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点评式阅读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点评式阅读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最喜欢看的是课外的文学作品?不要一味去批评学生的阅读趣味,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是我们的责任,如果仅停留在批评的层面上,则是我们的失职。
话又说回来,同样一篇文章,放在语文课本中和放在课外,学生读起来竟是两种感觉,前者带着学习目的功利性来读,再好的作品也经不住这样一寸寸的剖析;而后者,学生轻松地阅读,反而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那些琅琅上口的文字。
为什么会这样?语文阅读教学究竟该教什么?是不是高考那一纸卷子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才叫真正读懂了,读透了?我想语文应是一个由整体到零碎再到整体的过程,就像一个高明的魔术师把器皿打碎还能把碎片完好地复原一样!而如何实现这一过程呢?我从高一开始就尝试性地进行点评式阅读教学法,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能潜心读书,真正读有所获。
或许这一阅读方法好多教师都尝试过,但说实话,真正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为点评式阅读法其本质是读者阅读的文字与读者思想中已经存有的文字的互动生发,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是很难做好的。
所以一开始,我与学生一起阅读。
几乎是手把手地教给学生如何做注。
如《我的空中楼阁》中“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并且是喻上喻的手法,把山比作眉黛,然后又把小屋比作痣,小屋在山上,痣在眉上,形似;远山淡淡一抹如女子之眉,小屋因从山下望而小,恰似圆痣,神似。
让我们联想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让我们想到“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张岱《西湖香市》),甚至于想到林妹妹那微蹙的眉尖。
给人一种绝妙的美感,这种美感由一点而化为一个面,最后又落回一个点。
“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学生分析了动词的妙处:“点”向下,有力道但也不重;“飘”是平面,显其轻盈;“掠”与后面的飞雁结合紧密。
读完后,看着我们一起写下的点评文字,学生发出惊叹,他们不知道书还可以这样读,不知道自己还能想出这么棒的评语。
一篇文章这样读下来,几乎等于又写了一篇文章。
我告诉他们这就叫做再创造,这样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情感体悟得淋漓尽致。
好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如果用心去读,你就会在作者引领下进入其思想和感情世界,或扼腕叹息,或抚掌而笑,或注目沉思,甚或击节而歌,你会情不自禁地有话要说,迫切地要把阅读的情感轨迹留在书上。
这样你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读、思、写一体的过程,你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立体的训练。
我们一直在号召把阅读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可是现在学生拿到这个主动权却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而教师的引导作用便又在实际上起到了主体作用。
课堂上的问题是我们自己阅读后思考的问题,不论我们如何努力地备学生,我们毕竟不是学生,我们所设置的一些基础问题是否真的贴近学生思维呢?这样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而学生回答是否准确的判断标准仍是我们自己的思考结果。
至于学生对这一问题是否感兴趣,我们缺少关注,学生也茫
然无所谓的样子。
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讲”有余而“读”不足、“析”有余而“感”不足、“练”有余而“品”不足的问题,也反映了我们交职却未交权,学生得到的也只是一个名分。
而点评式阅读则不然,它事先并不设置任何问题,只是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做注,真正放权给学生,这样的阅读过程是学习主体对阅读文本进行积极主动的感知、思考、探究,有所领悟、发现,进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过程。
其特点是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针对学生感兴趣而想不透的地方进行点拨,针对学生未发现的有深意的地方进行引导发现,整个课堂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阅读感受交流的过程。
下面是教授《药》一课时的一些点评式阅读的课堂实例:
“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有同学点评说:“夜游的东西”不是什么好东西,那么只有他们醒着,别的都睡着,他们醒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句是不是象征了当时的社会,罪恶势力在黑暗中偷窥着,伺机做坏事。
“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
