内共有9代,种群倍增迅速。

2. 草食性较强:水稻稻飞虱以水稻为主要食物,较多选择水稻幼苗、嫩叶为食,大量为害水稻,使水稻叶片变黄,减少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3. 暗藏性强:水稻稻飞虱常常聚集在水稻叶片的叶肉细胞之间,暗藏在水稻叶片下部,易被人们忽视。

三、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种植:选择水稻抗病虫害的品种种植,对抗水稻稻飞虱的生长极其重要,能减少水稻稻飞虱的发生数量。

2. 合理施肥灌溉:合理施肥,保证水稻生长环境的适宜,可以增加水稻的抗病虫害的能力,降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

3. 定期清除虫源:定期清除水稻田间的杂草,及时清理虫源,降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

4.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针对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可以采用喷洒农药等化学手段进行防治。

但需注意化学农药使用量不能过大,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5. 加强虫害监测:定期对水稻稻飞虱进行虫害监测,及时发现虫害情况并进行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它的危害范围很广,造成的损失也非常严重。

及早发现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保护水稻产量、提高水稻质量、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方法进行介绍。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1.1 环境条件水稻稻飞虱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以湿润的环境为宜。

高温、高湿、强光、肥力较低的水稻田特别容易滋生稻飞虱。

一年中,稻飞虱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水稻生长期的6月至9月。

1.2 危害方式稻飞虱主要以吸食水稻叶片汁液为生。

它的危害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吸食水稻叶片的汁液,造成叶片黄化、卷曲、枯黄;二是分泌蜜露,导致叶片被覆盖并发霉,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三是传播水稻白叶枯病和黄矮病病毒,给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损失。

1.3 繁殖能力水稻稻飞虱的繁殖速度极快,雌虫寿命约20-25天,能产卵约200粒。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稻飞虱的数量会迅速增加,严重危害水稻田的正常生长。

二、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方法2.1 生物防治水稻稻飞虱的天敌有瓢虫、蚜虫食蚜瓢虫、蚜蚁等。

在水稻田中合理配置这些天敌,促使它们自然捕食稻飞虱,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稻飞虱的数量。

2.2物理防治在水稻田里栽种辣椒、葱、大蒜等辛辣植物,可以驱避稻飞虱的入侵。

也可以在水稻田四周植栽乌蓼、芦苇等植物,制造天敌栖息地,促进天敌捕食稻飞虱。

2.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当前主要的水稻稻飞虱防治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主要有以下几点:(1)喷洒杀虫剂。

及时发现稻飞虱危害后,可以采用喷洒农药的方式来控制。

常用的有氧化乐果、噻虫胺、多菌灵等,要注意按照厂家说明使用,小心使用剂量,以免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污染。

(2)化学混剂。

可以将杀虫剂与粘附剂、增效剂相混合,在使用时会更加均匀和持久,提高农药的防效。

(3)化学调制释放剂。

可以将杀虫剂和释放剂配制成气雾剂、颗粒剂等形式,通过化学媒介安全、有针对性地释放杀虫剂。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危害特点、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1. 气候因素:水稻稻飞虱适合生长发育的温度为25℃-30℃,湿度在70%以上,所以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季节,水稻稻飞虱的发生较为严重。

2. 环境因素:水稻稻飞虱的卵、若虫和成虫多数分布在水稻的上部,例如叶片的背面、叶柄等位置。

而生长期较长的水稻,特别是秧米,则是水稻稻飞虱幼虫的主要食物源,这也是水稻稻飞虱较为严重的原因之一。

3. 水稻种植结构:在水稻大面积连片种植的地区,水稻稻飞虱易于发生大规模的爆发,因为连片种植容易形成虫源。

二、水稻稻飞虱的危害特点1. 吸食植物汁液:水稻稻飞虱以水稻的嫩叶、嫩茎等为食,吸食植物汁液,使水稻叶片出现黄斑、枯折、叶片卷曲等现象。

2. 传播病毒:水稻稻飞虱在吸食水稻汁液的还常常携带稻瘟病毒、黄矮病毒等病毒,通过叮咬传播给植株,造成水稻病毒病的流行。

3. 形成“虫害三重底”:水稻稻飞虱在吸食水稻汁液过程中,还会分泌一种称为“透明质酸”的高分子物质,使水稻叶片上的露珠不易蒸发,为黑胃蜂等其他有益昆虫提供生存条件。

1. 春季发生规律:在春季,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大,天气逐渐转暖,水稻稻飞虱开始大规模孵化,成虫飞行能力增强,易形成大规模的迁飞和散布。

