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和防护

合集下载

艾滋病职业暴露与处置

艾滋病职业暴露与处置

❖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
(二)报告制度
❖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报至医院感染管理科。
❖医 院 感 染 管 理 科 每 年 做 好 “ 职 业 暴 露 人 员 汇 总 表 ” 。
33
十一、职业暴露后应遵循的处理原则
及时处理原则; 及时报告原则; 保密原则; 知情同意原则。
34
十二、暴露发生后处理程序
HIV对热和化学试剂敏感,对紫外线不敏感。 0.2%的漂白粉溶液、0.2%的次氯酸钠、0.3%的双氧水、75%的
酒精处理5分钟既可灭活病毒。 56℃30分钟既可将病毒灭活。 pH值小于6或大于10的溶液,在10分钟内可灭活病毒。
9
2、物理消毒方法
• 高压蒸汽消毒,121℃,保持15~20min; • 干燥空气烘箱消毒(干烤消毒),140℃,保持2~3h。
27
八、影响暴露后果的因素
伤口的性质及暴露范围的大小 ❖ 是否为开放性暴露或是否刺破了静脉或动脉; ❖ 伤口的深度及是否有可见的血液从伤口溢出 暴露源的类型(如血液、含血体液、针头特性等); 感染者/病人体内的病毒载量; 暴露时间的长短; 暴露后是否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28
1.增加感染的危险因素
13
(二)事故报告 1、报告的目的 ❖发现处理中的疏漏之处,使处理尽量完善妥当。 ❖以便专家进行风险评估和确定是否采取预防性服药 。 ❖职业暴露后的一些善后措施。 2、向谁报告 ❖事故单位主管领导和专家
14
3、报告内容 ❖ 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 ❖ 暴露方式和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 ❖ 暴露源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和含有HIV
的情况; ❖ 处理方法或处理经过。
15
发生职业暴露后预防处理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及预防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及预防

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及预防医务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接触和遭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较大,传染科与手术室医务发生职业暴露问题的风险更高。

加大医务HIV职业暴露的防护力度,是防控发生HIV感染事件的一道重要关卡。

1AIDS职业暴露及其危害AIDS职业暴露,就是医务人员在开展有关AIDS的防治工作时,在不经意间接触了AIDS患者的体液、血液,感染了破溃皮肤等,或是被污染过的针头、锐器等,对局部皮肤造成刺伤,进而出现有可能被HIV感染的状况。

发生AIDS职业暴露事件时不仅会导致本体身体健康明显降低,也会给家庭、社会构成严重损害。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病毒性疾病,它不仅给医务人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还会直接危害护理人员职业生涯和生命安全。

由于护理人员会直接与艾滋病患者接触,在某些情况下会直接感染艾滋病病毒,若不及时处理,必然会导致护理人员感染病毒成为“患者”。

2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1)缺乏专业的技能素养近年来,仍有一部分医务人员缺乏必要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措施。

在出现感染后,部分医务人员无法及时、有效的处理,或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经验,或对艾滋病患者的职业暴露缺乏必要的危险认知和理解等,这就不仅会影响对患者的护理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自身职业暴露的风险。

(2)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利器刺伤。

医务工作中的医疗锐器伤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损伤,也是血液性疾病横向流通的主要方式。

实践经验证明,艾滋病医疗锐器刺伤传播几率非常高,即使只有一次也会导致护理人员感染本类疾病。

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与护理人员的工作操作有很大的关系。

不严格规范操作,警惕性不够,保护措施不到位等都会导致医疗锐器伤发生。

(3)粘膜、皮肤被入侵感染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的手部皮肤往往存在一些小伤口,针对这些小伤口问题护理人员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这个过程中,一旦护理人员在处理艾滋病患者体液或血液过程中,并未规范的佩戴手套,或者并未注意手套是否有破损,此时艾滋病病毒会从伤口进入护理人员体内,导致感染。

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与遵循普遍性防护原则

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与遵循普遍性防护原则

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与遵循普遍性防护原则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多种途径。

在职业环境下,医务人员、实验室人员等可能面临职业暴露的危险,因此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预防与遵循普遍性防护原则。

一、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
1. 加强职业规范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范,实验室人员应穿戴好相关防护用具,减少不必要的操作,以降低暴露风险。