”学生点评:这一句是废话,难不成两脚一起走?那不成了僵尸了吗?有学生反驳:看似是废话,但却写出了此时街上的死寂,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华老栓才只能去关注自己的脚,从上往下看是一前一后的走。
“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学生点评:比喻修辞。
把坟比成馒头,取其形似;这坟是层层叠叠的,馒头是阔人家的,多,取其量似;坟是悲的,祝寿是喜的,这就不相似了,但作者正是要在这不相似中表现出这种悲凉,表现出穷人的苦难。
学生的点评多么精彩,虽然并未想到作者是借此来揭露反动派对革命者的杀戮和对群众的迫害,但他把这个比喻层层剖析,分析得头头是道。
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是谁造成了穷人的苦难,埋在坟里的都是普通百姓吗?答案便呼之欲出了。
其实这些地方,老师授课时也会提出来进行分析,但是在学生心里效果是不一样的,这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而那是老师发现后告诉他们的,所以在思考时的兴奋度也是不一样的,在思维中留下的印象也是不一样的。
并且,你可以告诉他这篇文章中这句话是关键句,那篇文章中那句话值得揣摩,但是你不能包揽他所有的阅读活动。
指给他鱼儿所在的地方,不如告诉他如何发现鱼儿的藏身处。
另外,有一些课文容量大,在有限的授课时限内不能作细节性的分析,那么这种点评式的阅读法的好处就突显出来了。
比如在讲《雷雨》一课时,学生在点评时注意到周朴园对侍萍由“您”到“你”称呼的转变,老师稍一引导,学生就意识到在周朴园心里鲜明的等级意识;注意到周朴园来不及掩饰的几个动作和语言:“侍萍: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周朴园:(连忙)不,不,不用。
”表现了周朴园的虚伪;“你这种混账东西!”学生将其替换成“你这个混账东西!”进行比较,原句体现了周萍心中的等级观;“不要打人!”和“不要打他!”相比较,后者体现的是父子之情,前者则完全是一个资本家的冷酷虚伪。
谢象贤说得好:“汉语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
的积淀。
”我们并不否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一定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必要性,但如果脱离了“感”的积淀,阅读能力培养必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取得实质性提高。
很多老师觉得推进一堂课很难,那是因为学生根本就没有基本的“感”,你如何让他们去往深入里想?点评式阅读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地潜下心来读书。
在老师讲前就已经对课文有了自己的一定见解,这样在课堂上,师生的思维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否则就只是老师的“一言堂”。
刘勰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通过点评式阅读,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对言语形式之“异”不断有所察觉、发觉,然后进行揣摩、玩味,进而发现、发掘一些东西。
因而,在这一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精耕细作、细嚼慢咽。
教师的基本任务应是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盲点”进行及时的“点化”,促其“觉悟”、“开窍”。
如果说,“读”、“悟”更多的是对言语的感受、感知,是一种感性的心领神会的话,那么“评”则要求将感知结果清晰化、条理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文字化。
它既是“探究”的一种具体方式,也是“发现”的外显成果。
虽然评论是只言片语,但积少成多,作文中时常出现一些精辟的语言就是水到渠成了。
我们在这里讲点评式阅读,并非是否定传统的讲读法,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讲读。
在讲读前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真正能沉下心来看书,那么就会在老师讲解之前自己先领悟出一些东西,减轻师生双方无谓的授课内容,使课堂授课变得更精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更流畅,交流的问题有更深的层次。
因为点评式阅读要给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所以不能茫无目的地漫读,而要择优选读。
一篇经典的文章,学生可以见缝插针地密密麻麻地写上一千多字,而一篇普通文章,学生找遍全文也写不上几个字,这些很直观地告诉了学生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才应该成为你的阅读取向。
点评式阅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
在探索阅读教学之路上,我每走一步反思一步,但是我始终认为,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思路,都得尊重文学的整体性、感染力,尊重文学的情感价值。
我认为,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的学生仍保留着你教给他的阅读习惯,那么就是最大的成功。
高考结束后,很多学生不再学语文,但是阅读将伴随人的一生。
所以,一个良好的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我们的教育不就是要有长远打算吗?。