2. 夏季发生规律:在夏季,气温逐渐升高,水稻生长茂盛,水稻稻飞虱的卵和幼虫生长发育速度加快,由于水稻叶面积增大,又会加强水稻稻飞虱的繁殖能力。

3. 秋季发生规律:在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水稻生长逐渐减缓,水稻稻飞虱也会相应减少繁殖和迁飞,但是已经大规模爆发的水稻稻飞虱在秋季还会持续危害水稻田地。

四、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可以通过引入自然天敌或培育有益昆虫等生物防治的方法,例如在水稻田地中种植苏丹草、薹草等能够为黑胃蜂等天敌提供生存栖息地的植物,来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稻飞虱分为灰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三种,是一种暴发性害虫,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还能导致纹枯病加重,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影响极大。

防控稻飞虱应树立系统观念。

一是强化系统监测,包括稻飞虱的种群消长、抗药性、寄主抗性和生物型变化的系统监测。

二是重视区域治理,即根据稻飞虱发生、迁飞特性和为害时间进行分区,在不同的治理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预案。

三是优化防控策略,在综合治理原则指导下,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以协调生防与化防为中心,以科学用药和严格农药管理为保障。

这就要求防治稻飞虱不能单靠一种措施去控制其危害,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的技术才能奏效。

稻飞虱的综合防治就是以水稻为主体,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创造不利于稻飞虱繁殖的环境条件下,推广抗虫品种和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的同时,做到经济、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

要使各项防治措施协调配套,从而提高整体防治效果。

一、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品种:实行控虫栽培,合理肥水管理,施足基肥,因苗追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后期贪青徒长,过于茂密;根据水稻生长情况,适时烤田,降低田间湿度,恶化稻飞虱发生环境;彻底清除秧田及本田内的稗草,并在早稻收获后马上犁翻稻田,施石灰一次。

以杀死遗留于稻田的若虫及成虫。

二、生物防治稻田中有许多有益生物,是害虫的天敌,如蜘蛛、青蛙、蜻蜓、步甲等能捕食害虫。

如一只狼蛛一天可捕食5~7头稻飞虱。

要很好地保护它们。

三、物理防治点灯诱杀成虫。

利用稻飞虱趋光性的习性,在成虫猖獗时,选择无月光、无风雨的夜晚,采用黑光灯、点火堆、火把等进行诱杀。

四、化学防治采用兼治和挑治相结合的方法,兼治是在需要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或其它害虫时,应选用对稻飞虱也会有高效的农药防治,起到兼治稻飞虱的作用:挑治就是对稻飞虱虫量高的地块,专门挑特效农药防治。

早稻穗期:10~15头/丛,常规晚稻穗期:15~20头/丛,杂交稻:25~30头/丛,开始用药。

可选用下列药剂防治。

稻飞虱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稻飞虱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稻飞虱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近期,我们对稻飞虱的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总结,现将工作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对稻飞虱的生态习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了解了它们的繁殖规律、寄主植物、危害程度等相关情况。

通过对其生活习性的了解,我们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工作,制定更有效的防治方案。

其次,我们针对稻飞虱的危害特点,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我们加强了稻田的管理,及时清理田间杂草,保持水田的通风透光,减少稻飞虱的滋生环境。

其次,我们采用了生物防治的方法,引入天敌昆虫,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来控制稻飞虱的数量。

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化学防治,选用了低毒、高效的农药,对稻田进行喷洒,以减少稻飞虱的危害。

再者,我们加强了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他们对稻飞虱防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我们向农民普及了稻飞虱的危害性以及防治方法,教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农药,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最后,我们对防治效果进行了评估和总结。

通过对田间的调查和监测,我们发现稻飞虱的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稻田的产量也得到了提升。

这充分证明了我们所采取的防治措施是有效的,对稻飞虱的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我们在稻飞虱的防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稻飞虱的研究,完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稻田的健康生长和丰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能够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支持,共同努力,为稻飞虱的防治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所以大力发展水稻栽培技术,对于农业保障,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而稻飞虱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在虫害发生时对水稻产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的严重危害。

本文通过分析稻飞虱发生的特点及原因,总结了防治稻飞虱的方法和对策。

标签:稻飞虱;发生原因;防止对策稻飞虱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

稻飞虱的传播速度极快,一旦发生灾害时,会以爆发性、毁灭性的特点造成水稻严重减产,甚至死亡。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所以我们要时刻加强对稻飞虱的防范意识,做好提前科学防治的准备。

一、水稻稻飞虱的分析研究1.稻飞虱的生活习性三种稻飞虱中,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这两个种类对于水稻的危害最为严重。