2. 开展防护培训
定期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3. 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
使用针筒、手套等医疗器械时,要确保其质量可靠,避免因器械漏洞导致艾滋病病毒的暴露。

二、遵循普遍性防护原则
1. 隔离患者
对已知或疑似患有艾滋病的患者,应当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其他人员。

2. 合理使用防护用具
在处理血液或其他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物品时,应当使用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有效隔绝病毒的传播。

3. 暴露后及时处理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当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和消毒,并尽快接受医疗观察和检测,以确保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及时发现和干预。

通过加强预防意识、遵循普遍性防护原则,可以有效减少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风险,保障从业人员的健康安全。

希望相关人员能够认真对待这一问题,将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共同维护职业健康与安全。

HIV职业暴露预防与应急处置

HIV职业暴露预防与应急处置

HIV职业暴露预防与应急处置一.职业暴露预防1.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污染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职业危害预防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同时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如各类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防护服)、冲眼装置、淋浴系统等,开展免费疫苗接种。

3.提供有效、便捷的洗手设施、快速手消毒剂,确保在每次操作及脱去手套或其他个人防护装备后能立即进行手卫生,在接触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后,能立即用清洁剂(皂)和流动水清洗手和其他部位的皮肤或黏膜。

4.具体措施:(1)改善人机工效条件,如改善照明,保持工作场所整洁和工作台布置良好。

(2)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或者在进行手套破损率比较高的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3)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抗湿性能的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皮肤或衣服时,还应当穿戴具有抗湿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可能发生职业接触的工作场所,应禁止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摘戴接触镜(隐形眼镜)等。

(5)禁止食品和饮料混置于储存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物质的冰箱、冰柜、抽屉、柜子和桌椅面等。

(6)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分类、处理。

(7)在维修或者运输可能被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污染的设备前应当检查,并进行必要的消毒。

在被污染的设备上张贴生物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8)在从事可能导致飞沫、溅出、溢出和产生气溶胶等潜在感染性物质职业接触工作中,应配备经过国家认证的生物安全柜或其他适宜的个人防护装备和机械防护设施,如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面罩、离心安全杯、密封离心转头和动物保护笼等。

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工作制度

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工作制度

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工作制度一、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一)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接触这些物品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二)可能接触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当手部皮肤有破损时应戴双层手套,脱手套后应进行手卫生;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时应戴口罩、护目镜或面罩,必要时穿防渗透隔离衣或围裙。

(三)诊疗操作时保证光线充足,注意防止针头、刀片等锐器划伤。

(四)使用后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提倡使用安全注射器,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直接用手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二、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处理措施:(一)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皮肤,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被污染黏膜。

(二)如有伤口,应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

(三)受伤部位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若伤口较大应进行包扎。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感染科负责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初步评估。

(五)职业暴露人员到感染科门诊(门诊时间)/住院部(非门诊时间)进行评估、就诊,并完善相关检查。

根据初步评估情况和被暴露者意愿选择是否服药。

(六)选择服药的被暴露者,按照相关流程,根据感染科医生医嘱到药房取药。

(七)医院感染管理科对被暴露者进行随访和咨询,在暴露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

三、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登记和报告:(一)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人员应及时到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登记和报告。

(二)登记类容包括:暴露发生时间、地点、经过,暴露方式,暴露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情况,处理方法及经过,是否实施预防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依从性,定期检测和随访情况。

四、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并按规定进行处理和上报的,暴露后检测、用药等产生的费用,按医院相关规定由院方承担。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置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置
业务学习记录
艾பைடு நூலகம்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置
时间:
主讲人:
是指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的情况。
目前可采用的基本用药程序是单用双汰芝,强化用药程序是用双汰芝的同时合并使用佳息患。
参加人员签到:
坚持预防为主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艾滋病防治工作中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毒的基本保证。一切血液和体液,不论来源如何,都应视作有潜在传染性的物质
危险性是存在的。实际感染艾滋病毒的机率是很低的。经皮肤伤暴露:0.33% (95%可信限0.2%-0.5%) 粘膜暴露:0.09% (95%可信限0.006%-0.5%)
刺激出血:如有刺伤、切割伤、咬伤等出血性损伤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
用肥皂和水清洗沾污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避免揉擦眼睛。连续冲洗至少十分钟。
消毒与包扎: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
保 密
由于HIV感染者可能面临来自各方的歧视和压力,因此无论重大事故或小型事故,对事故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严守秘密
暴露后预防性用药
AZT(齐多夫定)作为PEP用药控制其他感染HIV危险性后可以使抗体阳转的危险减少81% 。
AZT是唯一已被证明可以减少针头刺伤后艾
滋病病毒感染发生的药物,但现已证明AZT
加3TC (拉米夫定)具有更强的抗病毒活性,而且3TC的耐受性很好,一般不会增加预防用药的毒副作用,这一组合更具合理性。双汰芝就是含有AZT和3TC两种药物的联合制剂。