稻飞虱一般体长为4到5毫米,体形较小,触角为短锥状,遍体呈灰黄色,其翅膀为透明并主要有长翅和短翅两种。

其中长翅的稻飞虱成虫可以进行迁飞,将虫害的危害范围扩大,其迁飞不仅受自身条件影响,并且和海域、寄主、营养、天气等条件也密切相关。

稻飞虱大多数具有趋光性,喜欢潜伏在植株的叶或枝干上,但其生性胆小,一旦有外界的影响,就会迅速逃离不易捕捉。

稻飞虱喜欢将虫卵产在水稻嫩叶下叶鞘内,每次产卵大约100到150粒,呈褐色条案,但并不明显。

三种飞虱的生活习性略有差异,其分布范围也各不相同,其中褐飞虱主要集中在北方及长江以南流域,灰飞虱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中稻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一样,对于长江以南的流域危害最为严重。

褐飞虱的生活区域大多是温热潮湿,由于夏秋季节湿热多雨,非常适合褐飞虱生长繁殖,所以褐飞虱虫害通常在这个季节爆发。

与褐飞虱相比,灰飞虱更喜欢生活在温度较低的环境,而白背飞虱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无论是在多雨,还是干旱的环境都能得以生存。

2.稻飞虱的危害特征稻飞虱是对水稻减产的最大元凶之一,其主要吸食水稻的汁液,造成水稻内各成分含量变化,光合速率下降,各种酶活性降低,严重时可导致水稻瘫病、枯死等严重后果。

水稻稻飞虱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水稻稻飞虱的危害与防治方法

水稻稻飞虱的危害与防治方法作者:张乾牛郑春秀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14期张乾牛郑春秀稻飞虱是我国以及很多亚洲国家水稻栽培中常见的虫害问题,是影响水稻品质的重要害虫之一,近些年我国多个水稻种植区持续爆发稻飞虱问题,造成我国水稻大面积减产,科学做好稻飞虱的防治工作,对于保障我国农业安全,促进粮食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针对水稻稻飞虱的危害与防治方法进行论述,了解稻飞虱的危害症状以及稻飞虱的发病原因,基于此对于水稻稻飞虱的科学防治给予科学的指导建议,保证水稻种植的安全高产。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病症状和特点稻飞虱会携带诸多病菌,通过汲取稻汁来进行自身的营养供给,将病毒传播给水稻植株,水稻稻飞虱危害水稻植株会使其出现棕褐色斑点,导致水稻植株枯萎,造成水稻大面积倒伏。

水稻稻飞虱常发生于水稻插秧到秋收之前的各个阶段,早稻的栽培在5-6月份是稻飞虱的高发期,晚稻的栽培8-9月份是稻飞虱的高发期,稻飞虱的传播速度比较快,影响范围大,给水稻的品质带来巨大损害。

二、水稻稻飞虱的发病原因1、迁入虫害的影响在水稻的栽培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外来迁入虫害的影响,导致水稻的生长发育受到稻飞虱的侵害,早稻的种植,在6月份稻飞虱开始形成和扩散,晚稻的种植8月份还是初步形成幼虫,其损害水稻的植株,影响水稻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2、气候因素的影响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气候条件不够稳定所导致的,每年9月份温度会比较高,气候湿热,为稻飞虱的生长和发育创造有利条件,导致稻飞虱的大规模扩大,3、生产模式的影响在我国各个水稻的种植区域,大多都是家庭生产的模式,水稻的种植比较独立和分散,在水稻稻飞虱的防治过程中,各个农户对于农药种类的选择存在很大差异,同时对于稻飞虱防治方法也不统一,极大的影响了水稻稻飞虱稻飞虱的防治效果。

三、水稻稻飞虱的危害水稻稻飞虱是一种迁徙性的虫害,对于水稻的破坏性极大,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个水稻稻飞虱的防治带来极大的困难,由于水稻稻飞虱的虫体比较小,寄居在水稻茎部和穗部,吸取水稻汁当中的营养成分,并且分泌毒液,影响水稻茎秆的生长和发育,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水稻植株枯死,并且水稻稻飞虱的扩散速度极快,很容易导致水稻稻田大规模的遭受虫害,受侵害的稻穗也会出现空粒和瘪粒的问题,极大降低了水稻种植的产量。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它吸食水稻叶片的汁液,导致水稻叶片出现黄斑,枯黄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及时有效地防治水稻稻飞虱对于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稻飞虱主要生活在水稻植株上,以吸食叶片汁液为生。

它的发生主要受气候、病虫害综合发生及田间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气温越高,水稻稻飞虱的繁殖速度越快,夏季是水稻稻飞虱大量繁殖的时期。

田间管理不善、土壤肥力不足、水稻种植密度过大等也会导致水稻稻飞虱大量滋生。

要做好水稻稻飞虱的防治工作,首先要从田间管理入手,提高田间环境和水稻植株的健康水平。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稻飞虱,首先要从预防和监测入手。

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要定期巡查水稻叶片上是否有稻飞虱的存在,发现早期虫害要及时采取措施阻止虫害的扩散。

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可以通过设置黄板或者黄色粘虫球等黄色诱虫器具,利用稻飞虱对黄色敏感的特点,吸引稻飞虱蓄积在诱虫器具上,起到预防和监测的作用。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是防治水稻稻飞虱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根据稻飞虱的密度和危害程度,可以选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一般来说,早期使用催化硫等杀虫剂,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稻稻飞虱的数量。

但是在使用化学农药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自然敌虫,避免对田间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利用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也是防治水稻稻飞虱的重要方法。

在水稻田间栽培一定数量的捕食性天敌,如瓜小天牛、蟎类、寄生蜂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稻稻飞虱的数量。

合理调整水稻栽培结构,采用种植联栽作物、轮作制度等多种农业生态系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提高土壤肥力,也可以减少水稻稻飞虱的发生。

除了以上方法外,还可以采用物理防治的措施。

可以在水稻田间设置人工光源,利用稻飞虱对光线的敏感特性,降低其对水稻植株的危害程度。

也可以采用农艺措施,如调整水稻密植度,喷洒植物浸渍液、烟熏等方法对水稻稻飞虱进行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和防治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从预防、监测、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个方面综合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常见的害虫之一,它以吸食水稻叶片汁液为主要营养方式,易导致水稻叶片弱化和造成水稻的生长发育障碍,严重时会引起水稻产量降低。

因此,进行稻飞虱的防治非常重要。

稻飞虱是一种小型昆虫,体长约2毫米。

它通常在水稻的生长季节里,从春末开始,逐渐多发,到夏末秋初达到高峰期。

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比较大,其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伤害水稻叶片:稻飞虱在吸食水稻叶片的汁液的过程中,会导致水稻叶片失绿、萎缩、卷缩或变白等现象;2.减缓水稻生长速度:稻飞虱会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故而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导致生长迟缓,影响产量;3.易诱导病菌感染:稻飞虱吸食水稻叶片的汁液,导致水稻叶片表面出现创口,创口为病菌进入水稻体内提供了方便,更容易引起水稻病害的发生。

二、防治方法1.灭虫剂防治灭虫剂防治是一种常见的稻飞虱防治方法,但是在使用灭虫剂的同时,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选用适当的灭虫剂:在防治稻飞虱时,应选择针对该害虫有效的灭虫剂。

在选择灭虫剂时,要根据使用对象、用药期、防治效果和安全性等因素综合考虑。

(2)正确使用灭虫剂:每个灭虫剂都有一个使用说明书,使用前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按照正确的方法和剂量使用,不可随意更换剂量或方法。

(3)合理使用灭虫剂:灭虫剂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合理施药的时间和方法,要根据虫情重要程度、药剂有效期和营养生长期等因素综合考虑,确保药效的最大化、药害的最小化。

(4)防止药害:灭虫剂使用后,种植者需要留意水稻的生长状况,发现异常生长情况应及时采取调整措施。

2.物理防治物理防治也是一种可行的稻飞虱防治方案。

如搭建一些亲水性强的器材,如色带、灯具、沙箱等,将稻飞虱引导至害虫收集器当中,然后进行灭虫处理。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稻飞虱防治方案。

在自然界中,存在一些天敌能够控制害虫的繁殖并对其造成损害。

如在防治稻飞虱中常常使用的石蜡蚊子、蓟马、草蛉、小蜂等都能够有效地控制稻飞虱的数量。

稻飞虱防治技术

稻飞虱防治技术

近年我地稻飞虱发生情况与综合防治技术稻飞虱是本地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迁入虫源、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化学防治等多种因素影响,稻飞虱大发生频率提高,在防治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安徽省青阳县是一个单双季水稻混栽种植区,在防治稻飞虱上面临问题更加复杂,特别是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发生最重,百丛稻飞虱虫量近万头,但通过我们农技人员正确指导,综合防治,确保了辖区内水稻丰收。

现把本地近年来稻飞虱发生情况和综合防治方面的一些看法和做法,总结如下。

一、稻飞虱发生情况1、发生时间。

稻飞虱是迁飞性害虫,随着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往北逐代逐区迁入,在本地5月下旬迁入,到秋季又回迁到南方,一年发生4代左右。

本地区以第三代、第四代稻飞虱发生危害严重,第二代稻飞虱中等偏轻发生。

稻飞虱种类主要以褐飞虱与白背飞虱为害为主,灰飞虱较轻。

在当地一般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主要以第二代稻飞虱发生为害为主,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左右主要以第三代稻飞虱发生为害为主,8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主要以第四代稻飞虱发生为害为主。