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和防护

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和防护

二.临床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职业暴露感染HIV的数据分析表明,医务工作者在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从事医疗和实验检测活动的过程中,若能严格执行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职业暴露事件基本是可以避免的。

但如果疏忽大意就有可能造成传播。

因此必须强调普遍性防护原则。

在医疗卫生机构内,预防传播最有效的方法是采取普遍性防护原则。

严守通用的安全防护措施和采用安全的真空蝶形针具,可以减少直接接触血液和/或体液的危险性。

1. 保护屏障(1) 手套: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以及接触黏膜和不完整的皮肤,都应戴手套。

当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也应戴手套。

当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被污染的物品时都应戴手套。

当进行静脉切开、内镜检查、侵袭性诊治、牙科治疗和尸体解剖时必须戴上手套。

在接触每位病人后都应更换手套。

手套发生撕裂、刺破等破损时应更换。

(2) 口罩或防护眼镜:一般接触病人不需戴口罩和防护眼镜。

当处理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可能溅出时,特别在进行气管内插管、支气管镜及内镜检查或手术时应戴口罩和防护眼镜。

对 HIV 感染者和 AIDS 病人 (HIV/AIDS) 施行手术时均应戴口罩和防护眼镜。

(3) 穿隔离衣和围裙:对 HIV 感染者和 AIDS 病人施行手术时或衣服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均应穿隔离衣或围裙。

2. 手(1) 所有皮肤的破损处都应用防水绷带包扎。

(2) 在检查病人和每次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的排泄物 ( 尿、粪等 ) 、分泌物 ( 伤口和皮肤感染处 ) 和污染的物品后都要洗手,即使当时戴着手套,亦应在流水下或肥皂流水冲洗。

必要时应在洗手前用消毒剂浸泡。

3. 锐器证据已经表明,在医疗卫生预防保健机构内,用锐器刺伤的皮肤损害是传播HIV的最常见形式。

使用所有锐器和有锐器效能的工具都要十分小心。

(1) 针头等锐器:在处理或清洗使用过的锐利器械时,应当采取措施以防针头、解剖刀和其他锐利器械引起的损伤。

艾滋病职业暴露和安全防护

艾滋病职业暴露和安全防护

艾滋病职业暴露和安全防护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职业暴露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工作人员可能接触到感染HIV的风险,本文将探讨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问题,并介绍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一、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艾滋病职业暴露意味着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能接触到感染HIV的风险。

这种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在医疗卫生领域,如护理、手术、实验室等工作岗位。

人体接触到HIV后,病毒可能侵入并攻击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最终引发艾滋病。

从而,职业暴露对工作人员和社会健康带来了严峻的威胁。

二、安全防护的重要性为了保护工作人员免受职业暴露的危害,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1.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

工作人员在接触可能存在HIV的生物材料时,应佩戴适当的PPE,如手套、护目镜、口罩、防护衣等,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2. 定期接受职业暴露预防培训。

雇主应该为从事潜在暴露职业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培训,加强他们对职业暴露的了解,并教授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安全防护措施。

3. 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实践。

在工作场所中,采取科学、规范的工作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处理患者血液、体液等样本时,应遵循预定程序,避免潜在的感染风险。

4. 建立身体健康监测机制。

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任何可能的感染迹象,以便早期干预和治疗。

5. 不共用针具和注射器。

针具和注射器的共用是HIV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严禁共用,应采取一次性使用并进行妥善处置。

三、应急处理和诊疗如果职业暴露发生,及时采取应急处理和诊疗是至关重要的。

1. 洗手和清洁伤口。

每当发生潜在的职业暴露时,应立即洗手,并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洁伤口,以减少病毒的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和防护职业暴露感染HIV的危险性是存在的,但这种概率很低,一般不超过0.3%。