后期稻飞虱为害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2、发生特点。

稻飞虱的成虫、若虫均为害水稻,主要集中在稻丛基部吸汁为害。

在水稻分蘖期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在抽穗期造成谷粒千粒重减轻,秕谷粒增加,严重的会造成冒穿、倒伏,甚至绝收。

近几年来,稻飞虱的发生为害明显加重,以05年、06年和07年发生最重,08年、09年中等偏重发生,主要表现有以下特点;(1)短翅型成虫发生早、虫口高;(2)由于单双季混栽以及田边杂草茂盛,稻飞虱食料丰富,繁殖快;(3)稻田长期用药并且用药不合理,稻飞虱抗性增加;(4)田间种群增长,暴发时间前移,危害期延长。

二、发生为害加重原因1、气候条件适宜我地处于皖南山区,每年的6月至8月降雨量充沛,有利于稻飞虱迁入,气温在20—30℃有利于稻飞虱产卵繁殖。

当遇到气候条件“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更有利于稻飞虱的大发生。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水稻稻飞虱是稻田常见的害虫之一,它的发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威胁。

科学有效地防治水稻稻飞虱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水稻稻飞虱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其发生原因与环境条件有关。

一是气温和湿度的影响。

水稻稻飞虱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气温在20~35℃时为其适宜的生长繁殖条件。

二是水稻栽培制度的影响。

例如单一水稻连作会造成稻田土壤中积累的稻飞虱量增加,增加了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三是天敌的影响。

水稻稻飞虱的天敌包括瓢虫、蚜虫寄生性天敌等,它们的数量和活动也会影响稻飞虱的发生情况。

1. 直接危害:水稻稻飞虱以水稻叶片汁液为食,通过叮咬植物叶片造成叶片发黄、枯黄、甚至死亡。

稻飞虱分泌的蜜露会诱发黑粉病和稻瘟病等多种病害的发生,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2. 间接危害:稻飞虱是稻谷黏虫的传播媒介之一,它可以将黏虫病毒传播至水稻中,造成水稻产量大幅下降。

水稻稻飞虱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叶片直接受害和病害传播两个方面。

对水稻稻飞虱做好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业生态调控。

合理布置水稻连作制度,避免单一水稻连作,增加种植间作物,种植水稻与沼气作物、果树、蔬菜等进行轮作、套作,减少稻飞虱的发生。

2. 生物防治。

促进水稻生态系统平衡,增加水稻田间天敌的数量和多样性,利用瓢虫、蚜虫寄生性天敌等进行稻飞虱的生物防治。

3. 土壤管理。

合理调整土壤养分,增加水稻抗病性,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

可以采用沿水利等农具机械化耕作,提高土壤管理水平。

4. 化学防治。

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采用科学施药方法,减少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减轻水稻杀虫剂的残留。

5. 投入防治。

根据发生时期和发生程度,选择适宜的农药进行防治,做好预防性喷药,有效控制水稻稻飞虱的发生。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水稻稻飞虱是一种常见的稻田害虫,对于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防治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进行详细介绍。

1、发生时期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水稻生长初期,大约是6月下旬至8月中旬,也就是稻株4-10叶时期。

2、危害(1)叶片损伤:稻飞虱主要以口器抽取叶片汁液为食,长期吸食会导致叶片变黄、萎缩甚至死亡。

严重时会出现倒伏现象,影响水稻的产量。

(2)病害传播:稻飞虱还会带毒害菌,比如稻瘟病、褐飞虱病等病害,会加重水稻病虫害的危害程度。

1、农业措施(1)良种选育:选用抗虫力强、抗病力强的优质品种进行栽培,可有效降低稻飞虱的发生率,并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2)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栽植健康苗,保持田间卫生,减少杂草生长,及时清理虫蛀的秸秆等,可以有效预防稻飞虱的发生。

(3)适时施肥:合理施肥对于水稻的生长发育和抗虫抗病能力都有重要影响,针对不同生长期的水稻,进行科学施肥,有助于提高水稻的自身免疫能力,从而减少患病几率。

2、物理防治(1)轻度捕捉:用一些以光、黄色或白色为特征的卡板或黄色水桶等,或架设带有粘着剂的板条等对虫害进行捕捉,可有效吸引和减少害虫密度。

(2)高温处理:利用稻飞虱对高温敏感的特性,可采用高温处理的方式对其进行防治,如在白天对受虫危害的水稻进行高温蒸煮处理。

(1)化学防治:化学药剂治虫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虫害防治方式,但它在防治稻飞虱时常常存在副作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不利,而且也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应选择环境友好、化学成分温和的药剂进行治虫。