给艾滋病患者采血时应该采用安全的蝶形真空针具,以降低直接接触血液的危险性。

职业暴露者应该在暴露1-2小时内,进行连续4个周的预防性治疗。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工作者,实验室工作人员及有关监管人员由于工作的需要,在从事HIV/AIDS(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管理工作过程中,暴露于含有HIV的血液、体液和实验室培养液的情况。

近几年,在我国随着感染人数和病人的快速增加,艾滋病预防与治疗任务日益加重,职业暴露不断出现,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一、职业暴露及导致感染的危险性职业工作者可以通过皮肤损伤的黏膜直接暴露于HIV。

皮肤损伤:针刺损伤时注入了HIV感染的血液,是医疗卫生机构中发生HIV感染的主要途径,皮肤的切割伤也较为常见。

不完整的皮肤接触HIV,感染HIV的危险性相当低。

所谓黏膜暴露,是指黏膜接触HIV或含有HIV的血液、羊水等溅入眼、鼻等部位。

职业暴露感染HIV的危险性是存在的,但这种概率很低,一般不超过0.3%。

美国CDC研究结果显示,针头刺伤是主要的暴露方式,其导致血清阳转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1)医护人员刺伤的伤口很深;(2)在针具上有可见的血液,或有血液从伤口溢口;(3)针具刺伤病人的静脉或动脉(例如用于采血的针具);(4)污染来自于晚期AIDS病人(病人在事故后2个月之内死于艾滋病,推断艾滋病病素载量很高)。

二、临床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职业暴露感染HIV的数据分析表明,医务工作者在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从事医疗和实验检测活动的过程中,若能严格执行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职业暴露事件基本是可以避免的。

但如果疏忽大意就有可能造成传播。

因此必须强调普遍性防护原则。

预防传播最有效的方法是采取普遍性防护原则。

严守通用的安全防护措施和采用安全的真空蝶形针具,可以减少直接接触血液和/或体液的危险性。

1、保护屏障(1)手套: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以及接触黏膜和不完整的皮肤,都应戴手套。

当处理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时也应戴手套。

(2)口罩或防护眼镜:一般接触病人不需戴口罩和防护眼镜。

当处理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可能溅出时,特别在进行气管内插管、支气管镜及内镜检查或手术时应戴口罩和防护眼镜。

对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HIV/AIDS)施行手术时均应戴口罩和防护眼镜。

(3)穿隔离衣和围裙:对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施行手术时或衣服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均应穿隔离衣或围裙。

2、手(1)所有皮肤的破损处都应用防水绷带包扎。

(2)和污染的物品后都要洗手,即使当时戴着手套,亦应在流水下或肥皂流水冲洗,必要时应在洗手前用消毒剂浸泡。

3、锐器用锐器刺伤的皮肤损害是传播HIV的最常见方式。

(1)针头等锐器:在处理或清洗使用过的锐利器械时,应当采取措施以防针头、解剖刀和其他锐利器械引起的损伤。

(2)注射器和针头使用一次性的,用过的尖锐物品一定要直接放入坚固、不能穿透的容器内高压消毒后弃去。

盛器不能破损,盛器外标有危险字样。

(3)采血时要用安全的蝶形真空针具,以降低直接接触血液的危险性。

4、房间(1)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一般不要求住隔离房间,除非病人重又无法实施良好卫生措施时,比如病人有大量出血可能引起环境污染时或合并肺结核等其他感染时,病人应住隔离房间。

(2)病房内应备有专用清洁用具,每日必须清洁病房,拖把、水桶、椅子和担架等要用热水和去污剂洗净。

拖把必须每日清洗,不得移出病房。

5、物品和环境的消毒处理(1)温度计及其盛器应放入病人床边,每次使用后可放入盛器内,盛器内应加入70%-75%酒精溶液,并加盖。

(2)分泌物、排泄物、医用敷料、病理废物以及外科和实验室废弃物等污物,应放入结实的一次性袋内,如袋外有污染时须再加套一层,直接焚化处理或在高压消毒后处理。

(3)污染被服应臵于污衣(或塑料)袋内,并标上“隔离”二字,尽量高压消毒;如污染严重,高压消毒后弃去。

(4)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地板等外环境,应用次氯酸钠(1:10稀释,即有效氯约5000mg/L)消毒。