(2)生物防治:在防治水稻稻飞虱时,可利用寄生物、天敌、异种调制、生物制剂等生物防治手段,如利用天敌蜘蛛等,进行稻飞虱的生物防治。

三、结语水稻稻飞虱是水稻生长中的一种常见害虫,对于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要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防治。

在进行防治时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案,结合目前的科技手段和农业措施,综合利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各种方式进行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1. 引言1.1 水稻稻飞虱的危害性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常见的害虫之一,危害性较高。

其主要侵害水稻叶片,吸食叶肉细胞汁液,导致水稻生长发育不良,影响光合作用,使水稻叶片出现黄斑、枯黄、卷曲等症状。

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水稻叶片脱落,影响稻谷充实,降低产量。

除了直接危害水稻外,水稻稻飞虱还是水稻黄矮病、褐飞虱的传播媒介,加重了水稻病害的发生程度。

及早发现和防治水稻稻飞虱是保证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水稻稻飞虱的危害性在水稻种植区域广泛,特别是在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

针对水稻稻飞虱的危害特点,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减少虫害对水稻的危害,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

加强对水稻稻飞虱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2 水稻稻飞虱的繁殖特点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繁殖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稻稻飞虱的孵化速度较快,一般在20-30摄氏度的温度下,卵的孵化周期为3-8天,幼虫的发育周期为5-15天。

这意味着水稻稻飞虱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可以迅速增加种群数量。

水稻稻飞虱的繁殖力强,一个雌虫寿命大约为20-25天,能够产下约100-200颗卵。

而且,水稻稻飞虱的成虫也能飞行,可以迅速传播到其他水稻田中,加重危害。

水稻稻飞虱在繁殖过程中还具有生殖多样性,既能有性繁殖,也能无性繁殖。

这使得其繁殖速度更加快速,难以控制。

水稻稻飞虱的繁殖特点表现为繁殖速度快、繁殖力强、具有飞行能力和生殖多样性。

这些特点使得水稻稻飞虱在水稻田中容易大量繁殖,给水稻生长带来严重的危害。

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1.3 水稻稻飞虱的传播途径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产量严重危害的害虫之一,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1. 自然传播:水稻稻飞虱会通过飞翔等方式在稻田之间传播。

特别是在水稻生长期间,稻田之间相对密集,稻飞虱更容易在稻田之间传播,加重害虫的危害程度。

2. 机械传播:水稻稻飞虱也会通过人为传播的方式进行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几年我国稻飞虱发生与防治研究概况肖海军,薛芳森江西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 江西南昌(330045)E-mail:haijun.x@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我国水稻稻飞虱发生与防治的研究概况。

讨论了近几年稻飞虱发生为害的特点。

分析爆发成灾的原因主要与稻飞虱本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寄主条件,气候条件,人为因素等几个方面密切相关。

介绍了稻飞虱预测预报与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稻飞虱,发生原因,防治策略1.前言稻飞虱(主要是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 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是目前影响中国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虫害之一。

稻飞虱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及日本、朝鲜、澳大利亚、埃及等水稻产区。

在我国,除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南部冬季有少量虫源存活外,在其它大部分地区常年均不能越冬,春秋季初始虫源主要来自于国外。

从国外迁入我国的稻飞虱大致可分三支: 一支由泰缅北部凭藉西南季风迁入, 主降地区为云南西南边境的局部地区;一支由菲律宾于7~8 月随台风外围气旋迁入,主降地区为东南沿海;另一支由中南半岛随盛行的西南季风于5~6 月迁入,主降两广,随后迁向全国稻区,。

在水稻栽培制度、季风风向和地理位置的共同作用下, 由中南半岛迁入我国的稻飞虱为我国广大稻区的主要虫源(巫国瑞等,1997)。

总体来说,稻飞虱具有“国际性、迁飞性、爆发性、毁灭性”的特点,严重威胁着水稻生产( Morishita,1992;王寿伦和王建强,1997)。

本文就近几年我国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情况作一概述。

2.稻飞虱的发生为害稻飞虱的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丛基部刺吸汁液,使被害处变褐坏死,养分和水分散失,引起叶片发黄,生长低矮,严重时枯杆倒伏。

乳熟期受害,使稻穗灌浆不满,形成秕粒,千粒重减少,严重影响产量。

在中国,早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主。

近年来,稻飞虱发生危害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发生面积和危害范围进一步扩大;年际暴发频率增加;危害程度加重,经济损失巨大。

稻飞虱发生以1991 年最为严重,发生面积高达2320 万hm2,发生范围涉及19个省(市、区),虽经全力防治,仍然损失稻谷25亿公斤,加上人工、农药及施药器械方面的投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亿元(汤金仪等,1994)。

同时暴发频率增加,60 年代以前,每5~10 年甚至更长时间爆发1 次,大发生频率为10%~20%;70年代大发生频率上升到50%,1980年至1995 年的15 年中,有11 年重发生,即平均3年就有2年猖撅发生,大发生频率达70%以上(戈峰和李典谟,1997)。

3.稻飞虱的爆发的原因对于近年来稻飞虱爆发成灾的原因,国内大量的研究文献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起来主要与稻飞虱本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虫源基数以及环境因子(主要是寄主、肥水条件、气候条件、天敌与人为因素等几个方面)密切相关(李仲星,1998;陈景成等,2003;江德华等,2004;刘声界,2005;陆剑飞和黄国洋,2005)。

3.1 稻飞虱生物学因素(具有爆发成灾的潜力)稻飞虱是 r-对策型昆虫,且具翅二型现象,因此对寄主和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

当田间食料恶化时,即产生高比率的长翅型成虫,借助气流远距离迁飞以寻找适宜的生境;当环境条件适宜生长时,短翅型比例增大,产卵量大增,种群数量迅速增长,20天即可繁殖一代。

充足的虫源数量是大发生的基础,田间虫量大,成虫特别是短翅型成虫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天气适合,即促使成虫产卵多、孵化率高,以致加快了稻飞虱的发展。

此外,异地虫源大量迁入也是大发生的原因。

3.2 气候因子(稻飞虱的大发生也是一种生物自然灾害)气候因素对稻飞虱发生的影响,通常认为7-9月雨水多,7-8月的三伏天不热,有利于稻飞虱在田间的大量繁殖;秋冬季节气温高,一方面有利于稻飞虱在冬季的繁殖,增加越冬基数,另一方面可以使稻飞虱发育加快,导致迁入危害期提前,引发稻飞虱暴发。

如1987和1991年全国冬季气温普遍较往年偏高,结果稻飞虱在全国大暴发(汤金仪等,1994,1996;霍治国等,2002)。

异常气候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跃有利于稻飞虱的迁飞与降落。

1969-1993年稻飞虱发生危害与西太平副高强度指数分析表明,稻飞虱发生较重的年份大多出现在3-5月副热带高压较强的年份。

在副热带高压较强的早春,高空西南气流强盛,有利于稻飞虱随西南气流大量向北迁飞。

副热带高压形成的南方暖湿气流北上活跃,冷暖空气交替,以致天气变化大,降雨强度大,雨日多,又有利于稻飞虱降落与定居繁殖(汤金仪等,1994, 1996;霍治国等,2002)。

异常气候与稻飞虱发生关系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异常对我国褐飞虱迁飞和种群发展动态的影响发现在南方涛动(SO事件)强烈异常的当年,我国褐飞虱将为大发生年;在厄尔尼诺或反厄尔尼诺事件(EN事件)的当年, 为中到大发生年; 在EN与SO 事件的间歇期,为轻发生年(朱敏等,1997)。

Morishita (1992)对近100 年来日本褐飞虱大发生与厄尔尼诺现象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厄尔尼诺次年为日本褐飞虱大发生年。

但是,并非所有的大发生年都与台风等异常气候影响直接关联(杨新美,2006)。

3.3 食料因子(稻飞虱的食物得到优化)由于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种植,为稻飞虱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和适宜的繁殖生境。

杂交稻茎秆粗壮,叶片肥厚,有利于稻飞虱取食和繁殖。

在杂交稻上取食的稻飞虱,繁殖量(怀卵量)、种群增殖率,存活率,短翅型比例均比取食常规稻有明显的提高,有利于稻飞虱种群数量的迅速增长(胡国文等,1990;朱明华等,1990;黄次伟等,1994)。

此外,杂交水稻种植的栽培水肥条件得到改善,化肥用量大幅度增加,导致水稻抗虫性的降低,同时稻株体含氮量高还能刺激稻飞虱产卵量的增加和存活率的提高。

氮肥的大量施用,导致水稻生长茂盛,分蘖增加,叶片嫩绿,稻株行密闭,湿度提高,有利于稻飞虱的增殖(秦厚国等,1991)。

钟平生(2005)报道施用有机肥能显著降低稻飞虱种群的为害,有利于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恢复稻田生态环境。

有机肥区早稻白背飞虱发生量明显低于单施化肥区,单施化肥区发生量为有机肥区的4.48-5.63倍;晚稻单施化肥区褐稻虱发生量为有机肥区的2.23-3.92倍。

3.4 人为因素(防患能力仍较弱)害虫灾变反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的弱化,同时还反映了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念和科学决策程序导致的植保方针的弱化和植保技术服务体系的衰变(杨新美,2006)。