6、及时清除溅出的血液和体液发现有溅出的血液和体液,要按下列顺序及时清除。

(1)戴手套;(2)用一次性纸巾或吸水性能好的物品清除血液和体液;(3)用消毒液消毒污染的表面后用清水洗净。

对大面积的溅出,应先用一次性纸巾盖住,用次氯酸钠(1:10,同前)浸泡10分钟后再按上述步骤处理。

三、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安全防护(一)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安全操作和防护措施根据《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和《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提出以下10条要求。

(1)HIV检测实验室应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验收、批准。

要以“普遍性防护原则”来布局实验室和使用、检测及处臵各种生物类材料。

(2)实验室工作人员只限于被批准的培训合格的人员。

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有安全防护意识,熟悉生物学安全知识和消毒技术。

不在实验室内吃、喝、抽烟和使用化妆品。

禁止采用口腔吸液管,必须使用移液器来操作实验室的所有液体。

(3)所有血液、血清、未固定的组织和组织液样品,均应视为有潜在传染性,都应以安全的方式进行操作。

应像操作未知传染风险样品一样,小心存放、拿取和使用所有可能有传染性的质量控制和参考物质。

(4)应当穿实验室的工作服、戴手套和其他防护衣物,以防污染暴露的皮肤和衣物。

如有可见的血液或体液污染,应换防护服。

离开实验室之前应脱去防护服。

只要摘除手套就必须彻底洗净双手。

(5)打开标本容器时要小心,以防内容物泼溅。

对血液和体液常规操作要在工作台上进行。

但样品处理时若内容物有可能溅出,则应在生物安全柜中戴手套进行。

同时应戴口罩、防护眼镜,以防皮肤或黏膜污染。

(6)如果收到样品时,发现样品损坏或漏样,应由身穿隔离服、经过培训的人员打开样品,防止发生益出或烟雾。

应当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破损的样品容器。

如果污染过量或者认为样品不能被接受,则应将样品安全废弃。

要将情况立即通知送样人。

(7)离心机要使用密闭的罐和密封头,以防液体溢出或形成气溶胶。

(8)实验室内尽可能减少利器(包括注射器及采血设备)的使用,避免使用玻璃器皿、刀、剪、镊子等利器、吸管、量杯、平皿等可使用颜料制品代替。

针头、玻璃、刀、剪、镊子等利器都应倒放在安全耐扎的容器中,利器(包括使用过的针头在内)使用后,一定不能用手折腾、弯曲、毁形等。

不要用手从注射器上卸下用过的针头。

(9)工作完毕,工作台面应当用1000n~L次氯酸溶液消毒。

对大量溅出的浓度的传染物在清洁之间应先用10000mg/L 次氯酸溶液浸泡,然后戴上手套擦净。

(10)从实验室出来的感染性废物,应在高压消毒后再进行处理。

还应做到以下八点:1、要具有高度的实验室安全防护意识。

2、工作人员要接受严格的培训和复训。

3、工作人员要注意个人保健。

4、要确立严格的人员管理规范和制度。

5、所有的样品均应严格按要求妥善保存,HIV抗体阳性样品应做好标记单独保存。

6、带入及带出实验室的物品应经过严格的检查与消毒,样品应该密封并做好标记。

7、要建立应付突发事件措施的预案。

8、掌握预防HIV传播的消毒方法。

四、预防措施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一)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二)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三)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四)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可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五)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进入耐赖,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

(六)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五、危险性评估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一)暴露级别根据暴露源(含有艾滋病病毒的体液、血液或者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物品)的接触方式的不同,将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

1、一级暴露:暴露源污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腊,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2、二级暴露:暴露源污染了有损伤斩皮肤或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刺伤。

3、三级暴躁: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且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1、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2、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且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3、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六、暴露后的应急处理(一)紧急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和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伤口旁端,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

3、受伤部位的清毒,伤口用消毒液(如75%酒精、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

被暴露的粘膜,应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干净。

(二)预防性用药1、用药时间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超过24小时的,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2、用药原则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载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暴露源病毒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用药方案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1)基本用药程序,两种逆转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AZT与3TC联合制剂)300mg/剂量,连续服用28天。

如双汰芝,次,每日2次,用药时间为连续服用28天。

或参考抗病毒治疗指导方案。

(2)强化用药程序: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如佳息患或利托那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