因此,稻飞虱暴发成灾,一方面是由于害虫与自然因子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和人为的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尽管目前我们已能用多普勒垂直谐波昆虫监测雷达对褐飞虱等害虫的迁飞进行观测(翟保平,1999),计算机技术在褐飞虱的迁飞与预测预报工作上的应用也得到发展(包云轩等,2000),但我们仍做不到准确预测该虫的发生情况。

如2005年褐飞虱大爆发,我们就没有做出准确预测,以致当年在思想和物资上均未做好充分准备,对大发生的前一代没有认真抓好防治工作,大爆发的当代不少地方竟缺少合适的农药,造成了防治上的被动。

此外,我们对褐飞虱的一些重要的生物学特性还缺乏了解。

例如,褐飞虱降落到迁入地后,有多大比率的成虫能居留在当地繁殖,多大比率的成虫继续往外迁,与当时的气候条件有何联系?大发生前一代的虫源是以本地繁殖的为主,还是以迁入的为主?仍不清楚。

实现有效防治的前提是对害虫虫情时空连续的监测和准确地预测。

预测预报不够准确,导致错过防治适期,也是稻飞虱暴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技服务不到位,乡镇一级的农技人员几乎没有人关注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许多农技部门忙于农药的经营, 测报工作也没得到应有的重视,植保测报工作, 技术研究不到位,导致错过防治适期,也是褐飞虱暴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陆剑飞和黄国洋,2006)。

当前,由于知识水平不高,大多数农民在选择农药时是比较被动的,不少农民不太清楚要选择什么样的农药,更不清楚如何合理使用。

导致杀虫剂选择不对路,盲目用药,乱用农药、用量过多,这一方面使得稻飞虱的抗药性变强,导致防治效果差而加重危害;另一方面导致大量杀死天敌,削弱了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

李仲星(1998)报道浙江温州农民由于农药选择不当和不少失治漏治田块的存在,以致农户在轻发生的年份也造成大的损失(李仲星,1998)。

一些农民盲目地使用三唑磷等有机磷农药和溴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来防治稻飞虱,殊不知这类农药不仅会大量杀死天敌,还会刺激褐飞虱成虫卵,造成下一代的大发生(王荫长等,1994;顾中言等,1997;庄永林等,1999)。

施药质量差,这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三方面:(1)在晚稻后期,水稻已封行,植株高大,而褐飞虱的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丛基部取食,已给施药带来困难,但一些农民喷药时走速太快,打不透,打不匀,明显影响药效。

(2)晚稻后期防治褐飞虱时,药剂应喷向稻丛基部,而要将药剂喷到稻丛基部,必须将一丘水稻田隔成数小块,而不少农民怕麻烦,喷药时仍按常规施药法从稻株上往下喷,使药剂很难接触到虫体,降低了防治效果。

(3)晚稻后期防治褐飞虱时,水稻正处成熟阶段,不少田块已排水。

按喷药要求,田间保持浅水层并切断水源后再喷药防治效果最好,但不少农民不懂这一道理,没灌水就喷药,降低了药效。

此外,对稻飞虱不够重视,早期的虫源控制得不够。

前期统防统治组织不到位,一些农民在稻飞虱量不多、明明可以将虫子一网打尽时,不愿意买药杀虫,使得虫子繁殖得越来越多造成田间稻飞虱世代积累、大量繁殖至田间虫量剧增时已难于控制(陆剑飞和黄国洋,2006)。

4.稻飞虱的迁飞与预测预报研究70 年代,我国南方稻区进行了褐飞虱的标记释放、回收试验、高山网捕、飞机捕捉等方法和技术研究了褐飞虱的迁飞规律,证实了褐飞虱在夏季由南向北稻区迁飞,秋季又由北向南迁到越冬地(程遐年等1979;全国褐飞虱科研协作组,1981)。

我国的应用雷达进行昆虫学研究始于1986年,吉林省科院植保所与澳大利亚合作, 在公主岭组装了我国第一台厘米波扫描昆虫雷达,成功地监测了黏虫、草地螟的迁飞。

随后,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1988 年与英国合作,利用英国自然资源研究所的雷达,观测了褐飞虱在我国的迁飞;1996年,南京农业大学又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合作,新建了多普勒垂直谐波昆虫监测雷达,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控制、采样、记录、分析功能和双天线、三维空间, 并且有可监测目标垂直运动情况的多普勒功能及可监测50~1500m 海拔高度、15个观察层、11个参数的谐波功能, 目前正在进一步对褐飞虱等害虫的迁飞进行观测(翟保平,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